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5-12-21陆铖马蓁
陆铖 马蓁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各领域工作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此,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相继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以及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一系列教学中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238-02
一、引言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指高校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所应接受的最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新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将成为人们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迎接信息革命的挑战,培养适合新时期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人才,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急需探索的课题。因此,教育部根据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培养目标,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课程体系,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意见。本文研究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各大高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资料和改革情况的分析和研究,发现长期以来,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边模仿”的教学方式,出现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考核评价方式不尽合理,专业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使得许多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以下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
(一)学生入校水平不同,专业针对性不强
大多数高等院校面向全国范围内招生,这些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中小学时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基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不同,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教学,水平好的学生不想听课,意识不到他们自己缺乏的知识,就不想要学习新东西;基础差的学生不能跟上教师的进度,就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降低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
(二)教学方式单调,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种形式已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黑板+板书”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呈现大量的信息。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还是实行“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輸大量的理论知识。虽然是多媒体教学,但电子教案采用的仅仅是课本的电子化,并没有对内容进行精心的编排,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上课操作演示时采用传统的“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边模仿”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同时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而且我们发现,教学中大多数实践课让学生“自由活动”,没有对实践课规定明确的主题或任务驱动,造成学生在实践课上打游戏,看视频或上网聊天等,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
(三)考核方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理论课程),有的是平时成绩+大作业+课程设计(实践课)。表面上看,这样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兼顾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考核方式并没有很好地实施。有很多课程,只是用最后的统一笔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进行测试时,死记硬背的内容多,需要动脑思考的少,动手实践操作的更少,造成了现在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智力;重猜题、轻思考”的不良现象。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需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完全采用笔试的考试方式,就仅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忽略了考查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实践课程的考核,有些是上交一份程序设计报告,有些是一份电子作品,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过于简单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很难仅凭一份程序设计报告或一份电子作品给予准确评价。
三、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问题的可行对策
(一)采取分层次教学与专业相结合
由于大学生入校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水平不同和各专业对计算机技能需求的不同,就需要针对这样的情况对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调整,采用分层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要了解这些大学生入校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可以采用调查问卷和考试测验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来说,可将学生分为“零起点”和“非零起点”两类。“零起点”的学生即在入校前基本没有接触过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或是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差的人群,对于这些学生要采用“零起点教学”的方法,从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教起。这样可避免这部分学生因起点低而无法跟上老师的进度,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而对于“非零起点”的学生,他们在入校前就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因而就要对他们采取“高起点”的教学方法,教授他们更多、更广泛、更有深度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同专业的学生,要根据其专业性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来调整教学大纲,其内容和侧重点都要有所不同,例如,设计类的学生需加强对Flash、Photoshop等软件的使用,而所有师范专业的学生都应学习有关CAI课件制作方面的技能。
(二)增加上机课时间,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程,实践操作在计算机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增加上机课的时间,着重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应多于课堂听讲的时间,以彻底解决学生操作能力提高较慢的问题。上机课的内容不仅仅是安排学生进行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更要对理论课进行延伸和重要补充。
上机课是以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为主、老师在旁辅导的课程,因此上机课的效率高低,就要看教师对实践操作内容的安排是否严密。特别是现在高校学生之间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布置一样的实践操作内容,就有可能造成低水平学生“吃不下”和高水平“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每节课的安排都要设计紧凑,做到有的放矢、层次清晰明确,才能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许多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需要掌握那些枯燥的理论和编程知识,只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就可以,这就需要一种能够让大多数学生快速掌握各种软件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可以采用“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授课程知识之前要有针对性地挑选相对完善的案例,展示给同学们,通过优秀的作品和有用的技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然后给大家讲解案例中使用的知识并对其进行扩展和延伸,避免了现代教学知识点多,实效性差,与实践应用相脱离的弊端。知识点讲完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与案例类似的任务去完成,将知识点贯穿于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更加准确和牢固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的任务完成提交后,老师应对大家的任务结果和过程进行评价,对优秀和有创造性的作品提出表扬并向大家进行展示,对大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解答。
(四)完善考核方式
首先,为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加强对学生平时动手能力的考核,可采用理论课和实验课每周各安排两节的方式,实验课成绩占总成绩比例的30%。实验课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每次实验课都要安排明确的实验内容,制定明确的目标,且每次实验课都应根据学生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做实验的快慢来当堂考核打分,借此来激励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实验。理论课要采取师生互动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一般先由教师讲完一个章节的知识后请学生上台给同学做上机示范,学生的课堂表现占总成绩比例的10%。除了这些之外,课程作业应安排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任务,采用抽查和上台做报告的方式考核,给学生一个展示技能和自我的平台,作业占总成绩比例的10%。这样一来,期末考试的成绩就只占总成绩的50%。
四、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学生文化基础和人才素质的教育,也是对实践技术基础的教育,更是为高校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更广泛更深入地学习与计算机基础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必然会面对更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但我们相信,随着高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从教教师对教学的不断探索和辛勤的付出,这些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栗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信息,2010,(9).
[2]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4.
[3]冯志红.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核方法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9).
[4]丁爱萍.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6).
[5]尹志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6).
[6]唐靖,任玉玲.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