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锁芳运用“治痰五法”治疗肺系疾病经验
2015-12-18尹硕淼
史锁芳运用“治痰五法”治疗肺系疾病经验
尹硕淼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210029)
[摘要]史锁芳对肺系疾病中“痰”的治疗颇有心得,将治痰之法分为温化法、清化法、宣化法、通化法及补化法。其强调治痰应分清标本虚实,着眼五脏辨证论治。
[关键词]史锁芳;肺系疾病;治痰五法
[中图分类号]R249.2;R255.8[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5.05.015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项目(LJ200909);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K2011J04);江苏省中医院院级项目(Y14086)。
作者简介:尹硕淼(1991-),男,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7-28;编辑:曹健)
收稿日期:(2014-10-14;编辑:张倩)
现代医学认为,痰为呼吸道的分泌物,可分为喉以下气管源性及鼻源性。对于痰的治疗处理,主要包括对原发病的治疗和给予化痰药或体位排痰、吸痰等辅助处理。中医认为,痰的形成与各脏腑之间关系密切,应驱邪扶正相结合,立足五脏,标本兼治。
史锁芳为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国医大师周仲瑛、江苏省名老中医李石青、单兆伟,并深得真传。其业医近30年,对肺系疾病中“痰”的治疗颇有经验,将治痰之法分为温、清、宣、通、补五法,于虚实之中分清标本,着眼五脏辨证论治,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 温化法
痰为阴邪,易耗损阳气。若素体阳虚,或感受寒湿,或偏食寒凉厚味,则易成寒痰交结之证。此证多表现为咳嗽咳痰,痰色白质黏量多,咳声不爽,胸闷不舒,口不欲饮,饮喜热汤,纳差,大便黏腻不能成形,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史锁芳常以温化寒痰为法,方选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合二陈汤、六安煎加减;如胸闷甚,则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如外兼表证者,则佐以辛温之品,如羌活、防风、苍术;若痰湿过剩,聚而成饮者,可选射干麻黄汤化裁。
2 清化法
痰性黏滞,易阻遏气机。若气机不通,极易化热,而成痰热郁结之象。此多见于外感之邪入里化热,炼津成痰,痰热互结遂成;或素体本亏,偏嗜烟酒辛辣厚味之品,脾胃失健,水运不畅,遂煎熬成痰;若痰火遏久,血滞成瘀,损伤脉络,则可见出血。症多见痰色黄,质黏难咳,甚至夹有血丝、血块,口干欲饮,喜冷饮,或口黏腻不舒,大便干结,小便短而色黄,舌质红,苔黄黏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方用苇茎汤、桑白皮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若损伤肺之络脉,出现咳血者,合黛蛤散以止血。
3 宣化法
3.1风痰外袭,宣肺化痰若外感之风邪侵袭皮毛、困遏华盖,则华盖气机不调、宣肃失司,治节无权,停滞成痰。此类病证多见咳嗽频频,咽痒不适,无痰或见少量白色黏痰,难以咳出,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治以祛风化痰、宣肺解表之法,方选射干麻黄汤、止嗽散加减;咽喉为肺卫之门户,风痰侵袭肺卫,常客于咽喉,则咽痒不适,如痰郁化热、咽喉不利者,常选用《温病条辨》之上焦宣痹汤加减。
3.2风痰久遏,平肝化痰若正气本亏,或失治误治,外感之风邪久不退去,内合于肝,引动肝风,而成“伏风”。肝失条达,津聚成痰。《素问·五运行大论》言肝“在气为柔,在脏为肝,其性为喧,其德为和,其用为动”。《丹溪心法·痰十三》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先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史锁芳在临证中发现,有一类由于风痰所引起的肺系疾病,单纯选用疏风化痰、宣肺解表之品,治疗效果不明显,而从肝、肺两脏入手则疗效较好。此类病证多见咽痒,咳嗽,痰少或无,质黏难咳,胸闷气喘,胸部憋闷感,且多于下半夜发作或加重,甚至能出现夜间憋醒。根据子午流注理论,下半夜为肝肺两经所主,更为阳气初升之时,阳气行肝经、走肺经,后阳气渐升渐旺,遂驱风邪从肺络而出,且《伤寒论》
参考文献:
[1]谢轶群.老年性便秘从五脏论治[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5(5):62-64.
[2]孟繁东.李书义治疗老年性便秘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2,31(2):103-104.
云厥阴经欲解时在“从丑至卯上”,故史锁芳治疗此类咳喘往往选用乌梅丸加减。其认为,乌梅丸虽为治疗“蛔厥”之主方,但该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适合寒热错杂、阴阳气不相顺接之证。该方适用于“上热下寒、阴阳气不相顺接”之厥阴病象,如遇到“咳嗽咯痰,气上冲感,心烦,口干口渴,便溏肢冷”等症状,则乌梅丸法尽可选用。
4 通化法
《灵枢·本输》云:“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肺与大肠相表里,二者不仅在生理上相辅相成,在病理上更是相互影响[1]。针对在上咳喘咳痰不止,在下腑气不通、燥屎难排之证,史锁芳在选用降气化痰平喘药物的同时,伍以通腑导滞之品,意在“上病下治”“上下同治”,往往收“腑通痰消喘平”之功。此类患者临床上多见咳嗽痰多,痰黄或白,质稠难咳,腹胀,大便秘结难下,舌红苔腻,脉滑数。史锁芳常选用自拟方清源化痰颗粒(大黄、党参、黄芩、青礞石、炙麻黄、沉香、杏仁、半夏、橘红、茯苓、白术、川芎、地龙、甘草)加减,该方上下同治,如兼见咽部痰阻或痒者,则予以升降散加减;若痰多难吐,苇茎汤、甘桔汤亦可加减使用。
5 补化法
“肺为生痰之源,脾为储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根”,“痰邪”不仅仅是致病产物,更是病理产物。肺脾肾三脏为水液代谢之枢纽,若三脏有亏,则水液运化失司,必聚而生痰。若痰聚于肺窍,则好发痰证。此多见于年老体弱,或久病迁延不愈,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的患者。对于此类患者,应辨明脏腑不足之本,治疗上更要着眼于扶正,而不是单纯选用辛散之品徒治痰邪。
治疗上,史锁芳以脏腑辨证为纲领,寒热虚实为大法而选方用药。如肺脾两虚则选用六君子汤加减;肺肾不足者选用阳和汤、黑地黄丸或金水六君煎、六味地黄丸等。其常选用熟地黄作为扶正祛痰之首药。熟地黄乃补肾阴之要药,《景岳全书》中论熟地黄为“精血形质中第一品纯厚之药”“兼温剂始能回阳”。史锁芳认为,熟地黄除补肾填精外,更为消痰纳气、降逆平喘之佳品,尤擅运用本品及其类方救治顽逆久咳久喘之症[2]。但因熟地黄滋腻,易碍胃气,运用时应根据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及时调整用药,若脾虚较甚者,应先固护脾胃、健脾开胃,予异功散、资生丸等,待胃气来复,则可选用熟地黄类方;如脾虚不甚,可用熟地黄10~15 g,并与健运消导之品同用,以求脾肾同治;若脾胃功能尚佳,则可加大剂量,并密切关注患者脾胃功能。总之,选方用药上应勿失其法,尤其应注意正邪之间的关系,如出现咳嗽气喘加重,痰色由白变黄,恶寒发热明显,鼻煽息粗,舌苔黄厚腻,脉弦滑等一派痰热壅盛之象,则不可采用此法。待邪去正安,尚可予此法善后,缓治以图其本。
6 验案 [3]举隅
董某,男,71岁,2009年5月11日首诊。患者诉气喘,喉鸣,动则为甚,咳痰色白质黏,胸闷,腰膝酸软,舌苔薄白,舌质黯红,苔面干燥,脉浮滑。既往患有“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年。此为气阴两虚、肺肾不足之证。治以益气养阴、补益肺肾之法。熟地黄50 g,补骨脂25 g,山药20 g,党参15 g,谷芽12 g,麦冬、瓜蒌皮、薤白、当归、法半夏、地龙各10 g,紫河车、五味子、陈皮各6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09年6月15日。就诊时患者诉服药后动则气喘症状明显缓解,仍守原方。
按老年患者,肺病日久,胸闷,气喘,动则为甚,腰膝酸软,为肺肾不足证;痰质黏,舌黯红,苔面干燥,提示阴液不足。患者虽然病久,但无脾胃耗伤症状,且未见邪实之象,故立法以扶正为主,治疗上予以大剂量熟地黄配合生脉散、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意在益气养阴、补益肺肾、标本兼治。方证相应,故二诊时症状缓解。
参考文献:
[1]郑秀丽,杨宇,王宝家,等.从病理状态下肺功能与胃肠功能的变化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120-123.
[2]宋德胤,史锁芳.史锁芳教授运用熟地类方治疗慢性咳喘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3):107-109.
[3]史锁芳.哮喘中医特色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