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大学生性教育工作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5-12-21卢蓬军开治中徐明煜
卢蓬军+开治中+徐明煜
摘要:女大学生的性教育问题不仅是高校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某高校女大学生性知识和性观念进行摸底调查,有针对性地采取工作坊的模式开展性教育,经过验证工作坊实验有效,希望通过理论和实践成果的介绍,供同行借鉴和交流。
关键词:女大学生;性教育;工作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41-02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工作坊(workshop)是依据团体动力学理论,采取团体辅导的方法、技巧,对服务对象进行互动、实施服务,达到目的的社会工作学或心理辅导方式的一种通称。2008年,袁继红等对工读生的性教育工作坊进行了实践和研究,研究对象包括所有女生和10名初二男生,他们的研究将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小组工作的方法引入到性教育的过程中,全程运用参与式教学,并且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和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对青少年性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做了系统化的改良,收到了不错的效果。2014年,于波等人以“筑梦之旅”工作坊为例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通过自我认知、团体融入、团体互动、团体辅导等过程与环节,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探索职业世界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90后”大学生性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身体健康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针对大学生采用一种让他们容易接受、效果明显的教育模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性教育工作坊理论基础
团体动力学是工作坊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勒温的场论是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基础,根据场论的观点,团体的行为像个体的行为那样,也是以所有发生影响的相互依存的事实为根据的,这些事实的相互依存构成了团体行为的本质。因而从根本上来说,团体并非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具有整体意义的格式塔,整体的意义才是团体的根本意义。团体动力学这一术语的基本含义就是要把团体作为一种心理学的有机整体并在这种整体水平上探求团体行为或人的社会行为的潜在动力。个体在群体中生活,不仅取决于个体的个人生活空间,而且也受群体心理场的制约。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比个别心理辅导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好的辅导效益。
社会学习理论也是工作坊的基础理论之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行为进行观察学习。工作坊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是一种多成员的活动,它为成员创设了一种特殊的情境,团体中充满理解、关爱和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
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是工作坊的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学习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开发,注重人的自我实现。在工作坊中,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让参与者关注自我,关心真实的自我,实现自我的潜能。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我实现者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他的自我概念与整个经验结构是和谐一致的,他能体验到一种无条件的自尊,并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三、工作坊的准备与计划
(一)情况摸底
在工作坊实践之前,我们针对当今女大学生性教育的情况查阅了很多资料,并抽取了80余名女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女大学生的性教育方面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女大学生中接受过正规性教育的很少,以前初高中的性教育课程都是形同虚设,现在掌握的性知识有的是家长告诉的,但是占的比例很小,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了解的,也有同学之间交流获得的,但是其中很多知识是错误的。她们对性教育的需求体现在性知识、安全性行为等方面。针对性教育的方式,女大学生们希望能够直白简单,希望能够有互动,方式不要死板。
(二)工作坊设计
我们在了解国内现在性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决定根据女大学生开放、活泼、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课程不统一等特点,结合团体辅导的特点,以性教育工作坊的形式开展性教育。
第一步,我们根据前期调研设置了问卷,问卷的内容不能太多,范围不能太广,要契合前期调研的结果,主要集中在性知识、避孕和安全性行为问题上。为了使后面工作坊的开展更有针对性,在前期问卷的最后一部分要测试被试对象的性行为情况以及交友情况,为后面的工作坊提供参考依据。第二步,考虑到实际条件和工作坊规模较小的特点,我们把工作坊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进行性知识的教育,主要形式是讲座;第二阶段是性行为、避孕和一夜情问题的工作坊开展,形式是团体辅导。由于我们抽取的研究对象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大学的课程时间又不统一,因此我们在统一时间的前提下只能把时间定在周五晚上或者周末进行。第一部分性知识讲座。我们抽取的实验组是50人,因此可分1~2次讲座完成,主要形式是讲授式、穿插讨论式,主要内容是女性生殖知识、生理知识、避孕知识等。第二部分讨论,分两组进行团体辅导。第三步,再次问卷调查,进行后测,这次的问卷除了最后一部分是对工作坊的意见之外,其他内容和前测问卷都是一样的。
四、工作坊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女性性知识》讲座,这个步骤的主要任务是让女大学生比较全面正确地了解性知识。课程的内容紧密围绕前测的第一部分,授课老师在开讲之前已经仔细分析了研究对象在问卷测试的时候对第一部分的掌握情况,对于得分比较高的项目简单一带而过,对于女大学生掌握比较差,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讲解。讲课内容详略安排得当,不避讳,课程有适当互动,时间不宜过长,安排在1~1.5小时。
第二阶段,《女大学生性安全》团体辅导,这一部分主要是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其中环节一分为四组,其他环节都是辩论形式,分为两组。根据前期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团体辅导的特点,我们把工作坊设置为三个环节。这一阶段的实施对于工作坊老师要求比较高,为了保证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在工作坊正式开始前有大约10分钟的热身,让全体都参与进来。
环节一:围绕“婚前性行为的利弊”、“同居的利弊”、“婚后性行为的利弊”以及“一旦发生性行为就得避孕”四个问题开展讨论。针对每个问题我们随机分为四组,每个小组占据工作室的一隅,给予十分钟左右的讨论时间,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讲述自己小组的观点,最后大家分别讨论分享。对于“婚前性行为的利弊”有的同学认为利的方面有:可以增进感情、提前了解性行为、舒缓压力、增加情趣、调节内分泌;弊的方面有:对婚姻不负责、传播疾病、会意外怀孕、如果结婚后男方有处女情结会影响婚姻等。
对于“同居的利弊”有的同学认为利的方面有:可以提前体验二人世界了解对方、可以观察对方发现问题;弊的方面有:不自由、增加消费、缺少个人空间、一旦关系破裂对女生伤害比较大。
对于“婚后性行为的利弊”同学们认为利的方面有:比较传统、对婚姻比较负责;弊的方面有:没有经验可能会不和谐、如果有疾病会发现不及时等。
环节二:如何让男女双方采取避孕措施。对于“一旦发生性行为就得避孕”这一问题同学们讨论最为激烈,在如何让男生采取避孕措施上,同学们认为:一旦有激情很难停下来,也可以提前准备安全套,提前和男生沟通好,但是也有女同学认为如果是安全期可以不避孕,有的也认为应该采取更坚决的措施“必须采取安全措施,否则不发生性行为”。
环节三:小组辩论——一旦发生怀孕是男方还是女方承担责任?这个环节是比较激烈的一个环节,在辩论之前,指导老师通过地面划数轴的形式让大家表明自己的观点:是男方还是女方承担责任。其中只有五个女生认为是女方承担责任,其余的全部认为如果怀孕应是男方承担责任。在辩论的过程中,大部分女生都会受到传统观点的影响认为女性怀孕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受害者,男方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而忽视了成年女性应该承担保护好自己的责任这个方面。
由于工作坊人数比较少,时间不宜过长,原本每个环节设置时间为20分钟,实际操作中发现环节一的时间设置不够,延长了20分钟,后面两个环节时间缩短为每个环节15分钟。
五、工作坊的收获与反思
通过工作坊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女大学生性教育的缺乏,现在女大学生性知识远没有我们预想中的广泛和正确,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女大学生也表现出漠视的态度。这次我们尝试通过知识性讲座和参与性团体辅导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坊,并且根据女大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改进。实验证明,我们的工作坊是有效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在工作坊第二个阶段的实施中我们发现,同学在每个环节中的参与度不同,如有的女同学根本没有性经验,在讨论一夜情、避孕等问题的时候参与度就比较低;讨论容易让部分人掌握较大的话语权,参与度参差不齐,在后期实验中还应该设置得更加细腻。
六、小结
女大学生性教育工作坊的实践进展比较顺利,在我们后期回访调研中发现,很多女大学生希望男生也能够加入工作坊共同解决问题。经过我们的研究证明,性教育工作坊是有效的,这个规模小、效果明显的性教育模式可以在高校小规模开展,特别是作为心理健康中心的团体辅导项目之一进行推广,而且教育主题范围越小、越明确,效果越好。经过实践研究,一般高校可以按照以下环节开展:需求摸底—制定工作坊计划—选取对象—工作坊开展—工作坊回访总结。当然,从女大学生性教育推广到全部大学生,因为对象的扩大,需求肯定不同,各个高校可以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工作坊,并且注意不断地改进。工作坊的各个环节如何更细致地贴近大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工作坊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马佩德.中国大学生的性教育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2]谭蓓蓓.高校大学生性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