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生理论的古村落遗产旅游整体开发模式研究
——以西递为例

2015-12-20朱生东

关键词:西递古村落旅游者

朱生东

(黄山学院 旅游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基于共生理论的古村落遗产旅游整体开发模式研究
——以西递为例

朱生东

(黄山学院 旅游学院,安徽 黄山 245021)

古村落已经成为一类重要的旅游景点,然而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旅游者的进和原住居民的退,使古村落面临过度商业化与空心化的困境。运用生态学的共生理论,以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为案例,分析了古村落空间的演化轨迹,结合村落遗产旅游从物质景观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农业遗产的开发历程,提出了村落遗产旅游的共生整体开发模式。并认为留住村落原住居民,合理分配相关者利益,活态保护村落整体遗产是村落遗产旅游共生整体开发的保障。

共生理论;古村落;遗产旅游;整体开发

古村落作为一种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其发展演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是传统农耕文化的见证,然而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古老村落千年的平静被打破,原住居民的退和旅游者的进,构成了旅游村落的主旋律,可是进退的度在哪儿,没有村民的村落还是村落吗?古村落旅游发展的进程,不仅是空间争夺的演化,也是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博弈的过程,从物质景观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农业遗产。历经30年的旅游开发,最后所有人都发现,古村落不是属于哪个利益群体,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也不仅仅是哪部分人的责任,整体性的观点浮出水面,然而怎样进行整体性的保护与开发,文章从共生理论出发,把村落空间分布的整体性和村落遗产旅游的整体性结合起来,提出了村落遗产旅游共生整体开发模式,希望能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一、共生理论及在古村落旅游中的应用

(一)共生的基本概念

共生 ( Symbiosis) 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概念,最早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 ( Anton Debarry)于1879 年提出来,后经范明特 ( Feminism) 、布克纳 ( Phototoxic) 进一步发展完善。其含义是指两种及以上不同生物在竞争生存空间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关系。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被称为共生三要素。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体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共生模式又称为共生关系,是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共生环境是共生关系存在发展的外生条件[1]。概括起来,共生就是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2],相互合作、共同进化是共生存在的基础,共存共荣是共生关系的深刻本质。

(二)共生理论在古村落旅游中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一思想被引入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之中。将共生理论应用于旅游领域,主要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讨区域旅游合作[3]、旅游企业合作[4]、区域旅游资源整合[5]、旅游景区共生形象[6]等。

古村落作为一类特殊的旅游目的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其利益主体一直在从单一的社区居民向旅游企业、旅游者及目的地政府等方面多元化发展。各利益主体都有着各自的价值取向和既得利益,他们在古村落这个生态系统中如何和谐地共生下去,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焦点[7]。纪金雄探讨了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关系和共生性发展模式,构建了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机制[8];冯淑华了构建了古村落的共生系统,分析其共生演化模式的特点和优化[7]。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但是古村落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冯骥才说,古村落是几千年农村文明历史上的文化,是所有文化里的根性的文化。中华民族最遥远、最绵长、最深的根是扎在古村落里。因此我们谈到古村落的时候,首先应该是考虑保护的问题,即使旅游开发也必须是保护性开发。而从遗产学角度看,传统村落是另一类遗产。它是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产,也是饱含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9],是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生活工作在古村落里面的人和村落的文化、生态、环境等是和谐共生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在探讨古村落共生发展问题的时候,必须坚持整体性的原则,把利益相关者、村落文化生态空间和文化遗产等结合起来,建立古村落整体共生发展模式,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视角和意义所在。

二、古村落共生空间的形成演化

(一)古村落空间的演化

古村落作为一种传统聚落空间,承载着时代地域民族文化各方面的大量信息,其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化是时代生活方式在物质空间上的投影,是其社会经济、审美情趣、行为方式、伦理道德和社会心理等在地域空间上的折射[10]。但随着旅游业的进入,传统村落空间开始发生变化,逐步形成了基于旅游生产消费的空间格局和秩序,取代了原先以祠堂为框架的宗法型空间形态和秩序[11]。古村落居民私人生活空间开始转化、公共空间发生转换,旅游空间逐步形成,古村落空间演化的轨迹就是村落传承与发展的历程。

(二)研究区域概况

西递村位于黟县城东8km,占地1247 hm2,景区核心面积13hm2,辖9个村民组400户居民,常住人口1133人,现存有完好的古民居建筑224幢,明清祠堂4幢,牌楼1座,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

西递村旅游开发始于1986年,当年接待游客147人,进入90年代后,游客数量稳步增长,1991年达到1.61万人次[10],2000年被评为世界遗产之后,游客大幅度增长,2001年达到27.08万人次,2012年创下82.3万人次的记录(图1)。20年多年来,西递景区游览面积、景点数、常住居民没有明显增加情况下,游客大量增加,使景区的主客比例(即游客量/当地人口)由1987年的0.88∶1上升到2001年的265∶1[12],2012年的726∶1,因此在大多数时间西递村游客人数都比常住居民人口多,在空间上游客活动区与居民居住区交错,形成了游客与居民对有限空间争夺的局面。

图1 西递景区游客接待变化

(三)西递共生空间的演化

从一个古老僻静的村落变成一个旅游名村,西递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图2)。未开发旅游之前,西递村“养在深闺人未识”,村民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1986年,“西递旅游接待站”成立,游客陆陆续续进入,打破了村庄的宁静。2000年西递被评为世界遗产,游客蜂拥而入,游客数量从18万,到1年后27万,3年后超过43万,游客的突然增加,给古村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古建筑保护、生态环境、道路交通受到严峻考验,古村落管理部门不得不考虑村民和单位外迁,建设西递新区,但是村落的过度商业化、空心化又摆在人们的面前。于是2012年4月,国家住建部为首的四部委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调查,对中国传统村落实施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西递村作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代表,开始了整体保护的尝试,即古村落居民、旅游者及相关休闲人员在古村落和谐共生,持续发展。

三、村落遗产旅游的共生整体开发模式

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遗产类型,村落遗产旅游备受关注。古村落共生空间的形成演化过程,其实也是村落遗产旅游开发的演化过程。

(一)村落遗产的整体性

人类对遗产的认识和保护虽然历史不是很长,却在不断深入扩大。从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旨在保护人类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为宗旨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3],到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及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从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农业文化遗产,遗产保护与管理开始覆盖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村落作为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场所,成为遗产的聚集地,大量的物质和自然文化遗产、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基本的农业文化遗产都聚集在村落及周边。村落建筑群落是民众创造的物质“文化场”和“生活场”,是村落传统民俗文化的物化和载体。村落内无形的文化事项及其生存的文化空间,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化事项,它接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反作用于其中,它和周围环境一同构成了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14]。西递是我国第一个古村落类世界遗产地,是中国古村落的代表,富含丰富的文化遗产(表1)。

图2 西递景区共生空间演化阶段

表1 西递文化遗产列表

(二)村落遗产旅游的开发历程

作为特殊的遗产地,村落旅游的开发一直在争议中前行。旅游者的增加使村落遗产空间扩大开发成为管理部门的主要应对之策。旅游者刚开始进入的时候,人数较少,只需要向游客展示村落别样的建筑景观;旅游者大幅度增加之后,局部旅游点开始拥挤,村落景观遗产承受压力增大,体验旅游被提出来,游客被引导去体验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当旅游者的增长开始达到村落旅游容量极限时,旅游者开始从核心区走向外围,漫步在村落氛围里,感受村落的娴静与自然,这时候村落旅游开始进入休闲阶段。因此村落旅游的发展历程,就是旅游形式增加和旅游空间范围扩大的历程。

(三)村落遗产旅游的共生整体开发模式

1.村落遗产旅游面临的问题

西递村从1986年10月开始售门票搞旅游开发,到2012年游客已经达到82.3万人次。远远超出卢松等人所测算的36.72万人次/年的合理容量[15]。并且西递旅游线路呈现一种固化状态,形成了以大路街、横路街、直街为主,大多数游客行至敬爱堂、追慕堂之后按原路返回[16]。游客在西递村主要游览区域面积仅占村落建成区的29%[17]。这种游客高度集中的状况,对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及文化生态造成极大的破坏,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古村落的共生开发体系,增加旅游产品内涵,大力引导游客行为势在必行。

2.村落遗产旅游共生开发可行性

古村落旅游共生开发的前提是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根据卢松在2003年的调查,西递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主要集中在欣赏古民居69.2%、领略徽州文化64.5%、感受古村落天人合一的文化氛围52.8%[12]、参观文物古迹50.2%、领略乡村田园风光45.8%。而沈世伟[18]在2010年的调查显示,旅游者来西递的目的为参观古建筑(66.6%)和感受古村氛围(59.9%)、领略田园风光(32.5%)、绘画摄影(10.4%)和学习研究(9.2%)。由此可见参观古民居建筑、感受古村落文化氛围、领略乡村田园风光等方面是西递旅游者的主要需求,因此西递村具备观光、体验和休闲旅游共生发展的条件。

3.村落遗产旅游共生整体开发模式

旅游环境氛围、便利的交通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旅游服务[19],是村落旅游开发成功的基础。为加强遗产的挖掘开发,扩大村落旅游的范围,完善旅游环境。从2007年开始西递政府开始着力构建西递旅游大景区格局,努力打造以西递古村落为船身,鸳鸯谷和燕山森林公园为两翼,水口园林为船头,叶村、源川为船尾,新区为码头的全方位、多层次旅游体系[20]。2012年以来西递村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在西递村村头的何村口区域统一种植黄蜀葵等观赏性植物的30亩,对下湖田片和双溪口田干片约100亩土地进行流转并全部改造,统一种植管理,打造“一路山水一路景”的田园风光。

引导旅游者从观光到体验、再到休闲,古村落旅游形式的变化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在一步步形成和谐共生的局面,村落的核心区集聚着观光旅游者,村落居民区走动着体验旅游者,而在村落周边闲庭信步的都是休闲旅游者(图3、4)。

四、村落遗产旅游共生整体开发保障机制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作为共生三要素,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反映着共生系统的动态变化和规律[21],三要素的稳定发展是共生关系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留住村落原住居民

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1]。原住居民是村落遗产旅游共生的基本单元,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村落里,已经和村落融为一体,成为村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村落的灵魂,是村落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承者,村落持续发展的基础,村落吸引力的关键所在。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村落的商业化不可避免,而过度的商业化,大量村民的外迁,使传统的古村落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只剩下物质的躯壳。因此协调好村落保护与居民现代生活需求之间的关系,保障原住居民的生活质量,让他们继续在村落里生产生活,这是村落的生命力所在,是村落共生持续发展的基础。西递村从1986年发展旅游以来,没有出现村民大规模外迁,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现象,长期有1000左右原住居民照常生活在村落里,这是西递村始终充满魅力的关键。

图4 西递空间共生格局

(二)合理利益分配

共生关系包括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对称互惠共生等四种行为模式[1],对称互惠共生是共生系统进化发展的方向,共生单元之间的利益分配是均衡的,能够实现多赢,是古村落共生发展的理想模式[8]。因此村落遗产旅游共生整体开发,需要采用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也就是满足各方利益的要求。满足居民对居住条件、生活质量改善的生活要求,旅游者对独特的村落风貌、优美的民居建筑的景观要求,休闲者对青山绿水、清新的空气、淳朴的民风的环境要求。发挥旅游业改变当地民俗和居民消费观,提高当地居民幸福感的作用[22]。

为此西递村全面推进西递新区建设,建成了集政府、财政、派出所、地税、土地、工商、供电、计划生育服务所等为一体的政务新区,满足居民要求;全力恢复西递水口园林,满足旅游者要求;打造桃源人家旅游度假区,满足休闲者要求。从而使西递村的旅游共生关系朝着更稳定的方向发展。

(三)村落遗产整体活态保护

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关系存在发展的外生条件,共生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来实现[1]。共生环境会随着共生体的变化随之发生功能转变。如村落建筑空间等物质遗产的活态利用,非遗的活态传承,文化生态空间的整体恢复。西递村随着旅游开发,村落新共生体旅游者的出现,原有村民住宅被改造成西递行馆、有家客栈、仰高堂客栈等,典型代表是由猪圈改造而成的猪栏酒吧。传统徽州民俗“抛绣球”变成了旅游表演项目,徽州三雕、文房四宝等变成了旅游工艺品。外围环境空间,如水口园林得到修复,鸳鸯谷自然风景区和燕山自然森林公园正在整合,村头的何村口、下湖田片和双溪口片田园风光正在打造。西递古村落的外在环境正在随着旅游的发展,进行功能的转换,其共生系统正在逐步形成并一步步优化。

五、结论与讨论

传统民居的更新、村民的就业与发展、旅游开发与历史村落格局之间的矛盾[23],是古村落面临的三大问题。古村落既是传统社区的遗存形态,也是现代社会社区的一部分。冯骥才说,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根,因此古村落的发展事关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旅游开发,旅游者的侵入,村落空间发生改变,遗产遭受破坏,传统的古村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古村落文化生态系统必须随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才能继续生存发展。文章借用生态学的共生理论,提出村落遗产旅游的共生整体开发模式,认为古村落原住居民、旅游者及相关休闲人员按照各自的活动空间、满足各自的利益要求,在古村落里和谐共生,协同进行遗产保护,共同维护古村落的持续发展,这是古村落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统一的解决方案,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古村落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当然古村落的共生系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村落的共生单元和共生环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只是分析了目前背景下古村落共生发展的一个断面,古村落长期的共生发展规律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 吴 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1):104-109。

[2]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30.

[3] 王维艳,林锦屏,沈 琼.跨界民族文化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整合机制[J].地理研究,2007,26(4):673-684.

[4] 申秀英,卜华白.中国古村落旅游企业的“共生进化”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一种分析[J].经济地理,2006,26(2):322-325.

[5] 韩 芳,帕尔哈提•艾孜木.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南疆五地州旅游资源整合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3): 255-258.

[6] 白 凯,郭生伟. 旅游景区共生形象对游客重游意愿及口碑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西安曲江唐文化主题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0,25(1): 53-58.

[7] 冯淑华. 基于共生理论的古村落共生演化模式探讨[J].经济地理,2013,33(11): 155-162.

[8] 纪金雄.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研究——以武夷山下梅村为例[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2):52-59.

[9] 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33(2):7-12.

[10] 邓春凤,冯 兵,龚 克,刘声伟.桂北城镇聚落空间形态及景观[J].城市问题,2007,26(9):62-68.

[11] 余汝艺等.旅游种群的入侵、继替与古村落空间秩序重组研究——以徽州古村落宏村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8):165-170.

[12] 卢 松.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及客流特性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15.

[13] 马建峰,杨 芳.文化遗产类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研究——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5):29-34.

[14] 王小明.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2):156-160.

[15] 卢 松,陆 林,徐 茗,等.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初探[J].地理研究,2005,24(4):581-590.

[16] 徐红罡,吴悦芳,彭丽娟.古村落旅游地游线固化的路径依赖[J].地理研究, 2010, 29(7): 1324-1334.

[17] 车震宇,楚珊珊,郑 溪. 游客行为与传统村落游览区域适度控制研究——以西递村、束河古镇为例. 旅游科学,2010,24(2):64-70.

[18] 沈世伟,冯展文.徽州古村落旅游者实证研究——以西递和宏村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23),3:90-94.

[19] 唐 黎,刘 茜.基于AHP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以福建长泰山重村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11):155-160.

[20] 李学军.西 递:构筑国际乡村旅游重镇[N].黄山日报,2007-03-14.

[21] 侯国林,黄震方.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08,25(1):37-39.

[22] 胡亮梓,谭益民,张双全,吴戈男.集体林区生态旅游发展与居民幸福感的研究——以常宁市塔山乡西江村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4):121-124.

[23] 徐靖婷,柳 肃.湖南隆回花瑶历史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适应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6):9-13.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ode of Heritage Tourism of Ancient Villages Based on Symbiosis Theory——Taking Xidi Village as an Example

ZHU Sheng-dong
(School of Tourism,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245021, Anhui, China)

Ancient village has become a kind of important tourist attractions.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ancient village facing excessive commercialization and hollow dilemma as tourists in and original inhabitants back.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trajectory of ancient village space by using the symbiosis theory of ecology, taking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Xidi village as a case, combining with the village heritage tourism from the physical landscape heritage to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then proposes village heritage tourism’s symbiotic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at retain village original inhabitants,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stakeholders’ interests, living protection overall heritage village is a development security for village heritage tourism symbiosis.

symbiosis theory; ancient village; heritage tourism; overall development

F205;F592.3

A

1673-9272(2015)04-0033-05

10.14067/j.cnki.1673-9272.2015.04.008

2015-04-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徽州古村落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遗产旅游整体开发模式研究”(12YJCZH320)。

朱生东,副教授,硕士;E-mail:zhushengdong@hsu.edu.cn。

朱生东.基于共生理论的古村落遗产旅游整体开发模式研究——以西递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4): 33-37, 43.

[本文编校:徐保风]

猜你喜欢

西递古村落旅游者
西递宏村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西递宏村
西递印象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火焰山下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