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中小企业发展及其金融支持的比较分析——基于豫苏浙三省数据的分析
2015-12-21何丽娜
何丽娜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会计系,河南 郑州450045〕
一、引言
中小企业在各个国家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重大作用,被称为“经济的脊梁”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1]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在提供就业机会、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有着大型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小企业健康长足发展是促进其经济快速平稳增长的必要条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林毅夫、李永军的研究认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佳途径。[2]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速度较快,2012 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4万家,其中中小企业33.4 万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7.3%。[3]①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融资难,世界各个国家中小企业都遇到同样的难题。资本缺口理论[4]和债务缺口理论[5]阐释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我国也有大量的文献致力于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本文着眼我国区域中小企业发展的非均衡性,就中小企业区域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金融支持区域差异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重点基于河南、江苏、浙江三省数据进行比较,对中小企业发展相对落后省份提出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建议。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呈现区域非均衡特征
我国中小企业分布呈现东部多、中西部和东北部少的格局。②2004 年,东部中小企业占全国比重为69.4%,中、西和东北部的占比分别为14.1%、10.3%和6.2%。2010 年,四个区域中小企业占比分别为64.4%、17.2%、10.8%和7.6%。近几年的区域中小企业数量比重变化情况见表1,区域中小企业数量差距在逐渐变小,但是东部的优势一直十分突出,其他区域中小企业发展相对缓慢。2012 年,东部中小企业数量增长为19.9 万个,占全国比重为59.5%,而中部、西部和东北部的中小企业分别有6.8 万个、4.1 万个和2.6 万个,占全国中小企业比重分别为20.4%、12.3%和7.8%。我国中小企业区域分布非均衡特征比较明显。
各省份中小企业分布也差距较大。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浙江、广东、江苏和山东四省的中小企业数量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河南省的中小企业数在中、西部和东北省份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12年各省中小企业数量的分布情况是,江苏省排在第一,其次是山东省、广东省和浙江省,河南省的中小企业数量排在第五。中小企业数量分布呈现东部沿海省份数量多、内地省份数量少的特征。
表1 2004 年—2010 年各区域中小企业数量占全部中小企业数量比重 (%)
通过计算中小企业密度反映每万人人均中小企业数量,比较各省中小企业分布存在的差异情况,结果显示,浙江省和江苏省每万人中小企业数分别为6.56 个和5.64 个,排前两名。全国的平均中小企业密度是2.47 个/万人,浙江省和江苏省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 倍以上。另外还有福建、上海、辽宁、山东、天津和广东六个省市在全国均值水平以上,其他省份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省虽然中小企业绝对数量排在第五,比较领先,但是中小企业密度仅为1.88 个/万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远落后于浙江省和江苏省。就相对水平来看,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还比较落后。
仅就豫苏浙三省中小企业进行比较,河南省中小企业不仅在数量、密度上相对落后,在产业分布和发展质量等方面与苏浙也存在较大差距。河南省的中小企业平均规模小于苏浙的中小企业,见表2。而且大多为资源型企业和初加工型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有待转型升级。表2 显示河南省中小企业出口交货值远远低于江苏和浙江,也反映出其中小企业外向化程度不高,与苏浙存在较大差距。
表2 豫苏浙三省2012 年中小企业主要指标比较
我国各省中小企业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省份的中小企业数量多,内地省份中小企业数量少。在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中小企业作为新型经济载体,已经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带动了地方经济增长,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河南省作为内地省份,中小企业发展已经相对领先,但是与苏浙比较还是存在中小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质量差等问题。中小企业发展滞后的现状不利于内地经济快速发展和扩大劳动力就业,也不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非均衡性与各区域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差异存在一定关系。本文以河南、江苏和浙江为例,比较三省在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差异,探索中小企业区域发展非均衡的原因。
三、基于金融支持差异的中小企业发展区域非均衡性成因分析
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规模较小,一般以内源融资为主。随着企业的成长,其资金需求量增加,内源资金难以满足需求,资金短缺问题逐渐突出。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内部治理不健全、抗风险能力低等特点使其很难从外部获取资金。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核心。我国沿海发达省份中小企业发展明显优于内地各省份的原因,在于其中小企业获得的金融支持优于内地中小企业,本文就河南省和江苏、浙江两省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差异进行分析,探索我国区域中小企业发展非均衡性中来自区域金融支持差异方面的影响。
我国企业的外源融资主要来自银行贷款。2013年末,河南省金融机构的本外币贷款余额是23511.4亿元,江苏省和浙江省分别为64908. 2 亿元和65338.54亿元。江苏和浙江两省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资金规模为河南的近三倍,在信贷资金更加紧张的河南省,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难度远大于苏浙的中小企业。2013 年末河南省人均金融机构网点仅为1.29 个/万人,而江苏和浙江分别为1.56 个/万人和2.12 个/万人,三省的人均金融机构资产分别为4. 87 亿元/万人、13. 68 亿元/万人和17. 43 亿元/万人。苏浙两省金融机构的发展水平一直较高,给予中小企业大量的金融支持:2009 年江苏省中小企业贷款1.54 万亿元,为38.8 万户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居全国首位。2012 年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截至2012 年末,江苏省累计成立52 家村镇银行,485 家小额贷款公司,其小贷公司的机构数量、实收资本金、贷款余额居全国第一;2012 年,浙江省累计为18.5 万户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促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苏浙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明显优于河南。
我国的资本市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可以从直接融资渠道融取资金。2013 年末,河南省有65 家上市公司,江苏和浙江分别有上市公司235 家、246 家,说明河南省的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取资金的能力低于江苏省和浙江省。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是中小企业发行股票融资的主要市场,截至2015 年4 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与江苏、浙江有较大差距: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中,河南省仅有24 家,而江苏省有96 家,浙江省有122 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河南省有9 家,江苏省有55 家,浙江省有45 家。河南省的中小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的规模远低于江苏、浙江两省。除了股票市场上存在的金融支持差异外,债券市场上的金融支持也存在较大差距。表3 显示,2013 年豫苏浙三省信用债券发行主体分布也是不均衡的。从总的融资规模看,2013 年江苏省信用债券融资规模合计是河南省的三倍多,浙江省是河南省的近两倍。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是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新的融资产品。2013 年,共有15 个省完成私募债券发行,其中江苏、浙江、山东、北京、广东和重庆( 并列第五) 发行的支数排在前五名。江苏、浙江两省中小企业发行私募债券规模远超河南省。苏浙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优势一直比较明显:2012 年,浙江省为29 家企业发行8 支共23.6 亿元规模的集合票据,较早地发行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为中小企业融资。2013 年,江苏省发行7 支集合票据,为17 家中小企业筹资15.96 亿元,发行支数和金额居全国第一。截至2013 年末,江苏省有43 家中小企业累计发行13 支区域集优集合票据,融资规模达32.36 亿元,融资额占全国三分之一。
表3 2013年豫苏浙三省信用债券发行主体分布比较
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重要作用,辜胜阻的研究显示民间借贷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6]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民营企业发达地区,民间金融发展较中部省份快,民间金融市场成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7]2004 年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的研究显示: 在浙江、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省份,中小企业通过非正规渠道融资非常普遍。浙江省中小企业利用民间金融的效率也高于河南省。[8]民间金融风险比较大,规范后的民间金融能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例如,温州作为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通过民间金融阳光化、规范化,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加快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机构接入征信系统,促进了民间金融健康发展。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而河南省相比苏、浙两省在民间融资发展的规模和规范化上相对落后。
四、结论与建议
比较我国省际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各省中小企业发展的非均衡性,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中小企业数量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已经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江苏省和浙江省;中西部省份中小企业发展相对落后,河南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在中西部省份中是相对较好的,但是仍然比江苏和浙江落后很多。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省际中小企业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与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区域差异关系密切。比较豫苏浙三省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状况发现,河南省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和民间金融等渠道获取资金的能力远低于苏浙两省。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落后必然导致中小企业发展的滞后,进而失去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河南省等内地省份应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以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发展中小企业的首要问题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要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建立中小银行,让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进入中小银行市场,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9]还要着力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帮助优质中小企业到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依托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开展融资,增加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应用。在不断进步的互联网技术推动下,一些新兴的网络借贷模式相继出现,如P2P,其以方便快捷和成本较低等优势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应规范并健康发展这些适合中小企业的新兴融资模式。内地省份应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本市场,为不同风险类型、不同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融资渠道,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促进区域中小企业健康成长,带动区域经济腾飞,缩短与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的差距。
注释:
①本文中小企业的界定与《中国中小企业年鉴》一致。
②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1]单亚玲,苏旻昊. 上海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调查分析[J].时代金融,2013(11) :123.
[2]林毅夫,李永军.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10 -18.
[3]《中国中小企业年鉴》编委会. 中国中小企业年鉴(2013) [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103.
[4]Macmillan.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Finance and Industry[R].Cmnd,1931: 38 -97.
[5]Allen N. Berger ,Gregory F. Udell,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 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 22,1998:613 -673.
[6]辜胜阻.中小企业“钱荒”困境的突围[EB/OL].http: //smb.chinabyte.com/410/12109410.shtml.
[7]郭斌,刘曼路.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2(10) :40 -46.
[8]李建军,田光宁.中国地下金融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指数设计与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4(4) :1 -22.
[9]鲁丹,肖荣华.银行市场竞争结构、信息生产和中小企业融资[J].金融研究,2008(5) : 107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