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读者问
2015-12-24
1、请问编辑老师,您如何理解齐泽克的哲学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21世纪,是一个哲学大师的背影在后现代地平线上渐渐消隐的社会。随着2007法国哲学大师鲍德里亚、2009年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离世,知识界曾有一种普遍的叹息:一个伟大的、思想的时代终结了!在这叹息声里,齐泽克出现了。我们看到了齐泽克魔术师般耀眼的将高雅与低俗合二为一的哲学分析能力。齐泽克是哲学界的“卓别林”:他巧妙地利用电影、黄段子等大众喜闻乐见的载体,重新阐释了拉康的心理分析、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及康德唯心主义。拉康、黑格尔、康德思想是齐泽克哲学体系中的三驾马车。当然,经齐泽克阐释过的拉康早已不是原初的拉康,而是齐泽克视野里的拉康。黑格尔、康德亦然。
齐泽克哲学文本上天入地,涉猎广泛。囊括了电影、音乐、绘画、小说、建筑等等领域。何况,他喜好时不时探讨一下各哲学大师的思想体系的瑕疵与成就,各种哲学术语,在他的哲学文本里随处可见。因此,阅读齐泽克的哲学文本,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如果读者自身知识匮乏,仅哲学术语这一障碍,就会导致的阅读瘫痪或死机。
2、近期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上映,您怎样看待这部电影?
在我看来,贾樟柯的电影《山河故人》是一部失败之作。这部电影的失败之处在于,导演想通过一个通俗的故事,建构一部艺术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电影作品,却无法找到正确的抵达之路。《山河故人》中的女主角,属于传统男性视野里的女性献祭:第一次她献祭了自己的爱情(她并不真爱煤老板,却因惧怕暴力伤害到真爱的人,嫁给了煤老板)。第二次她献祭了自己对儿子的爱,也就是她放弃了对儿子的抚养权。电影里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她放弃抚养权的理由,但她放弃了。儿子所受教育以及对继母的依恋,使得她与儿子有着严重的沟通障碍。所以,整部影片的结尾——儿子对故土与母亲的怀念——显得非常不真实,宛若幻觉。这是一种电影叙事的逻辑断裂。贾樟柯以幻觉替代叙事,显然错失了正常的逻辑缝合点。
但媒体上流传的电影批评,似乎是一片赞誉。这显然是一种“名”的法律:贾樟柯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个新权威。即使是明显的失败之作,影评人亦不敢对此“名”进行任何质疑。
3、请老师推荐几本华语作家的随笔集或者散文集,谢谢。
随笔作为一个曾经高贵的文体,早已被媚俗的作家玷污至丧失了它的先锋性、思想性与探索性,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坛尤为严重。我们看到大量的心灵鸡汤与太太散文,成为中国随笔界的主流,他们在大众间媚俗的流转,俨然获得了大师的称号。然而,真正经典的随笔,是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与纪德的《人间食粮》式的随笔。这两部文集,堪称思想性随笔的典范。我的推荐如下:2012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文化批评家朱大可的守望者书系,共五本:《先知》《神话》《乌托邦》《时光》《审判》;2014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台湾散文大家王鼎钧的《白纸的传奇》;2015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四川作家蒋蓝的《极端动物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