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现状与对策*
2015-12-20尹琦琦
尹琦琦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旅游分院,浙江 湖州313000)
高职院校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1]。高职院校大学生是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有生力量。伴随着高教大众化和社会转型,一方面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不断涌入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就业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社会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社会职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面对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和矛盾性。
职业价值取向,也即“职业价值观”,是指个体对职业的倾向性意识和行为,是个体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是个体谋取一份职业的社会行为目的。它反映的是个体的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社会职业属性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2](P235);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其核心是职业需要,主要体现在人们的职业评价、职业动机、职业愿望、职业态度、职业理想等的取向[3](P8)。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作为择业主体在大学学习、生活、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同时也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对自己知识、技能、态度等进行反思和判断的一个过程[4](P2)。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方面的集中体现,职业价值观不仅仅影响大学生个体择业行为、就业决策、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同时更影响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衍化趋势。充分把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其诱因,提出科学的教育策略,可以促进大学生根据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5],进而也将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地市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现状
通过对地处地级市的某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和部分大一、大二学生的网络调查,以学生自愿答题作随机样本,获取1 081份调查样本,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一)重功利价值,又希望实现自我成长
依据国内学者阚雅玲的职业价值观维度,问卷设计收入与财富、自我成长、兴趣特长、人际关系、自我实现、工作稳定、自由独立、环境舒适、身心健康、追求新意、社会需要、权力地位共12个选项[6](P42),调查学生在择业时最看重的项,来判断学生的择业动机。图1、图2分别为来自省内和云贵川等内地省份学生职业价值观维度选择频数占比情况。数据显示,“收入与财富”、“自我成长”、“兴趣特长”均处前三位。男、女学生的前三位分别为“收入与财、兴趣特长、自我成长”和“收入与财富、自我成长、人际关系”,来自城镇和农村学生的前三位分别为“收入与财富、兴趣特长、人际关系”和“收入与财富、自我成长、兴趣特长”。显露出当代大学生在职业价值取向上把经济利益和符合自己特长、更好实现自我成长作为衡量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评价标准的内在动机,在不注重“权力地位”的同时,社会责任意识也趋于淡薄;同时个体的成长的内外环境因素对其职业价值观有着一定的影响。
图1 省内学生职业价值观维度频数占比1况
图况 云贵川等省份学生职业价值观维度频数占比1况
(二)重职业地位,又希望专业特长得到发挥
学生对在职业单位性质选择的排序为: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其他企业、机关、三资企业、学校、科研设计单位、部队,虽然不同专业在选择上略有差异(如图3、图4所示),但显示出社会地位优越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是多数学生的职业理想。
图云 省内学生职业价值观维度频数占比1况
图贵 云贵川等份理专职省内学生职业价值观维度频数占比1况
对于职业行业和职业岗位,一些专业对口行业面较宽泛的学生均把“金融业”和“公务员”作为最优先的选择,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首选行业为“金融业”,文秘专业学生的首选岗位是“公务员”(如图5、图6所示);一些具有明显专业对口行业的学生在选择行业与岗位时,表现出双元化的矛盾现象,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首选行业为“住宿和餐饮业(16.15%)”,岗位选择前两位为“公务员(15.58%)、教学人员(14.29%)”;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首选行业为“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3.41%)”,岗位选择前两位为“工程技术人员(16.44%)、公务员(13.70%)”。
择业时一方面注重职业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又希望专业、兴趣特长得到发挥的双元化现象,显示出高职学生对职业单位性质、行业、岗位的理想与其职业价值观维度的注重程度相对一致,说明职业价值观没有受到职业选择具体情境的干扰。
图5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行为选择频数占比5况
图况 人力资源管理专源业学生职行为选择频数
(三)重经济发达城市,忽视中心城镇人才需求
在择业区域上,省会城市和杭嘉湖地区受到青睐。调查显示,学生择业地选择人数与原籍地人数对比的排序为:杭州市、宁波市、湖州市、舟山市、嘉兴市、温州市、绍兴市、台州市、金华市、衢州市、丽水市(如图7所示);择业城市的选择情况排序为:省会城市或发达的地级市(54.21%)、普通地级市、县级城市、乡镇、农村。显示出学生在择业区域选择上关注经济、文化建设水平和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追求职业小环境和大环境的统一。
图7 人力资源管理资专业学生职管专业行为选
(四)重自主意识,又缺乏对职业全方位认识
调查显示,学生对“在选择职业时更倾向于听取谁的意见”的选择排序为:父母(45.05%)、自己(36.82%)、老师(9.34%)、好友(8.05%)、媒体舆论(0.74%);对“本专业未来前景”的看法排序为:非常好(6.85%)、好(26.46%)、一般(56.80%)、不好(8.14%)、非常不好(1.76%);对“在填报志愿时对本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的选择排序为:非常明了(6.20%)、明了(28.03%)、一般(45.24%)、不明了(17.02%)、极不明了(3.52%)。显现出一方面学生希望能在择业时体现更多自我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却对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缺少深入的了解,仅停留在如薪资待遇、工作岗位、工作条件、工作地点等的表面认识,对其行业现状、就业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知之甚少,对“专业对接产业链”的职业选择存在着迷茫。
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体制日趋完善,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职业间福利、保障等杠杆的不平衡和区域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曾经过热的职业价值杠杆经济化倾向,“高消费、早熟型消费、不成熟型消费、攀比消费”文化等,冲击并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从而直接激发对稳定的社会声望、良好的发展前途、可观的福利待遇、全面的保障体系职业的向往与追求,呈现出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色彩的职业价值取向。
高职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是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7]。但受着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足,一些用人单位或为门面过份强求学历层次,或为节省成本不讲学历的用工思想还普遍存在,甚至一些用人单位对高职生还存在着偏见,这也导致了高职毕业生找不准职业发展的市场定位,进而影响其职业价值取向。
(二)家庭因素
高教大众化使许多家庭实现了“大学梦”,然而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导致上了大学还“下车间”、“端盘子”脸上无光的想法,“求稳定”的职业价值心态还在许多家长心中烙印深刻;一些家长或忙于自己的事务,或缺乏相应的知识,对子女学习专业的选择、职业价值的引导还显得力不从心。从另一层面来看,当今的学生,多数属于独生子女,无论家庭条件优劣,只要孩子有所求,父母都会无条件的支持和满足,过度的溺爱导致了学生个人主义的强烈意识和对物质的过分追求。一些学生来自农村和偏远山区,家庭经济负担偏重,虽然不需要其操持家政,父母也不需要其挑起家庭的重担,但都希望孩子在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资待遇高、福利好的工作,而其个人也把渴望成功放在相对重要的位置;来自城市的学生,家庭条件相对优越,因而在职业价值取向上把满足个人兴趣爱好、自由独立放在相对重要的位置。
(三)学校因素
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不是单一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机会、统计就业数据,怎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是应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地市高职院校也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开展教育,但还是存在教学内容不全面或跟不上社会职业发展形势,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定位缺失,职业指导老师的知识储备、信息搜集研判能力与学生对职业指导课程强烈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等问题,影响课程教育的成效;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对学生职业价值教育的理念并没有成为全体教师的行动,数据显示,在问及“在学校学习期间,专业老师有主动与您或同学们交流有关择业方面的话题吗”的问题时,仅27.01%的学生回答“有”,51.16%的学生回答“有,但很少”,21.83%的同学回答“没有”,职业价值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对脱节,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却明确不了职业方向。
(四)自身因素
高职学生是当代大学生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具有当代大学生正义、抱负、远大理想等特征,但同时却是或因高考失利,或因学习的“一路挫败”跨入高职院校。一些学生在报考志愿时就不清楚所学专业的职业方向,一些学生选择的专业被调剂,因而存在着茫然或自卑、压抑的潜意识,一味抱怨、放任自己,消极对待学业和生活,不积极努力地改变现实、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对专业认知不清,对社会职业了解不够,导致在面临择业时无所适从,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怎样的工作,表现出“择业恐慌”现象;对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够或不精,导致与用人单位需求间的落差,进而表现出对职业前途的深度渺茫。虽然有些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想法,但也常常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长远的考虑。也有学生在社会、家庭压力或内心不甘的矛盾心理下表现出逆反心理,为维护自尊过高地定位职业目标。
三、强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对策
(一)地市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就业优惠政策
高职学生是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的必不可缺的力量[8]。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5],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实现“四化”同步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现代中国又好又快发展的宏伟蓝图。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载体,中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依托这支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一线力量来推动。我省属于民营经济发达的区域,中小城市也不泛有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地市政府应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贯彻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健全就业和用人的保障政策[9],进一步完善高职学生就业的各项制度,提供高职毕业生更加优惠的创业就业服务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留在中小城镇。
(二)高职院校应构建职业价值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7],把加强学生职业价值教育贯彻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全程,构建职业价值教育体系。
1.加强职业指导课程建设
一是规避脱离专业开展职业指导的误区。虽然大学生个体的职业行为并不一定会严格遵循“专业—职业”高度匹配的轨道,但从高职院校培养高端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出发,就要求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或专业大类)保持或基本保持一致。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时,要紧紧围绕“专业链—产业链—职业岗位”这样一条主线进行,积极引导学生把专业知识合理嫁接到职业岗位技能上,最终实现“人职匹配”。
二是注重群体化和个体化指导相结合。“人职匹配”理论的终极指向,就是要把人放在最合适发挥其才能的职业岗位上。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和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和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10](P105)。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一方面要总结梳理各专业大类、各种人格类型特质、各种知识技能水平的学生的共同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体式的辅导;另一方面,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体差异性,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心理、思想引导。尝试“朋辈辅导”工作坊、九型人格与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等新的载体,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企业和用人单位要求,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目标,选择、确定未来最适合自己从事的职业。
三是实现职业指导课程的融会贯通。高职院校必须建构贯穿学制全程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大一时注重引导性,在专业认知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二时注重规划性,在专业课程教学渗透中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社会实践的优势,在帮助学生积累未来职业所需的知识、能力、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了解社会,理解行业领域内职业技能、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的内涵,增强学生对行业领域内就业市场的动态把握能力,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大三时注重实践性,要以创业就业指导为龙头,心理咨询、导师帮扶为两翼开展职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掌握简历制作、自主创业、就业权益保护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大学生摆正职业取向,调适心理压力,增强就业技巧,合理规避就业风险。
2.强化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教育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引导教职员工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职业指导,充分发挥师资队伍“双师”素质的优势。一方面构建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组建一支由专职职业指导教师牵头,辅导员、教研室主任、专业课教师、班主任参与的分层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通过设立专项经费、开通人才绿色通道,引进知名校友、企业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专家来校柔性挂职,担任职业指导师或创业指导师,形成推进职业指导的合力。
二是提升职业指导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高职院校必须通过专题培训、企业轮岗、挂职锻炼等途径,增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发其事业心、责任感,改善其知识结构,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知识储备,提升其面向高职学生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获取和处理、调查、预测就业信息的技术技能;同时要积极挖掘存量,鼓励校内教职员工积极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人才测评师等职业资格证的培训、考证工作,提升职业指导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职业价值教育中的作用
一是优化校园精神文化,丰富校园活动。校园文化既包涵物质文化,也包涵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加强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素质[5],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同时要积极发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中融入职业文化、企业文化,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二级学院作为教学实施单位应结合专业特点开展职业价值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对未来职业的热切向往和未来职业方向的不懈追求,接受先进职业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如通过聘请企业的劳动模范、高级工程师、经营管理人才和杰出校友来校开设专题讲座、举办专场招聘会等方式,分享成长经验、提供就业岗位,引导学生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11],努力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是高度重视学校创业园建设,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随着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逐渐普及,很多高职院校都因地制宜在校园内建设了规模大小不一的创业园。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创业园的建设与管理,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定期带创业园的学生外出考察、参加创业培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也可以组织各种创业计划大赛、开设创新创业班,对有志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帮扶资金、创业场地、配备创业指导教师等途径,鼓励、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三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职业指导教育。网络是当代高职学生获取知识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大力宣传学校网站,在校园网上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网站,提供就业政策解读和就业信息;依托教育信息化战略,合理规划、开发职业指导课程资源库建设,聘请专业教师、知名企业家等积极参与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同时开设网络互动平台,为学生解疑答惑。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教职成[2014]6号)[Z].2014-07-03.
[2]黄希庭 等著.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3]解鹏.苏州市高职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4]贺锦.大学生择业观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Z].2012-11-08.
[6]吴前进.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8.
[7]教育部等六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2014-06-16.
[8]李克强.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时的讲话[Z].2014-06-23.
[9]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05-02.
[10]邓红旭.基于人职匹配理论浅析大学生就业问题[J].人力资源管理,2012(1).
[11]习近平.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Z].2014-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