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地区残疾人文化探微

2015-12-25于雪琴��

艺术百家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化特征公共文化服务台湾地区

于雪琴��

摘 要: [JP2]台湾地区残疾人文化具有良好借鉴意义。主要有三大特征: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锻造了残疾人群体自强自立的文化基因;日趋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奠定了残疾人享有文化权利的坚实基础;施受同乐的志工文化,培育了亲残助残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逆境中的执着坚守、对于梦想的不懈追求以及社会给予的温情拥抱,永远是残疾人文化的主流。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台湾地区;残疾人;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种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相伴生的必然代价,残疾已成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客观存在。宝岛台湾也是一个伤残较为多发的地区,有统计数据表明当前残疾人群(当地一般称为身心障碍者)已突破110万,约占社会总人口的4.8%。衡量一个地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水平,除了观察这个社会特殊群体物质权利受保障的力度之外,其在精神层面、文化生活方面的享有程度,也是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指标体系。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地区残疾人文化的发展,既有与祖国大陆相似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性。本文所探讨的残疾人文化,是一个广义的“大文化”概念,包含有两个视角:一是残疾人作为能动主体创造并传承的文化现象,以及以其为主角的各类残疾人题材作品。前者是残疾人作为文化活动直接的参与者、创造者,但由于具备文艺创作和表演能力的残疾人毕竟是少数,因此这是一种典型的小众文化。而后者则是将残疾人作为文艺创作的客体,通过精英文化的形式对其生活方式、行为理念、精神世界进行艺术提炼后呈现出来的一种大众文化,一般而言这两者构成了狭义的残疾人文化。二是社会外界对这个特殊群体的观念、态度以及物化的各种保障措施所投射出的人文情怀,残疾人成为这种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中的体验者和享有者,亳无疑问这是广义范畴的残疾人文化。

[HS(2*3/4][HT5H][JZ(]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锻造了残疾人群体自强自立的文化基因[JZ)][HS)]

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尽管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因素,台湾文化有其自身特性,但“两岸一家亲”的血脉情缘已使中华文化深深扎根宝岛,而且因为没有遭受“文革”冲击所导致的文化断裂,从某些层面而言,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保存得更加完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5000年中华文明史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规范,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文化基石,也正是台湾省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后短短30年间实现经济腾飞、跻身“亚洲四小龙”的精神动力。在这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熏陶引领之下,“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的文化基因在残障人群中同样得以延续,而且正因为这类弱势群体坚守与追求的不易,自立自强的理念与践行,往往闪耀出更为亮丽的人性光辉。与张海迪、史铁生、邰丽华等大陆残疾人榜样遥相呼应的,是双腿瘫痪但仍高唱“星星点灯”逆流而上的“水手”郑智化,曾经风靡大陆校园的励志歌声成为一代青年的集体记忆;是“汪洋中的一条船”郑丰喜,虽命运多舛、英年早逝,但以无腿人生照亮了前行的航程;是失去双臂、一条腿和一只眼睛,但大声呐喊“可以成功,可以失败,但绝不可以放弃!”的励志大师谢昆山,还有深情唱响“你是我的眼”的盲人歌手萧煌奇……事实上,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自古以来就有无数身残志坚、奋发有为的传奇典故,诠释和传承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主流精神。司马迁喟叹“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而他自己也因刑致残、忍辱负重终成不朽《史记》……这种残而不废、残而弥坚的精神品格,滋养着炎黄子孙的精神血脉,内化成自立自强的自觉追求,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激荡中,自然而然成为台湾残障同胞的一种集体意识。

二、日趋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奠定了残疾人享有文化权利的坚实基础[JZ)][HS)]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在生理、安全等低层次需求得以满足之后,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才会逐步显现。对于遭受身心功能制约的残障人群而言,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所限,良好的社会福利保障不仅对于其生存权、康复权等基本生活起到了“托底”作用,更是其从享有物质权利向文化权利迈进的重要支撑。台湾地区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秉持“一辈子照顾、无所不在的保护、全方位的服务”的宗旨目标,探索施行残疾人福利保障制度。其后通过三次较大的立法修订,从最初的《残疾福利法》演进为《残疾人保护法》及至当今的《残疾人权益保障法》,为扶持残障人士就业、培训、康复、无障碍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陆续出台30多项法规,逐渐由传统的单纯养护,转向完善外部救济与推动自力更生“双轮驱动”新型助残模式,从“授之以鱼”兼而“授之以渔”,提升的不仅是残疾人群的物质权利,更为其实现文化权益、满足精神追求,提供了必要保障和可行途径。总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稳定的经济保障为残疾人群享有文化权利提供了“垫脚石”。台湾地区《残疾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残疾人的保险与就医、教育训练与辅导、生活维护与救济,应予保障,并扶助其自立与发展。”在实践中,除了对低收入残疾人群直接发放生活补助费,在其托育、养护、辅具、重病医疗及保费等方面给予补贴之外,还重视推广残疾人财产信托制度,增强其抵御和应对风险的能力。这些多维度的经济保障制度,不仅解决了残疾人群基本的生存需求,而且使其在生活无虞之后,文化层面、精神世界的追求也逐步获得了现实的支撑。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为残疾人群享有文化权利提供了“敲门砖”。在传统伦理语境下,居家养护是残疾人的主要生活方式,其生老病死都以家庭为主要依赖,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其“生活半径”。而台湾社会提倡家庭养护与社会服务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由残疾人福利机构或团体提供包括康复矫治、心理咨询、临时及短期照顾、餐饮交通、休闲服务、亲职教育、技艺陶冶等系列服务,有效改善了家庭养护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

无障碍的公共环境为残疾人群享有文化权利提供了“入场券”。无障碍的软硬环境,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和享受物质文化成果的重要前提。台湾地区对此较为重视,一方面通过修订推行建筑技术规则,积极改善和打造各类建筑物和公共设施及活动场所的无障碍环境,为残障特殊人群提供通行无阻的便利。诸如依法定比例设置残疾人专用汽机车停车位、实行残疾人专用车牌以利辨识等举措,都是细节之处见文明的实例。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制定“残疾人特别服务实施办法”等相关法规,促进大众自觉维护无障碍设施、尊重残障人群应有权益的无障碍人文环境。常言道:困难困难,困在家里什么都难;出路出路,走出家门就有道路。无障碍的“软硬环境”,为残疾人回归社会、放飞梦想提供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现实条件。

三、施受同乐的志工文化,培育了亲残助残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JZ)][HS)]

所谓志工,志愿工作者的简称,指的是一种基于公益责任,不求物质报酬而自愿服务社会和他人的参与行为。庞大的志工人群及其组织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构成了台湾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不完全统计,活跃在台湾地区的志工团体多达两万多个,参与人群400多万,占台湾总人口的将近20%,在15到64岁的人群中,接近1/4的人有志工经历。这些志工团体的服务领域遍及社区、医护、残障、文化、环保、法律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关爱弱势群体、助残济困占有重要比例。这种建立在同情心、同理心、感恩心基础上充满正能量的志工文化,培育了亲残助残共建共享的社会风尚,也成为台湾地区残疾人文化建设中独特而鲜明的一大亮点。

有别于中国传统社会带有强制性质的“公工”,台湾地区的自愿式“志工”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2001年初颁布实施《志愿服务法》后,更是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在某种意义上,志工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由单向的被动给予转化为施受同乐的共同体验,珍视这种超越物质回报的心灵净化及精神愉悦,这是台湾社会志工文化兴盛的真谛。由证严上人一手创办的慈济基金会,作为全球最大的宗教慈善组织,在全世界拥有超过200万的志工规模,以“人溺己溺”的大爱情怀“努力将爱传递到需要的角落”,惠及的残障人群已难以计数。

如果说兴盛的志工文化温暖了残疾人群,与此相对应的,这些不幸者在人生寒流中所展现的人性光辉,也成为现代社会浮躁心灵的一支“清凉剂”。众多台湾艺术家也从不吝啬以其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记录下他们的美丽与哀愁、坚韧与无奈:无论是李行的“残疾人三部曲”《哑女情深》《汪洋中的一条船》《小城故事》,还是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无论是几米《地下铁》中那等待已久的牵手,还是李寿全《残缺的角落》中为残疾人作答的口琴……正如根据台湾省首位盲人钢琴学士黄祖翔的真实故事拍摄,并由其本人本色出演的影片《逆光飞翔》所展示的,逆境中的执着坚守、对于梦想的不懈追求以及社会给予的温情拥抱,永远是残疾人文化的主流。能否获得奥斯卡已并不重要,对于残疾人群而言,《逆光飞翔》主题歌已唱出了他们心底的最强音:逆光飞翔会让爱闪亮,我知道幸福就在路上,只要带上全部的执着和坚强,就能无限的接近梦想。 (责任编辑:帅慧芳)

参考文献:

[1]王乃坤.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 保障残疾人文化权利[J].残疾人研究,2012,(01).

[2]彭华民、李倩.台湾身心障碍者社会福利制度:社会需要与制度构建[J].东岳论丛,2011,(06).

猜你喜欢

文化特征公共文化服务台湾地区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谈青春题材电影的母题书写
两岸版权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