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男性婚姻挤压与夫妻婚龄差研究综述

2015-12-23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婚配婚龄同龄

石 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劳动经济学院,北京100070)

自1980 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出生性别比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常,持续上升的出生性别比会引发诸如男性婚姻挤压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婚姻挤压问题和夫妻婚龄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鲜有学者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学者的后续研究往往会缺乏规范的二手资料。有鉴于此,文章梳理了近年来学者对中国男性婚姻挤压问题与夫妻婚龄差的研究成果,并利用学者已有的研究数据进行描述性研究,以期为后续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资料与数据支撑。

一 男性婚姻挤压问题研究

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角度的研究都表明,中国当前和未来的男性婚姻挤压现象突出。根据国外学者C.Z.Guilmoto 的人口预测,中国50 岁以上的未婚男性在2050 年时会达到3 000 万人[1];Tuljapurkar 等人测算,中国每年新增100 万剩余男性人口[2];陈友华预测中国男性过剩人口在2025 年达到3 000 万[3];李树茁等人研究发现,中国婚姻市场每年新增加120 万的单身男性[4];Poston and Glover 研究认为,中国1978-2000 年出生的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出2 300 万人,估计中国在2020年前后将出现5 000 万到5 500 万的单身男性[5];国家人口发展研究战略课题组研究认为,到2020年,20-45 岁适婚年龄的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出3 000 万左右[6];潘金洪预测,到2050 年中国男性婚配富裕比高达14.66%,2050 年适婚年龄的男性比女性多出近5 000万人[7];姜全保等人认为,2016-2046 年中国每年新增120-150 万的单身男性,2060 年以后每年新增50 万单身男性[8]。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国内外学者认为中国男性婚姻挤压问题严重,也有少数学者对婚姻挤压问题严重程度提出质疑[9]。

男性婚姻挤压会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包括性在内的基本的生理需要,适婚男性如果找不到配偶,受到社会舆论压力及生理需要的影响,往往容易产生性暴力犯罪,婚外情、私生子现象也会愈演愈烈,并催生色情服务业及非法买卖婚姻现象,不利于已婚家庭的关系稳定,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女性婚姻挤压现象也开始显现,一部分高学历、高收入的城市大龄女青年,正在逐渐成为“剩女”。一般情况下,婚姻是讲究条件的,优质的大龄女青年很难接受条件比自身逊色的男性,这就导致大龄女青年婚姻挤压现象,这一群体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男性婚姻挤压更为严重。李煜、陆新超研究也发现,改革开放后无论在个人间的自致性匹配还是在婚姻双方家庭背景的先赋性匹配上,均呈现出夫妻双方同质性匹配的上升态势,夫妻双方“般配”程度在提高[10]。

二 中国夫妻婚龄差研究

李建新利用2010 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简称CFPS)数据计算出中国夫妻婚龄差情况,如表1 所示[11]。婚龄差值区间为“负”,代表女性婚配年龄大于男性,是一种婚配年龄倒挂现象;年龄区间为“正”,代表男性婚配年龄大于女性;区间(-1,1)代表男性、女性的婚配婚龄差值在1 岁以内,区间[-∞,-3]代表女性婚配年龄大于男性3岁及以上,区间[10,+∞]代表男性婚配年龄大于女性10 岁及以上。

表1 夫妻婚配婚龄差值统计表(%)

从表1 可知,中国总体上依然遵循“男大女小”的传统婚配格局,64.5%的城市男性婚配年龄大于女性,其中,婚龄差值介于区间[1,4]的人数占48.78%;64.68%的农村男性婚配年龄大于女性,其中,婚龄差值介于区间[1,4]的人数占47.17%;从全国范围看,64.58%的男性婚配年龄大于女性,其中,婚龄差值介于区间[1,4]的人数占47.95%。在城市仅有17.61%的女性婚配年龄大于男性,在农村约有18.29%的女性婚配年龄大于男性,稍多于城市。全国范围看,17.96%女性婚配年龄大于男性。城市和农村婚配婚龄差值在1 岁以内的比重分别为17.89%和17.03%。

表2 中国人口30 年初婚年龄变化情况(岁)

表2 列出了中国人口30 年总体初婚年龄变化情况。从表2 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初婚年龄进一步推迟,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一直高于女性平均初婚年龄,“男大女小”的传统婚配年龄格局始终未改变。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主观感觉也是女性更多地倾向于寻求比自己年龄稍大的男性。

姜全保等人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用陕西省人口数据代表全国人口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利用陕西省全员信息数据库计算出24-35 岁已婚女性夫妻婚龄差所占比重,如表3 所示[12]。

表3 2012 年陕西省24-35 岁已婚女性的婚龄差夫妇数量分布(%)

由表3 可知,80 后夫妻婚龄差在区间[-1,5]的占到80%左右,绝大多数80 后夫妻并不是同龄婚姻。根据“三普”、“四普”数据显示,中国1982年出生性别比为108.47,1990 年出生性别比为111.14,如果按照同龄婚姻,在1982 年和1990 年出生队列中,剔除死亡因素,将有8.47%和11.14%男性找不到异性伴侣。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夫妻同龄婚姻的比重不到20%,绝大多数情况下,“男找小、女找大”传统婚配格局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为解决男性婚姻挤压和出生性别比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行性方案。姜全保等选取传统的Cohort-component 模型,利用Padis-Int 软件,以30 岁女性为基准,预测了2010-2050 年婚配性别比,研究显示,在2020 年前中国基本上不存在男性婚姻挤压问题,此后婚配性别比基本上稳定在1.1-1.2 之间。

刘爽等利用1990 年、2000 年和2010 年中国三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梳理了1990-2010年中国夫妇婚龄差分布与变化情况,如表4所示[13]。

表4 1990-2010 年中国夫妇婚龄差的分布与变化(%)

从表4 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990-2010 年20 年间同龄婚姻比例一直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介于16%-17%之间,同龄婚姻仍然不是中国婚配年龄的主流;“男大女小”的婚配比例仍然较大,但是比例大幅度下降,由1990 年的70.36%下降到2010 年的43.13%,相反,“女大男小”的婚配比例大幅度上升,这一比例由1990 年的13.01%上升到2010 年的40.13%。按照刘爽的数据统计结果,“女大男小”的婚配比例2010 年明显偏高,达到40.13%,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这可能是2010 年调查样本统计口径与2000 年和1990 年不一致所致,2000 年和1990 年明确标注了初婚有配偶所占样本比例,而2010 年只说明了已婚的比例,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没有再进行细分。在这里且不论统计数据是否精确,但从实际情况出发,“女大男小”的婚配比例确实在逐步提高。出现“姐弟恋”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女性预期寿命高于男性,女性选择年龄较小男性是一种合乎理性的选择;二是由于性别比失衡,女性逆向选择配偶。综上,当前中国婚配年龄仍然以非同龄婚姻为主,尽管“姐弟恋”婚姻逐步增多,但是毕竟所占比例较少,并不能够代表中国婚配年龄总趋势。

风笑天利用2008 年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成都等五大中心城市已婚青年抽样调查数据,对1216 对夫妻婚配年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如表5、表6 和表7 所示[14]。

表5 夫妻之间年龄的差别情况统计表

由表5 可知,“男大女小”的传统婚配格局仍然占主流,这一比例达到67.8%,其中,男性比女性大1-4 岁的比例为60%左右,同龄婚姻比重为21.2%,“女大男小”比例仅为11%,这与刘爽、姜全保、李建新等人研究结果相似,中国目前仍以非同龄婚姻为主。

表6 不同婚龄的丈夫所娶妻子的婚龄分布表(%)

由表6 可知,30 岁以上的男性选择26-27 岁异性配偶的居多,占到58.8%;28-29 岁的男性选择比自己小2 岁异性配偶的比例占到59%,而选择大于28 岁异性的比例仅为2%;男性的其他婚龄区间选择28 岁以上女性的比例也极小;26-27岁和24-25 岁两个婚龄区间的男性选择同龄或者小2 岁的异性配偶的比例约为80%左右。

表7 不同婚龄的妻子所嫁丈夫的婚龄分布表(%)

由表7 可知,28 岁以上的女性会选择同龄或者比自己年龄大的异性配偶,这一比例高达85.2%,24-25 岁和26-27 岁两个婚龄区间的女性选择与自己同龄或者大2 岁以上的异性配偶比例均在90%以上,这说明“男大女小”的婚配格局仍然没有变化。大龄男青年更倾向于寻找比自己小很多的女性,这或许是更大年龄段女青年容易成为“剩女”的又一客观因素。

李建新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婚配年龄比女性大10 岁及以上对离婚率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但是离婚率相比较婚龄差距1-4 岁来说仍然较高,婚龄差在1-4 岁之间离婚率较低;男性婚配年龄比女性小3 岁以上对离婚率影响作用明显,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距,农村地区男比女小的婚姻更加不稳定。另外,根据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数据,中国男性初婚年龄为26.92 岁,女性初婚年龄为25.07 岁,男性、女性婚配婚龄差值为2 岁左右。

张艳霞通过随机抽取620 则征婚广告对80 后青年择偶观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80 后择偶观念与传统的“男大女小”择偶模式高度匹配,并且80 后青年对“男大”和“女小”的条件要求很宽松,但是对“男小”和“女大”的限制条件非常严格。80 后青年比较理想的配偶是男女同龄或者“男大女小”,其中,对于女性青年来说,期望异性配偶的年龄与自己同龄或者比自己大的比例接近九成之多[15]。

高颖等人利用北京市婚姻登记数据库考察了北京市2004-2009 年夫妇婚龄差基本情况,如表8 所示。不管是所有夫妇样本还是双方均为初婚的夫妇样本,“男大女小”仍然是婚配格局主流,“男大女小”婚配比例维持在60%-70%之间;从时间序列来考察,“男小女大”与“男大与小”成反向变化,即“男小女大”比例在逐年提高,“男大女小”比例在逐年下降;夫妇是否为初婚对婚配年龄影响不大,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16]。

表8 近年来北京市夫妇年龄差变化情况表(%)

三 结论与讨论

通过本文的描述与讨论,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中国将面临严峻的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大量单身男性的存在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产生潜在的威胁,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夫妻婚龄差的客观存在就为解决男性婚姻挤压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中国当前绝大多数的夫妻并不是同龄的,传统的“男大女小”的婚配格局在长期内仍然会继续存在。但是,夫妻婚龄差对解决男性婚姻挤压问题的解决影响程度有多大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实证研究。笔者有一个大胆设想,当前中国男性法定结婚年龄为22周岁,女性为20 周岁,如果国家通过修改婚姻法把男性法定结婚年龄提高到24-26 周岁,女性结婚年龄为20-22 岁,法定婚龄差维持在2-6 岁,这或许会有助于解决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当然这需要实证性研究。

[1]GUILMOTO C Z. Skewed sex ratios at birth and future marriage squeeze in China and India,2005-2100[J].Demography,2012(1):77-100.

[2]TULJAPURKAR S,LI N,FELDMAN M W.High sex ratios in China’s future[J].Science,1995,267:874-876.

[3]陈友华.中国和欧盟婚姻市场透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李树茁,姜全保,费尔德曼.性别歧视与人口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POSTON D L,GLOVER K S.Too many males:marriage market Imp lications of gender imbalances in China[J].Genus LXI,2005(2):57.

[6]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

[7]潘金洪.出生性别比失调对中国未来男性婚姻挤压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7(2):20-25.

[8]姜全保,果臻,李树茁.中国未来婚姻挤压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3):39-46.

[9]翟振武,杨凡.中国出生性别比水平与数据质量研究[J].人口学刊,2009(4):3-10.

[10]李煜,陆新超.择偶配对的同质性与变迁[J].青年研究,2008(6):27-33.

[11]李建新,王小龙.初婚年龄、婚龄匹配与婚姻稳定:基于CFPS2010 年调查数据[J].社会科学,2014(3):80-88.

[12]姜全保,李晓敏,FELDMAN M W.中国婚姻挤压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5):60-67.

[13]刘爽,梁海燕.90 年代以来中国夫妇婚龄差变化趋势及原因探讨[J].青年研究,2014(4):57-63.

[14]风笑天.谁和谁结婚:大城市青年的婚配模式及理论解释[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7-34.

[15]张艳霞.“80 后”青年择偶中的条件匹配:对620 则征婚广告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3(5):79-83.

[16]高颖,张秀兰.北京市近年婚配状况的特征及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1(6):60-71.

猜你喜欢

婚配婚龄同龄
民工叹
浅析《红楼梦》中贾府不同时期的婚配选择
艾利·康迪《婚配》中的反乌托邦世界
降低法定婚龄,你怎么看
婚龄宜修改,但非“灰犀牛”
农村男青年婚配难问题研究
Let's play!一起玩吧!
婚龄的法理学研究
神回复
中国古代宗族婚配与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