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2015-12-18兰艳丽
蒋 雷 兰艳丽
河南叶县人民医院 叶县 467200
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卒中发生后患者除神经功能缺损外,同时还出现情绪低落、自责自罪、兴趣减退等情感性(心境)障碍。我院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病人给予帕罗西汀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7 例患者均为2010-01—2014-05 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确诊为PSD 的病人。入选标准:(1)脑卒中发病后20d~2个月,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 或MRI证实;(2)抑郁症诊断标准符合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18分。排除标准:(1)失语、智能损害,不能正常交流者;(2)意识障碍或病情不稳定者;(3)合并其他内科系统严重疾病;(4)既往有阳性精神病史。共57例患者,随机分为帕罗西汀组32例和阿米替林组25例。2组性别构成、年龄、体质量、伴发病、基础用药及HAM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初始评分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抗抑郁治疗,帕罗西汀组起始剂量20mg/d,根据病情调整,平均剂量(30±10)mg/d;阿米替林组起始剂量为50 mg/d,逐渐加量,2周达到治疗量(150±50)mg/d,2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期间不联合应用其他抗抑郁药。严重失眠病人可临时服用氯硝西泮,1~2mg/次。抑郁程度采用HAMD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8周末各评定1次;神经功能康复采用SSS和BI于治疗前后各评定1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1)抑郁症状以HAMD 为评定标准。(2)神经功能康复以SSS、BI为评分标准。(3)不良反应根据患者不良反应的症状及治疗前后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AMD 评分比较 HAMD 评分比较,帕罗西汀组较阿米替林组疗效显著(P<0.05)。见表2。
2.2 神经功能康复评分 2组治疗8周后SSS、BI评分均明显增加,且帕罗西汀组疗效优于阿米替林组。见表3。
表2 2组治疗前后HAMD 评分比较 (±s)
表2 2组治疗前后HAMD 评分比较 (±s)
组别 n 治疗前治疗后2周 4周 6周帕罗西汀组32 27.12±4.59 19.12±4.0 14.66±4.04 6.91±4.34阿米替林组25 26.36±4.11 24.8±5.39 18.44±4.93 8.96±5.08
表3 2组治疗前后SSS评分、BI评分比较 (±s)
表3 2组治疗前后SSS评分、BI评分比较 (±s)
组别n SSS BI指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帕罗西汀组32 38.44±3.54 51.66±3.54 60.16±12.54 89.22±9.08阿米替林组25 38.12±3.89 48.8±3.86 59.6±13.3 78.8±13.2 5
2.3 不良反应 帕罗西汀组治疗中头晕2例,轻度胃肠道反应2例,阿米替林组8例嗜睡,5例口干、便秘,6例轻中度胃肠道反应等,1例视物模糊、心悸,1例因烦躁。帕罗西汀组不良反应少于阿米替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卒中后因语言沟通障碍、吞咽困难、肢体活动障碍使病人的心理反应比其他许多疾病的心理反应严重,极易导致PSD。PSD 发病率主要集中在40%~50%[1],是一种继发性抑郁症,直接给病人带来躯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主动康复的愿望降低,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阻碍病人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由于原发病表现较为突出,往往掩盖了抑郁症状,导致抑郁被忽略。故对PSD 的识别和治疗非常重要。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4]:(1)脑内病变部位与PSD 是否存在联系,仍然是目前争议较多的一问题。Vataja等[5]通过研究认为:额叶前部皮质下通路受累,尤其是左侧半球上述部位的缺血性卒中与PSD 存在显著相关性,PSD 严重程度与脑损伤至额极的距离存在显著相关性。TangWK 等[6]的研究表明,皮质下和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域损害是PSD 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了相反结论。(2)神经生物学机制 脑卒中病灶直接损害与心境调节有关的神经通路,有多种假说,其中5-羟色胺假说和去甲肾上腺素假说为经典假说,假说认为脑卒中病变破坏了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元及其通路,使中枢神经系统5-HT 和NE 低下而导致抑郁。高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的出现,5-羟色胺假说越来越受到重视。(3)心理社会机制(反应性机制)社会和心理应激因素是导致脑卒中后抑郁的主要原因,PSD 的严重程度和功能缺陷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社会、心理和生物因素共同导致了PSD 的发生。(4)可能与卒中后病程有关,PSD 发生的高峰期为卒中后3~6 个月[1]。(5)人格因素:性格内向,内在适应性差,同时存在神经质、疑病质、癔症性人格等个体易患抑郁症。同样,具有这些心理特征的卒中患者可能更易患PSD。(6)其他因素:性别,基因[7],炎症反应等。一般认为,早期可能与脑损伤后神经生物学因素密切相关,而后期发生的抑郁则更多地取决于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心理、社会、人格及病程因素。
选择脑卒中后20d~2个月急性期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有以下两点:(1)该时期是脑卒中后PSD 发病初期,PSD的发病率较高,此期PSD 发病机制可能与脑损伤后神经生物学因素密切相关,该研究的药物主要是调整神经生物学因素。(2)通常认为2周后进入脑卒中恢复期,该期是缺损的神经功能开始明显恢复的时期,PSD 早期诊断和治疗更利于康复。
通过本研究,显示帕罗西汀和阿米替林治疗PSD 均有效,帕罗西汀疗效较好。另外,2组HAMD 评分于治疗第2周末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帕罗西汀组优于阿米替林组;起效的时间与SSRIs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和改善脑内递质及受体的时间[8-9]相关,药物治疗2~4 周开始起效。两药对PSD 疗效有显著差异与国内一些研究一致[10].
帕罗西汀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仅表现轻微眩晕、口干、恶心、便秘等胃肠道反应,而阿米替林则有嗜睡、口干、便秘、视物模糊、心慌、排尿困难、食欲减退等,偶有烦躁、精神病性症状,不良反应相对较重,导致病人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的不同可能与其药物作用机制及选择性的高低有关。(1)帕罗西汀是一种新型的高选择性SSRIs,它通过抑制突触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提高5-羟色胺能神经传导,发挥抗抑郁作用,它对胆碱能、组胺或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亲和力低,因此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帕罗西汀在结构上不同于其他同类型的化合物,也不同于三环类抗抑郁药,故有效率较高,且每天只需1次服药,利于维持治疗及提高患者出院后服药的依从性。适合老年人的使用。而且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少,短期或长期治疗对血液学、生物化学和泌尿系统无特异改变。根据国内外抑郁障碍药物治疗规则,SSRIs推荐作为一线药物选用。(2)阿米替林属于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属于非选择性单胺摄取抑制药,主要抑制NE和5-HT 的再摄取,还具有抗胆碱作用,α1肾上腺素和H1受体的阻断作用。
综上所述,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比较,帕罗西汀对PSD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依从性好,不良反应相对较小,特别对PSD病人而言,容易接受。帕罗西汀可减轻病人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使病人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治疗与康复训练,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1]张海东,李峰,马翊竑.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4,21(1):63-64.
[2]郝贵峰,张继香,刘 伟.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3):312-313.
[3]谭卫卫,孙贤桢.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8):1 010-1 012.
[4]席富强,冯慧琼.脑卒中后抑郁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4):247-248.
[5]Vataja R,Pohjasvaara T,MäntyläR,et al.Depression-executive dysfunction syndrome in stroke patients[J].Am J Geriatr Psychiatry,2005,13(2):99-107.
[6]Tang WK,Chan SS,Chiu HF,et al.Poststroke depression in Chinese patients:frequency,psychosocial,clinical,and radiological determinants[J].J Geriatr Psychiatry Neurol,2005,18(1):45-51.
[7]Tang WK,Tang N,Liao CD,et al.Serotonin receptor 2Cgene polymorphism associated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in Chinese patients[J].Genet Mol Res,2013,12(2):1 546-1 553.
[8]吕淑艳,陈玉辉.抗抑郁药起效速度与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关系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4):1 752.
[9]周翠玲,王利群,谢惠君.帕罗西汀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3,22(1):55.
[10]梅琳.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126例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3):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