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2015-12-18窦祥铭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增幅安徽省县域

窦祥铭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县域经济总量平稳增长

2013年,安徽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9 2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增幅比全省高0.2个百分点,从2005年起连续第9年增幅高于全省。2014年一季度,安徽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1 858.2亿元,同比增长 9.4%,增幅比全省低0.2个百分点。

(二)县域农业生产保持稳定

2013年,安徽省县域农业增加值1 874.2亿元,比上年增长3.7%,增幅比全省高0.2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中,粮食产量3 083.2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油料产量194.4万吨,比上年增长0.3%;棉花产量28.9万吨,比上年下降7.6%;肉类产量349.9万吨,比上年增长2.5%。涡阳、蒙城、怀远、霍邱、寿县等11县粮食产量超百万吨,占全部县域粮食产量的40%以上。常用耕地面积稳中有增,由上年的337万公顷增加到337.7万公顷。2014年一季度,安徽省县域农业增加值265.1亿元,同比增长3.9%,增幅比全省低0.1个百分点。

(三)县域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2013年,安徽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9 632户,比上年净增1 468户,增长18.8%,增幅比全省高2.3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 8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增幅比全省高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93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增幅比全省低2.1个百分点;工业化率46.5%,比上年高0.4个百分点,19县(市)工业化率超过50%,其中当涂、繁昌等6县(市)超过60%。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安徽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10 368户,比上年年末净增736户;1-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 374.4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比全省高0.8个百分点;一季度县域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3 398.6亿元,同比增长15.6%,增幅比全省高3.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168.1亿元,同比增长19.9%,增幅比全省低1.2个百分点。

(四)县域投资、消费增势较好

2013年,安徽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8 199.8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增幅比全省高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 76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增幅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2014年1-4月,安徽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2 430.6亿元,同比增长19.8%,增幅比全省高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消费品(商品)零售额293.7亿元,同比增长18.5%,增幅比全省高6.6个百分点。

(五)县域进出口降幅较大

2013年,安徽省县域进出口总额9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出口8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1%,二者增幅分别比全省高17.8和28.5个百分点。2014年1-4月,安徽省县域进出口总额24.5亿美元,同比下降22.5%(全省进出口同比增长4.2%),其中出口20.6亿美元,同比下降28.8%,降幅比全省高19.3个百分点,全省34县(市)进出口同比下降,其中净减少额超过5 000万美元的有宁国、巢湖、芜湖、肥东等7县(市)。

(六)县域实际利用外资增势减缓

2013年,安徽省县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8%,增幅比全省低0.9个百分点。2014年1-4月,安徽省县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6亿美元,同比增长14.7%,增幅比全省低7.2个百分点。其中,皖江37县(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3亿美元,同比增长17.2%,增幅比全省低4.7个百分点;皖北17县(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4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增幅比全省低5.1个百分点。

(七)县域财政收支稳中有升

2013年,安徽省县域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达1 0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增幅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全省8县(市)财政收入超过30亿元,其中肥西突破50亿元,当涂、凤台突破40亿元;财政支出1 86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增幅比全省高0.5个百分点。2014年1-4月,安徽省县域财政收入386.8亿元,同比增长9.9%,增幅比全省低1.8个百分点;财政支出623.7亿元,同比增长8.9%,增幅比全省高4个百分点。

(八)县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比提升

2013年末,安徽省县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 108.6亿元,占全省贷款的26.8%,比年初增加897.2亿元,增量占全省的32.5%。2014年4月末,安徽省县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 563.7亿元,同比增长22.2%,增幅比全省高5.8个百分点,占全省贷款的27.5%,比年初增加455.1亿元,增量占全省的39%。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域经济增速明显回落

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和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安徽省县域经济增速呈明显回落的态势。2013年安徽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由上年的13.3%回落到10.6%,领先全省幅度由1.2个百分点缩小为0.2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由48.8%下降为48.4%。以皖北县域为例,2013年皖北17县(市)地区生产总值2 650.1亿元,比上年增长9.9%,增幅分别比全省县域、全省低0.7和0.5个百分点,且比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明显大于全省。2014年一季度安徽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由上年同期比全省高0.1个百分点变为低0.2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由47%下降为46.8%。

(二)县域间发展不平衡

安徽省县域区域环境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加之县域多按照“画地为牢”的方式发展各自经济,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措施,不能及时适应形势的变化,造成县域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2013年安徽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达464亿元(肥西),最低的仅为18.9亿元(石台),最高县是最低县的24.6倍;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达67 230.2元(繁昌),最低的仅为5 482.3元(临泉),最高县是最低县的12.3倍;县域财政收入最高的达50.1亿元(肥西),最低的仅为1.9亿元(石台),最高县是最低县的26.4倍。

(三)县域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近年来,安徽省县域产业结构虽有所改善,但层次依然偏低,存在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的现象。从农业看,农业比重依然偏高,2013年安徽省半数县(市)农业占比超过20%,且农业生产种植单一,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其对县域经济和县级财力贡献有限。从工业看,2013年安徽省县域煤电、冶金、水泥建材、化工等行业比重较大,这些行业消耗大、污染重,且行业收益趋于下降,如繁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利润、当涂黑色金属冶炼业利润、铜陵有色金属冶炼业利润分别比上年下降1.3%、25.8%、84%。从服务业看,2013年安徽省县域服务业占比仅为26.6%,分别比全省、全国低6.5和19.5个百分点,且服务业产业层次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难以对县域经济增长形成新的支撑。

(四)县域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县域财力不足一直是困扰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障碍。安徽省多数县(市)要靠中央、省、市的财政转移支付才能维持正常运转,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财政自给率低、运转比较困难[1]。目前,安徽省县域普遍面临必须依靠自身努力消化许多刚性财政支出的压力,但随着建设园区、改善交通、提高社保等刚性财政支出的增长远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速,县域财政收支失衡较严重,2013年仅凤台、铜陵等5县(市)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其他县(市)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

(五)县域要素制约问题突出

从资金支持看,2013年末安徽省县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 108.6亿元,占全省贷款的26.8%,远低于县域经济占全省份额的48.4%。并且,金融机构贷款多倾向于大城市、大行业和优势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因企业自身效益不佳和缺乏有效的信贷担保机制,往往难以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加之国有商业银行为规避金融风险,不断收缩县域机构及其相关业务,导致县域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担保难和融资难,县域经济发展由此陷入“贫困恶性循环”[2]。从招商引资看,安徽省部分县(市)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对外资的吸引力相对较弱,2013年阜南、潜山等17县(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足2 000万美元,其中石台、临泉未引入项目。从人力资源看,安徽省县域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普遍短缺,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较低,人才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科技创新看,安徽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限制了科技进步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是研发投入不足,2012年安徽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60.6亿元,仅占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的0.7%,比全省低0.9个百分点;二是研发成果较少,2013年安徽省县域发明专利申请量15 971件,但授权量仅1 095件,后者占全省的25.8%;三是新兴产业规模较小,且分布很不平衡,2013年安徽省县域战略新兴产业产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0%左右,其中40%以上集中在合芜蚌地区。

(六)县域基础设施薄弱

基础设施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基础设施供给充足,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促进经济规模的形成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近年来,安徽省县域的基础设施虽有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交通不便、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信息网络不畅等薄弱环节,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政策机遇集中叠加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和依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3]。如果说城市经济特别是大中型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那么广大县域经济则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国家、省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使安徽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政策机遇,如中部崛起、中原经济区、长江经济带、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皖江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合肥经济圈、皖北振兴计划、沿淮城市群等。“政策连着机遇,机遇带来希望”,以上多种政策机遇的集中叠加,已成为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前所未有的最大机遇。

(二)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2013年,安徽省生产总值19 0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增速居中部第1位,增幅分别比河南省、山西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高1.4、1.5、0.3、0.3、0.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2.7个百分点。2014年一季度,安徽省经济在转型升级中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全省生产总值3 971.2亿元,同比增长9.6%,增幅比全国高2.2个百分点。安徽省县域经济与全省经济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全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很大程度上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先导和条件。

(三)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安徽省农业主要集中在县域,农民仍是县域人口的主体,广大农民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关系到县域内农民的根本利益,涉及县域经济基础的稳固与否,也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2014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出台,其主旨在于通过改革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为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精神,3月安徽省出台《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着力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安徽省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还将有力促进县域二、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县域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

(四)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

“十二五”以来,安徽省立足自身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全省工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2013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 559.6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增幅比全国高4个百分点,居全国位次由上年的第3位上升至第1位,自2000年以来首次居全国首位,增速已连续21个月保持中部第1位,增幅分别比河南省、山西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高1.9、3.2、1.9、2.1、1.8个百分点。2014年一季度,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 235.9亿元,同比增长13%,增幅比全国高4.3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保持全国第1位。工业化是推动县域经济起飞的引擎,随着新型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安徽省各县(市)的工业水平有了大幅提升,这有利于县域经济的壮大和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

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3年3月1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在北京签署《综合推进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合作备忘录》(2013-2015年),共同推进安徽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根据合作备忘录,2013-2015年,双方将在安徽省9市、21县启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并在2020年前持续深入推进全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4]。《合作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预期全省城镇化率将由2013年的47.9%提高到2015年的51%和2020年的58%。安徽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将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六)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态势良好

随着安徽省加入长三角合作机制和皖江示范区整合平台融入长三角,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呈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据统计,仅2013年1-5月,长三角二省一市(浙江省、江苏省和上海市)在安徽省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 840个,实际到位资金1 268.6亿元,同比增长33.4%,增幅比全省高4.8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的54.5%,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浙江省投资项目1 255个,到位资金530.1亿元,居第1位;江苏省投资项目1 052个,到位资金432.1亿元,居第2位;上海市投资项目533个,到位资金306.4亿元,居第3位。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是皖江示范区,该示范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等9市、59县(市、区),辐射全省。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良好态势,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四、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相对于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县域经济发展的配套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突出表现为:层级繁多、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严重束缚了县域经济的自主发展;向上集中的财税体制造成县域内财权与事权不统一、财力与责任不对等问题突出,使县级政府在发展本地经济、处理本地事务时往往“有心无力”,处于“空有雄心壮志,少有具体手段”的尴尬境地[5];城乡分异的土地管理制度在造成县域土地资源不能有效盘活的同时,也使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更趋恶化;失衡的公共、产业政策加剧了县域农业的落后和农村的封闭贫困;中小企业贷款困难,农村金融日益边缘化,农民创业缺乏“第一桶金”;还有滞后发育的农村社保制度、人才管理制度等都在阻碍县域经济高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二)思想观念不够灵活

当前,安徽省有些县(市)仍存在思想观念滞后现象,这直接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一是主观能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惰性比较普遍,跳不出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墨守陈规,抢抓意识不强。二是市场意识不够,不善于运用市场机制运作和管理经济,发展经济的思路死、路子窄、办法少。三是视野不开阔,考虑和处理问题时常带有狭隘的地方观念,缺乏合作和整体发展的意识。四是人力资本观念淡薄,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不善于运用灵活手段引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用人环境不宽松,缺乏公平和效率观,不善于为“人尽其才”创造必要的舞台和机会。

(三)周边省份竞争压力

在全国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形势下,安徽省周边省份也纷纷为县域经济发展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将县域经济摆在省域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围绕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流动要素展开激烈竞争。与周边省份相比,安徽省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方面的创新力并不强,大多是人有我有,人无我亦无,政策缺乏地方特色及可操作性,总体效果并不显著。

(四)“地区拖累”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自然条件、区位因素、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不同,安徽省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地理空间上的分割使不同区域内的县域经济具有不同的特色,也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极。但安徽省内部各地区间的“极化效应”并不显著,“扩散效应”更是不强,主要原因在于各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发达县(市)并不具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条件和能力,相反会在发展中受到落后县(市)“软硬环境约束”的牵扯和羁绊,从而使自身发展受限,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安徽省落后县(市)的长期存在及其与发达县(市)差距的日益拉大,一定程度上将会对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形成“拖累”。

(五)资源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一定时期以来,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以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多数县(市)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忽视了资源环境问题,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的严重破坏。突出表现为:资源过度开采,且开采的方式、方法落后;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工业清洁生产水平落后,污染物未能得到有效处理。资源保护形势的日益严峻,已成为安徽省县域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水平提高的巨大障碍。

(六)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民营经济已成为安徽省县域社会投资的主体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实力和发展活力,更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全面实现。近年来,安徽省各县(市)有关方面为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付出了诸多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民营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还存在“三个不到位”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亲商、重商、护商的社会氛围不浓,怕私、疑私、防私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弹簧门”、“玻璃门”已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顽疾”,一些县(市)的有关部门在准入门槛、物质条件等方面层层加码,挤压民营经济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三是管理服务不到位,不少县级政府服务意识淡薄,办事效率不高,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屡禁不止,严重影响到民营企业的投资意愿,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优,很大程度上将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形成阻碍。

五、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加快政府自身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和强大动力。经过多次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已取得显著成果,正在向着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应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一是继续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二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责;三是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管;四是认真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五是政府要依法履行职责[6]。

(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从安徽省实际情况看,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因此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把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为进一步提高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夯实县域经济基础,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第一,坚持把保供给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全力抓好粮食、蔬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第二,坚持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第三,坚持把农业科技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全力抓好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加快实用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第四,坚持把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抓手,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整体素质。第五,坚持把升级转型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做强做大农业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益。第六,坚持把增进农民利益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全力抓好农业经营服务机制的创新。

(三)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目前,安徽省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工业化滞后是主要原因,“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几乎是一些传统农业县的共同特征。从省外经验看,工业经济兴则县域经济兴,工业经济强则县域综合实力强。因此,安徽省除少数县(市)因保护生态环境和名胜风景的需要而不宜发展工业外,其他县(市)都要把提高工业化水平作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此,一要以创新促提高,着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要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为核心,推动结构优化升级;三要完善园区建设,走发展集群化之路;四要消除一切不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观念、体制和政策障碍。

(四)大力发展县域服务业,塑造县域经济发展新支撑

加快发展县域服务业是保增长、促转型和重民生的必然选择,对于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力发展安徽省县域服务业,塑造县域经济新支撑,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坚持把提升传统服务业和发展新兴服务业相结合,着力提高服务业在县域三次产业中的占比。第二,鼓励条件具备的地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集聚区,引进、培育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积极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以及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第三,按照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方向,鼓励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县域服务业。第四,以社区服务、信息咨询、旅游文化等为切入点,加快服务业的转型升级[7]。

(五)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县域经济发展潜力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构筑县域经济发展平台的关键因素,也是释放县域经济发展潜力的重大举措。首先,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其次,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县域工业化的载体;再次,新型城镇化是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助推器;最后,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县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依靠新型城镇化释放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一要超前规划,科学规划,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二要合理布局,重点突出,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三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实力;四要统筹兼顾,创新制度,建立新型城镇化推进机制;五要拓宽渠道,多方筹资,建立新型城镇化融资体系。

(六)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问题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资金匮乏特别是短期内融资困难是制约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解决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对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此,一要构建多层次、多元化、适度竞争的县域金融体系和融资机制;二要完善县域金融协作机制;三要创新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四要推动各金融机构在县域增设分支机构和网点;五完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前,安徽省县域还普遍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造成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退化,这种落后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新的高级文明形态,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安徽省县域经济必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一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二要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环保力度;三要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四要推进生态产业化工程建设;五要建立以绿色考核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机制和体系。

(八)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带动县域经济全面振兴

民营经济是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希望,只有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增长的内动力和生长点,不断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才能真正打开县域经济全面振兴的崭新局面。“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为优化安徽省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一是继续解放思想,不断破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壁垒和体制障碍;二是强化政策落实,真正做到对民营企业多支持、多服务,不添乱、不干预;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民营经济摆上重要的战略位置[8]。

[1] 周加来,张士杰.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R].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4.

[2] 张士杰,周加来.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建设美好县域[R].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3.

[3] 张庆淑.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9):149-150.

[4] 宗禾,吴林红,黄永礼.综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 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N].安徽日报,2013-03-14(A1).

[5] 刘文先,徐恺.安徽县域经济实证分析与发展研究[J].江淮论坛,2009,(3):5-12.

[6] 杨晶.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J].行政管理改革,2014,(3):4-11.

[7] 夏兴萍,王斌.力促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N].合肥日报,2014-09-25(A05).

[8] 本报评论员.优化环境 兴起民营经济新一轮发展热潮[N].安徽日报,2013-02-28(A1).

猜你喜欢

增幅安徽省县域
成长相册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2020年墨龙舌兰酒出口创14年来最大增幅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2016年汽车产销双双超过2800万辆增幅比上年较快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