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毓秀考略

2015-12-20刘保民周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绛州毓秀弟子规

刘保民周 琳

(1,2.新绛县李毓秀夫子研究中心,山西 新绛 043100)

三晋人文

李毓秀考略

刘保民1周 琳2

(1,2.新绛县李毓秀夫子研究中心,山西 新绛 043100)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绛州人。他穷毕生精力深钻细研“四书五经”,游学多年窥考场而不入,注选县丞而辞职,太平授课切磋而作醇儒,目标在于“发明圣谛”。一生著有《训蒙文》、《四书字类释义》、《四书正伪》、《读大学偶记》、《学庸发明》、《宋儒大文约》、《水仙百咏》等,其中《弟子规》(由《训蒙文》修订而成)跨越时空,影响深远。

李毓秀;醇儒;《弟子规》

国学瑰宝《弟子规》热遍华夏大地,风靡东南亚。作者是谁?不知者有之,争议者有之。由于作者李毓秀地位卑微,其出生地历代州、县志记载简略,致使名家也对其生平经历多有误传。为便于深入研究《弟子规》,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命脉,扩充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有必要还原李毓秀的历史原貌。

少年游学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清顺治四年(1647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出生于山西绛州正平里(今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一个富裕家庭。

他自幼淳朴谨慎,事事循规蹈矩。孝亲友弟,对小他三岁的异母弟弟关爱有加;弟弟也非常喜爱这个哥哥,因而家庭和睦团结。“视异母弟,温温抚爱,若惟恐有伤,弟固乐其有兄,而闺内亦忻然若有动也。”[1]他从小就非常聪明,读书过目不忘,悟性很高;且不满足于只知道是什么,还要寻问为什么;虚心向别人学习,曾以同窗刘公者为字师。充满好奇心的李毓秀,不断探求着“四书五经”和宇宙的奥妙。他“读书数过成诵,而好自刻厉”[2],在此背景下,私塾先生的学识已难以满足这个凡事皆刨根问底孩童的求知欲。听说邻村的党成先生是理学专家,李毓秀便正式拜他为师,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涯。“少从党先生成学”[3],“闻党冰壑先生得洛闽之正,北面事之”[4]。李毓秀拜党成先生为师的时间当在10岁以后。

党成(1615—1692),字宪公,号冰壑,绛州正平里北窑头村人氏,明末清初著名学者、绛阳学派领袖辛全的得意门生。先生生于万历乙卯,幼攻举子生。后值国变,叹曰:吾求其在已者而已。遂绝意仕进,专志圣贤之学。其学以朱子为宗,为已而不近名,务实而不蹈虚,尝谓圣贤精蕴,尽在四子。“好为人辩朱陆异同,探本穷归,毫厘之里,如锥划沙”。

故生平著力,唯四书居多。而于大学中庸,尤终身焉。其说书务平易,不为穿凿,尚切实,不求新巧。其用功之要有三:一曰明理在平时;一曰去私在临事;一曰小心照察。先生刚劲沉厚而充养和粹。出语迟钝,初若未能领悉,久则转觉意味深长,不苟取与,亦不为崖异行。老与学者,犹日讲论不辍。每言今日急务,莫如收拾有志之士而成就之。“上为朝廷培贤才,下为草野厚风俗。前为往圣继绝学,后为万世开太平”。著有党冰壑全书十三书十三卷。大司寇魏环十分欣赏他的学问。卒后,州守碑其墓。

光绪《直隶绛州志》:“李毓秀,字子潜,国学注选县丞,从党冰壑游几十年,守师说不敢变。”不少学者认为这里的“几”当“近”用,而赵璞文集“李子潜先生”中认为是“余”。换句话讲,李毓秀跟随党成游学是二十多年。游学,就字义解释,是在不固定的地方教学。既有破万卷书的学习,又有行万里路的辛苦。李毓秀“於义理茧丝牛毛,殚精竭思,辩晰务确”,“服膺罔急,能得其所传之奥,而扩大之”[5]。党冰壑曾说,我的学生中能深沉宁静、刻苦攻读者没有一个超过李毓秀的,将来出类拔萃无愧师门并能发扬光大者,仅此一人而已。“吾门沈毅攻苦无如子潜,将来主持斯事不添师席者,独此人而已”[5]。

注选县丞

按照李毓秀第十代孙李俊明的说法,李毓秀20岁时就被州学推荐到国子监学习,成为监贡。那么,李毓秀为什么没有取得更高的学历呢?一般学者认为,他之所以屡试不第,是因为他不适应科举,或者说命运不佳。其实,对此李毓秀是有明确答复的。这在他与王奂曾的对话中清晰可见。李毓秀中秀才后先是准备考取举人的,但他研究学问追求的目标是“发明圣谛”,而当时科举考试是八股文。个人的兴趣爱好、追求方向、学术特点与科举考试的规定相互矛盾。在偷看了几年(次)后他取消了科举的念头,换句话讲,他根本就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先生初亦有意制举业,顾所为皆求以发明圣谛,而于时下场屋中物多格不相入。即觇之数年遂罢不复为。余尝语:先生当入山求其志。先生笑而不答。第(但是)谓山中未必皆可居耳”[7]。

科举道路不通,随着成家立业,他准备走官宦之路。国学注选县丞,证明他捐款买的这个官职,是有前提的,或者说李毓秀的学问是得到大家公认的,买这个官职的钱数当小于其他同级官职的数目。

可是,他不仅科举之路行不通,对官场之道更是不适应。他对家人及朋友论及学习方面的事,头头是道、滔滔不绝,而说到世俗之事便戛然而止、一窍不通。他在注选县丞位置时,曾有家中事牵连官司,需要向父亲问明真相。某一天,他父亲上厕所,他在外边等候,忽听得父亲深深地叹息,尽管心里想问明究竟,但终究没再询问。这件事过去了很久,在对王奂曾谈起时他仍潸然泪下。工作时间长了,他觉得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而官场的人都志在光宗耀祖,没有一个与他志同道合的,于是他坚决辞职。家里不同意,又复上班,大家劝他不能无故不上班,但他立志做学问的念头却与现实无法调和。人在官府,心在学问。两年后,终于还是辞职。“既久,而觉其承教,请业,皆志在荣世,无足与于斯道者,翻然决去,即去而返,复淳淳诫以不可旷业,意犹不能释然也。先生性情醇厚,其于师友伦纪之间,尤为人矜式如此。”[8]

太平十年

“太平待御王公雅重其学行,延於西席者十载。”[9]太平待御王公,即王奂曾。王奂曾,字元亮、思显,号诚轩。山西省太平县(现襄汾县古城镇)西曹路村人。康熙丙辰年(1676年)进士,援行人司行人典试,后转吏部文选司主政,历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掌浙江、山西、山东、陕西等道事。少好诗文,长而公忠体国。立朝二十余年,居官刚直果断,政绩多可纪岁;归田乐道优游林下者几三十年,陇亩逍遥唯以诗文自娱。恂恂如儒生,其襟怀磊落又何如也?“延於西席者”,字面理解应为聘请他到太平县西曹路村当教师,但从王奂曾记载李毓秀的活动情况看,更多的是研究学问,朋友间互相切磋,商讨学问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互相鼓励,争当醇儒。类似于现在的文化沙龙。这说明王奂曾无论在资金、学位上都远远优于李毓秀。

“常见其抱持旧册,寻味不已,案头本既朱墨,点勘一过,又别求新,斯事心已良苦矣。”[10]这里的旧册,指的是其师党冰壑的遗著,仍在仔细揣摸老师著作的原意;桌子上放着已经修改过的日记本,再修改、再眉批新研究的体会,其治学之刻苦用功,跃然纸上。

贾鸣玺,字荆生,苏村人,佩微子。与父同举癸卯乡试,玺为解首。丁未,成进士。授内阁撰人中书。初第,贵人某导谒要人,拒不许。在中书,富人某原奉千金佐输栗,不答。士大夫高之。晚年,偃卧山村,绝迹城市。修平阳郡志及县志。著有存悔堂诗。存悔堂古文藏书于家。称为樵岚先生。死后,家贫,堂弟鸣莹,阴卖柏桥山,为其送终。[13]

李毓秀对功名不求,对官职不恋,但对于理学头衔和名望却非常在乎。“子潜先生入馆时,人皆指为道学。适余偶入馆遂呼温若老道(比李毓秀年长),不意拂然也。盖俗之忌,斯名久矣。子潜往来余家终始不绝,而温若寄问至其病深时,犹然噫嘻。斯名之见忌,斯名之所以名,其可以忌,而绝之呼?”[15]

历 馆 郡 城[16]

在太平县西曹路村王奂曾举办的学馆授课十年后,因思念父母、怀念家乡,考虑到绛州城内比之于太平一隅风俗奢靡,人心浮躁放逸,而且又缺乏理学大家教育帮助人们弘扬理学,担心人们从此失去学习理学的信心和决心,“因念绛俗靡丽、轻逸,尤不尽道,而以讲求斯事,又乏夹持并进之人,恐且因以壅吾进取之路也”,“呜呼!先生今求于斯事能洒然冰解冻释者,何人耶?冰壑之学将遂泯然已呼”[17]。为此,举家返回州城。

绛州城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是丝绸之路源头洛阳与西域的重要联接点。北魏重镇,盛唐六大雄郡,宋代雄州,金代州雄府,元代设元帅府,河、解二州皆隶焉。水旱码头的位置奠定了其不仅是晋南经济中心,也是文化、教育中心。在李毓秀创办敦复斋前,就有著名书院六座,分别为崇理书院、启光书院、河汾书院、正心社、严正斋、文式书院。辛全曾主讲河汾书院,党冰壑、王复初、王君栋等讲学于严正斋。李毓秀返回绛州城后,是讲学于他师傅讲课的严正斋,还是文式书院待考。但从有关李毓秀资料中均称学馆,按照康熙二十七年“重修庙学碑”看,应是在文庙内设的学馆内。

经历了太平学馆的十年历练,李毓秀具备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十年来与志向相投朋友间的切磋研讨,使他对儒学的理解更上升了一个层次。带着满腔热血和宏大志向的李毓秀,在没有规定标准的情况下,对学生的穿戴、坐相提出了严厉要求,必须穿戴整齐,收腹挺胸端坐;对小学、四书、诸经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步步按照程朱理学的原本解释,对后来不见经传学者的说法一律予以纠正。

教学和研究并举,严谨和风趣同显。在古绛州,至今对李毓秀讲学时考证“无儿伯道”的典故,解释秦国秦字由“琴”而经秦始皇改称“秦”的风传记忆犹新,说明李毓秀讲课生动、幽默是很出名的。但对于“无儿伯道”的考证和“无毒不丈夫”的解释,说明他的讲课还是很有深度的。他对“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解释是:“毒”是“度”的讹传,应为“无度不丈夫”。句义是,没有宽宏大量的人,就不能做君子和丈夫。无度的“度”和量小的“量”合并起来便是“度量”一词。整句话应解释为:心胸狭窄、缺乏度量的人不能做君子和丈夫;具有远见卓识、有魅力敢作为的人才可称为君子和丈夫。

有学者认为,李毓秀体会到教授学生“不若著书”,“著书可远播千里,传诸后世;教授则仅百十人耳。故中年以后,在授业余暇,致力于著书说”。但细观李毓秀著《四书字类释义》时的说明,“略取四书中实字,分类而释其义,编成授诸小子;且进而告之曰,学庸论孟者,汝等所当终身焉者也。其中字义判然不同,秩然不紊,确然不易,所以然而移处。条分缕析,枝枝对叶叶承,虽精蕴未易殚究,而面目必先察认,庶几免为不识字人。勖哉小子!或疑琐屑殊甚,吁恶分析而好言浑同。此世学之大病也。无星称,无尺寸小子何可然?”[18]又《水仙百咏》小引云,“子潜先生,学本程朱,其所著述类皆纯正笃实。水仙百咏,又借以明持身处世崇正黜邪之意,即以此为先生讲学之书也可”[19]。《宋儒大文约》亦大致如此。

这就充分说明,李毓秀的所有著作是教学的演讲稿或讲义。由于他从小志向就是“发明圣谛”,故其讲义融其研究成果于一身,教学与研究互相促进,处于不断更改和提高之中。因其讲义的深入浅出和好学易记,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他58岁时,《弟子规》与《四书字类释义》已经刻版印刷,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宋儒大文约》已经两次刻版印刷[20]。那么,推论其他著作都应已刻版印刷。因为康熙乙酉(1705年)春,李毓秀给党成的同学前朝举人同村人黄希声撰《东雍士女志》写了《刻东雍士女志弁言》。在此期间,他始终保持着与他人共同研究、商讨学问的优良传统。与他非同门师傅的同郡曹仁、谢丕振均有往来。曹仁,号惕斋,北南社人。康熙乙酉(1705年)举人。壬寅(1782年)岁歉,家实不给,而多方赈济,不屑自谋。尝语人曰:“吾绛自党冰壑后,惟李子潜倡明绝学。”子潜亦雅重之,有赠诗云:“孝行真堪师百世,廉名不愧著千秋。”人谓定评。所著有《三要续录》、《易学心功偶得记》。谢丕振,字光宗,号莲仙,林南里南社人。少聪慧,博学好古。尤嗜洛闽微言,偶有心得,辄手录之,画之。所为夜必记,用自劝惩,晚年以恩贡司教平遥,革除陋规。所著《河汾渊源》,历载理学正脉。其余著作甚富。李毓秀为之所著《友人录》作跋,他也曾为李毓秀赋诗一首:“正学宗盟在晋都,心交岂必日追乎。任道期君为正叔,乐天让我作尧夫。造门欲质功深浅,闭户先思过有无。进德晚年虚久,贤关圣域望匡扶。”

办敦复斋

康熙五十年,李毓秀已经65岁。过去的年龄划分,六十岁是花甲之年就应该称为老人了,但乾隆、光绪《直隶绛州志》对李毓秀的记载均为:“晚而讲易敦复斋,听者屡满户外。太平王御史奂曾往复质疑,极倾倒焉。”与著《广小儿语》以教乡里,郝增汉曾记载“从学之盛,时无与比”。[21]郝增汉,字公甫,娄庄人,家贫,力作以养亲,性嗜学,虽陇耕之暇,口不绝吟。晚年师党冰壑,纯净专笃,不苟言笑。尤精数学、步算、天文、析及毫杪。这时的晚年,笔者理解应在六十三岁左右。因为李毓秀年老后的身体十分健壮,创办敦复斋应在其他七部著作出版完成之后。

这时的李毓秀经过30年课堂上摸爬滚打的历练,其学术思想和授课水平已炉火纯青,于是才能悟出“西铭太极相为表理,西铭然其当然;太极言其所以然;西铭犹大学,太极尤中庸也”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而且,“晚年讲太极图说、西铭、易学等书,辞旨畅快,略无影响疑似,弥说弥精神。或有问难,辙穷其底里以开晓之。其冲养纯粹,浙渍浃洽,心与理融,可识矣”。[22]

此时李毓秀所著著作已经出版,子女也已成家立业。教学收入因其声望已达最高,回家乡故里周庄创办敦复斋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比之于他40多岁为修文庙捐款时经济情况要好得多。现存放在县文庙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修庙学碑记”尽管是在“取之诸蠲,而官不扰民;乐于雇役,而私不扰户”的情况下进行的捐款记录,最高者十两,其次为六、五、三、二、一两,不超二十人;李毓秀捐银七钱,为人数最多者,再少者为五钱、三钱。从此数据看,李毓秀40多岁时,家庭经济状况在全县处于富裕户中间。县丞当为其父出资,较本人为优。敦复斋大概办了七八年。

革俗刻印

李毓秀在讲课之余,对印章标准以及变革风俗与王奂曾有书信往来。“今诚令天下印章一以秦汉古文为准,得精通其道如采臣氏其人特事厥职,而士大夫更惜廉耻,朝廷严律令以绝其后,旋以修明艺术,澄清王路,亦今日图治一大事也。子潜学道有年,与冰纨朝夕讲究,将兴古教,圣治也。其以余言为然否?若所谓章法、字法、刀法者,则余实未之解也”。“余今年七十八矣。视先生尚小数年而疲钝声,不能自主。闻尊体特健,出入升降最为便利。不知近复若何?想亦不减向时也。冯昭武先生当日为除俗之约,其后人果能尽行之乎?余欲照家礼尺寸一切以时仪通之。此时先生无事,仿佛草定一藁,令门人中达者,真永留为式。岂非妙事?又祠堂中推天子一帝一后之典或亦当有定式?向见旧家有一人而六、七娶者,依时下所为,将如何立主,如何陈设享奠耶?此亦大有关系事。幸斟酌。考据古今,定之敬候,垂示不既。”[23]

王奂曾小李毓秀四岁。在他78岁给李毓秀写信时,听说李毓秀的身体“特健”,“不知近复若何”,按照他们之间经常往来的情况下,这个“近”不会超过两年。换句话说,李毓秀的身体晚年是非常健康的,应该是患急病于雍正七年(1729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辞世,享寿八十有三。他一生娶过三房夫人,但都是在妻子亡故之后分别继娶的。有两个儿子、四个女儿、两个孙子。由于其去世时,最后一房夫人朱氏尚健在,故与前两个夫人王氏与和氏于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埋葬在三泉镇吉庄祖茔之旁。其后人因祭祀不便,移葬于周庄村北。

他一生以教书育人为任,以兴学宣教程朱为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扬金石之专长,孜孜于改革社会风俗习惯,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乾隆十四年,被祀入州乡贤祠。

他一生著有《训蒙文》、《四书字类释义》、《四书正伪》、《读大学偶记》、《学庸发明》、《宋儒大文约》、《水仙百咏》,门人辑录有《学庸说略》、《四子疑问》等编。《四书字类释义》被誉为“四书之精华,四书字义明,即诸经可不治而明”[24]。而跨越时空、影响深远的,尤以《弟子规》(由《训蒙文》修订而成)为最。

他的著名弟子有姚吉士,字德常,古交乡龙泉村人,以孝名。手抄儒先语录,撷其精纯者以自励。著《四书质疑》、《温故录》、《论性理解疑录》等11部著作,时以经师、人师称之。闫廷介,字子缜,号恒斋,古交乡闫家庄人。以雍正壬子年(1732年)举于乡,任宁武教谕,著有《莲诗文集》,皆称得先生精义。晚年致仕,主讲东雍书院,其学与教一以考亭主敬之。说为宗力敦实行,而尤以卫道为己任。相国陈文勤手书“河汾正派”匾赠之。20世纪30年代,绛垣中学被国民政府授予“中流砥柱”;办学仅十几年的私立海泉学校,因培养出百余名清华北大学子而驰名三晋;百年名校新绛中学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为省重点中学,近年来以“要我学”变“我要学”,“半天上课、半天自主”的教学改革,高考质量连年提升,闻名华夏。央视名嘴撒贝宁说是“不一样的学校”,《杨澜访谈录》说是“出格的教育”,被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誉为:“在新绛中学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和未来。”国内31个省市区除西藏外,前来参观者至今络绎不绝。

修订之谜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绛州李毓秀撰,后经浮山贾存仁修订,更名为《弟子规》。那么,李毓秀与贾存仁有何关系,《弟子规》对《训蒙文》进行了多大的改动?

贾存仁(1724-1784),字木斋,号余田,山西省浮山县张庄乡佐村人。乾隆辛卯年(1771年)科副榜。中年时曾游历京城,乾隆丙申年(1776年)回乡。辛丑年(1781年)担任安泽书院掌院,壬寅年(1782年)归家,甲辰年(1784年)闰三月七日卒死在家中,享年61岁。事亲至孝,朝夕承欢,不乐仕进。家虽淡薄,而甘旨未尝少缺。尤工书法,精韵学,著有《等韵精要》及《弟子规正字略》诸书行世。祀孝弟祠。

贾存仁与李毓秀相差77岁,绝不是像有些学者说的那样他们是“好友”、“同时代人”。《训蒙文》绛州刻印本至迟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问世,“《训蒙文》绛州雕刻版本问世后,寻即流传三晋大地”。[25]没有这个前提,贾存仁是见不到《训蒙文》的,更谈不上修订了。半个世纪以后,作为志同道合的同路人对《训蒙文》逐字逐句地修改54处(字),并把《训蒙文》修订为外延更加宽泛的《弟子规》,对其书的传播起到了锦上添花、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弟子规》合辙押韵,易于背诵,一讲就懂,便于践行,被誉为“开蒙养正之最上乘者”,是乾隆以后至民国初年150多年间广泛流布全国城乡的训蒙书。流布之广、影响之大超过了《三字经》。《三字经》在于传授知识,而《弟子规》重于修身正心。《弟子规》之所以在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中引人注目,成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易于落到实处的作用和重于社会和谐的功能。

但是,修订就是修订,200多年来,各种版本的《弟子规》都是这样标明的,如果说贾存仁为《弟子规》的作者之一显得草率,那么,说《弟子规》的作者是贾存仁就有信口雌黄之嫌了。

背景原因

沈长云指出,“过去,人们在赞颂这些思想家深邃思想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对于培养他们这块土地上丰厚的文化意蕴的挖掘”。绛州为晋国古都,荀子故里。荀子是孔学的最大传播者,其著“劝学篇”至今仍脍炙人口;王通清廉洞讲学,儒、释、道三教合一,从而为宋代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唐代从绛州走出的惟俨禅师是将佛教进行本土化的实践者,他与李翱学术商讨繁衍出宋明理学;继程朱之后,以明代理学大师薛为代表的河东学派崛起;绛州王庄人、太极拳宗师王宗岳为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绛自辛复元先生继薛文清而起,倡明程朱之学,以穷理居敬为薪传,宰相贺逢至举荐于朝廷,拥有《养心录》、《四书说》等28种,奠定了其在绛阳学派的领袖地位,与党成、李毓秀并称为“绛州三贤”。

李毓秀的青少年时代,绛阳学派的理念与满族入主中原及天主教在绛州的发展产生了双重矛盾。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首到绛州传教,明天启四年(1624年)又有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高一志来绛传教。最先受礼者为城内举人韩霖,发展教徒200余人。尽管韩霖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遇害,但韩霖著述《铎书》《守圉增壮》《二老清风》达12种之多,被原北京大学校长陈垣誉为“明末清初独树一帜的思想家”。更为关键的是清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给在绛州的奥地利传教士恩利格题赠“海隅之秀”匾额,说明皇权与天主教在此时是联手的,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东雍书院得以在教会地址中设立才意味着联盟的破裂。

在此背景下,立志于发扬圣谛的李毓秀,只有努力学习、深钻细研“四书五经”才能达到目的。这就是他跟名师游学20多年考中秀才后窥科举考场而不入,注选县丞而辞职,太平授课而切磋研究、相互鼓励当醇儒的真正原因。与他相处的曲沃贾荆生考中进士当上翰林后派性不入、行贿不受,穷到死后都葬不起的地步;大宁曹续祖中举后绝意仕进,破屋与图书为伴;曹仁置举家生活于不顾而周济贫民;有“王憨子”之称的太平王奂曾官至湖广道监察御史,因不适应官场而提前退休。如果说李毓秀有“好友”的话,王奂曾当仁不让。没有他的欣赏、资助、鼓励、研讨和诸友的切磋,李毓秀能否写出《弟子规》还有待于商讨。正是这些在学历和阅历上都比他丰富的朋友,通过交流、切磋弥补了李毓秀的先天不足,从而为《弟子规》的写作奠定了更加广泛扎实的基础。

这样的环境更加坚定了李毓秀传经授道的信心和决心。40多年的教学生涯,幼时一父两母的经历,个人婚姻上因妻子先后病故而造成孩子三个母亲的现实,客观背景历练了他处家理事的能力。影响最大的当为他在给直隶兴化人明嘉靖丁未年(1547年)状元李春芳《训女文》作注释时受到的启发。“《训蒙文》最切童稚,训蒙文浮山木斋贾存仁重加改定,即今《弟子规》,尤於此书相发云。”[26]贾存仁不具备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条件,所以未能对他的理念、思想作出创新,只是在字义上作了二十分之一的文字修订。这就是不论称《训蒙文》还是《弟子规》产生在新绛的根本原因。

1988年,巴黎召开“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大会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公元六世纪之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台湾高僧、净空法师认为,《弟子规》只有1080个字,360句,但分量相当于一部《四库全书》。为此,中共新绛县委、县政府对李毓秀墓区重新进行了修葺,故居也在筹建之中。

由于资料欠缺、水平浅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热忱欢迎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李毓秀后人、学者、藏书家、图书馆提供相关著作、信息、资料、实物线索,以便把这位教育家、儒家大师的生平整理全、整理好,更好地发扬《弟子规》及其他著作在“接地气”的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注释

[1][7][8][10][17]王奂曾.旭华堂文集.例监李子潜先生墓志铭.

[2][4][5][9][16][19][22]赵璞.敬业文集//河东四先生传.香港银河出版社,2014.

[3][6][11][21]常赞春.山西献征//贰尹“李子潜先生事略”.

[12]光绪《直隶绛州志》人物.

[13]新修曲沃县志卷三十一.

[15]王奂曾.旭华堂文集.张温若八十寿序.

[18]李毓秀.四书字类释义叙言.

[20]山西省图书馆书号116835-36,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典藏号愚子150号.

[23]王奂曾.旭华堂文集.段氏印谱序、给李子潜的书.

[24]三原贺瑞麟.四书字类释义重刻序.

[25]刘玮毅.山西历史名人传.李毓秀传.

[26]三原贺瑞麟.训女三字文小引.

(责任编辑 王怡敏)

K82

A

1008-9012(2015)01-0072-07

2015-01-08

刘保民(1956- ),大学本科,讲师,新绛县李毓秀夫子研究中心主任,县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周琳(1972- ),山西省运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助理讲师。

猜你喜欢

绛州毓秀弟子规
绛州鼓乐的流变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浅谈如何在中小学教育中促进绛州鼓乐的传承与发展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
弟子规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