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转移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

2015-12-23王龙汪浩瀚

科技与管理 2015年5期
关键词:空间计量溢出效应产业转移

王龙 汪浩瀚

摘要:基于中西部地区2001-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产业转移对Ⅸ域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区际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承接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产业转移对相邻地区的促进效应并不显著。分析还发现,中国省际间经济增长存在非常显著的正溢出效应。最后,分析了产业转移对相邻地区促进效应不显著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空间计量;溢出效应;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国内区际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在我国,工业总产值、出口额、外商直接投资额的8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沿海地区为中心,中西部地区为外围的发展模式。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存在的巨大产业梯度差,为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创造了外部条件。区际产业转移有利于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对于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不仅可以延长那些衰退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同时也为区域内部新型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在中西部地区,引进产业转移不仅弥补了资金匮乏的现状,同时可以获取由产业转移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区域空间结构形态上,只有当分散在不同空间的相关生产要素在一定时间内结合起来才能开展各种经济活动,进而冲破时空对集约要素的限制。区际产业转移能够优化生产要素在整个时间和空间的配置效率,从而使得区域内的人力、资金、技术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目标。

1.文献综述

近年来,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模式、机制、动因等问题的研究上。对产业转移效应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对产业转移的区域空间溢出效应却少有人关注,有关研究文献非常缺乏。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涌现出了一些考虑空间相关性的理论模型。Ertur C等采用开拓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1980-1995年欧洲138个地区的人均GDP的时空动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及空间异质性。Keller等研究结果表明距离在溢出扩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有产业区域间溢出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因此这些研究结论并不一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环境。

当前,中国区际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备受重视,因此研究产业转移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也在产业转移与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张公嵬等利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测算区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来反映产业转移效应,发现中西部地区TFP增长率平均高于沿海地区5~6个百分点,认为技术进步的差异造成了区域生产率差异,产业转移会强化区域内竞争,从长期来看,通过溢出效应,会缩短行业内企业间的技术差距和效率差距,提高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李颖等利用2001——2009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统计数据,采用半参数估计方法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纺织业与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通过产业转移,区域间资源配置在行业选择上可以达到“两利取重,两害取轻”的效果。不过这两篇文章在实证上并没有考虑区域的空间相关性,这可能会对实证结果造成一定的偏差。

在现有文献中,因为空间实证方法的复杂性,研究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的增长很少考虑实证数据的空间相关性。因此,本文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发展一个综合考虑时空变量二维特征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研究产业转移的区域增长效应以及空间异质性特征。本文将从区际产业转移出发,就国内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做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结果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文章余下部分的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为理论框架与模型的设定;第三部分介绍模型的参数估计过程并分析实证结果;最后一部分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2.理论框架与模型设定

2.1理论框架

2.1.1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目前,学术届对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潘未名的研究表明产业转移容易导致“产业空心化”;而张弛则认为产业转移不仅不会对转出地的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而且还会促进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发达地区将当地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产业转向其他地方,不仅可以腾出空间发展高端产业,还能整合资源,提高整个区域内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转入地,专业转移有利于经济增长水平提高、资源优化配置、就业潜力提升、经济结构改善等。但是,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也有不利的一面。对转出地,产业转移可能会带来大量生产要素的流失,从而导致“产业空心化”;对转入地,引入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后,促使本地区资源利用的强度加强,加重了区域内的承载压力,从而不利于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难以确定。

2.1.2产业转移的空间溢出效应

溢出效应产生于非市场性交易,它通常指资源特别是知识在没有合约关系下的非自愿扩散,所以又称外部经济。目前对产业转移溢出效应的研究大多数都停留在行业层次上。行业层次上的溢出主要是指产业转移能够给当地产业带来技术上、管理上以及企业文化上的影响,从而间接提高当地企业的绩效。如果把产业转移的溢出效应放在空间维度来考虑,那么对产业转移溢出效应的研究就自然地由“行业内”和“行业间”扩展“地区内”和“地区间”。因为东部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企业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间,在相近的地区之间,承接过来的先进产业不仅会对本地的企业产生积极影响,而且还会对其他地区的企业产业溢出效应。当中西部承接过来的先进产业展示当地企业不知的新产品、新_T业以及营销技巧时,相邻的当地企业将会率先获得相关的溢出好处。但是随着劳动力的充分流动,一个地区承接的先进产业所体现出的较高的全要素生产效率,从而产业的溢出效应,并不会仅仅局限于地理区域和行政范围,它会扩散到相邻地区,然后延伸到更远的地区。这是因为转移过来的企业基于成本的考虑会从其他地区获得原材料,从而与其他地区的企业建立联系。另外,其他地区政府通过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先进企业与当地企业加强合作,获得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溢出效应。

通过对表2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首先,AlnTR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产业转移有利于承接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地区内的外溢效应。这也说明转移过来的产业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更加先进,而当地的企业可以通过模仿先进技术、与其加强竞争与合作等途径获得溢出好处。另外,中西部各省通过积极承接一些东部地区优质产业,在产业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获得了规模经济效应。大量的产业集聚使得区域内部整体交易成本下降,通过产业转移释放的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与假设1完全一致。其次,AWlnY在1%的检验水平下呈显著性,表明我国区际之间经济发展存在依存关系。随着地区间劳动力、资本、知识的快速流动,合作交流不断加强,一省的经济发展对其他省份的发展产生正向影响。这一结果与潘文卿的实证结果相符,他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研究了1998-2009年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出中国地区的经济发展还与周围省域经济增长的随机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即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还会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间接的扩散效应。最后,考察核心变量AWlnTR。该变量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与假设3不符合,因此不能证明中国区际产业转移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这表明,周围区域承接的产业转移不能对本地经济的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换句话说就是,产业转移的影响无法延伸到其所在地区以外的周边地区和地理更远的其他地区。产业转移溢出变量不显著的原因:一是,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规模没有达到预期水平,影响不深远,且从东部转移出去的绝大多数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内的产业链较短,对国内企业生产的中间产品需求不大,地方采购份额较低,缺乏跨地区的企业合作,因此大大减低了产业转移的溢出效应程度。二是,省际之间存在恶性竞争,产业同构非常严重。在主要以GDP作为政绩考核的激励机制下,地方政府不根据地方实际需要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而通过各种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不惜代价的盲目吸引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地方经济。这样承接过来的产业往往与邻省的产业同质化,生产的产品差别不大,导致区际之间产业布局混乱,更不能实现区际之间协同发展,削弱了区际产业转移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可以预见,随着区际之间经济的开放和整合,产业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空间溢出效应会越来越显著。

4.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中西部共17个省市2001-2014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产业转移在地区间的生产率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区际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承接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二,中国省际间经济增长存在非常显著的正溢出效应,某一区域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会对相邻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第三,受中国目前产业转移结构和规模的影响,产业转移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对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中西部地区必须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加快经济发展。为了更好的承接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中西部地区需要提升区域承接转移的能力,具体包括优化市场制度、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另外,要想获得产业转移在地区间的溢出效应,必须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纽带作用。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存在明显的技术梯度,东部与西部的差距巨大,如果没有中部地区的过渡,东部对西部的辐射很难形成。因此,产业转移应该充分考虑各个区域的经济特性,有选择、有重点的审慎进行。

其次,遵循空间均衡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中央政府在统筹地区产业转移政策时,应该考虑产业的空间布局,避免产业结构严重同构,引发省份之间的恶性竞争。一方面将产业政策区域化,根据各个地区的区域特色和产业基础,制定出各地区支持发展和限制发展的产业序列,然后综合各地区情况,确定各个产业,尤其是重点支持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在全国的布局;另一方面,国家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应该以产业政策为指导,变地区倾斜为产业倾斜,在加大对中西部投资力度的同时,注重将调整经济空间格局与调整产业结构统一起来,将区域协调与产业转移统一起来。

最后,建立省际经济协调机制,提高产业转移与区位的匹配度。目前,政府政绩考核主要以GDP为主,地方政府只重视资金流人而不顾产业转移与当地产业链的匹配度,造成经济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应该针对各地区产业政策的冲突,制定区际产业转移协调机制,推进产业转移一体化合作进程。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推动生产要素快速在区际之间流动,促进省际之间产业链无缝对接,形成双赢的局面,避免恶性竞争。

猜你喜欢

空间计量溢出效应产业转移
空间计量视角下的金融集聚与政府行为研究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城镇化中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空间计量方法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应用现状研究
基于六普数据湖北省出生人口孩次性别比的空间计量分析
产品伤害危机对区域品牌的溢出效应及应对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