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南山区新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2015-12-23闻治江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皖南农民社区

闻治江 伍 卉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3)

0.引言

皖南山区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东南与浙江相接,西南和江西相邻,北以沿江丘陵平原为界,即沿平原丘陵区以南的山地丘陵地带,主要包括黄山、池州、宣城三个地市。皖南山区自古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农民大多以小村落的形式散居在山林之中,耕地少,传统农作物栽种面积较少,农民生活来源主要依靠经济作物生产、畜牧水产养殖等产业,近些年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的空心化现象比较突出。

1.什么是新农村社区

传统上,农村给很多人的印象是贫穷、脏、乱、差,即便是当下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很快,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交通不便、缺少生活配套设施仍旧困扰着大多数的农民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这种只考虑生产、 不考虑生活的村庄布局形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

与传统村庄布局恰恰相反,城市社区是指大多数人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的社区,是一定区域内由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其布局主要是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并不考虑具体的工作、生产的要求。

为了了解农户进入城镇后的生活状况,特选取宣城市宣州区杨柳镇129 户由于工程建设拆迁进入中心镇生活的农户进行调查,通过对其现状生活满意度分析和不满意的原因分析,找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方向。

图一 拆迁农户城镇生活满意度统计

图二 农户城镇生活不满意原因统计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 新的城镇生活并不令这些农户满意,他们大多感受到了生活中产生的新问题,而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很多未被拆迁的农户又羡慕这些人过上了所谓的城镇生活。

在这样的羡慕与不满之间,可以得出新农村社区建设不是简单的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让农民跳出农业的生产模式,像市民一样生活,而是将农民的生活需要与生产要求相结合,是建立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创造出的新型农村社区,其目的是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认同感。[1]

2.新农村社区的空间布点要求

新农村社区不同于传统的村组合并建立中心村的模式,其是在城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将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紧密结合,保证农民进入社区生活后既能享受到生活便利又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的的新型社区。 新农村社区的布点主要受道路交通条件的影响。[2]

社区交通主要体现在对外与对内两个方面。皖南山区道路蜿蜒曲折,交通相对不便,在对外交通上,快捷方便是主要目标,宜布置在四级以上公路边,考虑到中心镇所具备的服务功能和服务半径,其与中心镇之间的交通距离应能满足机动车10 分钟以内,农用车20 分钟以内,自行车30 分钟内的车程。 对内交通主要联系社区与劳动场地,山区地势复杂,在道路交通很难解决通往田间低头的最后100 米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到农业劳作的强度和大量的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的搬运需求,劳动交通距离应满足农用车10 分钟车程内,步行30 分钟路程以内。

在满足交通要求的基础上, 可选择一些规模较大的自然村进行扩建,也可以选择地势较为开阔,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进行统一规划建设。

3.新农村社区的规模要求

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社区生活服务,主要包括社区医疗、幼儿教育、基层商业、环境卫生等几个方面,一定的人口规模是保证这些生活服务能够正常运转的关键。

根据皖南山区的地形特点,结合劳动交通距离要求,新农村社区的有效服务面积约为10~15km2,规划人口规模在1000~1500 人,约为300~500 户居民,这与城市社区中一个组团的人口规模大体相当。 这样的人口规模,基本上与《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导则》中皖南地区中心村1000 人左右的常驻人口规模相当,符合设置村级社区管理与服务机构,并能满足小型超市、便利店、幼儿园、卫生所等服务性场所的最小服务人口需求。

4.新农村社区的建筑设计

新农村社区建筑的设计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在社区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涉及集中居住点的选址、基础设施的布局、户型设计、景观美化等与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的重大问题, 要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充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选择权、设计权,引导农民建设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具有地方特色,建筑风格既统一又富有变化的社区建筑。

4.1 规划布局

新农村社区应由政府组织专业机构统一规划,考虑到皖南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根据环境特点,按照社区空间布点要求,在尽量减少对耕地占用,同时又能方便居民的生活前提下,选择适合社区布局的位置,社区布局应以条带式放射型沿着道路两边布置为主,区块化面状布局为辅。

社区的规划布局应当与农村的自然环境、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一是贯彻田园社区理念,合理规划各类生产生活设施,二是因地制宜,社区布局要顺应自然地形。 首先在社区中部的主要道路旁规划出主要服务建筑与设施的位置,营造出社区服务中心;其次,在社区服务中心旁规划出面积在1000~2000m2的社区小游园,以绿化和广场为主,营造出社区活动中心。最后,社区的居住建筑由社区中心沿着主要道路和社区内道路向四周放射状布置。

4.2 建筑形式

新农村社区规划不能简单照搬城市居住小区的居住形式让农民上楼,这既不符合农民长期的居住习惯,也不符合农业生产中大量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产品的搬运和储存。 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农民普遍希望住在独立的院落建筑中,层高一般2 层即可,不超过三层。

皖南山区是传统意义上的古徽州地区,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风格深入人心,因此,在建筑的外观形式上,应以徽派建筑作为主要的建筑形式,以此做到建筑风格的统一。在具体建筑上,可根据各户的需求,在建筑的门窗、墙头、栏杆等处营造出自己的特色。 政府部门可预先找设计单位设计出多种不同建筑面积、户型、外形的建筑方案供农民选择。

因此,从建筑形式上来说,皖南山区新农村社区建筑应以2-3 层的徽派建筑为主,建筑临路的一侧整齐统一,背路的一侧每户有独立的院落,以作为家庭日常生活、晾晒、堆放杂物、圈养牲畜的空间。

4.3 建筑面积

考虑到农业生产与生活的结合,住宅建筑除了要满足居住生活的需要以外,还要满足农作物的储存、农业生产资料的堆放等仓储空间,建议建筑面积60m2/人,在具体建设中,为保证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宅基地的浪费情况,应以土地使用面积控制为主,建筑面积控制为辅,鼓励农户以少占地,适度增加建筑层数的方式扩大建筑面积。

4.4 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是体现社区服务功能的主要表现,应统一规划、布局,并通过有效管理保证其能正常的运营。

4.4.1 水电管线设施

社区内统一水、电、通信、有线电视等统一布置,所有线路尽量沿道路地埋布置,严禁私拉乱接,既不美观,也容易留下安全隐患。

4.4.2 排水设施

社区内雨水以地面排水为主,利用明沟、盲沟等设施将雨水就近排放入周边水体。 社区内生活污水采用管道地下排水的方式,结合沼气池、沼气站的建设,统一处理,集中排放,有条件的地区可排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4.4.3 垃圾处理

社区内的垃圾应有统一的归集、处理系统,逐步建立垃圾分户分类处理模式,严禁随意丢弃垃圾,可多个社区或者以乡镇为单位建立统一的垃圾填埋场,用以处理社区垃圾。

4.4.4 服务设施

社区服务设施的设立坚持小而全的模式, 能够满足日常居民的需要,主要包括社区服务与管理设施(结合村两委设置)、活动设施(图书室、活动室等)、商业设施(便利店、农资超市等)、卫生设施(医务室、药店等)。 以上设施,可根据社区规模,与中心城镇的距离等因素合理设置。

4.4.5 环境绿化

社区内道路、广场统一绿化,以行道树绿化为主,结合绿篱和花灌木的栽植,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要求养护管理方便,绿化做到整齐、美观。 庭院绿化以住户自愿为原则,推荐栽植居民喜欢的果树品种。

4.5 社区周边土地利用

农民进入社区生活后,传统的生活习惯中的很大一部分将得到保留,虽不再是完全的自给自足,但日常需要的蔬菜等食品很难像城市那样得到及时充足的供应,因此,必要的生活用地在规划中应予以保留,可将社区周边的土地分割为50~100m2的小块菜地分给农户种植瓜果蔬菜,这样既能满足农民日常所需,也能缓解对社区生活开销大的担忧。

5.结语

当前,新农村建设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探索出适合本地区模式的建设模式是这项工作成败的关键。 在皖南山区,由政府组织和引导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通过规划、设计、鼓励、扶持等方式,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当地经济,促进农业生产,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新农村建设必然会在皖南山区获得成功。

[1]甘信奎.中国当代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条件及路劲选择[J].理论学刊,2007,12(1):57~59.

[2]吴忠思.丘陵山区村域农村居民点集中方式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猜你喜欢

皖南农民社区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社区大作战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3D打印社区
《皖南印象》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