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发展策略研究——基于产业结构演变与产业关联的视角

2015-12-21李铁成

产业经济评论 2015年2期
关键词:主导产业战略性服务业

李铁成 刘 力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5;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以战略性主导产业为重心和支撑,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整体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广州在建设国际中心城市和推进新型城市化过程中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自2010 年首次提出以来,经历了从“442”十大核心产业、“9+6”战略性主导产业到“343”十大重点产业的调整变化过程。从现有文献看,由政府主导选择战略性主导产业的依据,主要是产业发展现状,选择的科学性未得到充分展示。从理论上讲,战略性主导产业是主导产业中更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那些部门,战略性主导产业部门首先应是现阶段主导产业的一部分。因此,战略性主导产业部门与现阶段主导产业有多大的关联性,成为判断其选择是否科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战略性主导产业部门对产业结构演化所起的作用,也是判断其选择科学与否的重要依据之一。本研究从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与产业结构演化的关系,以及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与主导产业的关联性两方面入手,分析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选择的科学性。其中,广州主导产业的确定主要基于产业规模和产业关联水平,产业规模以区位商为指标,产业关联水平以区域产业影响力系数和区域产业感应度系数为指标,产业关联度的测算基于2012 年研制成功的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China IRIO)1该模型由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研制,目前仅推出了China IRIO-2002,作为最新版本的China IRIO-2007 并未公开发布。本研究所应用的China IRIO-2007 得到研制者的特许,可以作为研究目的使用。在此,特向研制者表示谢意。。这是一次在城市主导产业研究中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IRIO)的新尝试,具有借鉴意义。以广州为例,现有的主导产业研究大多只是对分析结果的客观呈现(代丹丹、周春山,2012;张延平,2010;韩丽、张李明,2009),并未围绕某一重大现实需求展开,在进行产业关联分析时最为有效的IRIO 模型方法也没有得到应用,因此,无论是在研究视角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需要进一步深化。本研究遵循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和尝试引入IRIO 模型的做法,具有参考价值。此外,本研究也对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基本发展策略,提出了我们的建议。

一、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的提出与调整

主导产业(又称领衔产业或带头产业)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技术进步能力的产业(蒋昭侠,2005)。在主导产业范畴下,战略性主导产业可以理解为那些具有明确的可持续增长潜力和广泛的产业关联,在区域产业结构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决定产业体系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通过政策的倾斜性扶持可以迅速积累、强化比较优势,增强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并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影响的产业或产业群。广州在建设国际中心城市和新型城市化过程中,离不开主导产业特别是战略性主导产业的支撑。

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国际中心城市和新型城市化的背景下,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经历了从“十大核心产业”、“9+6”战略性主导产业到“十大重点产业”的调整变化过程(见表1)。2010 年9 月,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广州提出了发展汽车制造、石油化工、信息产业、重大装备、商贸会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十大核心产业的设想,包括4 个先进制造业、4 个现代服务业和2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简称“442”十大核心产业。到2011 年12 月,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将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商务与科技服务、汽车制造、精细化工、电子产品、重大装备等9 类有规模、已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现有优势产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产业、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时尚创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6 类有潜力、引领未来发展的产业确定为战略性主导产业(简称“9+6”战略性主导产业)。2013 年11 月25 日,广州市委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广州市加快推进十大重点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围绕加快发展促转型的中心任务,将汽车、精细化工、重大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商贸会展、金融保险和现代物流等十大重点产业确定为广州未来一段时期的产业发展主攻方向,并提出到2016 年十大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 万亿元,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百亿级龙头领军企业和中小微优势企业的发展目标。在十大重点产业中,包括三大先进制造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三大现代服务业,简称“343”十大重点产业。

表1 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的演变

从上表可以看出,“442”十大核心产业是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选择的起点,“9+6”战略性主导产业是对“442”十大核心产业的扩充和调整,而“343”十大重点产业则是对“9+6”战略性主导产业调整和完善后向“442”十大核心产业的回归。“9+6”战略性主导产业对“442”十大核心产业的扩充和调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将精细化工取代石油化工;二是在现代服务业中增加了商务与科技服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幅增加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三是将现代服务业放在了第一位。这些变化表明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选择在延续了十大核心产业核心内涵的基础上,体现走经济低碳、城市智慧、社会文明、生态优美、城乡一体、生活幸福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要求,加大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力度的战略意图。“343”十大重点产业对“9+6”战略性主导产业的调整完善也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先进制造业重回第一位,或与保住GDP 国内第三位置的压力有关;二是电子产品制造业不再包含在先进制造业中,一方面这一产业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中部分加以体现,另一方面或与其未来是否能继续承担起支柱产业的重任有关;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至第二位,且减少到4 项,表明将更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新产业;四是现代服务业缩减至3 项,剔除了文化旅游和商务与科技服务,突显了集中资源、强化发展广州现有优势服务业的意愿。因此,可以将“343”十大重点产业看作是广州“9+6”战略性主导产业的“浓缩版”或“精华版”,是广州最新确立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可见,对战略性主导产业的认识和选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只有认清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选择逻辑,才能把握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变化趋势。

二、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与广州产业结构演变的关系

广州GDP 规模长期以来居于全国第三位,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高。到2013 年,广州已拥有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产品、重大装备、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制造等6 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以及商贸会展、商务与科技服务、金融保险等3 个增加值超千亿元的服务产业集群,培育了3 个主营收入千亿级企业和80 多家百亿级企业。在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中,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数量上基本平分秋色。以“343”十大重点产业为例,包括汽车、精细化工和重大装备等3 个先进制造业部门以及商贸会展、金融保险和现代物流等3 个现代服务业部门。如果分别用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之和代表先进制造业,以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之和代表现代服务业,可得出如下基本结论(见图1):第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广州经济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2012 年,广州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495 亿元和4,887亿元,分别占制造业和服务业增加值的31.66%和56.71%。第二,现代服务业在广州产业发展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2012 年,广州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相差2.27 倍,增速分别为24.60%和-11.39%,对GDP 的贡献率分别为85.57%和-17.03%;2006 年~2012 年,广州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21.28%和12.38%,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是先进制造业的1.7 倍。需要指出的是,2010 年以来,广州现代服务业规模、占比、增速和对GDP 的贡献率呈全面上升态势,与先进制造业形成一定的对比,对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值得进一步观察。

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其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经过改革开放30 多年的发展,广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已经从1978 年的11.7:58.6:29.7 调整为2013年的1.48:33.90:64.62,经济结构实现了由轻纺工业主导到重化工业主导再到服务业主导的历史性跃迁。自2009 年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60%,从业人员占比超过50%,并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广州进入了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新时期。通过与上海、北京、天津和重庆四个国家中心城市以及深圳作对比,可以发现广州产业结构具有如下主要特征:第一,2013 年广州第三产业占比为64.62%,位居第二,已具备服务经济的特征;第二,2013 年广州第三产业增速为13.30%,位居第一,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第三,2013 年广州第三产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分别为72.05%和8.36 个百分点,分居第四和第二,对经济的整体带动效应较强。在近年来广州产业结构演化过程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成为相关产业部门被选为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重要理由之一。2006 ~2012 年,广州现代服务业增速为21.28%,高于第三产业16.14%的平均增速;先进制造业增速为12.38%,高于第二产业11.62%的平均增速(见图2)。可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引领广州产业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力量。

图1 近年来广州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及对GDP 贡献率的变化

图2 近年来广州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变化及其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对比

基于与广州产业结构演变的关系,可以解读出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选择的战略意图:第一,广州发展战略性主导产业,能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使广州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演化;第二,广州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刚过30%,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因此,将先进制造业位置调至第一位,一方面有助于扭转其可能出现的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促使其加速发展;第三,广州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已接近60%,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将现代服务业调至第三位,并不意味着其地位的下降,而是稳增长的现实需要;第四,广州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内部的调整,如先进制造业中剔除了信息产品,增加了重大装备,现代服务业中剔除了文化旅游和商务与科技服务而没有新增,体现了各自基本的战略需求和总体的设计思路。

三、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与广州主导产业的关联性

作为主导产业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一部分,战略性主导产业应在主导产业范围内通过进一步优选加以确定,因此,主导产业是战略性主导产业选择的基础。主导产业的选择就是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总体规划,确定一定经济时空下的主导产业及产业发展序列,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过程,其实质是一种倾斜式的产业发展战略的体现。通过对一定时期内区际、区内的产业比较,那些潜力大、比较优势度高、规模适度和关联度强的高增长产业可成为备选的主导产业(安虎森,2004)。本研究分别依据产业规模和产业关联度确定广州优势产业,然后将同时具备规模优势和产业关联优势的产业确定为广州主导产业。

(一)基于产业规模的广州优势产业

以广州某一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相对于全国层次的区位商为基本指标,筛选出区位商大于1的部门,视其为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部门。在2011 年广州39 个制造业部门和14 个服务业部门中,共选出14 个优势制造业部门和11 个优势服务业部门。按区位商大小,14 个优势制造业部门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12)、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93)、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7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6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58)、食品制造业(1.56)、烟草制品业(1.36)、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32)、饮料制造业(1.12)、家具制造业(1.10)、塑料制品业(1.0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08)、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05)和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等(1.02);11 个优势服务业部门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0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7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88)、住宿和餐饮业(1.4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4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40)、批发和零售业(1.40)、金融业(1.30)、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29)、房地产业(1.27)、教育(1.03)等。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区位商大于1,但是由于其基础产业的性质,不宜作为主导产业来看待,所以未入选广州主导产业的备选池。

(二)基于产业关联的广州优势产业

在进行区域产业关联分析时,IRIO 模型是最有效的工具,本研究即是运用IRIO 模型进行产业关联度分析。广州没有单独编制投入产出表,本研究以广东省投入产出表的分析结果间接反映广州市产业关联水平。由于广州市产业关联水平只是用来筛选广州具有产业关联优势的产业,需要与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进行交叉分析才能最终确定广州主导产业,因此,以广东省的产业关联水平近似代替广州市的产业关联水平并不足以对广州主导产业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况且广东省许多部门的产业关联水平可以直接反映广州市的产业关联水平,因为在这些部门中,广州市占有较大比重。在本研究中,运用China IRIO-2007,以30 个省区(不包括西藏)、55 个产业部门2007 年的数据为基础,主要通过区域产业影响力系数和区域产业感应度系数两个指标反映广州的产业关联水平。区域产业影响力系数反映某一区域某一产业增加一个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在数值上可表示为该产业所产生的生产波及影响水平相对于平均水平的程度。区域产业感应度系数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某一区域某一部门产生的全部需求影响,也就是需要该地区、该部门为所有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在数值上可表示为该地区、该部门列昂惕夫逆系数均值与平均水平的相对比值(石敏俊,张卓颖等,2012)。

基于影响力与感应度选择广州优势产业,遵循两个标准:一是感应度系数大于1 且大于全国平均值;二是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平均值大于全国平均值。由此,共有19 个产业部门具有产业关联优势,包括农业、12 个优势制造业部门和6 个优势服务业部门。按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平均值的大小,12 个优势制造业部门分别是石油加工业(3.6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20)、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制造业(3.13)、造纸/印刷及文化用品/玩具制造业(2.46)、金属制品业(2.26)、橡胶与塑料制品业(2.06)、专用化学产品制造(1.88)、电机及家电制造业(1.43)、食品加工业(1.33)、汽车制造业(1.18)、纺织业(1.12)和废品废料(1.01)等;6 个优势服务业部门分别为金融业保险业(5.07)、商业(3.80)、交通运输及仓储业(3.24)、住宿和餐饮业(1.49)、邮政与信息服务业(1.47)、房地产业(1.45)等。

(三)基于产业规模和产业关联的广州主导产业

经过交叉分析,共有8 个制造业部门和6 个服务业部门同时具备规模优势和产业关联优势。考虑到China IRIO-2007 中没有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单独列出,而具有较强产业带动能力的会展业被归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会展业又是广州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部门,所以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视为具有较高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部门是合理的。由此,最终将8 个优势制造业部门和7 个优势服务业部门确定为现阶段广州主导产业。广州8 个制造业主导产业部门分别是: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7 个服务业主导产业部门分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

(四)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与广州主导产业的内在关联

在广州主导产业中,除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业、住宿和餐饮业和房地产业等少数产业外,多数产业与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相关。一些战略性主导产业同时与多个主导产业部门相关,既可能包括制造业部门,又可能包括服务业部门,如商贸会展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服务业主导产业部门相关;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部门相关(见表2)。可以认为,技术含量比较高和现代技术应用比较广的产业多被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因素是甄选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2 广州“343”十大重点产业与广州主导产业部门的相关性

本研究所确定的主导产业与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有较大的重合性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在于选取原则的一致性。如广州“343”十大重点产业是按照“总量大、速度快、潜力广、质量优”的原则,通过横向比较产业集群优势、纵向比较产业链条延伸最终确定的。在十大重点产业中,3 个先进制造业产业总量大、产业集聚度高,2012 年三者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50%,产业规模近1 万亿元;4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2012 年四个产业增长15.4%,高出全市GDP 增速近5 个百分点,引领示范效应十分明显;3 个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大、经济效益好,2012 年三者增加值占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接近80%,服务业高端化趋势明显。

四、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基本发展策略

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涵盖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同时也包含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新兴产业部门。如何推动这一庞大的产业群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真正实现完善广州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市化步伐、推动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课题。基于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发展,应采取集聚化和融合化的基本策略。

(一)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集聚化发展可以优化广州的整体产业布局

在广州“343”十大重点产业中,以重点项目带动产业链发展、以完善产业链带动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集聚化发展战略得到应有的体现,各产业部门基本都有了集聚发展区规划,如,在汽车领域,有广州花都汽车产业基地、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生产基地、广汽本田黄埔区和广州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从化经济开发区明珠工业园、丰田汽车城和广汽传祺汽车城等规划;在精细化工领域,有东部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广州(黄埔)精细化工产业园、南沙精细化工产业园、广州民营科技园等规划;在重大装备领域,有广州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大岗)、广重南沙重机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级数控系统研发基地和数控机床生产基地、番禺区广日工业园、增城科利亚农业机械装备生产基地等规划;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有核心园区(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天河智慧城等)、南部地区(南沙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等)、北部地区(广州花都光电子产业基地等)和东部地区(网易智慧谷等)规划;在生物与健康领域,有核心集聚区(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等)和特色集聚区(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南沙国际高端医疗城等)规划;在新材料领域,有南沙钢铁基地等(高端金属材料)、广州科学城等(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和广州民营科技园等(精细化工材料)规划;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有从化明珠工业园新能源产业基地等(太阳能光伏产业)、国际风能发电和清洁能源研发应用基地等(新能源装备研发制造)、大岗装备制造基地(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装备研发和制造)、广州科学城等(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中新广州知识城等(节能环保产品研发孵化)、广州开发区等(节能环保设备生产)和广州番禺节能科技园等(节能环保服务产业)规划;在商贸会展领域,有高端商贸聚集区(白鹅潭地区、白云新城地区、珠江新城、琶洲地区等)、会展之都(广州琶洲国际会展核心区、流花会展区、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区等)、国际采购中心(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等)规划;在金融保险领域,有珠江新城——员村金融商务区、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科学城—知识城)、南沙现代金融服务区等规划;在现代物流领域,有海关特殊监管区(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等)、国际物流产业园区(广州保税区物流功能园区等)、六大产业物流基地(东部汽车物流园等)规划。

《行动方案》明确到2016 年,总投资超2,100 亿元的104 个重点建设项目基本实现投达产,57 个重点产业园区、总孵化面积超400 万平方米的60 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全面建成。可以想象,广州“343”十大重点产业的集聚发展,奠定了广州产业空间的基本格局,使广州产业布局更符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中心城市建设。

(二)战略性主导产业的融合化发展可以为广州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为此应在以下几方面大力推动广州战略性主导产业的融合发展:第一,推动科技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如加大政府资金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重点培育试验、检测、认证、研发、设计、咨询、系统集成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力推动科研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与相关领域的制造企业组建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研发公司等;鼓励国内外工业设计机构在大型工业园区建立设计中心,推动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的机械及装备设计、电子通信产品设计、轻工产品设计、汽车及零部件设计等设计中心建设,组织工业设计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对接,为工业企业提供设计服务等。第二,推动专业物流与制造业融合。如组织制造企业与重点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原材料供应服务委托合同制、原材料专业配送信息网络互联机制和物流外包服务合作机制,制定科学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推进A 级物流企业与大中型骨干制造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引导双方结成供应链管理联盟,大力推行供应商库存管理(VMI)模式,降低制造企业产品库存,提高流通效率和资金利用率等。第三,推动现代展贸市场与制造业融合。如分类筛选大中型制造企业与塑料交易平台、金属材料交易平台、钢材交易平台、石化交易平台,以及大型批发市场建立原材料采购、代购等合作机制,降低制造业原材料成本;利用现代展贸市场为工业产品提供展示交易平台等。第四,推动会展业与制造业融合。如发挥广州各类综合及专业品牌展会的作用,提升其产品展示、商务信息、网上交易、跨国公司采购、招商引资等功能,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发挥广州工商业集聚辐射功能和珠三角巨大的货源生成量,借助相关展会,推动传统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等。第五,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如鼓励运用嵌入式软件提升工业产品的数字化水平,支持企业通过实施敏捷制造(AM)、准时生产(JIT)、精细生产(LP)等先进生产组织方式,对加工设备实行数字化改造;鼓励企业应用集散控制(DCS)、计算机集成流程控制(CIPS)、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等技术提高产品制造水平,努力使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到工业设计、加工制造、原料采购、库存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环节。

[1]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代丹丹,周春山. 1995 年以来广州市产业转型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12, (11): 81-88.

[3]韩丽,张李明.十年来广州市产业结构演变及未来主导产业的选择[J].学理论,2009, (19): 143-144.

[4]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石敏俊,张卓颖等. 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与区际经济联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6]张延平.广州市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和评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8): 56-60.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战略性服务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打造千亿主导产业 争创全国一流园区——国家级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您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回望“十二五”:中国的战略性转换与评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