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平经》的时间介词系统研究

2015-12-25王用源

关键词:方所用例太平

王用源

(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天津300072)

东汉中晚期的《太平经》全书分10部,每部17卷,共170卷,今本残存仅57卷。该书采用对话体写成,包含了大量口语成分,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古早期①的语言面貌,是研究东汉语言极其珍贵的语料。本文的语料来源是王明编著的《太平经合校》②,为了保证语言的时代原貌,仅以残存的57卷作为研究对象。

一、《太平经》时间介词使用情况

上古汉语常见的时间介词有“以”“于”“於”“乎”“自”“及”“因”“由”“从”等,这些时间介词在中古时期继续使用。同时,中古时期还产生了一些新兴的时间介词。本文以《太平经》为考察对象,描写该书时间介词的使用情况及其时间介词系统(见表1)。

表1 《太平经》时间介词使用情况统计表

《太平经》所有介词用例总数为3 887例③,时间介词有232例,仅占所有介词用例的5.97%,而方所介词用例占13.09%,对象介词占55.26%,方法条件介词占19.17%,原因目的介词占6.51%。时间介词是5大功能类介词中使用比例最少的。为了观察《太平经》时间介词系统的历史状态,我们将其与上古的《左传》和中古的《真诰》进行比较。赵大明对《左传》的介词进行过全面分析,本文引用他的研究成果来进行比较[1]。《左传》时间介词使用情况(见表2)。

表2 《左传》时间介词使用情况统计表

《左传》所有介词用例总数为5 956例④,时间介词有223例⑤,仅占所有介词用例的3.74%,而方所介词用例占41.03%,对象介词占36.01%,方法条件介词占13.52%,原因目的介词占5.69%。可见,时间介词也是5大功能类介词中使用比例最少的。

我们将《太平经》与同为道书的中古文献《真诰》进行比较。《真诰》是南朝齐梁时期道士陶弘景编撰并流行于南朝时期的一部道书,《真诰》时间介词使用情况(见表3)。

表3 《真诰》时间介词使用情况统计表

《真诰》所有介词用例总数为2 099例,时间介词有251例,占所有介词用例的11.96%,而方所介词用例占29.92%,对象介词占38.40%,方法条件介词占14.67%,原因目的介词占5.05%。时间介词的使用比例在5大功能类介词中也是较少的,但比原因目的介词要高一些。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有些介词介引时间的功能是从介引处所的功能经过认知隐喻扩展而来的。张玉金[2]、史冬青[3]等认为,介词的时间用法主要来源于它的方所用法,“空间—时间”范畴转移的实现是隐喻机制作用的结果。《左传》时间介词有“及、自、於、以、于、当、比、因、由、逮、从”11 个,方所介词只有“于、於、自、诸、从、由”6个。据我们统计,《太平经》时间介词有“於、从、自、当、以、到、及、至、即、于、临、由、在、比、方、终”16个,方所介词有“从、自、于、於、诸、以、由、在、与、就、去”11个。《真诰》时间介词有“以、自、於、在、至、于、临、当、从、及、乎、经、到、乘、由、用、因、逮、垂、值”20个,方所介词有“从、自、于、於、在、以、向、就、至、著、着、去、对、当、乎、经、顺”17个。从数量上看,这3部专书的时间介词比方所介词都要多。“介词的时间用法主要来源于它的方所用法”这一认识,能说明介词发展演变的很多现象,但从上文的统计结果来看,我们还需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如果绝大多数时间介词是由方所介词扩展而来,那为什么时间介词的数量比方所介词要多?2)时间介词数量很多,为什么时间介词总体用例较少且使用频率不高?我们将尝试回答这两个问题。

二、《太平经》时间介词的子功能和其他功能

在《太平经》时间介词系统中,我们可以通过定量统计观察每个时间介词的使用频率,但要了解它们的分工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考察这些介词的时间系统子功能和其他介词功能。

1.时间介词的子功能用法

《太平经》时间介词系统子功能使用情况见表4。

表4 《太平经》时间介词子功能用法统计表

我们将《太平经》时间介词的子功能分为介引“起始点、所在点、终到点和临近点”4种,介引“时机”“经过”的介词用法未出现,“逮(迨)、乘、值”等均无介词用法,可见《太平经》时间介词的子功能系统还不健全。

介引起始点的介词有“於、从、自、由”。介引起始点的“於”均位于谓语动词之后,这是上古用法的遗留,但使用频率已很低了。“由”用作时间介词仅3例,且全部为“所由来”这一固定结构,例如:“故灾变万种兴起,不可胜纪,此所由来者积久复久。”介引起始点主要由“从”和“自”承担,《太平经》介词“从”105例,占所有“从”字用法的33.02%,介词“自”仅35例,只占所有“自”字用例的2.35%,介词“从”和“自”的用例比例为3∶1[4]。东汉之前介词“从”就开始取代“自”,到东汉时期的《太平经》,“自”的介词功能大幅萎缩,大部分功能被“从”所取代。

介引所在点的介词有“於/于、以、即、在、当、方”。“於/于”⑥绝大多数位于谓语动词之后,属上古用法的沿用。在整个汉语史中,“以”介引时间和处所的功能使用频率都非常低。时间介词“即”共6例,均为“即时”格式,可理解为“当时、立即、马上”,在句中作状语。虽然“即时”在中古中后期逐渐凝固成一个表示“立即、马上”义的副词,但汉代“即”与“时”的组合还是临时搭配。“在”用作时间介词仅3例,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所在时间点或时段。“当”引进时间时,一般为“当时”和“当……(之)时”的格式,功能单一,意为“正当……的时候”,与其他介词不混。“方”仅有1例为介词用法,且为介词“方”和名词“今”组成的固定结构“方今”,表示动作行为在当前刚刚发生。在这类介引所在时间的介词中,“在”和“於/于”存在竞争,谓语动词前的“在”逐渐取代了动词前“於”。

介引终到点的介词有“於/于、到、至、及、比、终”。“於/于”仍沿用上古用法,但使用频率已大幅降低。“到”和“至”都能介引终到点,使用频率较高,它们之间的替代和混用现象十分明显[5]。“及”用作时间介词共14例,引进的时间多为说话时间之后的某一时间,有“到、至”义。“比”用作时间介词仅3例,位于谓语中心语之前,意为“等到……的时候”。时间介词“终”仅1例,为“终老”,意为“直到老死”,严格地说,“终”引进的是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限。

介引临近点的介词只有“临”,共5例,意为“在即将……的时候”,介引动作行为即将发生的时间。

从时间介词的子功能分布来看,《太平经》中的这些介词用作时间介词时,大多数功能单一。比较而言,在《太平经》方所介词系统中,一个介词兼有多种功能的情况比较明显,如“於”可介引所从处、所在处和终到处,“从”可介引所从处和所在处,“在”可介引所在处和终到处等。而在时间介词系统中,虽然仍存在“一种功能由多个介词承担”的情况,但“一个介词兼有多种子功能”的情况很少,只有“於/于”具有多种子功能。即使是同一种功能由多个介词承担的情况,但它们之间的竞争没有方所介词的竞争激烈。从整个汉语史的发展来看,介词之间的竞争并非都是以“你死我活”的方式进行的,受到中古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的影响,中古时间介词也出现了双音化现象,在整个介词系统中,时间介词的双音化最为明显,但双音节时间介词在《太平经》中未见使用。

2.时间介词的其他功能分布

《太平经》16个时间介词中,只介引时间的介词为“当、到、至、临、比、方、终”,另外9个介词还具有其他介词功能(见表5)。

表5 《太平经》时间介词的其他功能分布统计表

这9个介词大多属于上古多功能介词,其中,“於/于”、“以”和“由”的功能较多,但它们用作时间介词的频率并不高,要判定它们在时间介词系统的子功能,还需根据谓语中心语的语义特征来判定。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来说,这种依靠谓语中心语语义特征来决定介词子功能的表达方式不利于交际需要。因此,逐渐被新兴的、功能单一的时间介词所取代。值得注意的是,新兴介词大多位于谓语中心语之前,而谓语中心语之后的上古介词比较稳固,动词后的介词不易被替换,所以有些上古时间介词沿用至今,如“(生)于”“(毕业)于”等。随着汉语的发展,特别是两汉以后受到汉语新型韵律格局的影响,谓词后的介词出现前附于谓词的倾向,虽然它们没有被替换,但其介词性质逐渐减弱,甚至演变为词内成分。

三、有关时间介词系统的两个问题

1.时间介词的来源问题

在上古早期,方所介词比时间介词要多一些,后来,时间介词的数量逐渐增多。我们发现,同时具备介引方所和时间功能的介词,其介引时间的功能大多由介引方所的功能扩展而来,如“於/于、自、从、即、在、由”等;但还有一部分介词不是从方所介词扩展而来的,如“方、当、及、终、乘、垂、值”等。正是这些介词的产生,才使得中古时间介词的数量比方所介词要多。

时间介词“方”不是由动词直接虚化而来。马贝加[6]和张玉金[2]认为,介词“方”是从副词发展而来的,介词“方”萌芽于战国时期,至西汉时期已定型。

学术界对处所介词“当”的判定尚有分歧,但对时间介词“当”的用法基本无异议。“当”引进时间的功能在先秦就有很多用例,不仅出现了“当……(之)时”的框架结构,还出现了一些准固定语,如“当今”“当时”等,时间介词“当”的宾语也比较复杂,可以是体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谓词性短语。“当”的时间介词功能比处所介词功能出现可能要早,介词性质更典型。

介词“及”可引进时间和引进动作行为的协同对象,而引进动作行为所延及的对象是否算作“及”的介词功能,尚有分歧。动词“及”通常接处所宾语,但它没有发展为处所介词,反而发展为时间介词和对象介词。马贝加[7]和赵大明[1]332认为,时间介词“及”上古已产生,“及”可引进时机和终到点,中古沿用。而张玉金[2]认为,西周汉语中已有“及”的时间用法,但没有出现方所用法。先秦至魏晋时期,“及”的时间介词用法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方所用法,并通过分析时间义的来源形式,推断时间义的“及”是由动词“及”直接虚化而来的[3]261。

此外,中古的“终、乘、垂、值”等介词没有方所介词用法而有时间介词用法。

值得注意的是,史冬青曾指出,有些充当介词宾语的时间名词是由方位名词虚化而来的,如“际”“间”等[3]239。虽然方所范畴与时间范畴通过认知隐喻而具有密切的关系,但我们不能认为时间介词都是由方所介词扩展而来。

2.时间介词的使用频率问题

不管是先秦文献还是中古文献,时间介词的数量都很多,但为什么时间介词总体用例相对较少且使用频率不高呢?这个问题可能与时间介词本身没有太大关系,而与时间介词短语作状语或补语的句法地位密切相关。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一些影响因素:一是时间副词的大量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时间介词的使用;二是后置介词的产生和发展致使时间介词的使用频率偏低;三是时间词语本身含有较为固定的时间语义特征。

从介词短语的位置来看,从上古到中古时间介词短语的位置基本没有变化,大多数位于谓语中心语之前充当状语。时间副词也常常位于动词之前作状语,其功能与时间介词短语的功能相似。上古和中古汉语都有大量的时间副词,可以分别表示动作行为过去已经发生、正在或延续发生、将要发生、短时内发生或终于发生等不同的意义。“在整个汉语副词中,时间副词无论是数量还是使用频率,都占据着主导地位。”[8]时间副词的大量使用势必会影响时间介词的使用,从而致使时间介词的使用频率很低。

介词的隐现是有条件的,时间介词省略的条件相对宽松。我们以《太平经》为例观察介词的省略情况。

例1:从天地开辟以来,未尝有天书神文,使真人传之为真道记也。

例2:从太初以来,诸神有功得天心意者见进,颇有空阙。

例3:自天地开辟以来,后生日益薄妒道,小人断绝天地之珍宝,以是为失。

例4:古者火行,太平之气后,天地开辟以来,未尝有也。

例5:大中古以来,人失天道意,多贼杀之,乃反使男多而女少不足也。

例1和例2有介词“从”,例3有介词“自”,而例4和例5没用介词,这是否属于介词的省略现象,如果是,那省略的是哪个介词,省略的条件是什么?我们认为这是省略现象,省略的主要条件是“以来”的使用,省略的是“从”还是“自”则不易判定。刘丹青将“以来”称为后置介词[9]。据我们调查,后置介词“以来”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但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后置介词搭配使用为常。西汉以后,前置介词开始省略,东汉时期省略现象就更加普遍。《太平经》“以来”共75例,而与介词“从”和“自”组成的框架结构“从……以来”仅10例,“自……以来”仅1例。所以,我们认为介词框架结构的产生,以及后置介词的发展成熟,导致了前置时间介词的省略,从而降低了前置时间介词的使用频率。

类似“以来”的后置介词还有“以往”“以后”“之后”等。虽然后置介词的产生可以导致前置时间介词的省略,但不是所有前置介词在后置介词的影响下都能省略。如果介词框架结构的介词宾语是单音节时,前置介词一般不能省略。如果介词宾语是较复杂的宾语时,前置介词则可省略。

例6:自今以往,天乃兴用群神,使行考治人。

例7:得簿谪于中和,自今以后,可以为诫。

例8:自是之后,可戒子孙,延年之期,可不及焉。

以上用例中的介词宾语都是单音节的,介词“自”就不能省略。

不仅时间介词有框架结构,其他介词也有框架结构,也有前置介词的省略现象。从时间论元与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时间词语本身就含有比较固定的时间论元角色,有时可以不需要时间介词来介引。时间词语之前的介词的隐现虽然比较自由,但也是有条件限制的,即要求时间词语不能为单音节词。从动词的论元来说,时间论元跟动词的关系不那么密切,位于谓语中心语前的时间介词短语独立性就较强,经常位于句首,但受到“联系项居中原则”[9]127的制约,发展出后置介词来约束它,并且由后置介词来承担介引功能。所以,后置介词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了前置介词有条件地省略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时间介词的使用频率。

总之,影响时间介词使用频率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由语法、语义、语音等多种因素共同制约的。

注 释:

①关于中古汉语的分期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方一新和王云路两位先生认为,应该用“上古汉语”来指代传统所说的“古代汉语”,用“中古汉语”来指代东汉魏晋南北朝隋时期的文献,特别是富含口语文献的语言。本文采用此说法。

②王明的《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研究《太平经》最权威、最详备的校本,本文的例证均引自王明的《太平经合校》,但不包括其中的“补、附、存”部分。少数语料酌情参照了俞理明的《〈太平经〉正读》(巴蜀书社,2001)。

③有些介词进一步虚化,成为复合词的构词成分(如复合词“可以、足以、以为、於是”等),这类介词性语素未计算在内。

④赵大明统计表中的介词用例总数为6 812例,其中包括了“固定格式”的统计数据(“以”694例,“於”160例,“于”2例),认为有些“固定格式”已经凝固成词了,其构成成分不再是介词了,因此,我们排除“固定格式”的用例总数,为5 956例,这样会导致一定的计算误差,但影响不大。

⑤赵大明认为《左传》“在”的处所介词用法不够典型,刚开始出现由动词向介词转化的用法,而用作时间介词的用法却相对典型些,但他根据“频率标准”,不把“在”视为介词。

⑥不少语言学家对“于”和“於”的差异及其性质进行过探讨,说法不一。据学术界研究,甲骨文里只有“于”而没有“於”,春秋金文中出现了假借字“於”,以后“於”逐渐替代了“于”,成为通行的介词。《太平经》中“於”可介引方式方法且位于动词前,而“于”无此用例,因此,我们根据原文分别统计,但并不代表“於”和“于”是两个不同的词。

⑦有时,不是前置介词的省略,而是框架结构“自/从……来”中的宾语被省略,“自来”“从来”词化为副词,这一现象虽在《太平经》中还没开始,但这也是后世时间介词使用频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1]赵大明.《左传》介词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

[2]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介词“在”、“当”、“方”[J].语文知识,2009(1):68-70.

[3]史冬青.先秦至魏晋时期方所介词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9:268.

[4]王用源.《太平经》“从、自”的介词用法及其框架结构比较[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543-547.

[5]王用源.《太平经》“至”“到”的介词用法及相关问题探析[J].华西语文学刊,2014(10):134-141.

[6]马贝加.介词“方”探源[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39-40.

[7]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2:54.

[8]高育花.中古汉语副词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7:22.

[9]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7.

猜你喜欢

方所用例太平
太平风俗美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上古汉语方所介词“在”的对比研究*——以《今文尚书》、甲骨文和金文为例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关于方所的整合营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