“全媒体报业”中文学术文献的学术探索
2015-12-25王汉熙,陈婷
“全媒体报业”中文学术文献的学术探索
王汉熙1,陈婷2
(1.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省数字制造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0; 2.武汉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要:在中国知网以“全媒体报业”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100篇中文学术文献样本。基于科学社会学理论,构建以年度发表规模分布、第一作者发表规模分布、机构贡献规模分布、基金支持分布、文献形式规模分布和研究方向分布等参量的学术文献统计模型,以及由科学领域、科学共同体、科研体制和科研成果转化等参量构建的科学研究社会价值评价模型;得到中国全媒体报业学术研究所涉及的学术探索还处于混沌状态,尚未实质性地展开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尚未形成科学共同体,尚未建立科研体制,整体上处于初始萌芽阶段等5项结论。指出全媒体报业科研目标是基于“互联网+”,构建数字化全媒体报业。
关键词:全媒体报业;数字出版;三网融合;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科学社会学;学术文献统计模型;科学研究社会价值评价模型;互联网+
学术界和报业对于“全媒体”(Omnimedia)尚无清晰和准确的定义,但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全媒体”往往与“新媒体”“三网融合”,以及“媒介融合”等概念交互使用,相伴而生的是“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
20世纪80年代,浦尔(Ithiel De Sola Pool)在其撰著的TechnologyofFreedom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概念,断言“形态融合正在使得各个媒介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因此,过去媒介与它们所提供的服务之间的一对一的关系正在被打破”[1]。
通过网络检索,可搜寻到《全媒体采编与应用》[2]《全媒体时代的手机媒体研究》[3]《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报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现实的选择》[4]等3部与全媒体概念相关的学术著作。
以媒体融合为主导理念,全媒体将成为不同媒体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参与的最终媒介形式,并将成为数字时代新闻传播与新闻服务的基础媒介形式。因此,全媒体报业的相关学术问题必然提上新闻研究议程。
一、“全媒体报业”中文学术文献的整体现状
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以“全媒体报业”为进行检索,得到178条信息样本,剔除非学术信息样本(期刊信息、新闻信息、商务信息和新闻评论)、重复信息样本,以及不相关样本,得到中文学术文献样本100篇(统计时间截至2014年3月31日)。
作者简介:王汉熙(1963-),男,湖北蕲春人,武汉理工大学编审,研究方向:数字信息服务资源制作工程、数字出版。
中图分类号:G21
统计之一:“全媒体报业”中文学术文献年度发表规模分布。结果表明,全媒体报业中文学术文献发表始于2007年;随后,中文学术文献年度发表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截至2014年3月31日,共计发表学术文献100篇(见图1)。
图1 “全媒体报业”中文学术文献年度发表规模分布
统计之二:“全媒体报业”中文学术文献第一作者发表规模分布。结果表明,100篇文献涉及97位第一作者;发表3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有1人,发表2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有1人,各约占第一作者规模的1.03%;发表1篇学术文献的第一作者有95位,约占第一作者规模的97.94%.
统计之三:“全媒体报业”中文学术文献机构贡献规模分布。按大学、研究院所、商务机构、政府机关及社会机构进行分类,以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工作机构为指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商业机构和大学是全媒体报业学术问题的主要关注者,其文献贡献规模高达94%.100篇文献涉及78家机构:贡献1篇学术文献的机构多达64家,约占机构规模的82.05%;贡献2篇学术文献的机构有10家,约占机构规模的12.82%;贡献3篇学术文献的机构有1家,约占机构规模的1.28%;贡献4篇学术文献的机构有2家,约占机构规模的2.57%;贡献5篇文献的机构有1家,约占机构规模的1.28%.
统计之四:“全媒体报业”中文学术文献基金支持分布。以文献所标注的科学基金资助为指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仅有朱春阳的学术文献《全媒体时代下的传媒集团战略创新——以报业为对象的考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学术研究。
统计之五:“全媒体报业”中文学术文献“文献形式”规模分布。若将学术文献划分为基于认知理念的“综述议论型学术文献”、基于科学理论的“研究探索型学术文献”和基于研发需求的“工程技术创建型学术文献”等3种文献形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工程技术创建型学术文献”占2%,“研究探索型学术文献”占9%,“综述议论型学术文献”占89%.
统计之六:“全媒体报业”中文学术文献研究方向分布。结果表明,全媒体报业中文学术文献涉及11个研究方向和36个研究角度(见图2)。
二、“全媒体报业”中文学术文献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全媒体报业”认知问题
统计表明,全媒体报业认知问题包括全媒体报业功能与全媒体报业价值2个研究角度(见图2),文献规模均布。
图2 “全媒体报业”中文学术文献研究方向分布
针对全媒体报业功能,何彦瑾[5]认为,全媒体是报业发展的转折点,报业不仅不会消亡,还将会扛起“全媒体化”的大旗继续发展;报业集团应以“领导型”企业的身份,整合网络和电视等媒体资源,发挥信息的运营功能,报纸更重要的是作为品牌载体,聚合无形资产,助推全媒体的发展。
针对全媒体报业价值,王盼群[6]认为,在全媒体时代,报业之间的竞争是价值链之间的竞争;提出通过转变管理方式、出版方式、竞争方式与盈利模式来打造全媒体报业的价值链。
(二) “全媒体报业”战略思考
统计表明,全媒体报业战略思考分为战略创新和战略转型2个研究角度(见图2)。战略转型是指结合报业自身特点与优势,提出适应报业向全媒体化的产业升级规划;战略创新是指通过对全媒体发展方向的战略理解与把握,结合报社的发展愿景提出的报业创新策略。
针对全媒体报业战略创新,朱春阳[7]从“完成从制度架构到盈利模式的全盘转企改制,掌握商业与政治、意识形态与资本增值间的平衡,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结构调整,具有正在成形的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等4个层面探索了报业全媒体战略创新途径。
针对全媒体报业战略转型,任孟山[8]分析了报业集团在全媒体转型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技术压力与社会环境,指出报业应该在意识理念、人才建设、内部机制,以及制度安排等方面做出改变。
(三)“全媒体报业”人才结构
统计表明,全媒体报业人才结构包括人才培养与队伍转型2个研究角度(见图2)。人才培养研究是指报业在全媒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对记者编辑提出的全新专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要求;队伍转型研究是指报业在全媒体化的发展过程中,针对采访编辑出版提出的全新作业结构,特别是构建全媒体编辑部方案。
针对全媒体报业人才培养,朱林[9]认为,全媒体记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化设备操作等多种业务能力;传媒集团应建立全媒体新闻中心,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考核标准、薪酬制度。
针对全媒体报业队伍转型,雷颖俊[10]通过归纳、借鉴和总结国内外全媒体记者团队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从“业务升级、理念革新、素养构建”等3个方面给出了全媒体采访团队的转型路径。
(四)“全媒体报业”组织结构
统计表明,全媒体组织结构分为报业集团组织变革与报业全媒体组织机制2个研究角度(见图2)。
针对全媒体报业集团组织变革,周起岐[11]基于组织变革理论,由变革动因分析入手,从“流程变革、结构变革、人员变革、文化变革”等4个维度给出了中国报业集团全媒体变革的发展路径。
针对全媒体报业组织机制建设,骆剑伟[12]认为,在报网融合过程中,应通过加强全媒体记者队伍的建设和改进考核机制来实现报网的真正融合,而不是简单的互动。
(五)“全媒体报业”发展策略
统计表明,全媒体报业发展策略包括发展现状、发展思路、经营机制、营销策略、财务管理和渠道创新等6个研究角度(见图2)。
针对全媒体报业发展现状,王百娣[13]发现,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党报,正在率先尝试打造全媒体数字平台,如宁波日报建构的“一网两库五平台”;围绕全媒体化建设,正在有序地优化配置报业内部资源;在上述建设过程中,已经意识到全媒体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培养全媒体型记者。
针对全媒体报业发展思路,方兆东[14]认为,“全媒体时代媒体产业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即全面的竞争态势,媒介之间的融合和互补”,而报业应该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取长补短,走向成熟。
(六)“全媒体报业”转型策略
统计表明,全媒体报业转型策略包括流程再造策略、商业模式转型策略、营销转型策略,以及转型方法等4个研究角度(见图2)。
针对全媒体报业转型方法,欧英男[15]基于动因和困境分析,从“报业体制改革,创新全媒体内容,建立全媒体整合数据库”等3个层面提出了全媒体转型的发展重点和方式。
(七)“全媒体报业”转型路径
统计表明,全媒体报业转型路径包括传播转型路径、经营转型路径和转型路径选择等3个研究角度(见图2)。
针对全媒体报业转型路径选择,柳剑能[16]以2006-2012年的中国报业为考察对象,对中国报业全媒体转型中“全媒体生产、全介质传播、全方位运营”等3种路径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提出了报业全媒体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
(八)“全媒体报业”内容整合
统计表明,全媒体报业内容整合包括报业网站视频应用和报业全媒体内容生产2个研究角度(见图2)。
针对报业网站视频应用,武雪[17]提出了“进行市场定位,增加视频内容供给,实施品牌化策略”的发展对策。
针对报业全媒体内容生产,张秉礼[18]认为,开发视频信息资源,不仅可突破平面介质的局限,使内容信息“有声有色”,而且也可在争夺传媒市场中获得诸多机会,迅速应对传媒格局遭遇新媒体冲击的变化。
(九)“全媒体报业”信息技术
统计表明,全媒体报业信息技术包括数字出版系统、采编系统、报业平台建设、资源库建设、信息技术标准、技术影响等6个研究角度(见图2)。
针对数字报业平台建设,曹学均[19]分析了方正全媒体资源服务平台,指出平台的构建可以为报业多元化的出版流程带来改变,而当前的报业系统技术构架导致了报业新闻内容资源“缺乏主动共享”“缺乏统一的编采调度”,以及“技术系统也相对独立、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针对全媒体数字出版系统,吴琪[20]构建了由报道指挥子系统、新闻投稿子系统、预编辑处理子系统、稿库管理子系统、编排发布子系统、传播效果分析子系统、客户资源管理子系统、业务考核子系统,以及内容资产管理子系统等构成的全媒体数字出版系统框架,介绍了其承担的出版作业功能。
(十)“全媒体报业”个案研究
报业全媒体是纸印报业与网络媒体、广播影视媒体进行媒介融合实践的创新,其媒介融合实践不仅国外有,国内许多报业集团也在积极探索,广州日报、南都报业、烟台日报在这一过程中走在前头。统计表明,全媒体报业个案研究包括广州日报、南都报业、烟台日报,以及其他地区报业的全媒体发展案例(见图2)。
张娥[21]讨论了烟台日报全媒体新闻优化生产流程及制作流程。慕琲琲[22]分析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南方都市报》全媒体传播平台,考察了其在“信息传播”和“资讯营销方式”的变化,即“报纸与广电、视频的融合”,“报纸与新媒体的融合”,“报纸与网络的融合”。梁振鸣[23]分析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的优势,包括“最早发力网络,建设华南门户网站”,“投入巨资”,“全媒体指标全面领先,实现真正的融合”等。
(十一)“全媒体报业”国外经验
统计表明,全媒体报业国外经验介绍了美国、日本和俄罗斯全媒体报业的相关实践经验(见图2)。
贾金玺[24]通过对比美国《赫芬顿邮报》和《日报》在“采编理念、内容品质、传播渠道、用户体验、品牌营销、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总结了其成败得失,提出全媒体报业发展应该遵循的规律,围绕用户需求,从内容、技术及渠道等方面进行创新。
刘丽[25]分析了日本报业降幅小于欧美诸国的原因,指出中国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库,做好深度报道和民生报道。
三、结论
(一)评价理论
一般认为,科学研究评价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科学研究社会价值评价,二是科学研究探知程度评价。
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评价,针对的是科学领域对于社会发展的引领能力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能力,其首要问题是科学领域的生存空间,可以采用科学社会学规则进行相关评价[26];科学研究的探知程度,是指科学研究对于科学本体的寻求能力,以及基于科学本体的工程体系构建能力,可以采用科学存在原型结构进行归纳[27]。
一般地,科学研究的评价顺序是,科学研究社会价值评价在先,科学研究探知程度评价在后。这是因为科学研究社会价值规定了整个社会体系对于具体科学领域的期望权重和投资权重,是启动科学研究和实施科学研究的前提;科学研究探知程度评价是科学领域对于科学理论和工程体系的构建考核,是社会体系对于科学领域投资收益的盘点。笔者认为,在科学研究社会价值评价中,对于科学领域生存空间的评价,可以由科学领域、科学共同体、科研体制和科研成果转化等4类参量群综合评价。
(二)统计分析
1.对全媒体报业中文学术文献的相关讨论,归纳了11个研究方向、36个研究角度。从统计结果观察,13个研究角度各仅有1篇文献,6个研究角度各有2篇文献,9个研究角度各有3篇文献,2个研究角度各有4篇文献,1个研究角度有5篇文献,1个研究角度有6篇文献,3个研究角度有7篇文献,1个研究角度有8篇文献。说明,各研究角度对于科学问题的讨论规模和讨论力度非常有限,尚未聚焦出能得到共识的科学问题。
2.从文献内容观察,全媒体报业中文学术文献少有基于稳定的科学理论进行严谨的学术讨论,也未见到有文献构建研究模式,而且89%的文献属于综述议论型学术文献,可见全媒体报业学术研究尚未构建起科学研究范式;从文献第一作者发表规模观察,发表1篇文献的第一作者高达97.94%,说明全媒体报业学术研究尚未形成科学家群体,也谈不上形成科学学派,更谈不上形成科学家社会分层。
3.从文献发表规模观察,发表2篇及以上文献的第一作者共2位,占第一作者规模的2.06%,说明将全媒体报业作为研究领域的学者极为有限;从机构文献规模观察,能够发表3篇及以上文献的机构仅有4家,说明尚未出现能够建设全媒体报业科研系统或研究中心的种子机构;从文献基金支持分布观察,仅有1篇文献得到国家科学研究能力体系的资助,说明全媒体报业尚未得到科学基金的规模化资助或尚未形成规模化学术成果;从没有发现政府机关文献出发,说明政府机关尚未对全媒体报业工作进行常态化的检查和指导。
4.从文献形式规模分布观察,高达89%的学术文献从全媒体报业的社会需求、社会责任和应用前景等角度进行了综述议论,但作为支撑全媒体报业运行和发展的产业级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相关的工程技术创建型学术文献和研究探索型学术文献仅占11%,说明目前的相关研究,整体上不是以构建全媒体报业工程技术体系为目标。
由以上分析可得到以下5项结论:(1)全媒体报业所涉及的学术探索处于混沌状态;(2)尚未形成全媒体报业学术研究的科学共同体;(3)尚未建立起全媒体报业科学领域的科研体制;(4)尚未实质性地开展全媒体报业工程技术研发;(5)全媒体报业学术研究以综述议论为主,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刚刚起步,整体上处于初始萌芽阶段。
(三)发展方向
浦尔的“传播形态融合”概念,其实质是构建由多种媒介形态组合细分、协同共占的传媒市场技术经营模式,这一模式早已在美欧各大传媒集团实施,但并未阻挡住纸印报业市场的急剧萎缩,说明如果在保持既有传媒存在形态的前提下通过形态融合,构建全媒体报业,其思路并不适应于时代的发展。
文献[28-30]通过归纳苹果动新闻的实践,探索动新闻先进生产模式,提出了数字化全媒体报业概念,其实质就是通过多媒体技术、数字动漫技术、智能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与新闻采编技术的有序融合,构建“互联网+数字化全媒体新闻报业”。
参考文献:
[1]Pool Thiel de Sola.Technologies of freedom[M].Cambridge:Belknap Press,1984.
[2]岳山,杨明.全媒体采编与应用[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3]秦艳华,路英勇.全媒体时代的手机媒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姜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报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现实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何彦瑾.全媒体时代下的报业功能置换[J].东南传播,2012(7):96-97.
[6]王盼群.全媒体转型中报业价值链的重构[J].新闻战线,2012(4):64-66.
[7]朱春阳.全媒体时代下的传媒集团战略创新——以报业为对象的考察[J].新闻传播,2013(2):7-9.
[8]任孟山.走向全媒体变革的报业集团转型[J].东南传播,2010(5):22-24.
[9]朱林.全媒体记者能力的培养与管理机制的探讨[J].大家,2011(7):213-214.
[10]雷颖俊.报业记者全媒体转型探析[D].湘潭:湘潭大学,2012.
[11]周起岐.全媒体时代中国报业集团的组织变革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12]骆剑伟.报网融合的机制保证——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打造全媒体编辑部[J].新闻实践,2012(1):16.
[13]王百娣.试论地方报业全媒体发展现状及问题[J].记者摇篮,2012(1):71-73.
[14]方兆东.全媒体时代报业发展的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6-37.
[15]欧英男.数字化背景下报业全媒体转型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16]柳剑能.中国报业全媒体转型的三大路径[J].传媒,2013(3):14-17.
[17]武雪.全媒体时代报业网站的视频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18]张秉礼.视频信息:报业全媒体内容生产“爆破点”[J].中国记者,2009(2):57-58.
[19]曹学均.数字报业与全媒体资源服务平台建设[J].中国传媒科技,2007(11):60-61.
[20]吴琪.新一代报业全媒体数字出版系统构建设想[J].中国报业,2011(10):38-40.
[21]张娥.全媒体新闻报道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22]慕琲琲.南都报业在新媒体下的全媒体发展[J].青年与社会,2013(5):134.
[23]梁振鸣.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平台布局的道与术[J].广告人,2010(4):148-150.
[24]贾金玺.美国报业全媒体探索与启示——以《赫芬顿邮报》和《日报》为例[J].中国出版,2013(5):9-12.
[25]刘丽.中国报业需借鉴日本的经验应对全媒体的“围攻”[J].才智,2013(6):6.
[26]默顿R K.科学社会学[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7]王汉熙,周祖德,宋以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1-49.
[28]王汉熙,刘凯,万成娜.新闻传播社会学视域下的台湾苹果动新闻考察[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59-69.
[29]王汉熙,刘凯,万成娜.动新闻制作流程探索[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10):140-148.
[30]王汉熙,陈婷,谈睿,等.基于精益约束的敏捷采访模式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5(1):135-140.
Academic Explor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Literature on “Omnimedia News Idustry”
WANG Han-xi1, CHEN Ting2
(1.HubeiKeyLaboratoryforDigitalManufacture,WuhanUniversity
ofTechnology,WuhanHubei430070,China; 2.SchoolofArtsandLaw,WuhanUniversity
ofTechnology,WuhanHubei430070,China)
Abstract:When retrieving in CNKI the key words of “omnimedia news industry”, 100 Chinese academic literature samples are found.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science sociology, the paper constructs an academic literature statistical model with such parameters as the scale distribution of annual publication, first author publication, institutional contribution, fund support, literature form and research orientation as well as a social value assessment mod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with such parameters as scientific field, scientific community,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and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comes to the following 5 conclusions: the academic research into omnimedia news industry in China is in the state of chaos;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ave not been done substancially; scientific community has not been formed,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omnimedia news industry is in its infancy as a whol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objectiv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o omnimedia news industry is to build a digitized omnimedia news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Internet Plus”.
Key words:omnimedia news industry; digital publishing; tri-networks integration; digitized omnimedia news industry; science sociology; academic literature statistical model; social value assessment mod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rnet Plus
(编辑:赵树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