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五味子藤茎的生药学研究与开发利用
2015-12-23王勇
王 勇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襄阳市中医医院,湖北 襄阳 441000)
对于北五味子藤茎的生药学研究与开发利用
王 勇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襄阳市中医医院,湖北 襄阳 441000)
目的探讨分析北五味子藤茎生药学研究与开发利用。方法借助薄层色谱、显微镜对北五味子藤茎的药材性状、横切面特征、粉末特征、理化性质进行鉴定、观察。结果北五味子藤茎的药材性状、横切面、粉末、理化性质均具有专属性特征。结论得到的研究结果能够为五味子藤茎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生药学;北五味子藤茎
北五味子(拉丁名:Schisandra chinensis)从属木兰科,又名乌梅子、山花椒。性甘味酸,具有补气生津、收敛固涩的功效。北五味子藤茎是五味子的干燥藤茎,可入药。但在我国,北五味子藤茎仍主要被应用于食品的调味,其作为药物的活性成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据相关报道显示,在小鼠肝损害保护的实验中,五味子藤茎的乙醇浸膏能够发挥肝药酶的诱导作用,进而有助于肝脏的解毒,对小鼠的肝脏起到保护作用。近年来也有学者对其藤茎进行研究,证实了北五味子的藤茎中存在木脂素这一有效成分,可以作为活性物质替代果实发挥药效,经观察7月份为木脂素含量分泌较高的时期。因此五味子藤茎药用开发功能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次调查研究利用薄层色谱、显微镜对北五味子藤茎的药材性状、横切面特征、粉末特征、理化性质进行鉴定、观察[1]。报道如下。
表1 北五味子茎藤性状鉴别表
表2 北五味子茎藤显微鉴别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五味子藤茎采自辽宁省大梨树五味子集散地。经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襄阳市中医医院药检室鉴定证实。硅胶GF254薄层板(烟台江友硅胶生产公司)[2],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方法
1.2.1 性状鉴定:通过尝、摸、看、嗅等方式对北五味子藤茎的性状进行鉴别与观察。
1.2.2 显微鉴定:横切面的制作:取新鲜北五味子藤茎,切片(厚度约为7~10 μm)。分别进行蒸馏水制片、水合氯醛制片、以及稀甘油制片,浓盐酸、间苯三酚进行染色。观察。
粉末制片:粉碎北五味子藤茎,粉末经60目筛过筛,在载玻片上滴加2~3滴水合氯醛,加入粉末,加热,进行透化,稀甘油制片观察。
薄层色谱鉴别:①在索氏提取器中加入五味子果实、藤茎粉末各1 g。②用120 mL 90% 乙醇进行回流8 h,再用10 mL 95%乙醇溶液分3次将提取物进行溶解。③10 mL容量瓶定容,移液管吸取1 mL溶液。加入硅胶2 g,搅拌均匀。④待乙醇完全挥发后,装柱(长20 cm,直径1.5 cm),10 mL氯仿洗脱。留取适量作为供试液备用。⑤乙酸乙酯、正己烷做展开剂,比例2∶9。供试液点样、烘干。⑥喷洒磷钼酸乙醇液(10%)烘干,显色[3]。
挥发油测定:取70 g五味子藤茎粉末,600 mL纯水,置于1000 mL圆底烧瓶中。参考中国药典(2010版)挥发油测定标准方法,测定挥发油含量。
2 结 果
2.1 性状鉴定结果:药材的性状鉴别具体特征见表1。
2.2 显微鉴定结果:药材的横切面、粉末显微鉴别具体特征见表2。
薄层色谱鉴别结果:显色斑点呈深绿色,果实与藤茎斑点仅含量略有差异,在含量上,五味子甲素含量:藤茎>果实,五味子乙素:藤茎<果实。茎与果实斑点基本一一对应[4]。具体化学成分需进一步研究。见图1。
2.3 挥发油含量:挥发油呈淡黄白色、透明清澄。收集得挥发油0.5 mL,
图1 五味子藤茎的TLC图谱
得率为0.7%。
3 结 论
北五味子藤茎的药材性状、横切面特征、粉末特征、理化性质均具有专属性特点,通过薄层色谱、显微镜均能够准确鉴定。薄层色谱图结果显示五味子的木脂素和挥发油,在果实和藤茎中基本相近[5-6]。以上生药学研究对五味子藤茎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五味子藤茎中具体是哪种类型的活性物质、具有什么样的药用价值、以及如何提取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
[1]赵静峰,沈报春,袁青梅,等.五味子三萜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0,12(6):17-21.
[2]干正洋,杨庆雄,黄小燕.南五味子属植物中三萜类成分及其活性研究进展[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0(6):17-21.
[3]宋万志,冯瑞芝.五味子的资源利用[J].中草药通讯,2011(3):34-40.
[4]于俊林,秦禹. HPLC法测定五味子藤茎中木脂素的含量[J].中药材,2003,34(10):9-10.
[5]任东波,王鹏.五味子茎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观察[J].农业与科技,2010,19(5):75-76.
[6]陈业高,秦国伟,谢毓元.五味子科植物的木脂素成分[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1,19(2):158-168.
R282.71
B
1671-8194(2015)02-0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