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的文化自觉

2015-04-09吴桂韩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常态制度文化

吴桂韩

(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北京 100037)

新视阈

新常态下的文化自觉

吴桂韩

(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北京 100037)

适应以经济新常态为核心的社会系统新变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文化自觉要从党内做起,以建设党内先进文化起步;要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制度伦理为基石建立国家治理新秩序;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变化,以思想新解放适应社会新常态;要把凝魂聚气实现中国梦作为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新风尚。

新常态;文化自觉;党内文化;制度伦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P663-66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党的自身建设、对外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备受瞩目的新常态。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适应以经济新常态为核心的社会系统新变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面临的重大课题。参与社会变革的各方面力量,都应当增强文化自觉,尤其要从执政党内部做起,将其贯穿于国家治理全过程,让全社会都以新思维、新风尚、新活力来适应新常态。

一、文化自觉要从党内做起,以建设党内先进文化起步

文化自觉,关键在党。在当代中国,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不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中,也体现在中国社会各领域、治理各环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长期执政地位,决定了党是实现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力量和关键力量。按照系统论观点,党是整个社会大机器中最重要的齿轮,是社会系统中最具影响力的要素。正因为如此,我们党从来都自觉地认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这种自觉,既是执政自觉,更是一种文化自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2]P812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也指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如果党的组织把群众的意见和利害放在一边,不闻不问,怎么能要求群众信任和爱戴这样的党组织的领导呢?”[3]P177“为了整顿党风,搞好民风,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4]P219这些论述,振聋发聩,切中要害,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严管党治党的特点和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关乎执政地位、民族复兴、国家存亡的战略高度,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出台实施“八项规定”,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严明纲纪、整肃吏治的重大举措推动党的建设开创了新局面,从严要求成为了管党治党的新常态,廉政文化自觉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在世人面前,党内外都给予高度评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5]P56这种对党的形象、地位、作用的清醒认识,本质上体现的是执政党身体力行先进文化的自觉。

党的文化自觉具有先导性、示范性、辐射性效应。我们党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弘扬中华文化基因和革命时期形成的红色基因高度重视,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和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建设党内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保持文化自觉最根本、最核心的任务。只有以党的自身文化自觉推动全民族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当代中国文化自觉才能汇聚起最磅礴的力量、放射出最夺目的光芒。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五大成果”、“六条经验”和从严治党的“八点要求”,鲜明体现了我们党在新常态下建党管党治党的特色与要求,昭示了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念和担当。

回顾历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力量之所以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表面上看是军事力量的变化,但从深层次看却是民心基础的变化。究其根源,则是国民党党内的思想行为背离政党先进文化的结果,也就是说民心向背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共两党党内文化状况进行对比的结果。1939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抗战教育中,‘知行合一’是一件大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是搞这一套的,他提倡生活教育,把教的学的做的都统一起来。这在马克思主义讲来,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就是‘知’,实践就是‘行’。现在有些讲的同行的是不统一的。比方:口讲民族主义,行的是向帝国主义投降;口讲民权主义,却来压迫老百姓;口讲民生主义,而实行剥削老百姓。讲的同做的完全不对。讲什么中国要独立解放,要民主政治,要改善民生,而实行的恰恰相反。你们要大大的改变这个毛病,要做到讲的就是行的。”[6]P56刘少奇同志也指出:“为了坚持这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方法,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和彻底肃清旧社会在教育和学习中遗留给我们的最大祸害之一——理论和实际的脱离。在旧社会中,有许多人在受教育和学习的时候,认为他们所学的是并不需要照着去做的,甚至认为是不可能照着去做的,他们尽管满篇满口的仁义道德,然而实际上却是彻头彻尾的男盗女娼。”[7]P110应当讲,这种情况在现实中还是存在的。党内有些同志包括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还存在多重人格、知行不一、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从而失去了共产党人应有的人格力量。因而,迫切需要按照《党章》的要求,首先在党内营造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文化环境。

当前,建设党内先进文化,是党的文化自觉最深层的反映,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着力提炼和培育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伟大政党精神,建立党内先进价值体系,更要以文化自觉深化思想自觉、引导行动自觉,坚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反对知行分裂、言行不一,让党内先进价值体系切实转化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从而使人民群众不仅从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体察党在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中所蕴含的文化先进性,也能从共产党人实际言行所诠释的人格魅力和崇高境界中真切感受党内文化的先进性。

二、文化自觉要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制度伦理为基石建立国家治理新秩序

国家治理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组织、协调、监督、控制和服务的过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对国家治理的感受最贴近、最经常、最直接。因此,在国家治理中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对人民群众的影响也最真切、最持久、最深刻。将文化自觉渗透到国家治理各方面、贯穿于国家治理全过程,将会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产生巨大的涟漪效应。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向更高层面、更深层次迈进的突出体现,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剧烈变动的必然要求。历史经验启示我们,科学有效的国家治理既要靠硬实力,也要靠软实力,需要有健全的法制作保障和科学的价值作支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既要靠制度,也要靠人,必须把制度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统一起来,形成法治与德治双轮驱动的强大合力,全面实现治理主体、治理理念、治理制度、治理方法、治理手段的现代化。这是因为无论从学理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来讲,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善治都必然是法治和德治的结合,是法与德正效应的综合。善治必须以良法为前提,而良法本质上蕴含着德的基因,必须以科学的价值伦理为根基和导向。只有良法之治才能称得上善治,恶法之治只能成为专制。因此,良法的基础仍然是道德。道德是法治精神的灵魂,只有反映人类文明、体现人民意志的法治才是善治。其中,法治为善治提供了文明底线,德治为善治提供了文明基础。实现善治,既要有文明的法律,有法的约束,还要有文明的人,有必备的良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继承,是对世界文明成果的有益借鉴,也是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理政方略得出的正确结论。

长期以来,国家治理中既存在法治重视程度不够、社会法治文化欠缺的问题,也存在制度伦理重视程度不够、制度合法性评估欠缺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8]P333文化是制度的灵魂,制度是根据特定价值建构起来的,制度本身也必然包含有价值,并存在着对其进行价值评价问题。人们对制度的遵从通常是以制度的合理性为基础的,也就是制度要符合多数人的利益、需要和愿望。而以什么样的价值理念和为实现什么样的价值目标来建构制度,就成为制度价值合理性的基本前提。一个好的制度,不仅具有强大的约束功能,还有巨大的激励效果,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一个坏的制度,不仅会窒息创造活力、埋没智慧才干、束缚创造激情,还会造成人心涣散、社会分化、公平正义缺失等问题。为此,适应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常态,必须把依法治国方略和文化强国战略寓于治国理政全过程,一方面,要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来保障国家有序治理;另一方面,也要将文化自觉体现在制度建设之中,更加重视以制度伦理为基础的良好国家治理文化建设,着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基本理念贯穿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之中,坚守科学的价值体系,把符合时代精神、体现实践要求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营造良好的国家治理文化氛围,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治理的情感认同、心理认同。

三、文化自觉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变化,以思想新解放适应社会新常态

解放思想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大法宝,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带有趋势性的新常态。适应新常态,需要有新思维,需要在解放思想过程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需要形成主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变化的文化自觉。

从大的方面来讲,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改革不仅涉及生产方式、就业方式和体制机制的调整,更涉及利益格局和利益实现方式的调整。利益调整,历来是根本性的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沿边到内地都进行了剧烈的改革开放大变革,不仅极大提升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极大改善了人民生活,也使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节点。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啃骨头”的攻坚阶段,如何爬坡过坎、稳健前行、化解“三期”叠加困境、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需要以新的战略布局、新的发展理念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更大幅度、更深层次的调整和变革,从而以各领域的新变革、新常态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更好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实现新发展。因此,新常态的本质,是在高起点上谋划新发展,迫切需要在全社会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适应新常态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各领域新常态是以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为引擎而带动和延伸出来的。由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成为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不仅要求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而且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对外关系发展从理念到制度安排、评价方式全方位的变革。尤其是以创新驱动为动力的生产力变革,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核心价值观和共有精神家园培育为支撑的文化改革发展,以多元主体共享共建和谐社会为原则的治理体制改革,以绿色发展为标志的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以从严管党治党为根本的党建制度和政绩评价体系改革,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顺利实现这些变革,迫切需要有以价值认同为基础的民意支撑,迫切呼唤在全社会形成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与义利观。因此,凝聚各方面改革共识,保持改革战略上的平常心态,需要解放思想,坚决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用全局性、战略性、创造性的思维来认识改革,营造努力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文化氛围。

适应新常态,必须按照民主化、法治化、市场化、网络化的社会发展新趋势、新要求,科学划清党委、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在社会治理中的活动边界,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的优化整合,使之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增强制度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进一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改革红利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其中,在经济方面,核心是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导向,建立政府、社会、市场的良性关系,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政治方面,核心是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制度,完善发扬人民民主、加强权力监督、强化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具体制度,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一切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设法治中国,推动国家治理在民主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在文化方面,核心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推动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治理方面,核心是要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对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的治理责任和范围作出明确制度安排,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在生态文明方面,核心是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建设美丽中国;在党的建设方面,核心是要将制度建设寓于党的建设之中、体现在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使党的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增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推动党的建设的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党治党、执政兴国的能力,等等。

四、文化自觉要把凝魂聚气实现中国梦作为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新风尚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发展理想、目标、地位、作用、手段、途径、主体、客体、特点、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等的清醒认知。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文化自觉既体现在高远的文化理想和精神追求上,也体现在良好的社会道德伦理和风尚秩序上。这是文化自觉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体现。

当前,中国一切领域所呈现的新常态,都是在实现中国梦光辉旗帜引领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都是朝着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进行的主动变革。作为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宏伟梦想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最高体现,一方面,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9],“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10]。另一方面,中国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力量、积蓄着磅礴的精神能量。以中国梦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和趋势。因此,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归根到底是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的历史自觉和责任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11]“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12]实现中国梦,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增强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自觉,必须对中国梦的历史根基、文化根基、价值取向、实现方式有全面的认识。其中,在历史根基上,中国梦既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文化根基上,中国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沃土,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注定了中国梦独特的精神基因,必须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在价值取向上,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实现方式上,中国梦包含着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文化建设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必须以文化改革发展的新成果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夯实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基础。

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基础,核心价值观层面的文化自觉,联结着理想与现实,既是决定当代中国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由于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在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只有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才能在凝聚价值共识基础上增强实现中国梦的合力和动力,使每个人的梦想都与中国梦共同成长,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成长进步的机会。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大力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又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实际,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运用中外优秀文明成果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和传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更好地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融入党、国家和人民群众一切奋斗的全过程,让中国大地生成一种自觉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使价值观自信成为实现中国梦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坚实根基,为中国顺利应对新常态、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4][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毛泽东.抗战教育的“知行合一”[J].生活教育,2010(6).

[7]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10][12]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

[1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

(责任编辑 赵晓旷)

G122

A

1008-9012(2015)01-0049-06

2015-02-27

吴桂韩(1983— ),男,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副教授,中央党校党建博士,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基本原理、文化软实力。

猜你喜欢

常态制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谁远谁近?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