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字会话的多模态隐喻策略

2015-12-24李兴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冰点会话隐喻

李兴忠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广州 511365)

一、引言

网络为人们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交际社会,它具有自由性、开放性、虚拟性和非人性化等特点 (周寰,2001:269),网络会话发生的语境因素与日常会话相比呈现不确定性。与日常自然会话相比,网络文字会话在语场、语式、语旨等语域变量方面呈现不同的特征。从语场方面来说,网络文字会话发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从语式方面来说,网络文字会话依靠纯文字或加入电脑表情符号或动画特效来传递信息;从语旨方面来说,除了熟人之间的会话,网络文字会话还经常发生于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之间。网络文字会话在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段等方面与日常自然会话不同,对语用原则的遵守等级降低 (黄锦章,等,2013:25)。网络文字会话具有空间上的异域性、时间上的非同步性特点,是一种有别于自然会话的特殊语体。

Lakoff和Johnson(1980:3)认为,隐喻无处不在,广泛存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行为中,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手段之一。人们在日常会话中经常使用隐喻表达来描述抽象概念,往往使用较熟悉的概念来与抽象概念进行类比,帮助理解抽象概念。隐喻基于人们对周围客观世界的体验,人的体验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作为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隐喻不仅存在于文字语言中,还存在于信息表征的其他符号中,如图像、音乐、体势等,即隐喻认知体系是多模态的,既包括始源域和目标域在同一种模态内映射的单模态隐喻,也包括始源域和目标域在不同模态下映射的多模态隐喻 (Forceville,2009:24)。

二、认知隐喻观的会话研究

隐喻与言语交际关系的语言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隐喻的词汇层面的人际修辞功能及其映射的文化内涵,研究交际者如何通过隐喻表现情感、态度和人际关系;二是隐喻的语用学研究,隐喻被诠释为一种间接言语行为,违反了交际中的合作原则而产生相应的会话含义,分析层面由词汇层到小句层;三是隐喻的交际功能的语篇研究(张玮,2013:347)。从词汇、小句到语篇的隐喻研究,确立了隐喻的交际功能 (Goatly,1997)。

在会话分析研究中,Cohen(1979:6-7)认为隐喻使用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获得亲密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话者发出含蓄的邀请,二是听话者付出特殊的代价接受邀请,三是这一交换使得双方承认属于同一团体。会话中委婉语的使用十分普遍,许多委婉语都是通过隐喻构建的,目的是为了礼貌、自尊或获得某种特别的暗示。束定芳(2000:147-149)把隐喻的以上两种功能概括为隐喻的社会功能。张玮 (2013:351-353)探讨了会话结构分析的隐喻模式和隐喻促成交际连贯的各种方式,研究认为会话交际参与者可以借助隐喻来组构交际事件,隐喻往往被会话参与者视为一种会话策略,对后续会话发展起到制约作用。陈喜荣 (2003:85-88)结合语用学的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理论,分析会话中隐喻的会话含义,认为会话双方在遵守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中理解隐喻的话语意义。以上两位学者从隐喻的不同层面分析隐喻的会话含义,前者关注的是隐喻表达的组构对会话含义的影响,是语用学上句子全部意义的字面意义,后者关注的是隐喻表达在语境中的意义,是隐喻的话语意义。

策略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讲究斗争艺术,注意方式方法,最早用于军事领域 (王笃勤,2002:1)。会话中,会话参与者使用文字语言和非文字语言,如图像、声响、音乐、体势等符号传递信息,信息和意义通过多种符号协同构建,以准确表达会话含义,达到有效会话的目的。尽管网络文字会话以文字符号为主,但由于语场是电脑网络,许多网络技术生成的非文字符号也参与网络文字会话。这种多模态符号参与下的会话就是多模态隐喻策略的运用。

三、研究问题和方法

网络文字会话呈现出有别于日常会话的特点,一是传播渠道是网络而不是声波,二是传播介质是文字而不是语音 (黄锦章,等,2013:22),三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表情、肢体动作等无法参与信息的表征。本研究用认知隐喻理论分析网络文字会话的语用策略,属于隐喻的交际功能的研究范畴,主要研究多模态符号参与下的有效网络文字会话中的隐喻策略。网络文字会话定义为通过网络即时通软件 (QQ、微信、飞信等)进行的以文字符号为主要信息表征的会话,区别于语音视频会话。在网络文字会话中,尽管人的语音不是传播介质,但是人们往往使用其他声响表达意义,各种模拟人的表情和体势的图像符号也被广泛使用,甚至还使用综合了图像与声音的Flash动画,可以说网络文字会话涉及除人的语音、体势之外的所有模态的信息表征方式。

本研究采用的语料分为多人会话和一对一私人会话,多人会话主要来源于QQ群、微信群和飞信群会话,私人会话主要来源于QQ、微信、飞信等,所有语料由研究者本人和部分学生提供。

四、网络文字会话的隐喻策略运用

如上文所述,网络文字会话在语场、语式和语旨方面区别于日常自然会话,但网络会话与日常自然会话具有相同的会话目的,会话参与者都期望实现有效会话。日常自然会话由语言、表情、体势、声响等多模态符号系统协同参与完成。由于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字会话不只是纯文字参与的会话,电脑技术模拟自然会话所涉及的多模态符号表征信息参与网络文字会话。通过分析语料发现,在不考虑语旨即会话参与者的人际关系情况下,多模态隐喻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空间隐喻

Lakoff和Johnson(1980:17-18)认为人类的大多数基本概念是靠一个或多个空间隐喻构建的,空间隐喻源于人们的身体和文化体验,在某些概念的构建中,空间隐喻是不可或缺的,无法找到替代的隐喻来完成概念构建。蓝纯(1999:7-15)分析了汉语中的“上/下”空间隐喻,发现带“上/下”的句子中,隐喻用法分别占72.4%和77.65%;“上/下”空间词主要投射状态、时间、数量和社会等级概念域。任永军等 (2003:75-79)对直线型空间维度词“长/短”、 “宽/窄”、 “厚/薄”进行了认知语义分析,认为“长/短”是一维突显,突显“线”的概念。

在网络文字会话中,文字符号是信息表征的主体,文字符号连接在一起构成句子,句子形成“长/短”的空间维度概念。分析语料发现,人们往往使用“长句”来表达“较好状态”、“兴奋”、“喜欢”等概念,使用“短句”来表达“较差状态”、“郁闷”、“厌恶”等概念。也就是说,“长/短”投射状态、态度等情感概念域,即“状态较好是长”、“状态较差是短”、“喜欢是长”、“厌恶是短”。如下面的两则对话:

A.冰点 (19:11:15)周末去爬山吗?

小强 (19:11:37)可以啊!

冰点 (19:12:04)这个周末可以休息两天,我们可以多些运动。

小强 (19:12:31)是啊。

冰点 (19:13:18)你怎么了?好像不是很积极啊?

小强 (19:13:32)有点感冒。

在会话A中,“冰点”使用的句子明显长于“小强”,表达对于周末休息两天感到十分高兴,而“小强”使用较短的句子回应“冰点”的活动提议和问话,表现“状态不佳”,即“长句”喻“较好状态”, “短句”喻“较差状态”,维度空间词“长/短”投射状态概念域。

B.冰点 (10:08:25)Have you seen the movie Jurassic World?Isaw it yesterday.

HC(10:08:43)Yes.I saw it yesterday.

冰点 (10:09:15)The spectacles are magnificent,the plots are moving and the actors are handsome.I enjoy it so much.

HC(10:09:47)Yes.You are right.

冰点 (10:10:23)It's great.I want to see it again someday,then I can feel the shocking scenes in it again.Come on,let's go together.

HC(10:11:34)Ok,I like going out with you.But I'm not quite fond of this movie,to be frank.

在对话B中,会话人“冰点”使用长句来表达十分喜欢所述电影的态度;会话人HC使用短句回应“冰点”,并最终明确表明不喜欢所述电影。在这则会话中,空间维度词“长/短”投射情感域“喜欢/厌恶”,即“喜欢是长”、“厌恶是短”。

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文字会话中,空间维度词“长/短”喻“状态好/坏”和“喜欢/厌恶”并不是直接使用“长/短”的意义进行投射,而是通过句子的“长/短”形成空间视觉概念来进行投射。空间视觉概念属于抽象概念域,而隐喻投射并不总是由具象概念域向抽象概念域投射,人们较熟悉的抽象概念也可以投射较不熟悉的抽象概念。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构成长句的“字/词”是实实在在可以看的见的符号物质,而人的状态和态度是看不见的精神物质,也可以说是具象域投射抽象域。

(二)时间隐喻

“时间”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人们通过空间概念“上/下”、 “前/后”、 “左/右”来理解“时间”概念,如“时间较早是上”、“时间较晚是下”,属于构筑时间概念的线性模式 (蓝纯,2005:144);也通过本体隐喻来理解“时间”概念,如TIME ISMONEY、TIME IS A CONTAINER、TIME ISA PERSON(Lakoff&Johnson,1980:25-32;曹佳佳,2014:35-38)。在传统的关于“时间隐喻”的研究中,“时间”是常见的目标域,空间、物质概念投射到“时间”概念,通过对空间和物质的感觉来理解较抽象的“时间”概念。

网络文字会话的语场与日常会话语场不同,具有空间上的异域性和时间上的不同步性。网络文字会话的不同步性为会话参与者提供了更多思考、斟酌语言和意愿表达的时间,这是日常会话与网络视频会话的即时性特点所不具备的。在网络文字交流中,会话参与者对对方的提议、观点表明个人喜好、态度时,甚至也包括对对方本人的喜好、态度,以及参与会话的积极度,可以通过回复对方的时间间隔来表现。一般情况下,表达喜欢、同意、积极参与的态度或情感时,回复间隔时间较短;表达厌恶、不同意、消极参与会话时,回复间隔时间较长,即“喜欢、同意、积极是时间短”,反之为时间长。在传统“时间隐喻”中,“时间”概念是目标域,而在网络文字会话中,“时间”是始源域,投射“同意/不同意”、 “喜好/厌恶” “积极/消极”等情感和态度域。

C.海风 (18:56:14)在吗?忙什么呢?

冰点 (18:56:38)不忙,喝茶,看新闻。

海风 (18:57:29)哈哈,你很清闲啊,我还在加班。

冰点 (18:57:50)注意身体,劳逸结合。

海风 (18:58:38)不行啊,要拼命工作攒钱买房子。

冰点 (19:01:17)慢慢来。

海风 (19:03:08)最近看上了一套房子,首付还差3万呢。

冰点 (19:06:11)哦。

海风 (19:09:59)有钱人,借我点啊,呵呵。

冰点 (19:13:15)穷啊,刚买了房子,你不早说。

会话C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寒暄和借钱。在会话的第一部分,“冰点”对“海风”的问题或话语能即时回复,间隔时间较短;而在第二部分提到钱的话题时,“海风”的工作、生活、经济等状况构成了一个大语场,结合语旨即两位会话者之间的亲疏关系,“冰点”变得谨慎起来,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海风”的说话用意,并考虑决定是否借钱给她。相比寒暄部分中“冰点”的回复间隔时间,他在会话第二部分中回复间隔明显较长。是否同意借钱与回复间隔时间之间形成隐喻概念,间隔时间短意为态度积极,间隔时间长意为态度消极。

(三)图像隐喻

Carroll(1994:198-218;1996:212-223)通过分析一组艺术作品证明图像隐喻的存在,并提出关于图像隐喻的本质和可识别性的两个建议:与语言隐喻不同,大多数典型图像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可以互转 (reversibility);典型图像隐喻具有同空间的不可共存性 (homospatially noncompossible),即图像隐喻是一种视觉混合体 (visual hybrid)。Blackwell(2001:223-252)讨论了视觉语言设计中的图像表征和图像隐喻,视觉隐喻被广泛地应用于电脑软件界面的设计中,为了便于软件使用者理解软件界面,软件设计者应使用软件使用者较熟悉的、具象的图像隐喻概念。

网络文字会话以文字符号为主要信息表征手段,而多媒体网络技术生成模仿人的表情、体势的图像符号参与网络文字会话,使网络文字会话既能隐藏不愿被对方看到的自然会话中的某些表情、体势,也能以自然会话中人的表情、体势为辅助手段有效地表征信息。常用的模仿人的面部表情的符号有微笑符号、哭泣符号、愤怒符号等等,模仿人的肢体动作的体势符号有鼓掌符号、抱拳符号、拥抱符号等等。

会话D中,几乎每句话都以表情符号来结束,如“冰点”使用“哭泣”符号表达在假期依然看书的痛苦心情,“大笑”符号来表达“开玩笑”而不是与对方攀比的意义;Sophia使用“大笑”符号来表达“开玩笑”而不是真正干涉对方隐私的意义。

图像符号参与的网络文字会话是对自然会话的模拟,弥补文字会话中表情、体势符号的缺失可能引起的会话含义的误解。通过这些图像符号来表达人的情感、态度等抽象概念,隐喻投射从图像到思维概念,涉及视觉域和情感、态度域,属于多模态隐喻中不同模态符号间的投射。在会话D中,假设没有图像符号的参与,会话可能会涉及“攀比”、“侵犯隐私”等敏感话题,偏离会话的真正意图和含义。

(四)多模态隐喻

多模态隐喻既包括不同模态符号间的意义投射,如人们把听到的不同类型音乐与相应图片描述的视觉景象一一搭配,是声音符号投射到图像符号;也包括多种模态符号协同呈现语篇意义,多模态话语分析就是研究多种符号资源在同一语篇中如何协同来实现意义,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两个研究视角是社会符号学视角和概念隐喻视角 (张德禄,等,2013:20)。两个研究视角具有连接性和互补性,语篇的全部意义是各种模态的社会符号协同呈现的。除了上文分析的空间隐喻、时间隐喻、图像隐喻之外,还有常见的声音符号,如融合了图像符号与声音符号的FLASH动画特效,也参与网络文字会话的意义表征。Fónagy(1999:19)认为语言的语音或发音方式与其表达的意义相关,语气、语调和发音方式的变化与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对应。而李弘(2005:70)认为“语音隐喻”其实是语言的语音与意义之间的象似性问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隐喻概念。不过,从隐喻的广义定义“to say one domain in terms of another”来说,她认为语言的“音”与“义”之间的投射也可以算作隐喻概念。

会话E是文字语言、图像符号、声音符号、体势符号等多种社会符号协同下的意义构建。从空间“长/短”隐喻来看,会话者“冰点”的每个句子都很短,喻意心情不好;观察会话者回复对方的间隔时间发现, “冰点”的回复“风铃”所间隔的时间明显长于后者回复前者,表现了“冰点”欲言又止、不愿过多分享此时心情的态度,即间隔时间长/短投射情感态度域;在各种面部表情符号和体势符号中,有“大哭”符号投射“冰点”的悲伤心情,有“握手”符号投射态度域的“赞同”和“意见一致”,还有“咖啡”符号喻意安慰;会话者“风铃”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为对方播放音乐,声音符号参与文字会话,一方面协同表征会话者的心情,另一方面,表达会话者对父母与子女之间隔阂这个问题的态度。

五、结语

认知隐喻理论研究证明语言的本质是隐喻的,隐喻表达广泛存在于语言的各种语体中。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帮助构建新概念和理解新概念。与日常自然会话一样,网络文字会话中的隐喻表达帮助阐释概念、理解概念,具有隐喻基本的语义方面的功能特征。同时,隐喻的使用也是一种会话策略,具有明显的语用功能。网络文字会话以文字符号为主要意义表征系统,但不排除运用图像、声音等其他符号构成多模态隐喻协同表义,促进有效会话的实现。作为策略运用的隐喻从两个层面呈现,一是文字、图像等有质层面,也就是语言中以文字、图像等符号出现的隐喻表达;二是思维的无介质层面,如网络文字会话中的“时间隐喻”,是会话者之间无形的应答间隔时间“长/短”投射“情感域”、“态度域”等形成隐喻概念。从语言的规范性来看,网络语言本身存在不规范性的特征,网络文字会话更接近于自然口语会话,有些隐喻的使用造成语言的不规范性,值得进一步商榷。

曹佳佳.2014.英汉时间隐喻的对比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35-38.

陈喜荣.2003.会话含义与隐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4):85-88.

黄锦章,田丽娜.2013.网络即时文字会话的语类研究[J].当代修辞学(2):17-26.

蓝纯.1999.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4):7-15.

蓝纯.2005.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44.

李弘.2005.语音隐喻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3):70-74.

任永军,李军.2003.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认知语义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75-79.

束定芳.2000.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47-149.

王笃勤.2002.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

张德禄,郭恩华.2013.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双重视角[J].外国语(3):20-28.

张玮.2013.会话结构分析的隐喻模式探索[J].现代外语,36(4):347-354.

周寰.2001.点击网络文明[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69.

Blackwell A F.2001.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and Metaphor in Visual Language Design[J].Journal of Visual Languages and Computing(12):223-252.

Carroll N.1994.Visual Metaphor[C].In Hintikka J(ed),Aspects of Metaphor.Dordrecht:Kluwer:189-218.

Carroll N.1996.A Note on Film Metaphor[C].In Carroll N(ed),Theorizing the Moving Im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12-223.

Cohen L J.1979.The Semantics ofMetaphor[C].In A.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6-7.

Fónagy I.1999.Why Iconicity[C].In Max N,Fischer O(eds),From Mining Meaning-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

Forceville C.2009.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tivist Framework:Agendas for Research[C].In Forceville C,Urios-Aparisi E(eds),Multimodal Metaphor.Be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42.

Goatly A.1997.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M].London:Routledge.

Lakoff G,Johnson M.1980.Metaphors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猜你喜欢

冰点会话隐喻
冻结速率对果蔬冰点的影响
QQ和微信会话话轮及话轮转换特点浅析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冷却液超低冰点测试方法研究
基于集群节点间即时拷贝的会话同步技术研究①
汉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呈现——基于85个会话片段的个案研究
冰点以下的缝合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人物通讯的表达特色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