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2015-12-20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福建省人才经济

王 芳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03)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2014年,《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进一步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用好用足生态优势,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以丰富的高素质人才资源作为根本保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中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建设海西人才高地。

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动力和源泉。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成为收益最大的投资。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数量和比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影响深远。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日益受到重视,对人才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如何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建设,全面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不断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是福建省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新近出台的《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自贸试验区要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破解改革难题”。人力资本,是所有创新要素中最关键的战略资源。抓住福建发展的大好机遇,结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自贸区建设,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形成人才、项目、资本常态化对接机制。

本文采用教育经费法研究福建省人力资本的平均水平,对该地区人力资本平均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因素,之后针对性地就提出提高该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相关建议,以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该地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

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是最早一位系统地阐述人力资本思想的经济学家,他的许多观点成为后来人力资本理论形成的重要基础。在其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斯密指出,“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象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1]可以看出,他已经意识到在劳动者身上携带的人类能力的经济价值及其对于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在论述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时,斯密认为,“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2]在这三个原因中,“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说明了附着于劳动者身上的人力资本的积累;“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则是人力资本物化的表现。由此可见,人力资本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诞生之前,阿弗里德·马歇尔是对人力资本的经济思想做出经典论述的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在其最重要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指出,“人类本身就是那种以人类为最终目的之财富生产的主要手段”,[2]把人口视为劳动的供给,从“数目上、体力上、知识上和性格上的发展”作了具体分析,是对人力资本形成和投资理论的经典概括。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的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人力资本受到更多的重视。人力资本理论在主流经济学中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曾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陆续发表了几篇卓有影响的文章,包括《教育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和《对人投资的思考》等,奠定了现代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研究的基础。舒尔茨是明确论述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第一人,而且对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与途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了计量分析。他提出人的能力,而不是空间、土地、自然资源,会决定人类前途。正是由于舒尔茨在人力资本理论上的杰出成就,他在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促进了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新高峰。卢卡斯发表于1988年的论文《论经济发展的机制》通过审理人力资本积累的“生产函数”来解释持续经济增长。他认为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建立人力资本内生化增长模型。在这个人力资本内生化增长模型中卢卡斯提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为人力资本具有外部效应,带来生产的递增收益。[3]

二、福建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知识和技能是构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基础,而教育是获得知识和技能最主要的途径,因此用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构造人力资本。另外,在分析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时,必须考虑到人力资本必须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发挥作用。根据教育的长期性、我国的学制和一般劳动力的受教育情况,令人力资本滞后9年。[4]因此,本文的研究中人力资本(政府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实际上是1980-2004年的数据,经济增长(地区生产总值)是1989-2013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中使用的数据来自福建统计年鉴2005和福建统计年鉴2014,采用的计量软件是E-views7。

为了消除序列中的异方差性,对地区生产总值和政府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分别取自然对数,用LGDP和LHC表示。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来确定其单整阶数,本文采用较为常见的ADF检验,结果见表1。

表1告诉我们,原序列LGDP和LHC的ADF检验结果显示,接受原假设,存在单位根,序列不平稳。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DLGDP和DLHC的ADF检验结果显示,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序列是平稳的。因此原序列LGDP和LHC是一阶单整的,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表 1 ADF检验结果

表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知,当滞后阶数为2-5时,拒绝HC不是GDP格兰杰原因的假设,说明HC是引起GDP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即福建省的人力资本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当滞后阶数为2-5时,不能拒绝GDP不是HC格兰杰原因的假设,说明GDP不是引起HC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即福建省的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本还没有显著影响。

三、结论与建议

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福建省的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区域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本推动作用并不明显,说明目前福建省人力资本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深层次问题值得更广泛深入的分析。为促进福建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要坚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构建人才支撑体系、努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高地。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更加显著。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加强人才发展法制化建设,努力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积极应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坚持以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培养和引进国内国际人才资源,促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为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第二,提高人口素质、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关键在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政府要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努力拓宽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制。要把教育经费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切实加强义务教育,适当向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倾斜;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加紧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整体水平,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围绕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提升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优势学科实力。

第三,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积极开展员工培训。在职培训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在职培训有助于提高我省人力资本存量。企业应高度重视和不断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大力提升企业家自身人力资本水平,着力培养善于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能够控制风险的职业经理人,加快培养企业发展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和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满足市场需要、适应不同产权制度的职业经理人队伍。着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技术人员人力资本水平,全面提升企业普通员工人力资本水平。开展技能攻关、技能竞赛、创新增效等活动,促进岗位成才;推动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技师考评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高技能人才企业认证制度。优化技能人才队伍结构,逐步形成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结构。

第四,搭建企业、科研机构、高等教育学校之间的沟通桥梁。随着福建自贸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进行,巨大的人才缺口将逐渐凸显。福建省政府要积极引导沟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高校参与合作的专业化高素质专项人才资源支撑体系,培养市场对亟需的人才。高校积极寻求与走在市场前沿的企业合作,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招聘寒暑假实习生提前接触优秀的毕业生,校企合作共同解决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缺口问题。另一方面,在一些人才紧缺的领域,高校也可以尝试为企业系统地招生培养特定专业人才,形成可持续的人才供应体系。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8,257-258.

[2](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93.

[3]刘伟宏,王芳.福建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5-40.

[4]刘伟宏.人力资本、R&D 与经济增长:财政科教兴国的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09,(7):50-53.

[5]廖楚晖,杨超.人力资本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差异[J].财贸经济,2008,(7):54-56,68.

[6]王阿戈,赵平安.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结构系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1,(5):140-142,154.

[7]魏下海,李树培.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的经验研究[J].财贸研究,2009,(5):15-24.

[8]徐健.西部区域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03-107.

[9]赵日晔.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及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9.

[10]朱承亮,师萍,岳宏志,韩先锋.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效率[J].中国软科学,2011,(2):110-119.

[11]朱晓明.人力资本差异性与区域经济增长:以浙江、陕西两省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5.

[12]左大培,杨春学.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内生化历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福建省人才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人才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