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慕课是慕课走向现实的必经之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15-12-21赵浚,胡晓红
应用慕课是慕课走向现实的必经之路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赵浚1,2,胡晓红1
(1.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12;2.吉林工商学院,吉林长春130507)
摘要:慕课是开放教育领域的新兴在线教育模式,它在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等方面打破了传统教学,实现了课堂革命,这归益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行为动机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等的有力支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课程应以受众需求为中心,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思想启迪为取向,解决“教”“学”具体问题;以综合测评为依据,构建实体课堂与网络媒介相结合的反馈测评新模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应用慕课
收稿日期:2015-05-0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
作者简介:赵浚(1987-),女,吉林长春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胡晓红(1972-),女,吉林通化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1]国外名校慕课以其精致的教学设计、娴熟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堪称一次教学革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文简称“基础课”)具有思想性强、受众性广、与社会联系密切等特点,若能借鉴慕课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传播模式,定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慕课的特点:打破教学传统,实现课堂革命
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结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网络公开课是一种预成性的静态教学资源,相比之下,慕课呈现出一种生成性的动态教学过程:即包含了教育教学组织,是网络公开课的最新发展形态。慕课的产生促使传统大学的“教”与“学”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从而引发大学教学的全面更新。国外名校慕课平台是完整课堂教学过程的网络呈现,其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个性彰显的教师风采、积极有趣的课堂互动、方便快捷的线上讨论等,彰显了国际一流大学慕课平台的建设水平,以及名校慕课的影响力和学术感召力。具体看来,国外名校慕课教学呈现如下特点:
(一)采用颇具吸引力的教学设计。国外名校依托慕课平台,其教学设计呈现三方面特点:一是立题明确,冲击效果强烈。国外名校的慕课课程标题设置简洁精巧,感官吸引力十足。如戴夫·梅斯兰(Dave Meslin)所授《冷漠的解药》,内容探讨公共道德,题目设置打破传统,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引起大学生的高度关注,为学生迅速点燃求知的火花和激发无限的想象提供空间。二是授课内容凝练具体,目标突出明确。国外慕课虽然授课内容较为广泛,但其内容针对性较强,课程设置合理紧凑。哈佛《幸福课》是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以幸福为切入点,阐释和分析幸福的本质,直抒胸臆地告诉人们幸福在恋爱和社交中的意义,从理论到实践完成了对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育,达到了教学目的。三是多元化授课模式,契合学生习得心理。多元化授课模式体现的是多种教学方式的相互糅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圣母大学哲学教授戴维·康纳(David O’Connor)的《古代智慧与当代爱情》,融合哲学分析与文学想象来探讨人类爱情,通过电影的震撼力,试图叩开学生的心灵和思想之门,引导学生到达哲学世界的精神彼岸,使学生以一种不同的姿态经营、享受和感悟爱情。
(二)展现丰富多彩的教师魅力。教师魅力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理论素养、专业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独特的教师精神面貌,从而表现出卓越的课堂驾驭能力。首先,教师应具备雄厚的专业功底。信手拈来的有效例证、旁征博引的经典论据、游刃有余的学科知识都离不开教师丰富厚重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渊博的交叉学科背景。哈佛大学《公平与正义》课教师桑德尔(Michael Sandel)教授在课堂上总能列举出鲜明的实证观点,也能恰到好处、严谨地运用罗尔斯、沃泽等人博弈的观点,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其次,教师应具备独特的个性魅力。干净的着装、得体的肢体语言、专注的眼神都能彰显教师的个人魅力。再次,教师应具备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桑德尔教授总能让学生紧跟自己的思维,以“苏格拉底式”的拷问,引导学生去不断思考,深入分析,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缜密逻辑推理中不迷失方向,不感到疲劳,不心生烦躁。
(三)开发方便快捷的线上教学环节。线上教学环节是国外名校慕课教学的最直观化特点,其不仅实现教学资源的开放,更强调学习过程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其一,课前在线预习。学生可以在上课之前进行网络视频观看,对授课内容进行课前预习,使课堂成为深层次的内化、吸收过程。其二,课中交互式即时练习。规律性即时练习对学习者可以起到监督学习的作用,只有认真听课才能准确作答,以便继续学习课程。其三,课后个性化服务。系统会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因材施教,便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巩固加深。其四,课后互动讨论。网络在线讨论是依托网络的互动交流,在这里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经验分享和课程感悟,以及难点探讨和解答。因此,线上教学环节是慕课的重要教学环节,其注重“参与式教学”,体现“混合型”教学模式,主张构建师生平等的交流关系,以此鼓励学生的思维拓展和问题发散,实现在“思”中学,在“辩”中悟。
二慕课的基础:立足人本思想,运用交叉学科
慕课教学样态,是融合当代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领域知识的教学革命,关联主义理论保障慕课线上和线下的协调运行,行为动机理论更有利于分析学习者的动态需求,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慕课的教育目标指明了方向,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维系着慕课科学化、合理化的快速发展。
(一)以传播学为技术支撑的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旨在缩减知识半衰期的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流通论。关联主义认为,“流通是所有关联主义学习活动的目的”[2],其“知识分布于整个网络,既是内在的,又是外在的,意义就是建立连接,学习就是连接(网络)的形成”[3]。慕课的教与学就是关联性学习,即学习者通过网络对每一个知识模块进行学习,产生反思,由讨论和测验的形式反馈回网络平台,从而为学习者提供相应的学习指导和拓展计划,最终使学习者获得大于课程本身的知识和能力,这种知识的发展循环模式就是知识的流通。二是生态论。慕课教学是一个由政府、学校、平台、教师、市场和学习者构成的完整的知识生态系统: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提供支持;学校挑选教师和准备课程资源;平台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教师传授知识;市场效应将慕课推广至更多学习者;学习者选择课程、吸取营养、充实头脑,由此实现完整的知识生态循环。
(二)以心理学为动态分析的行为动机理论。行为动机理论主要研究学习者行为和心理需求的驱动力,马斯洛认为,“越是高级的需要越为人类所特有,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4]72-75。慕课教育的主体和对象是学习者,研究如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如何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和潜能就是慕课教学遵循的行为动机轨迹。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是学习者亟需获取的精神需求,引导学习者了解自己的高级需求,并在认识和感受高级需求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慕课学习模式、平台创设、讨论与测试都是为了提高学习者兴趣的积极行为,通过鼓励和监督提高学习者学习的有效性,不断满足其心理需求。
(三)以教育学为育人目标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马斯洛和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马斯洛认为,“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式,是人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5]其教育理论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习者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其根本目的是发掘学习者的潜能,这种宽松、弹性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学习者自由、健康的多样性发展。慕课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充足的教育资源,网络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轻松的教育氛围,互动社区化讨论使学习实现了合作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人本教育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学习管理,形成“提问—思考—总结”的探究模式。因此,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慕课平台构建终身学习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慕课的启示:激发思想启迪,革新考评体系
90后大学生对网络有着高度的敏感和偏爱,因此,慕课的模式将成为未来“基础课”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趋势。“进军网路”“课堂革命”“旋转课堂”等一系列词汇成为“基础课”教改的风向标,如何使新生代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网络“基础课”教学,更好地使用网络“基础课”资源,在虚拟世界中对“基础课”“入心入脑,真学真用”,达到超越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等一系列问题发人深思。因此,需要策划者们在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和效果评估三方面给“基础课”注入新的理念和思想,创新“基础课”教学的方法与模式。
(一)以受众需求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国外名校慕课的建设理念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使其享受学习带来的无限乐趣,并最终获得所需知识,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因此,“基础课”的课程设计应以受众需求为中心。
第一,掌握学习者的心理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不同年级、民族、学识水平的大学生进行需求采样,认真搜集、总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典型案例、音频图片素材,增强网络“基础课”的感官效应和吸引力。例如,在“基础课”教学中播放精心剪裁的“最美乡村教师”事迹视频,引发学生对“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的深度思考,满足学生对“人生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关于自我现实问题的追寻和忖量。
第二,课程设计需引发学习者兴趣。“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形成端正的思想政治素质,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自我修养。因此,专题设计应采用学生关心实用且感兴趣的话题,才能使学生内化知识。专题选择应以一个关键词为核心,围绕核心词汇而扩充成一个或几个连续性的、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形成一个问题思维链条,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如“大学生职业与创业”。笔者为学生设置了“想象我的未来”→“即将步入职场的你准备好了吗?”→“收入和机遇你更看重什么?”→“如何让自己成为杜拉拉?”→“下一个‘马云’会不会是你?”等一系列对大学生“应时”“求是”“有趣”的话题,这些话题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和思想道德养成,新颖实用、贴近生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
第三,教师的课堂授课应满足学习者的精神需求。教师是课堂的表演者,学习者不仅要享受一堂精彩的教学,同时也需要感受教师的独特魅力,就是要求教师以“非凡”内质,满足学生的“苛刻”需求。因此,“基础课”教师应以娴熟精准的语言表达、游刃有余的授课技巧、别具风格的形象气质与肢体语言,展现授课者形神俱佳的风采,对学习者因势利导,最大限度激发学习者的潜能,为其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
(二)以思想启迪为取向的教学目标
国外慕课教学平台立足于“问题式”教学设计理念,以学生提出问题而获取思想的升华为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由此,“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也不能止步于知识获取,而应以启发学生思想,培养学生 “问题意识”为目的,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知识,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和精神信念。因此,“基础课”建设应采取实体课堂与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模式,优势互补,有效结合。以某师范大学“基础课”为例,该课程引进BB教学平台,本着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构建“教室课堂”和“网络课堂”双教学场域,使教师成为“整个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调控者,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和新知识、新思想的发现者、探究者、创造者”[6],使学生真正能从思考中体验成功,获得快乐。该课程改革实现了“基础课”教育教学课内外、网上和网下的全覆盖,使“基础课”教学形式由固定课堂向全天候课堂转化成为可能,切实增强了“基础课”的实效性。
在网络课堂中,学习模块的合理设置,使学习者在课前点开专题,便可看到与之相链接的阅读材料与相关视频,视频可以是针对专题的调查访谈、与专题相关的电影、教师自拍的课程介绍等多种预习内容。课前专题是为了让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产生“问题”,带着问题到课堂进行讨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探究式”学习。在实体课堂中,主要以讨论和研讨为主,教授为辅的教学形态,实现以学生为主导,通过“提问—讨论—讲解—质疑”的过程实现学生的思想升华。课堂以小组讨论、集中面授的形式为学生开辟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达到思维的“锤炼”,思想的“陶冶”效果。为了鼓励和监督学生的课后学习,教师可根据专题内容,一方面要求学生写成课程论文上传至教师评阅平台,教师可作线上指导,学生也可与教师在线讨论;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自行组合,根据课程内容编排短剧,在亲身体验中领悟知识的内涵,并将短剧上传至网络交流平台,同学间可以点击观看,互相学习,彼此激励。
(三)以综合测评为依据的效果评估
慕课平台是一种在线教育综合应用平台,可以实现学情跟踪、数据收集、成绩分析等效果评估,也是对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有效性的科学检验。借鉴慕课的评价体系,“基础课”应从单一化试卷测验作为检验学习者知识掌握程度的量化标准逐步转变为以综合测评为依据的考评体系,即课堂发言、讨论占20%,网络立体化测评占45%,试卷测评占30%,弹性奖励占5%。网络立体化测评以课后研究论文、视频短剧、在线讨论、作业互评等多种手段对学习者进行学习信息反馈和分析,对学习者的知识获取程度进行全方位的量化考核。课堂表现、网络测评与试卷测评相结合的综合测评体系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并增强学习者成绩验收手段的客观性,使学习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程度,这也是“基础课”教学效果评估的科学尝试。
在积极开发、探索“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基础课”在网络平台建设中存在的挑战和困境。对学生提供综合性测评,虽然是对学生的全方位综合考量,但是网络平台系统稳定的运行是实现这一考核标准的保障,这对网络平台的技术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网络平台要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评价模块。模块应具有学习情况跟踪的功能,显示学习者论文和作业完成、批改状况,视频短剧得分、作业互评情况,课堂发言得分等,使学习者可以在网上平台方便、及时地查看自己课堂表现和网络测评的得分情况,并根据自己的评估效度加强某一方面的学习强度,以取得成绩的提升。二是网络平台要为教师提供测评管理模块。模块不仅应具有对学习者各项成绩打分、批改的功能,同时也应具有对学习者学习效果曲线分析的功能,显示不同学习者的各项学习状态,如果呈持续上升趋势,在期末综合成绩可以给予弹性鼓励。教师的管理模块也是对教学效果和学生习得情况的客观反映,便于教师了解学习者的知识获取程度,以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案,增强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美]西蒙斯.关联主义: 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J].李萍译.全球教育展望,2005(8):9-13.
[3]刘菊.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视角下的教与学组织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4][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 [美]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6]胡晓红,郭凤志.参与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5).
〔责任编辑:李青〕
Applied MOOC:The Only Way of Realizing MOOC:
Taking Course of “Cultivation of Ethics and Fundamentals of Law”
as an Example
ZHAO Jun1,2, HU Xiaohong1
(1.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12,Jilin,China;
2.JilinBusinessAndTechnologyCollege,Changchun130507,Jilin,China)
Abstract:MOOC is a new mode of online education in open educational fields, and it break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and achieves classroom revolution in the teaching design, teachers’ charm, and teaching segment. MOOC has strong support on the connectivism, motivation theory, and humanism education. The course of “cultivation of ethics and fundamentals of law” will be used as a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Highlighting th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 it takes the audience's demand as the center. It takes the enlightenment as the orientation, solves problems of “how to teach, how to learn”. Based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t constructs new evaluation model which combines classroom feedback with network media.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MOOC; applied MO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