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泥香长留

2015-12-23李树华

大理文化 2015年10期
关键词:土陶胶泥师傅

李树华

今年季夏的一天,在祥云县禾甸镇的大营村一间5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作坊里,我见到了54岁的罗晃照。

“李老师,欢迎你来参观我的小作坊……”正在制作陶罐的罗晃照,一见面便笑嘻嘻地站起身迎上来,手上还沾着泥巴。

作坊周围的空地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很多刚刚做好的土陶坯子,做工细腻,纹饰精致,造型各异。我知道这些作品,肯定都是出自罗晃照之手。

“你有徒弟帮你吗?”我问!

“土陶制作枯燥无味,工艺难学,而且辛苦,能够坚持下来的人不多。”跟我说这话时,罗晃照师傅显得有几分自豪。

制作陶器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关键环节在制胚和烧制环节,仅制作泥坯这个环节,初学者至少就要学习半年。

“由于学习的周期长,陶器工价低,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此手艺,烧制陶器方面的人才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

罗晃照边说边拿来一块揉捏好了的泥巴,娴熟地做起了示范。他先是迅速用脚转动陶轮,随着陶轮车的飞转,他双手捏住的泥团也在眼前旋转,只用了两三分钟的时间,我还没来得及弄明白制作的前前后后,一个造形古朴、端庄典雅的陶罐坯子就神奇地在他的手中诞生了。

“真是神奇……”我不由得吃惊地赞叹起罗晃照师傅来。

提起制作程序,罗晃照师傅说:“土陶制作程序比较多,简单地讲,有选土、揉泥、拉坯成型、晾干、烧制等五道程序。这几道程序都重要,是决定土陶作品成败的关键。”

在与罗晃照师傅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土陶制作有五道程序必不可少。首先要选择好的黄黏土,去除杂质,加水和成泥浆,然后待水分蒸发达到一定的软硬度后存放备用。第二步,就是要对存放过的泥巴反复进行揉捏,使得其软硬度达到均匀状态。第三步,是拉坯成型,即是将揉捏好的泥巴放到陶轮车上,当用手把车转到一定的速度后,就可随意拉拽泥巴,直到它成为自己想要的形状为止。第四步,是把制作成型的半成品晾干,这个环节不能随便将其移动,也不能见阳光,只能慢慢风干。第五步,是把晾干的半成品装入土窑里进行烧制,要经过两天两夜烧制,土陶制品才能成功。

“五个步骤中,第三步拉坯成型环节最为关键。靠的完全是手上的感觉,根本无法用语言来描述那个制作的过程。我们这里会制陶流程的有几个,但是真正会拉坯并且拉得好的只有两三个人。因为一件作品的形状、尺寸、厚薄等都得在这一关上掌握好。”罗晃照师傅认真地向我介绍说。

学艺与改良

罗晃照师傅告诉我,他今年54岁,12岁开始学做陶器,20岁时已能制作大件、小件,成为当地独当一面的制陶巧手了。连罗晃照自己都没有想到,制陶会与他相伴了大半生,到现在,干这个行当已有30多个年头了。

据罗晃照讲,窑场生产的土陶产品主要有陶罐、陶盆、陶碗、酒瓮、酒缸等,大都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起先村里窑场生产的土陶可以从市场上换回生活物资,后来各类器皿在市场上的销售也比较好,制陶这一古老技艺理所当然成了自己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外地的窑场也经常来请罗晃照去当师傅。改革开放后,村里的窑场一度关闭,如今,和其他许多行业一样,过去那种制陶的热闹场面早已不复存在。

“做的人少,规模就起不来!没有规模,效益就不好体现!”我看着罗师傅,说道。

罗晃照说:“窑场里不是灰就是泥,年轻人怕脏怕累,现在谁还愿意来学,而且学会了也卖不了几个钱,村里人现在都不做了……”

“是啊,窑场的活是苦活、累活、脏活不说,烧制损耗也太大,想赚钱很难。比如我们家里今年烧制的五窑陶器,就有两窑陶器都是大量破损的,亏损了。”一直在旁边默默帮忙的罗晃照的妻子插话说。

“也是,陶罐、陶盆、陶碗、花盆,还有酒瓮这些土陶制品曾经伴随着我们世世代代的生活,可如今,大家都图个方便,土陶这一传统技艺因为制作工艺复杂,产品价格低廉等因素正面临着尴尬的处境。”

1961年5月罗晃照出生于禾甸镇大营村的一个土陶世家,从家族里的代表艺人罗国发算起,传承到罗晃照手上,已经是第三代了。

罗晃照笑笑说:“土陶虽然粗糙,但却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让它就这么失传了。”

12岁的时候,罗晃照就开始偷偷跟着他父亲做土陶,当时纯属练着玩,罗晃照的父亲也就没有当一回事!可罗晃照不一样,他做起土陶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如痴如醉地迷上了土陶制作这门手艺活,有时候,罗晃照留在窑场上自己一个人瞎琢磨。

在罗晃照的父亲看来,一个小孩子不好好读书,长大了肯定不会有什么出息,无论罗晃照怎么哀求,罗晃照的父亲都不让他学做土陶。

有一次,父亲当着许多人的面用棍子使劲地抽打他,让他去做别的活,他就是不肯去,就是一个劲地赖着做土陶,让父亲毫无办法。

为了做好“小牛”、“小马”的模具坯子,罗晃照时常到牛圈马圈前去观察牛的各种形态。遇到放马的时候,他更是不肯放过观察的机会。熟悉了这些动物的形态后,在做土坯时,罗晃照便成竹在胸了,天长日久,一块块泥土在他手里转瞬就变成了小牛小马。看着这些动物的雏形在自己手中成了形,他更是对自己充满魔力的双手觉得新奇。为了把这些坯子做得更传神,他常常在工作台上一坐就是一整天,有时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

罗晃照告诉我说,在工作台上做坯子,需要把腰弯下,整个人成折叠状,所以就只能少吃多餐。

“要是吃得太饱,腰就弯不下去了,呵呵呵……”说到这里,罗晃照禁不住笑出了声。

在认识罗晃照之前,我根本想不到竟然还有这样的说法。

没出师前,罗晃照和他的父亲共同使用一个工作台。那时的工作台都是放置在地上一个挖好的坑里,移动起来非常不方便。在哪一间屋子里挖了坑,放好了工作台,一般是很少移动的。就是在父亲的工作台上,罗晃照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的脚划了一个大口子,休养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恢复。

自从这件事发生后,家里的人都劝他去做点别的事,别再去做土陶了,可他偏不干,而且还反过来想,要避免这样的事发生,逃避不是办法,只能改良工作台。就这样,在养伤的那段时间,他整天围着工作台转来转去,心里暗暗琢磨着、思忖着。

通过多方的探讨和多次实践,他终于把工作台改良好了。改良后的工作台更轻便好用了,不必放在土坑里就可以用,而且用起来也安全多了。

传统与创新

一转眼10年过去了,到了22岁这一年,罗晃照开始自己做土陶。此时,他已经是家里的第三代土陶传承人了。从独立开始做土陶那天,他就在心里对自己说:这辈子一定要把土陶做好,无论怎么艰难,也一定要做下去。

大营村的传统土陶手工制作历史悠久,直到现在,所有的流程依旧保持着传统的工艺流程。使用的原材料属于高粘土,制作工具还用着传统的慢轮车,调配釉色也是原始的材料。土陶工艺虽然是全手工制作,但从采集泥土到成品烧制完成,需要较多的工序,也较为复杂。

在和罗晃照师傅的交谈中,我对土陶制作工艺有了详细的了解。

做土陶的泥土需要到周围的山上去挖,有时还需要支付给承包山头的人一些钱。泥土的采集很有讲究,不是任何泥土都可以采用,必须是专门的土陶泥,在当地,人们统一称作“烂胶泥”,其实,专业术语应该叫高粘土。

从颜色来区分,有黑胶泥、白胶泥、黄胶泥、红胶泥,这些胶泥各有不同的性能和作用。白胶泥性质较细腻,釉色较好看也好处理;黄胶泥偏沙性,但在泥土混合中不可缺少,因为黄胶泥能起到在高温下排气的作用,也在釉色上有良好的色彩效果:红胶泥性质偏沙性,但在整个混合中起调和作用。

制作土陶的胶泥,一般不在地层的表面,而是要先掘去一层熟土后才是胶泥,称为生土,也就是没有经过风干和雨水直接冲刷的本质土。大营采取胶泥类似于挖掘煤矿,有很深的泥潭或是泥洞。

罗晃照师傅把泥挖好后运回家,就要晒泥和筛泥。这是一道很重要的程序,因为胶泥从地下土层取出,湿度很高,要先在太阳曝晒,然后人工敲碎,最后是筛拣去土中的石子、杂草、树根等杂物。

泥土晒好、筛拣好以后,就可以发泥了。大多数人家都建有发泥潭,四周和底部用石块砌成,不漏水。把晒好的胶泥(黑、红、白、黄)混合放在塘里,加水发泡,一般需要2至3天。泥发好后,就要和泥。没有机械,有的作坊用牛踩,有的用人工脚踩,也有的用骡马踩踏。罗晃照家一般都是用脚踩,每次踩泥,把鞋脱掉,走进泥潭,细细踩踏。夏天踩泥还不觉得什么难受的,到了冬天,脚手被泥水泡得开裂了,一个个大血口子就像一张张小嘴巴,风一吹就生疼。

泥踩好后,要把踩好的胶泥成块地放在木板上,用打泥锹反复回打。打泥是为了提升和压制泥的强胶性,也是为了把胶泥里的气泡压破。把打好的胶泥成条状的放在玩泥板上,用手掌往前赶搓,玩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制作土陶时的功效和质量,因为玩泥就是为了去除胶泥中的细小石粒,手艺高超的土陶师傅不是用眼去拣石粒,而是靠手和心去感受。玩泥后还要用细铁丝(泥弓)来回拉切,把泥切成块,最后用塑料把玩好的泥紧紧包裹,准备做坯子。

做坯子,要是心灵手巧者三个月基本能做出土碗、茶罐、风水罐这类的物件,普通人要两三年才基本学得会。

罗晃照说:“在转盘上制作泥坯的时候要注意手的力度,不能太用力也不能没有力道,要顺着转盘的方向,这样做出来的椒钵才漂亮。”

一般来讲,土陶款式很多,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用途不同,制作的程序和手段也不同。较小的器具大部分只需一道工序,而较大的器具就需要两三道甚至更多的程序。大器具首先要做泥团,就是基座,在大师傅手里,做多大的器具就捏多大的泥团,一捏一个准。最先是起底,起底以后要进行风干,风干很讲究,不能太干也不能偏湿。接下来的接坯,有的可以直接接到口,但有的只能接到腰,然后又接着风干,同样也要把握好风干的度。坯子在土陶车床上做好,要放在阴凉处晾一天一夜,要是做腌菜罐,要晾三天三夜。最后是打光。等坯子晾干,还要用小木榔头和撞槌打,把坯子打硬实,把土坯罐的中间部分打得鼓起来。第一道打完,再打花印,就是平时看到的一圈一圈的环纹。花印打好后,再做罐口的领子、耳子。有些土陶还要上釉,要是煨药用的土陶,上了釉还容易炸裂。但是上完釉之后,一个土陶就像被化了彩妆,表面光滑亮丽,分外妖娆。

上釉前需准备好釉材,釉材的制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有专门的釉土,不是熟土,必须是生土,在大营当地称为“红包土”,据师傅描述,所有红土是有气泡的,取回后进行淘洗,然后进行澄挤,类似于做好豆腐的漓豆腐浆。火炭灰,当地称“子墨灰”,一般都用梨炭灰,这种色彩效果比较好,取回后同样进行淘滤。把滤好的浆水进行混合淘滤。在淘釉工序上,较为讲究,老师傅和一般的师傅有很大的区别,技术和经验好的会淘很多种颜色,有黄釉,绿釉,红釉,还有青釉和白釉等等。特技釉,也就是彩花,部分老师傅有独门技巧,会出现别人调不出的釉色,这种技巧一般不外传。

釉材准备好,就可以在晾干的坯胎上上釉。有在釉缸里将整个坯胎直接涮转的,有用釉瓢浇上的,视情况而定。上釉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太厚烧不透,太薄容易烧炸裂。上釉后,待釉彩晾干,就可以装窑了。

罗晃照曾经跟着杨兆林师傅学习了上釉和做土陶的装饰。杨师傅是这方面的行家,经他调制的釉汁上釉后土陶就显得更鲜亮。杨师傅对他可说是倾囊相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反反复复的实践,由他配制出来的釉汁烧制出来的土陶也鲜亮光滑了,甚至都能照出人影来了。

大营土陶烧制用的窑称为龙窑,最大的龙窑长100.2米,一般的中龙窑、小龙窑也不少于50米。宽3到1.6米左右,高1.5米。在窑子里需要备有垫子,就是用胶泥做成斧状的垫。

烧制土陶的材料用松树枝,不用梨树,但可以用梨树疙瘩,烧土陶从烧窑到出窑一般用7天,当中分别有装窑、取火、开窑、起火、稳火、加火、烧小串眼、闷窑、冷窑等一系列的程序,这些程序的时间长短、火候控制完全凭烧窑师傅的经验来决定。起火、稳火、加火、烧小串眼是烧窑的主要过程,要求很严格。没有科学的温度表、计时器,完全根据长年的烧制经验来控制。

进窑即装窑,在装窑的时候不能随意装放,从窑口到窑尾分别装什么陶坯是有要求的。因为整个龙窑存在着温度分布的不同,所以得根据热量的大小来决定。

装窑也是个技术活,必须一层一层地装,装的时候还要考虑怎样才稳。要是装得不稳,土陶坯子歪倒了,之前的辛苦就白费了。过去在装窑时,女人是被禁止到窑前的,哪怕是家里的女人去送饭也只远远地招呼窑主把饭提过去吃。特别是在烧窑期间,在窑子方圆一里地不准女性出现。在“石坎子”窑子附近有一座独木桥,烧窑期间不准任何人过,只能下河绕道行走,最忌讳的就是在“石坎子”附近不允许杀狗。现在虽然不再有那么多禁忌,可有身孕的女人还是不得靠近窑旁。在烧窑人的心里,这窑就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有一次,罗晃照带人帮徒弟刘国举家烧土陶,刘国举的妻子当时有孕在身,给几位烧窑的师傅送饭时去到窑旁。因为平时这样的事很少发生,大家也没在意。可奇怪的事还是出现了。烧了一天,按照平时的惯例土陶早就红了,可不知怎么的,这次窑里的土陶就是不红。准备好的柴火只剩两根了,怎么办?罗晃照想起村里一个做土陶的师傅刘奋武说过,遇到烧制时间到了土陶还不红的情况,要用稻草放入柴火烧。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来几根稻草,放人柴火中。忐忑的心随着火苗起起伏伏。稻草烧完了,土陶也奇迹般地红了。这件事后,罗晃照对上一辈传下来的这些烧窑禁忌更是认真遵照,丝毫不敢怠慢。

窑装好了,用土基把出口封好,就可以开始烧了,以前需要烧三天三夜的土陶,因为改良了窑,现在只需烧制一天一夜,大大地节约了烧制土陶用的柴火。

先取火,类似于体育奥运会的火种获取一样,大营村烧制土陶的火也要在特定的地方获取,有相应的仪式。一般是在石坎子老窑址取火。

开窑要由地方的祭司或窑长来选定时辰,由窑长亲自掌锄开窑。

闷窑在烧制结束的当晚就必须进行,就是用一些水浇泥巴把所有出火的出气的大小孔全部封闭,只留窑尾的天窗,但也要用小柴把天窗盖严。这样才能让烧后的余温均匀地散发。

冷窑就是最后的程序,但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冷窑是土陶制品产生窑变的关键,冷窑的程序把握是导致土陶颜色和损坏多少程度的关键。

烧制结束后,将窑的所有火口用土坯和泥巴封闭,让窑内温度慢慢降低,冷到可以在窑内操作时,就可以将陶器取出,再经过个别处理,也就是趁着土陶高温后的柔软性进行糙粒打磨。

烧好的土陶出窑后,有部分土陶会粘在一起,就需要用菜刀把其分开,要是手艺稍差的话,还会切坏呢。从挖泥到出窑,大概要两个月的时间。

传承与坚守

有人说,土陶是土与火完美结合的艺术品,也是人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土陶这一传统技艺因为工艺复杂、产品价廉等因素正面临着几近绝迹的处境。

“最难做的土陶就数便壶和汽锅了。那才真叫技术活,普通的土陶师傅根本不会做这种器具,甚至有些连见都没见过。”罗晃照神秘地告诉我。

据我了解,其实,有些土陶师傅是因为制作工艺难,价格上也不比其他土陶贵多少,觉得没价值做就不想去做。可罗晃照不一样,只要是顾客需要,尤其是便壶,村里一些老人家里没有卫生间,上厕所不方便,都喜欢弄一个便壶摆在床下。遇到这样的顾客,他总是不忍拒绝,不计成本为其服务。大瓶也难做,因为坯子毕竟是软的,在打制的时候要是力道用得不对,就会打歪了。要是新手来打,经常会把整个大瓶坯子弄成一团软泥。

那个时候,全村只有很少的几口土窑,几十家做土陶的都要到那些窑里去烧制。他和他大哥在大哥家的地面上砌了一口窑,因为这口窑比原来的窑有所改良,所以得到了村里做土陶人的青睐。大家都喜欢去那烧,烧一次给他大哥付一点使用费。他去烧的话就不用付钱。可去那烧土陶的人太多,他很排不上。于是,他就想着在自己家的地面上也砌一口窑。要砌窑,还要砌一口好窑,他在心里想。

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家里人说了,家里人都支持他。这窑是关键,原来烧一窑土陶,耗费的柴火太多了,时间也长。辛辛苦苦烧好一窑土陶,去掉成本,利润太薄了。他砌的这窑,不但要好烧,还要能节约柴火。有时候有顾客定了急件,要是等凑齐一窑才烧,那顾客肯定是等不及的。那能不能在设计时还可以想烧多少就烧多少?这些问题在他脑子里装着,挥之不去。砌窑前几天,他白天总在村里那几口窑前转,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还是想着这窑要怎么砌才好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砌的窑成了。用新窑来烧土陶,只需一天一夜就能烧好,柴火也节约了一半。时间、成本的节约给了做土陶人更好的利润,原来在他大哥家窑里烧土陶的人又都蜂拥至他的窑来了。

“全是手上的感觉,根本无法用语言来描述那个制作的过程。村里会制陶流程的人不少,但是真正会拉坯并且拉得好的始终就那么几个。”罗晃照告诉我,他在制陶行业里技术算是最好的。

“往年这可是个俏活,谁有这个手艺在村里都挺着胸走路,可是后来有了彩陶,干的人就少了,都嫌费力不挣钱。”罗晃照一直坚守着这门老手艺,一干就是30多年。

在做土陶近30多年的时间里,总有一些事令人难忘。尤其是忘不了把土陶烧制好运到禾甸街上去卖的情景。没有摩托也没有车的日子,他自己挑上一担,给自家的毛驴驮上两筐,天还不亮就起床,囫囵吃点东西就出发了。这些土陶装筐的事必须在头天晚上就做好,和装窑一样,丝毫不得马虎,辛辛苦苦烧制出来的土陶要是装不好,撞破了就糟了。12公里的路程,又负重,紧赶慢赶也要3个小时。到了禾甸街,赶集的人还稀稀拉拉,他在专门卖土陶、工具的街上找了一个合适的位置就开始摆摊。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有个姓罗的土陶师傅做的土陶好看、耐用。用他做的腌菜罐子腌制出来的腌菜,不会走味。

风雨过后见彩虹,经过30多年坚守与耕耘,罗晃照制作的坛坛罐罐又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畅销周边县市和乡镇。据当地的一位老人讲,早在几百年前,云南省祥云县禾甸镇的大营村就是一个因制作土陶制品而出名的小村庄,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土陶制品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搪瓷制品、不锈钢制品和塑料制品所替代,制作土陶的手艺人也在逐渐减少。

大营土陶传统手工艺制作不仅成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手段之一,也成了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是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项目。2012年,罗晃照的作品参加大理三月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获得一等奖,2007年被评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5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土陶制品得到了顾客的热捧,罗晃照做土陶出了名,自然就有人上门来学艺。前后和他学过手艺的人有十几个,正式的徒弟有三个,叫罗晃高(罗晃照的大哥)、刘国举和刘兆强,现在,他们都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土陶艺人,为土陶技艺的传承做着默默无闻的工作。

“这些原生态传统工艺制品,市场销售情况还不错。我相信,只要不放弃不抛弃,这门祖传制陶手艺一定可以传承下去!”罗晃照笑着说。

罗晃照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杨氏是个贤惠的女子,平日里就帮着他发发泥、揉揉泥巴和劈劈柴。儿子25岁,叫罗志明,闲时也会来搭把手,罗晃照一直想让儿子传承自己的土陶手艺,可家里一部分地方拿出来养蚕,一部分摆他的车床,实在是没有多余的地方可以再摆放一张车床了。他憧憬着等日子好过一点,就再建一间宽大的房子,让儿子和自己可以在里面尽情地创作各种各样的土陶。

现在,整个村还有四家人在做土陶,有的也只是偶尔烧制一窑,在众多土陶艺人逐渐放弃这个行当时,只有罗晃照仍坚持制陶、烧陶,并希望寻到传人,把这土陶烧制技术传承下去,将土陶技艺发扬光大,让土陶技艺泥香长留。

编辑手记:

土陶制作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祥云县禾甸镇有一个因手工制作土陶而闻名的小村子——大营村,当地村民在制作土陶器具的过程中,完整保留了最古老的明火烧制技艺。然而,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大营村的手工土陶制作工艺正面临逐渐失传的困境,本期介绍的是大营村土生土长的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罗晃照,30多年的坚守,将这种被世人称之为“泥与火淬炼的艺术”的古老技艺无怨无悔地传承下来。

猜你喜欢

土陶胶泥师傅
土陶
湘西土陶创新发展探究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SBS/弹性胶泥复合改性沥青的性能研究
土陶记忆
马未都忆旧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华为VCN500视频存储云节点在张石高速胶泥湾收费站的应用
渝东南土陶馆建设的构想与旅游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