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开放大学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通

2015-12-20谢来义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非学历融通被调查者

程 千 袁 灵 谢来义

(国家开放大学,北京,100039)

一、引言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学历教育一直是人才培养的必经阶段,由于学历教育专业和课程结构的严谨和体系化,且对于生存和就业的重要意义,学历教育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然而,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终身教育观念普及,在充分发挥学历教育人才培养职能的同时,非学历教育(如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非学历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虽逐步被高职院校以及部分成人高校所承认,但重视程度远不如学历教育。

作为一所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的学校,国家开放大学的前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三十多年发展过程中,一直以学历教育为主,在社会中起着学历补偿教育的作用。在向开放大学转型后,学校更侧重于培养面向社会、符合企业及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职业型人才,在此背景下,非学历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然而,非学历教育现状究竟如何,其与“正统的”学历教育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义,二者以何种方式更好地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都有待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基于此,研究者试图对国家开放大学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进行考察,深入了解二者的发展历程、相互关系以及支撑环境,从而展现出二者的现状图景,探讨促进二者融合的机制,进而获得二者相互融合发展的启示和对策。

二、研究背景

学历教育又称为正规教育,是指对个体实施系统的包括初、中等、高等教育的总称。一般来说,每一个人从小到大所受的学校教育都属于学历教育的范畴。非学历教育是指学历教育以外的教育,与学历教育相对,诸如岗位培训、职业技术培训、继续教育等。其特点为周期短、见效快、针对性和适应性强,能够快速体现办学效应和社会效应。

(一)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通的动力

1.逐年兴起的“终生学习”理念是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通的重要因素

1965年12月,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0)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中首次提出了终身教育(1ifelong education)概念。此后国内外学者都对终生教育进行过研究。R.H.戴维认为终生教育是人生的各种阶段及生活领域以带来启发及向上为目的,并包括全部的正规(formal)、非正规的(non-formal)及不正式的(unformaI)学习在内的,一种综合和统一的理念。而E.捷尔贝.U认为“终身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学校毕业以后教育及训练的统合,它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关系的发展”。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终身教育理念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原则之一。

1979年终身教育概念引入我国。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的翻译出版,终身教育概念才得到普遍认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提出到2010年中国要“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改革目标。要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与沟通,基本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二)广播电视大学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发展

一直以来,广播电视大学的学历教育一直处于“主流”地位,非学历教育则一直作为学历教育的补充。其他学校和教育机构同样存在这种现象,往往把学历教育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把非学历教育仅仅看成是学校创收的副业,置于次要位置。

虽然不及学历教育的“地位”,非学历教育在社会上却拥有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成为国家改变社会经济结构的一种潜在途径。在国家的倡导下,广播电视大学开展非学历教育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1986年广播电视大学开始举办非学历教育。1995年国家教委在《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1999年《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意见》再次提出“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明确了发展非学历教育的重要任务。

尽管从国家到学校都在推动非学历教育,但主要力量依然集中于学历教育领域。因此,其非学历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和地位与学历教育相比仍然相去甚远。

(三)广播电视大学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通

随着终生教育理念被大众所接受,各教育机构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非学历教育,也在进一步寻求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融合之路。

在这种趋势下,广播电视大学开始引入非学历教育因素,积极探索二者的融通,并进行了不少尝试:如免修免考制度、双证书制度、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课程组的置换等。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融通的尝试效果各异。

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成立,学校的办学定位、教学对象、培养目标、办学形式,都对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合提出了内在需求。因此,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和国家开放大学框架下,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更有效的融通,进一步促进终生教育理念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样本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两种方法:

第一,问卷调查法。研究者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调查问卷》。问卷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相结合方式,分为八大模块。

第二,半开放式个体访谈法。选择访谈法的目的在于,在问卷调查得出的初步结论基础上,研究者试图聚焦于关键问题,进一步进行数据挖掘。本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采用扎根理论方法。

(二)数据样本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国家开放大学系统内的教学和管理人员。

图1 调查对象地理位置分布

本问卷于2014年1月发放,发放和回收均采用电子形式,共回收问卷55份,答卷人员来源如图1所示,覆盖19个省市,表明研究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其中男性占56%,女性占44%,性别分布较为平均。在被调查人员的年龄分布上,31-40岁人员占58%,为绝大多数,这一年龄段的人员较年轻,在教育岗位上既属于新生力量,又是骨干力量,表明研究所收集到的结果代表主流人员观点。数据样本中,50%被调查对象从事教育的工作年限超过十年,这间接说明他们对研究问题已形成一定的认识和观点,不存在不理解研究问题的情况。

在访谈对象的选择上,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策略,抽样标准是所选择的样本本身具有完成研究任务的特性及功能,目的是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选取若干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教学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个体访谈,以深度聚焦的方式,了解这些“关键人”的看法,更深入地回答需要何种机制、机制如何运行的问题。

A,男,在本单位工作30年,现从事学历教育相关工作。

B,男,在本单位工作32年,现从事教学管理相关工作。

C,男,在本单位工作28年,现从事教学管理相关工作。

D,女,在本单位工作28年,现从事教学管理相关工作。

E,男,在本单位工作29年,现从事学历教育相关工作。

F,男,在本单位工作29年,现从事非学历教育相关工作。

G,男,在本单位工作28年,现从事教学管理相关工作。

H,女,在本单位工作10年,现从事教学管理相关工作。

I,女,在本单位工作14年,现从事行政管理相关工作。

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对访谈录音和文本进行了整理、编码和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问卷调查结果

1.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关系现状

图2 非学历教育因素融入学历教育情况

由图2所示,在对非学历教育因素融入学历教育情况的考察中,38.18%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学历教育融入学历教育的实践较少。29.09%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而认为“比较多”和“非常多”的被调查者加起来只占27.27%。这表明非学历教育融入学历教育的情况整体上处于较少的比例。

图3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关系

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二者的关系上,所占比例最高的结论是“没有实现互通”,为36.36%,而认为“非学历教育培训可以替代学历教育的相关学分”为34.55%,两者没有显著差异。而“学历教育课程用于非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课程成为学历教育课程”选择的被调查者较少,不到30%。这再次表明二者的沟通十分有限,而沟通方式也较多局限于学分替代的范围,在其他方面,如课程、专业、综合实践上,二者并没有多少联系。

2.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通情况

图4 学校颁布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融通的文件数量

如图4所示,研究者选择了切入点“学校颁布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融通的文件数量”,这一可量化的指标能较为清晰地反应二者融通的情况。在调查中,47.27%被调查者表明有“一到两个”这类文件,占最高比例。36.36%的被调查者表明无此类文件,而表明有三个以上文件的只占16.37%,这说明从学校角度来说,对于两者融通所做出的上层决策整体上处于缺乏状态,这也决定了其教学实践缺乏二者融通的尝试。

3.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通的动力

图5 非学历教育因素加强的原因

从文献得到,由于各方力量的推动,非学历教育的因素正逐年加强,被调查者同样也有这一共识。在问及非学历因素加强的原因时,61.82%被调查者认为这是“社会和时代的需求”所致,占绝大多数比例,也有小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是“学生的实际需要”,为20%。而只有极少数被调查者认为这和国家、学校的发展有关。非学历教育因素的加强是客观需要,但学校和国家还没有起到主导和引领的作用。

图6 能促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融合的最重要原因

在对促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融合原因的调查中,研究人员采用排序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呈现不同原因之间的关系和顺序。如图6所示,得分最高的选项为“社会的需求”,其次为“学校的发展需要”和“融合的机制”,这与之前的结论相符。

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融通的动力方面,研究显示的结论是:现有变化多是社会客观需求推动而成,国家和学校等部门并没有积极地做出相应的决策和对策;学校需要、国家政策等因素并没有在促进二者融通上发挥关键的作用。也就是说需求已经存在,但并没有部门和机构来推动和促进这种适应需求的变化。

4.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通的阻碍因素

图7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通的阻碍因素

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通的阻碍因素的调查上,研究者将可能的阻碍因素细分后,采用排序方式进行考察。被大多数人排在第一位的观点是“缺乏较好机制”,其次是“二者部门缺乏积极性”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不支持”。这表明,被调查者普遍强调上层的力量对于二者融通的影响,即机制、部门决策和国家政策法规等。

5.对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通的评价

图8 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融通怎么看

调查中,如图8所示,69.09%的被调查者认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通“很有必要”,29.09%被调查者认为“比较需要”,支持这两种观点的人数占据了所有人数中的98.18%,属于绝大多数,值得注意的是,认为“不怎么需要”和“完全没有必要”的为0,充分证明大家都认为这种融通是需要而有意义的,促进二者融合几乎是所有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共同观点。

图9 是否支持在学历教育中融入非学历教育证书

证书融合是研究者所选取的一种融通方式范例,目的是考察在具体的融通实践中,被调查对象会否持不同观点。如图9所示,69.09%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支持”,30.91%认为“比较支持”,两种观点占据100%比例,表示反对的为0。这再次证明在教学和管理人员中,支持二者融通的观点已经占据主流。

6.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融通的建议与对策

图10 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通的较好方式

图11 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通的较好机制

在这一部分,研究者采取了封闭式排序和开放式问答相结合的方式,了解被调查者认为促进融通的较好方式和较好机制。

结合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的结果来看,对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如何沟通,将近一半被调查者认为“应有很好的配套机制来保证两者相互沟通”,除此之外,“实现学分互认”、“国家和政府要有相应措施”、“建立学分银行”、“课程的合作”也都有人提到。关于机制的表述是提到最多的内容,可见机制在促进二者融通上有着重要作用。

既然机制有着重要性,究竟哪种机制才最有用?结合图11和开放式问题分析发现,被更多排在第一位的是“学分银行”和“政策倾斜”,多数被调查者都认同学分银行具有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桥梁地位。同时他们也认为,来自于上层的政策倾斜和推动是极为关键的机制之一,这里的上层既包括国家也包括学校自身。此外“课程改造及合作”也被较多提到,将非学历教育的课程和证书引入学历教育也是公认的主要机制之一。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管理机制如“激励机制”处于很重要地位。

(二)访谈结果

1.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通进行过“双向流动”的尝试,由于“机制和环境”导致效果有限。

访谈中被访者普遍提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通经历过一些合作的尝试,这些尝试中有很多涉及到了内部管理和机制层面,由于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导致这些尝试效果并不理想。经过三层编码,研究者归纳了这些尝试。

(1)学历教育对非学历教育的“采纳”

①课程内容

即学历教育专业和课程中加入非学历教育课程内容。被访者提到,1987年开始广播电视大学与保监会、人民银行等合作开设了一系列学历教育专业,当时学历教育的一些专业课程都是由培训课程转化过去的。另外,其他专业学历教育的课程中也使用了很多非学历教育的资源和视频制作方法,如一对一的视频拍摄与剪辑,教材的编写方法等,都借鉴了非学历教育课程的做法。

②证书

学历教育对非学历教育证书的采纳有两种方式:

由内向外:引进非学历教育证书,即学过一些学历教育课程自动获得证书,学生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如用友(会计电算化)、天向互动(通用能力)等。

由外向内:在学历教育中可用非学历教育证书来替换分数,也即设定一定量的学分来作为证书的替换空间。免修免考就是这种合作的体现,即学生以前获得的某些证书,可用来替换学历教育某些课程的学分。

(2)学历教育对非学历教育的“辐射”

①培训

有几位被访者提到了用学历教育中的课程内容去进行非学历教育的社会培训这种方式,比如教师继续教育。

②课程开放

学历教育课程给非学历人群修读,继而允许继续学习学历教育。不少被访者提到了这种方式,但由于“当时学历教育强势需求的大环境下,非学历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弱势。各地将课程开放做成了套读。”也就是说,这种方式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在访谈中,几乎所有被访者在谈到曾经的实践时,都会提到因为“机制原因”、“环境原因”或“政策因素”导致效果并不理想或最终不了了之。

五、分析及讨论

(一)目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通动力不足

从问卷访谈结果看出,在广播电视大学发展中,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通的尝试虽有却极少。仅有“一到两个文件”,大多融通形式为“学分替代”、“免修免考”。另一项实践为“双证改造”,其将国家职业资格要求与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获得学历教育证书同时能够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在“免修免考”和“双证改造”之外,国家开放大学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通实践还不多。社会需求与内在动力不相匹配。

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这种趋势难以实现呢?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政策,这里的政策既包括国家教育部门,也包括学校决策机构所制定的政策,这些部门主导办学主要方向和趋势。从政策上来看,国家和学校对于非学历教育本身有一些引导和提倡,但是对于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结合融通上一直缺乏政策依据,两者结合主要是通过“终生教育”理念来体现,却缺少在实践层面上的具体尝试。

另一个重要因素为机制,国家开放大学在融通机制方面曾进行过一些尝试,但很多机制没有达到预期,导致非学历教育的边缘化趋势加剧。机制不够完善、不够配套、不够科学合理,是阻碍两者融通的重要原因。

(二)改进机制是促进两者融通的可取之路

基于研究结果和历史实践,研究者认为,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通问题上,最可能实现改进的突破口是机制。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对于国家开放大学来说,其独特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目标决定了其必须有独有的机制,建立一种有利于终生学习社会的、推进两者融通的机制是现阶段最为可行的方式。

由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办学模式、服务对象、制约因素、利益关系和习惯差异较大,一种机制也许很难兼容两种教育的效益,实现二者融通的机制可能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比单一机制复杂和困难得多。

(三)促进融通的机制建议

1.运行管理机制

要有协调统一的管理主体。要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通,必须要有“垂直管理”,即教学部门在管理上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体化,实现两种教育“一肩挑”。用协调统一的管理主体来调配教学资源,合理部署工作。

要保证组织的培训和教育。实现融通,必须使相关人员“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使人们从根本上认识到融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改变过去因人而设、重复陈旧、内容不适用的专业教学计划,要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学习机会,提高相关人员的认识与素质。

2.机构设置机制

设立专门负责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通的机构。设立专人专职、聘请相关专家来负责开发出受市场欢迎的非学历教育优质项目,然后与学历教育的师资、资源建立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探索实现两种教育合作融通的更好方式。此外,这个专门机构应高度关注行业学院的建设,与部委联合,负责学历教育的专业改进,设计、培育新的合作证书。

学分银行也是实现融通的重要机构,在探讨资历经验和学分之间的替代性,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学分转换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动力机制

激励措施是促进融通必不可少的机制之一。对学历教育中参与非学历教育的人要有奖励,或者将实践融通的行为作为科研积分或其他奖励的一部分,要让实践融通者“有利可图”。

4.约束监督机制

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作为教师的工作任务和考核目标也可促进融通。要实现“分工制”和“当量值”,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任务都算成工作量,作为工作计划和绩效考核的指标。如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相关的教学资源建设要求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用。这样才能利用现有的行政手段真正促使两种教育均衡发展。

[1]刘育锋.构建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沟通机制的比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7):46-49.

[2]汤建华.我国高职院校发展非学历教育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3]张景韶.与非学历教育的接轨研究与非学历教育融合的专业建设实践探索:以小企业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3):70-74.

[4]程倍元,项秉健.上海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发展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21):59-64.

[5]姚静.普通高校非学历教育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6]沈坚强.终生教育思潮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影响[J].才智,2009,(34):85-86.

[7]杜开展.试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42-45.

[8]杨建武.论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发展的路径转变[J].继续教育研究,2012,(3):36-38.

[9]王德平,陈振国.新时期成人学历教育发展自我审思[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4):18-21.

[10]苏永红,羊健.普通高校发展非学历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成人教育,2008,(2):15-16.

[11]程勉中.现代大学管理机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6-158.

[1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285.

[13]张莉.从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得到的几点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4,(12):120-121.

[14]马陆亭.中国台湾地区相对独立的技术与职业教育体系[J].辽宁教育研究,2006,(6):62-66.

[15]董百志.台湾终身学习发展的特点探略[J].成人高等教育,2005,(4):97-99.

[16]李丰桐.从澳洲TAFE教育特征看我国高职教育定位和职能转换[J].中外教育研究,2011,(7):35-36.

[17]战祥乐.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特点及其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2,(4):175-176.

[18]马定计,钱滨.论非学历远程教学服务平台的构建:以哈佛大学WIDE WORLD网络课程为例[J].继续教育,2009,(6):38-40.

[19]蔡建中,丁新.美国国家技术大学三次转折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06,(3):10-16.

[20]应卫勇,姚俊,陈洁.非学历教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地位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08,(2):40-43.

猜你喜欢

非学历融通被调查者
RCEP对我国非学历教育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让非学历教育监管“长牙齿”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非学历教育实践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试论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甬台高校学生交流(非学历生)的实践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