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入议程设置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2015-12-21王爱莲康秀云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议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

王爱莲 康秀云

摘 要:基于已被理论和实践证明了的议程设置在传播领域的作用和优势,将之契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理论和知识传播过程,则可从聚焦大学生的心理关注与思考、提高理论灌输长效及锻炼和培养大学生思维判断与思考能力等方面优化教育效果。从理念上讲,作为被引用的客体,须将之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范畴,并遵循二者基本规律,以实践经验为依据,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议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要实现议题确定、议题传播和议题认知三环节的流畅与贯通,共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升。

关键词:议程设置; 传播;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效性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5.01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5-0068-03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是落实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教育目标,但实际效果不很理想,成为当前课程面临的一项难题。其中,实现师生间思想、理论、知识的有效传播,是教育实效性非常关键的环节,由此方可跟进大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主流价值导向的认同与内化,推进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健康发展与思想道德品质提升。为此,基于已被理论和实践证明了的议程设置对传播效果的直接且有力的现实作用和影响,将之契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即是企图借用且发挥该功能助力于课程“教”、“学”链条下的思想、理论和知识的有效传播与传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和教育的任务。

一、议程设置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议程设置是研究传播效果的理论,源自美国的麦库姆斯(MaxwellE.MeCombs)和萧(DonaldL·Shaw),它从最初关注政治选举活动中“媒介议程”与“受众议程”的关系研究,扩展至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行为学的多角度研究,继而在现代传播事业兴盛的背景下,成为该领域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和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观点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观点及他们谈论议题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大数据时代,议程设置对大众传播效果的有效影响及其优势日益凸显且得到进一步强化,吸引了众多领域的关注和青睐,它对开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维视野,增强教育内容在师生“教”“学”间的有效传播,继而提升教育实效性具有借鉴意义。

1.聚焦大学生的心理关注与思考

获得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和思考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第一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能仅以直观的“抬头率”为指标,而要继续唤醒其内心深处对理论的关注和思考。议程设置恰恰在聚焦公众议题,继而影响公众思想内容方面取得了成效。正如其代表人物麦库姆斯的观点:“公众利用这些来自媒介的显要性线索去组织他们自己的议程,并决定哪些是最重要的议题。时间长了,新闻报道中强调的议题就成为公众认为最重要的议题。”[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进媒介议程,一方面,在课堂中显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相关议题成为大学生关心的重点和焦点议题,引发其兴趣与关注;另一方面,捕捉并营造校园内外多方位、多渠道、多样式的相关议题反复信息传播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环境。在内外环境的良性互动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因势利导,引正勘误,推进理性认知,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入科学理论知识的给养,促使其健康发展,以此实现教育目标。

2.提高理论灌输的长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理论灌输的长效。一方面,理论灌输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活学活用中提高说服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问题尤其是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相结合,选择运用相关主题下大众媒介提供的最具时效、生动而典型的鲜活信息资源,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摆事实、讲道理,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去分析和解释问题,以其真理性去对抗并消解现实社会中的大众认知偏差和误区,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与讨论,激发理论与价值共鸣。另一方面,通过相关议题下丰富信息资源的不断变化来适时适度地控制理论灌输的主题及其传播的力度和频次,在多样的信息资源情境中逐步推进科学的理论认知和道德判断。这样,既强化了理论灌输的说服力与长效,又避免了“道德说教”和灌输那些“逻辑严密的规范和条目”与“枯萎的思想道德语言符号”[2],有利于教育实效的提升。

3.煅炼思维判断与思考能力

信息时代,造势传播的各类新潮事物与思想观念同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悖辅杂呈,大学生既表现出对媒介信息主动筛选的一面,但也会对一些内容不加思考地顺应接受。尤其对其中负面信息的盲目接受,必然会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思想道德品质产生消极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能待学生思想问题产生后,被动地扮演“守门人”和“救火队”角色,去“围”、去“堵”、去“救”,而要主动出击。引入议程设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顺应信息时代潮流,力图改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专注教材理论宣讲的固话模式,主动借助大众媒介信息资源来扩充教学内容与素材,并将理论活学活用以引导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中涌现新鲜事物和观点的正确认识与判断,由此煅炼并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思考与判断能力。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议程设置遵循的基本原则

引用和借鉴议程设置以实践经验为依据,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议程设置的基本原则。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同范围、层次和方面推行并实现议程设置功能的重要前提。

1.社会主义方向原则

引入并运用议程设置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国情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属性出发,不能简单地搞“拿来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议程设置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作为基本原则,始终把握社会主义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3]就议程设置而言,它运用专业的媒介方式,在成熟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各类议题内容的传播并积极推进受众议程的实现,其本身不具备意识形态属性,但却与政治意识形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该理论就是美国在总统大选期间,就大众媒介的竞选议题与选民的议题判断间显著相关性的调研取证中得出的结论。显然,它适用于政治意识形态宣传领域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近年来,议程设置在各个领域的功能更加强化,出现了“从问题的议程设置向属性的议程设置发展的趋势。”[4]即:由“在多数时间,报界在告诉人们怎么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5]发展为“媒介不仅能告诉我们想什么,而且还能告诉我们怎么想。”[6]因此,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借鉴并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就必须首先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原则,服务于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正如“大众媒介创造了选民头脑中关于外在世界的图象”[7],社会主义原则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议程设置的传播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2.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议程设置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角度来讲,即不论其理论来源、理论教育过程,还是实现最终的理论信服都必须以客观事实和实践为依据。从议程设置理论角度来看,该原理与议程设置中关于议程与真正现实世界要吻合的要求一致。我国学者李本乾将议程设置进行中国化的实证研究指出,受众议程、媒介议程和真正现实世界间吻合或扭曲的关系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吻合度是传播效果有效性和长效性的关键。因此,综合如上对二者规律的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议程设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则意味着课程教育中的议题及其讨论、分析、认同愈是从现实的真实世界出发,愈利于提升大学生议题判断与之的相关性及长效性。另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象的构成复杂,思想道德品质发展水平各异,思想政治理论课且不可搞“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就议程设置本身而言,其传播效果的实现程度依不同的前提因素而定,“传播效果的大小并非永恒不变的常数,而是随有效前置变量差异大小而变化的变数。”[8]如中西方不同国情、宏观与微观的不同议题等前置变量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传播效果。置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议程设置就必须考虑如上二者共同面临的变量因素,从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发展水平各要素的现实状况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量所在不同地区、不同专业背景、中西方不同国情、宏观与微观的不同议题等因素,针对现实特点进行灵活有效地议程设置。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议程设置的具体环节

明确要旨和基本原则前提下,方可设定思想政治理论课议程设置的具体环节。它由议题确定、议题传播和议题认知三环节组成。

1.议题确定

作为议程设置的初始环节,议题确定非常关键。若议题得当,既符合教育和传播规律,又满足学生需要,则利于后续环节的开展。首先,议题来源要广泛而典型。可依托广播、电视、报刊书籍和各式的网络平台等媒介,就其宏观议程的经济、政治和国际问题等方面与微观议程的经济建设、社会治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各类议题的海量信息集合中,全方位、多渠道、分门别类地进行典型议题检选。其次,议题加工要科学规范,满足教学需求。按照来源权威、内容真实、严谨规范的标准进行议题的选择、裁剪及同教材内容的糅合,以符合主流价值宣传的要求。再次,议题要适量适度,质量结合。议题要生动活泼、时代感强,构成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并且数量不宜过多,理论研究表明,“在议程设置的时候最多同时不超过6个议题”[9],否则会削弱注意力。因此,在课堂中要依据现场情况适度择要地确定议题,切记过犹则不及,若因数量过度而使学生疲劳或产生抵触心理,则事倍功半。

2.议题传播

议程设置功能的强大优势很大程度取决于传播环节。此环节致力于在特定时期内围绕同样的内容或相同的观点,运用媒介对公众进行强大的信息围攻,以此促成相关内容与概念在公众头脑中的持久生命力。这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议题传播的重要使命,即实现学生对教育和教授内容的认同及其长效性。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议题传播依靠课堂内外两条路径。一方面,在课堂中,教师继续推进教学议程,在传统以教材为主的理论教学中,加入上一环节的确定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稳步推进教学计划。另一方面,运用校园广播、电视、报刊书籍和各类网络平台等媒介来拓宽教育路径,并发挥高校各部门的作用合力。最后,议题传播要按照传播规律办事,抓取时机,有效开展。把握从“媒介议程”到“公众议程”大约2到6个月的时间差,并且,“对于某些与公众息息相关的问题,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之间相关最强的时间跨度为4-6周。”[10]因此,在议题传播环节要“专心”运用大众传媒与校园媒介的传播渠道,把握时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默契”配合,精心设计以实现议题的有效传播。

3.议题认知

从认知过程和结果来看,大学生必然表现出对议题的积极认知和消极认知两个方面。对于其积极性方面要大力引导,以推进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认同与接纳。而其表现出的消极性方面恰是教育实效性的短板,若学生偏向于对负面、消极议题的认同,则要澄清事实,将理论批判与客观事实相结合,通过理论说理或现场观摩等方式给予引导;如若对主流价值导向议题排斥或懈怠,则可适度地加大对相关议题的传播和讲解力度,营造舆论氛围,注重讲授方式、技巧,在信息传播与理论教育的互动中,有效驱避学生的排斥和逆反心理,逐步引导其转向积极性一面。最后,还要对大学生议题认知状况进行合理评估和有效反馈,其目的是推进议程设置的不断修复和改进,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补充一点,对于大学生议题认知而言,只能从一般意义上进行情境分类与指导,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出现各种特殊状况,任何研究都无法穷尽其具体的全部情况与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郭镇之,徐培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

[2] 赵惜群.生活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N].光明日报,2009-07-22(07).

[3]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Z].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78.

[4][8] 李本乾.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的趋势[J].当代传播,2004(2):22-23.

[5] Benard.Cohen,(1963),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Princeton,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13.

[6] Maxwell MeCombs & DonaldL.Shaw,1993.

[7] Shearon A.Lowery&Melvin L,De Heur,1988.

[9] 禹规娥. 议程设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1(10):135-138.

[10] 苏虹.谈“议程设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军队政工理论研宄,2001(6):44-46.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议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如何讲好南海人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