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选择原则
2015-12-21吴春莺倪宪章
吴春莺 倪宪章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实践教学,它是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安排的多样化社会实践方法的集合。当前,尤其是在在实际运行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着方法雷同、形式化以及效果评价模糊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应首先明确界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在此基础上,本着系统性、多样性、支撑性、可操作性及开放性的路径选择原则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路径选择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5.018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5-0071-03
中宣部、教育部2005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1]。由此可见,进行有效的路径选择与组合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值得我们教师关注。
一、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瓶颈问题
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是如下三个瓶颈问题:
1.各门课程实践教学方法雷同,形式落后,不能有效支撑其教学目标
在实践中,被“四门”课程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原著阅读、研究讨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既体现不出高校自身特色,也不配合“四门”课程各自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些实践教学形式与新媒体的各种形式让学生眼花缭乱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是很强。
2.实践教学被形式化,与教学重点和难点,甚至与课程本身脱节
由于实践教学学时数不统一,实践内容不规范,实践教学的路径选择上不能凸显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导致实践形式与手段不能对教学目标构成有力支撑,经常出现教师和学生敷衍塞责的现象,最后变成学生为了学分和成绩、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实践。另外,由于相当数量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上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并且受实践基地的条件限制,会阻碍实践教学的实际开展,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被形式化。
3.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价手段模糊化
首先,实践教学在评价中存在主体一元化的倾向。通常要求学生提交实践报告(或论文),教师再综合学生的出勤情况、活动参与表现和实践报告(或论文)的质量给出成绩,这种一元化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指导评价的宗旨落后,只注重结果而忽略或无法做到对过程与方法的考评。再次,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标准模糊,缺少量化指标,评价结果带有主观片面性[2]。
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教学的路径并实施多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这三个瓶颈问题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导致实践教学不能很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搞清楚两个相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和怎么样,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是什么、遵循怎样的原则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选择。
二、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及其实践教学特点出发界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这既指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又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践行知行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青春成长,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青年一代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并承担起历史使命。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路径选择上可以丰富多样
如果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这个大前提,我们发现可以通过多种路径选择的有机组合来实现多样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单包括实践性的环节,而是实践学习和研究学习并重的课程,需要科学规划、系统设计和规范实施。
根据以上的理解和概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应界定为:为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安排的多种途径社会实践方法的有机结合。基于这样一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根据教育教学规律选择实践教学路径,有针对性地实施多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路径选择原则——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视角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这一视角,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探索实践教学的有效路径,这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持续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实践教学的路径选择上应该主要遵循系统性、多样性、支撑性、可操作性、开放性等原则。
1.系统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路径选择上应该实现各门课程的有机结合。按照“05方案”的总体要求,“四加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统一系统。在实践教学开展时,实际情况是常常各自为战,缺少统一协调和统筹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常被忽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未得到有效锻炼,学生也做不到从整体上认识规律和把握问题本质,更不要说解决思想困惑和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实践教学在路径选择上应首先注重的就是内容、组织形式、开展的时间、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系统规划和设计,实现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的精准对接和有机组合。
2.多样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路径选择上应该体现并践行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即“和而不同”。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为四个层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4]。由此可见,各门课程承担着各自的教育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的路径选择不应雷同或形式化,应在把握系统性的基础上凸显其课程特色。在实践教学路径选择上凸显课程特色之外,还可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体现学校的专业特色,实现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时代精神的紧密结合,助力学生成才;还可依托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办学特色,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区域和地方特色,夯实实践教学的社会资源基础,突出实践教学的院校特色和地方特色。
3.支撑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路径选择上应该有效支撑教育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其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是对教育教学目标形成有效支撑。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引领下进行,而且无论是实践教学的过程还是结果,都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甚至是升华。在教学实际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背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初衷,也达不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不能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帮助学生实现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避免形而上学,实践教学形式和环节的选择和设计应该能够有力地回答这三个问题:一是选择在哪部分理论进行实践教学?二是所选择的理论是课程的重点或难点吗?三是实践教学可以支撑并强化这部分理论吗?只有这样才能使所选择的实践教学方法、内容及环节对课程构成有力支撑。
4.可操作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路径选择以及考核方式上应该切实可行。一是要积极挖掘并勇于实践新的实践教学形式,其形式要适合实践,实践应覆盖到大多数学生,且实践形式的过程是可控的,实践效果是可以考量的。二是要有可操作的明确的学生实践考评体系,包括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在过程考核中可采取定时考核和定量考核,设定若干量化的考核指标,如纪律情况、出勤情况、定期询问和单位反馈等方式[6],建议可以将学生互评环节引入这部分考核之中,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激发实践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团队精神、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的综合评价。实践结果考核可采取口试、心得、调查报告等,也可以创新思维,比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实践结果用新媒体形式加以呈现。
5.开放性
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过程也包含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之中,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即前提是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指导并设计实践教学,之后需要把实践教学所取得的经验提升为理论和成果。同时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加以研究修正。这一过程也包含怎样将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如何实现先进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尤其要注重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创新,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并实现兄弟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等。尤其是微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微博、微信用户的主力军,其“垂直式”传播方式给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层式”的传递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发挥其优势,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拓展教育阵地,构建网络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新模式,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综上所述,只有强化问题意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实际运行环节存在的问题出发,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进行正确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遵循科学的路径选择原则,才能切实地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C].教社政[2005]5号.2005-02-07.
[2] 周蕴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3(6):140-141.
[3]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C].教社政[2005]5号.2005-02-07.
[4]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2005-02-07.
[5] 尉峰,沈志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建设路径[J].高校理论战线,2012(6):39-40.
[6] 齐晓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153-154.
[7] 尚亿军,马加名.“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探索与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4(8):124.
[责任编辑:刘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