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画论”课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索*
2015-12-20罗冰
罗 冰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511400)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画论课程,无论是在一般综合性院校,还是在专业艺术院校都属于相对薄弱的课程。中国古代画论作为艺术学理论和美术学两个一级学科的共有课程,这种薄弱越发显得突出。加强中国古代画论系列课程建设,显得十分紧迫。画论,是关于绘画的理论,是一代代杰出的艺术家及理论家对中国画画理和画法的总结,也囊括了对画家和画作的品评和鉴赏。中国古代的画论高度繁荣,与中国古代绘画一起形成了道技融合、双峰并起的良好态势。“中国古代画论”课程,对于改变当下艺术教育中忽略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现状大有裨益,有助于弥补目前艺术教育存在的道技分离、重技轻道的不足。因此如何做好中国古代画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古代画论”课教学现状及任务驱动教学法内涵
(一)“中国古代画论”课教学现状
就本课程而言,讲授内容多,历史跨度大,涵盖面广。伴随着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传统画论是在总结作画体会、写作画史、收藏著录、课徒传授和品味鉴赏过程中产生的,大体可分为理论、品鉴和画法三部分,分别联系着中国思想史、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和中国艺术的创作系统。从史的角度来看,从其发展脉络而言,自先秦到近代,其内容之丰富难以言喻。为了在有限的课时里尽量呈现精彩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对内容进行选择。在具体的讲授中,本课程主要以六朝、唐五代、宋元、明清的代表性画论为讲解重点。
就教学客体而言,现在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是学习中“实用主义”倾向严重、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目前,艺术学与美术学专业的学生仍然持着一个固执念头,那就是因为艺考的要求,大部分学生在进校之前已有一技之长,觉得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就能走遍天下,因此对技能型的专业课兴趣浓厚,追求“实用主义”,但对于理论型的专业课或者选修课则得过且过。由于艺术类的院校相较于其他专业的招考,一般文化课分数要求相对较低,因此艺术类学生普遍文化课水平不高,这直接导致了理论类课程尤其这种涉及大量古文的理论课教授的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目的,成为本课程课改的出发点。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内涵
20 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受到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它最早源于上世纪70年代盛行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印度语言学家勃雷泊(Prabhu)被认为是这一教学法的创始人,他当时在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进行了一项强交际法的实验。在教学实践中,他采用任务形式呈现课堂教学活动,将教学内容分为几个任务类型,然后设计多种交际任务,把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语言类学科、技术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中都开展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国内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在教学中成功开展了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研究工作,收获了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著名的有,如南师大李艺、李冬梅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一书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了阐释和解读,并对教学中的两类任务:封闭性任务和开放性任务进行了探讨。经过研究和发展,任务驱动教学法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特征。总体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而要在中国古代画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对本门课程的实际情况了然于胸,重点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把握上。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流程及教学案例分析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流程
顾名思义,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抓手的,它要求教师在明确课程总目标和总任务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并以具体教学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思考。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依照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可设计出具体的实施流程(见图1):
图1 任务驱动课程设计及实施流程
(二)教学案例分析
按照上述流程,根据《中国古代画论》课程的实际内容,笔者以宗炳《画山水序》为教学案例,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此课程中的运用。
1.任务分解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卓著。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山水画就已经出现在丝织品和壁画上。但很长一段时期,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山水画的技法还比较简单粗拙。直到魏晋南北朝才得到进一步的滋育与确立。宗炳为南朝宋人,精通书法、绘画和音乐。性好游历山水,遍观名山大川,其所著的《画山水序》是目前所见的中国古代第一篇山水画论作。因此,在作任务分解时,基于这些美术史背景,笔者给学生安排了以下几个具体任务:(1)了解作者及篇目的相关资料背景;(2)对篇目重难点词句进行注释,精读全文;(3)提炼篇目重点,对该文提出的重要观点分享学习心得;(4)自行创作或以古画创作,与该文理论互相印证,进一步了解文论,提高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从而体会到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的关系。
2.学生设计
根据每班情况,让学生自行组合,大致以10人为一组,每组指定或推选一位组长和副组长,各组由此二人负责统筹任务。根据每部分的教学内容,将相关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位同学,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内容整合,各组以PPT 的形式在课上呈现交流,一般由组长担任主讲人。
3.教师引导
因为任务中最重要的是涉及文论阅读以及对文论的理解,因此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以引导和帮助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如何查找资料、利用相关文献,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意,同时在创作与鉴赏方面加以引导。
4.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主要是学生互评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相结合,其中侧重教师评价。基于任务的分解,评价反馈点主要在于:(1)对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加以评价;(2)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以评价;(3)对学生是否具有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即是否体现出学科的交叉性、团队精神、实践能力等;(4)在评价时,要特别注意围绕学生的各个任务环节进行总结,避免片面性。
三、存在问题及教学反思
“中国古代画论”这门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也提高了学生的眼界,对学生的创作有相当裨益。由于文论学习的特殊性,同时因着文言文的缘故,学生往往产生畏难心理,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传统的教学模式确实也存在不少问题,一言堂的沉闷,再加上现在学生的学习需求日趋功利化,都要求教师积极在课堂上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具体的任务实施过程中,通过主动学习获取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是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云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当然,每种教学法都有其局限性,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活动要以学生的创作经验和鉴赏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尽量贴近技能创作,与中国画课程教学大纲互相配合。(2)任务的设计要有“信息差”。设计的问题需要学生去思考,去交流才能获得答案,而不是枯燥的理论分析。(3)任务型的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任务设计在以学生为中心基础上,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能把任务的完成当作是少数好学生的专利。(4)任务型活动要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5)在任务型活动中,很多时间都交由学生去独立思考,以团队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好监督者、引导者,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防止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开小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在分享汇报时,可能产生一些紧张情绪,教师要营造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降低学生的焦虑感。(6)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由于“恶搞”“穿越”等网络风在学生中的盛行,要注意加强对文论背景的引导。小组合作学习是任务型教学中常见的形式,但也是出现问题最多的地方。要提倡人人参与,防止少数人在学,多数人在看热闹的现象发生。以上问题都有待于授课教师们一起在教学中共同摸索,加以解决,从而让中国古代画论这门课程成为学生们喜爱上的课。
[1]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上下)[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2]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孙玉明.“任务驱动”教学法探讨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6).
[4]令狐彪.宋代画院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5]张仲扬.基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J].电脑学习,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