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花油外用结合物理疗法治疗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肿48例

2015-12-19李小庭黄碧珍谢晓萍周立华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内瘘动静脉维持性

李小庭,黄碧珍,谢晓萍,周立华,王 洁,刘 戎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广东 广州 510602)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衰竭最主要的方法,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最佳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有效进行的关键[1]。然而在多次穿刺、护理不当、患者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下,动静脉内瘘易发生并发症,以至于动静脉内瘘失去功能,影响透析效果,并且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影响其生活质量。动静脉内瘘血肿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血肿部位皮肤出现瘀血、变硬,或成条索状,疼痛感明显,血管通路血流变慢,易导致血栓,影响透析效果[2]。因此,有效的动静脉内瘘血肿处理方法,对于需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笔者采用万花油外用结合物理疗法治疗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肿,临床效果良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慢性肾衰竭诊断标准[3]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CCr)≤20mL/min,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17.9mmol/L,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442μmol/L,患者出现贫血,血磷水平上升,血钙下降,代谢性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等。

1.2 纳入标准 确诊为慢性肾衰竭;需长期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透析频率每周2~3次;已建立动静脉内瘘;内瘘相关皮下出现血肿;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不能配合治疗和观察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非内瘘方式进行血液透析者;对所用药物过敏者。

1.4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96例参与本次研究。将9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其中对照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23~57岁,平均年龄(43.8±24.1)岁;慢性肾衰竭病程3~14年,平均病程(8.6±4.1)年;透析时间1~6年,平均(3.8±1.7)年;内瘘成熟时间5~19周,平均(9.7±2.5)周;内瘘使用时间1~5年,平均(3.6±1.5)年。治疗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21~53岁,平均年龄(42.3±22.5)岁;慢性肾衰竭病程3~16年,平均病程(8.7±3.8)年;透析时间1~7年,平均(4.2±2.1)年;内瘘成熟时间5~21周,平均(9.6±2.3)周,内瘘使用时间1~6年,平均(3.7±1.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内瘘成熟时间及使用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患者动静脉内瘘发生血肿时立即给予压迫止血,血肿局部给予冰块外敷6h,次日改为热敷,每次1h,每日3次;并采用红外线照射血肿局部,使红外线治疗仪距离患者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25cm处照射30min,中断10min后再照射30 min,每日1次。直至血肿消失。

2.1.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在血肿部位涂擦跌打万花油(国药准字Z44020998,广州白云山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每瓶50mL,由红花、苏木、桃花、三七等组成),每日3次,于每日红外线照射治疗后涂擦并按摩,至药物完全吸收。直至血肿消失。

2.2 观察指标

2.2.1 血肿消退情况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d后测量血肿直径,观察血肿消退情况。完全消退:血肿全部消退;部分消退:血肿消退不小于1cm;无效:血肿消退不足1cm或无变化。

2.2.2 疼痛程度评分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72h末采 用 视 觉 模 拟 评 分 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程度。

2.2.3 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 治疗后随访6个月,每次透析时观察并记录血流量不足(透析时血流量不足200mL/min)、静脉炎(局部红肿疼痛,血常规指标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局部血流信号消失或部分缺失)、内瘘狭窄(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内瘘静脉腔直径≤2.5mm)、血栓形成(瘘管杂音消失,动静脉吻合口血管震颤减弱,透析时血流量不足150mL/min)等发生情况。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型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统计学描述。同组治疗前后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治疗前均数及治疗前后差值均数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血肿消退情况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采用连续校正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血肿消退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3d后血肿均有不同程度的消退,但治疗组血肿消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Z=-3.96,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肿消退情况比较

3.2 两组血肿局部疼痛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肿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肿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肿VAS疼痛评分下降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肿局部疼痛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血肿局部疼痛情况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差值比较,#P<0.05。

对照 48 5.23±1.39 2.23±1.24*3.00±2.02治疗 48 5.25±1.28 0.83±0.75* 4.42±1.62#

3.3 两组并发症比较 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内瘘血流不足、静脉炎、内瘘狭窄、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4 结论

慢性肾衰竭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人数最多的病种,因此,在本次研究中,选择了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动静脉内瘘血肿的成因主要有:长期重复穿刺、定点穿刺;反复置管;透析过程中针头固定不稳而损伤血管;拔针后按压方式不正确,或者按压时间不足;透析过程中大量脱水造成高凝状态。其临床表现为血肿部位皮肤出现瘀血、变硬,或成条索状,疼痛感明显,血管通路血流变慢,易导致血栓,影响透析效果。

物理疗法是目前处理皮下血肿最为常用的方法,先用冰块外敷以控制血肿范围,再用热敷及红外线照射的热效应使血管扩张,促进血肿的消除[4],同时也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皮下血肿属中医学“瘀血”范畴,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局部气血的瘀滞,致使局部经络不通、气机阻滞不畅引起的症状[5]。治疗时宜采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治则。跌打万花油是由红花、苏木、桃花、三七等药物制成的油状液体,具有止血止痛、消炎生肌、消肿散瘀、舒筋活络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止血、止痛、抗菌、消炎、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临床常用于跌打损伤、撞击扭伤、刀伤出血及烫伤所致的皮肤肿胀、充血、出血和关节肿痛等软组织损伤诸症[6-7]。

本研究中,笔者将其与物理疗法合用,用于治疗动静脉内瘘血肿,一方面,其本身的功效可促进血肿的消散,并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红外线的热效应,也能促进其功效的发挥,产生协同作用,增加其疗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血肿消退情况、治疗后疼痛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万花油外用结合物理疗法对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肿有很好的疗效,且临床操作简便,治疗成本低。

[1]李爱云.云南白药气雾剂配合喜疗妥外用保护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探讨[J].吉林医学,2014,35(14):3136-3137.

[2]孟磊,陈洁,汤水福,等.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的应用[J].光明中医,2006,21(9):79-80.

[3]何立群.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8):8-9.

[4]严贺,李巧玲,童辉,等.远红外线理疗对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的保护作用[J].护理研究,2013,27(2A):354-356.

[5]莫继安,王晶.自制活血化瘀膏外敷治疗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J].护理研究,2014,28(2):484-485.

[6]梁建丽,庞桂凤,劳永娟,等.万花油联合马铃薯外敷对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维护效果观察[J].内科,2012,7(4):438-440.

[7]罗秀英,李敬虹.跌打万花油湿敷胺碘酮所致静脉炎[J].现代医院,2011,11(7):84-85.

猜你喜欢

内瘘动静脉维持性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中药泡手结合按摩用于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护理中的效果与并发症分析
八段锦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有效性的meta分析
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预见性护理对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动静脉内瘘感染原因及护理干预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研究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人文关怀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