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椎动脉狭窄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

2015-12-22杨增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延安716000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1期
关键词:单支椎动脉重度

杨增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 延安 716000

·诊治体验·

椎动脉狭窄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

杨增烨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 延安 716000

目的 分析椎动脉狭窄与后循环缺血(PCI)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因急性后PCI症状就诊的椎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和不同程度椎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脑梗死灶体积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 110例患者中,共检出椎动脉狭窄218处,椎动脉闭塞45处,两侧椎动脉在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及狭窄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椎动脉狭窄、闭塞所致的脑梗死灶体积显著高于单支椎动脉重度狭窄或单支椎动脉闭塞(P<0.05),单支椎动脉重度狭窄或单支椎动脉闭塞所致的脑梗死灶体积显著高于单支椎动脉轻度狭窄或单支椎动脉中度狭窄(P<0.05)。结论 PCI患者椎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病灶体积具有相关性,可作为反映PCI患者脑梗死病情的参考依据。

椎动脉狭窄;后循环缺血;相关性

脑血管病是影响人类生存质量和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据相关统计,每年中国新增脑血管疾病病例150万~200万人,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例约占75%,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30%[1]。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由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和缺血引起的病变,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PCI性脑卒中和脑梗死是PCI导致的典型临床疾病[2]。椎动脉狭窄是引发PCI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椎动脉狭窄是由椎动脉粥样硬化、头臂型多发性大动脉炎、颈椎病等后天因素引起的椎动脉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是其最常见的原因,也是引发PCI的最常见病因。超声、CT造影术、MRI等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椎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血管内支架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3]。本研究对椎动脉狭窄与PCI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12-01—2013-06因急性PCI症状就诊的椎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出现语言障碍、肢体无力、头晕、呛咳、呕吐、意识障碍、行走不稳及吞咽困难等症状,均经CT血管造影术(CT angiography,CTA)证实为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男91例,女19例;年龄42~78岁,平均(62.1±9.5)岁。

1.2 观察指标 对所有纳入患者的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和不同程度椎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脑梗死灶体积进行检测和比较。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程度应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内膜切除研究中的方法进行计算,并根据欧洲协作组制定的血管狭窄诊断标准进行分级。脑梗死灶体积的测量主要依据MRI检查结果,应用交互式图像分割算法中的live wire算法计算脑梗死灶体积。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及程度分析 110例患者中,共检出椎动脉狭窄218处,其中左侧椎动脉狭窄91处,右侧椎动脉狭窄127处;检出椎动脉闭塞45处,其中左侧椎动脉闭塞20处,右侧椎动脉闭塞25处。两侧椎动脉在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及狭窄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3。

2.2 不同程度椎动脉狭窄所致梗死灶体积比较 单支椎动脉轻度狭窄与单支椎动脉中度狭窄所致的脑梗死灶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椎动脉重度狭窄与单支椎动脉闭塞所致脑梗死灶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椎动脉狭窄、闭塞所致的脑梗死灶体积显著高于单支椎动脉重度狭窄或单支椎动脉闭塞(P<0.05),单支椎动脉重度狭窄或单支椎动脉闭塞所致的脑梗死灶体积显著高于单支椎动脉轻度狭窄或单支椎动脉中度狭窄(P<0.05)。见表4。

表1 左右椎动脉狭窄部位比较 [n(%)]

表2 左右椎动脉闭塞部位比较 [n(%)]

表3 左右椎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n(%)]

表4 不同程度椎动脉狭窄所致梗死灶体积比较 (±s,mm3)

表4 不同程度椎动脉狭窄所致梗死灶体积比较 (±s,mm3)

注:与单支椎动脉轻度狭窄比较,①P<0.05;与单支椎动脉中度狭窄比较,②P<0.05;与单支椎动脉重度狭窄比较,③P<0.05;与单支椎动脉闭塞比较,④P<0.05;与双支椎动脉狭窄、闭塞比较,⑤P<0.05

椎动脉狭窄程度 梗死灶体积单支椎动脉轻度狭窄 2185.36±1128.65③④⑤单支椎动脉中度狭窄 2573.28±1386.77③④⑤单支椎动脉重度狭窄 3826.91±1532.92①②⑤单支椎动脉闭塞 3926.91±1461.32①②⑤双支椎动脉狭窄、闭塞 5874.68±2263.45①②③④

3 讨论

椎动脉狭窄是临床常见的血管病变,患者不仅会出现脑组织缺血导致的神经损害症状,且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认知障碍和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4],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严重威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A、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flow Doppler sonography,CFDS)均是早期诊断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重要方法,DSA检查是较为准确的检查手段,CTA的诊断准确性也较高,与DSA检出率具有一致性,可确切评价粥样硬化斑块并可作为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筛选的常规方法[56],其诊断准确性高于CFDS,但CFDS可以测量血管内径、显示颅外段椎动脉走行、管壁回声、血流方向和分布,能够直观准确反映血管狭窄情况及程度,在椎动脉狭窄的筛查和诊断中也具有较高的价值[7]。由于椎动脉闭塞性病变是诱发PCI及后循环系统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椎动脉狭窄情况的准确把握对于评价PCI的发病风险及病情均具有重要意义[8]。

PCI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典型临床症状为发作性眩晕、头痛、耳鸣、视物模糊、复视、语言障碍等,基本病理改变是后循环系统血流速度异常引起的脑干、小海、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等部位的供血不足[9],PCI性脑卒中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PCI患者的DSA检查阳性率较高,主要脑血管病变可包括后循环闭塞、狭窄、扭曲、发育不全、夹层及变异等。后循环闭塞和中、重度狭窄的最常见发病部位为椎动脉V1段[10],且后循环血管病变以椎动脉颅外段和大脑后动脉病变最为多见,其次为颈内动脉颅外段,患者的血管病变狭窄程度均以重度为主[11],PCI患者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平均流速和血管搏动指数均可出现显著降低,血管狭窄和扩张延长率均增多。椎动脉粥样硬化是PCI的主要病因,单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在PCI中可发挥重要的代偿作用,而椎动脉的发育不良、扭曲、骨质压迫并不是PCI的直接病因[12]。但也有研究显示[13],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的患侧椎动脉血流量明显减低,虽然健侧存在代偿,但后循环总血流灌注量仍显著低于健康人,提示椎动脉发育不良也是PCI性脑血管病变的潜在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110例患者中检出椎动脉狭窄218处,椎动脉闭塞45处,两侧椎动脉在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及狭窄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PCI患者两侧椎动脉发生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基本相当;双支椎动脉狭窄、闭塞所致的脑梗死灶体积显著高于单支椎动脉重度狭窄或单支椎动脉闭塞(P<0.05),单支椎动脉重度狭窄或单支椎动脉闭塞所致的脑梗死灶体积显著高于单支椎动脉轻度狭窄或单支椎动脉中度狭窄(P<0.05),说明随着PCI患者椎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脑梗死灶的体积明显上升,病情明显加剧,椎动脉狭窄程度可作为反映PCI患者脑梗死病情的参考依据。

[1]黄志志.椎动脉狭窄的诊疗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6):822-823.

[2]郝玉贵,刘斌.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3):354-355.

[3]罗淑荣,杨庆刚,张艳梅.彩色多普勒诊断椎动脉狭窄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6):96-97.

[4]袁艳蓉,梁丽贞,严永兴,等.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3):359-361.

[5]蓝玉,罗曙光,韦英海,等.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广西医学,2014,36(1):35-38.

[6]李梅,罗伟良,朱晔宁,等.CT血管造影在椎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7):28-29.

[7]井晓燕.椎动脉狭窄67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6):123-124.

[8]仝秀清,毛永军,魏芳,等.一侧椎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后循环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9):1 163-1 164.

[9]邬祥燕.近三年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综述[J].内蒙古中医药,2013,31(10):109-110.

[10]朱琳.后循环缺血患者脑主要供血动脉病变及危险因素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19(5):368-371.

[11]张利丽,张丽,陈天风,等.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特点[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24(5):375-377.

[12]黄文琴,黎红华,陈信坚,等.后循环缺血的血管形态学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2):24-26.

[13]郭强,田家玮,罗伟华,等.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后循环血流灌注量的CDFI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4,35(2):164-167.

(收稿2014-07-25)

R743

B

1673-5110(2015)11-0079-02

猜你喜欢

单支椎动脉重度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通过气囊运动实现提升单支剔除检测精度研究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单支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缺如1例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宫斗剧重度中毒
血清各指标比值与冠心病单支、多支病变患者的相关性分析
雅丽洁极密?BB霜以“套盒产品”亮相美博会
重度垂直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