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课程考试改革与实践
2015-12-21李升福林春梅闻海波
李升福+林春梅+闻海波
摘要:考试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试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校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察。本文分析原有的食品分析考核模式的弊端,基于食品分析课程的特点,提出了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并加以实施,总结了实践过程中的优缺点,希望能对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食品分析;考试改革;考核模式;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07-02
考试是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对学生所学课程掌握情况的一种必要的考核方式,也是教学质量的一种体现。食品专业具有学科交叉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是一个集理、工、农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为一体,边缘性、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食品专业的课程考核应该有独特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体现“食品性”。
而随着国内外新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的深刻变革,使大多数高校对教育模式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讨和实践,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都有进行相应的尝试,尤其在考核模式上的探索。如杜丽臻对多门课程的考试改革的研究、薛素铎等对工程实践课程的探讨、王晓波等对食品营养卫生的考试模式的改革等。
一、食品分析考试存在问题及原因
目前,许多高校的管理者都只是把考试作为学生评奖学金、是否能够获得学位以及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可以说,考试在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导致学生只是为了获得学分,为了取得毕业证而去考试,很难得到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而许多教师都会错误地认为考试是一阶段教学过程的完成,批改完试卷以后,教学任务就算是完成了。
食品分析课程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理论和实践联系紧密的一门应用性课程。而教学过程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即上课时以多媒体教学形式,实验课程以验证性为主。尤其是实验课程开设过程中,大多数的实验准备工作,如试剂的配置与标定、实验仪器的校正、实验材料的预处理主要由实验老师来完成,学生仅仅是按照实验步骤的安排进行机械式的重复,最终得到一个实验结果。考核过程也按照传统模式,即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实验的考核也以实验理论的闭卷模式考核。这样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存在大多数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教学弊端。学生平时上课的积极性不高,知识掌握程度差,只注重卷面的考试成绩,考试前进行突击复习,平时上课不注重纪律,学习氛围不好,等到下学期,本课程基本上又忘光了。造成的直接问题即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产生了不善于思考的惰性和轻易依赖老师的心理,缺乏自我思维,主动创新的发挥空间,适应性及能动性差。所以,怎样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和互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及自主总结,让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显得尤为重要。
二、食品分析考核改革和实践
针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食品分析课程大胆进行改革尝试,将期末卷面成绩大幅度下调;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平时测评,测评方式包括卷面和机考两种形式;平时成绩考核不单纯以考勤和课后作业为依据,同时要求同学自制一章或一节的幻灯片课件,并安排适当内容让同学上来进行“授课讲解”,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一)对教学以及考试内容的调整
食品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对有些章节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尤其是一些过于陈旧的食品分析检测的方法,适当删减;参考国内外现行的标准,对有些食品成分的检测分析方法进行讲授,对于资料中,行业内认可的检测分析方法,但没有出现在标准中,也适当的讲授,尤其是现在的一些对于传统方法的改进后较为方便和省时省力的方法。在考试内容上,要避免对课本内容的过多考核,而是加强对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考核。通过对学生基础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考核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二)考核模式的调整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进行考试的时候都是采用闭卷的形式,这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和发展。我们应该结合课程改革的具体形式,积极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形式。摒弃原有的平时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70%的评分模式。改进为学习完一部分章节(通常是两个章节为一部分)进行闭卷考核,考核模式也多种形式,可以是笔试的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也可以是机考的模式。但由于客观原因,本次食品分析课程的平时测评是闭卷笔试。测评一次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0%,共测评4次。平时成绩仍然占总成绩的30%,但考核模式适当改进,即考勤占5%、课堂参与占15%、课后学习(要求学生对所学的某一章节内容,结合某一食品进行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或小组的某一章的课件制作)占10%。最终的卷面考核占总成绩的30%。
整个考核模式改革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学生对学习的能动性,主动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知识的补充和完善,一学期的学习不存在考试突击就能及格的现象。同时根据学生的测评和课后学习的资料,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和提高。同时能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甄别和整理资料、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相结合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求知、不断实践、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增加了由学生自己来“上台讲课”这一环节,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为学生将来毕业答辩打下良好基础,也为以后就业做准备,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能力。
三、考试改革的评价
考试的改革,可以说会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考核的重点不仅是为了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还要着重检验学生是否完成了教育培养目标。经过一学期的授课和考核,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效果,基本上完成了授课中有考核,考核后有评价,评价后有促进的良性循环。改变了原来教师上课来、下课走;学生平时上课懒散、旷课、不认真的情况,在课堂上老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提问、平时测评(论文)、上台讲解等进行阶段性总结,通过反馈和讨论,让学生知道掌握知识的不足之处,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适当调整,教师也通过这些方式更好地掌握教学效果,根据反馈的内容进行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素质,相互提高。但食品分析课程考试改革仅仅实行一次,还有一些不足,如在授课过程如何让学生笔记做得更少、更精,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小论文的撰写和上台讲课还存在一些不足。
四、考试改革的思考
考试改革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掌握多少知识的考试,而且还要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对教师来讲,也是通过考试来了解自己的短板和改进的方向及内容。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实践对教师的要求和教学方法及教学观念都有一定的挑战。在21世纪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以期能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和知识三者之间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从原有的素质教育仅仅从文化素质课教学任务的观点中进行较高的提高,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继而提高素质的教学模式。基于本次食品分析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方式可以极大地将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综合素质及考核形成有机的融合,通过不断的反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完美结合,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进而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强学生全面发展,符合本校的教学方式“上手快、后劲足”的基本要求。
以考试改革为基础的教学改革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尽管本课程已经开始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整体课程教学改革及考核模式改革的路途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努力,认真坚持实施下去,必将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龚玉石,郭娟,侯方丽,钟南京,王颖,李银霞.“自主 互动 应用”式教学模式在食品专业中的运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08):79-80+83.
[2]杜丽臻.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考试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01):27-28.
[3]薛素铎,兰劲华.工科专业课考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0,(06):80-81.
[4]王晓波,梁小红,刘东英,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考试改革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2,(08):733-736.
[5]李艳华.原子物理学课程考试改革探究与实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02):117-118.
[6]金敏力,聂磊,宋勤.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考试改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2,(1)70-71.
[7]程琴,谢大蓉,刘克林.高校考试改革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07):682-683.
[8]曾锦,李虎杰.现代人才观念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5,(04):83-84.
[9]范靓,陈文军.培养创新人才诉求下的考试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36):190-191.
[10]范炳良.应用型高校考试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煤炭高等教育,2014,(03):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