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方受治疗骨质疏松症经验
2015-12-18毛国庆
毛国庆
(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江苏 南京 210029)
诸方受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60余年,临床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屡起沉疴。诸师近年来用温肾宣痹汤治疗骨质疏松症,获效良多。
1 对骨质疏松症病机的认识
一般认为骨质疏松症的病机为五脏虚损[1]。诸师认同这一观点,并认为首先由于肾中阳气虚衰所致。由于年龄增加、生理退化,中老年人常会出现肾气虚衰、肾精不足、精不充髓,髓失所养,导致骨软不坚,出现骨痿。《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女子……七七,经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丈夫……八八天癸绝,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明确指出肾气的盛衰决定着骨的强健与衰弱。此“肾气”即指肾中之阳气,而肾精亦为肾气所化。诸师常引用《医经精义》:“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说明骨之强劲与脆弱是肾中精气盛衰的重要标志。
诸师还认为骨质疏松症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并主肌肉四肢。《素问·生气通天论》:“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大命。”说明后天养先天,脾胃功能强盛可以充养肾精。《素问·五脏生成》:“肾之合骨也,其荣在发,其主脾也。”年老脾胃虚弱,水谷精微化生不足,导致肌肉骨髓失养,四肢不用,脾虚不能充养先天,又会导致肾精不足,筋骨失养,骨痿不用。脾肾的亏虚通常尤以阳气虚衰为主,临床表现为脾肾阳虚的证候。
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谷入胃,经过脾的运化,升清降浊,将水谷之精微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天地之精气相合,形成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宗气,通过肺的通调水道,水津四布,输布全身,而肺的功能正常,亦赖于脾的水谷精微滋养。骨质疏松症患者年高体弱、脾胃虚弱,水谷精微化生不足,先后天之气皆失养,宗气化生不足,必然导致气虚,气虚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停,寒湿丛生,所以临床还常表现为气虚证候。
老年人肾中精气不足,因为肝肾同源,肝又主筋藏血,肾精不足,必然导致肝的阴血不足,肝肾阴精不足,所以临床还会出现阴虚一类证候。
诸师指出瘀血也是骨质疏松症患者重要的病理基础。《灵枢·营卫生会》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这里的气道“涩”,指血脉运行不畅,血液瘀滞,经脉不畅,水谷精微得不到布散,不仅脏腑因濡养不足而衰弱,骨髓也因此不得充润,骨骼失养,发为骨痿。这和其他许多学者的观点是相同的[2]。
故诸师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总由脾肾阳气虚衰,肝肾阴血不足,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筋骨失其濡养而致。
2 对骨质疏松症治则治法的认识
诸师治疗骨质疏松症首重温肾。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真火(元阳),肾之元阳就是人体中的太阳,有了太阳才有了生命。《易经》云:“大者乾元,万物资始。”命门真火旺则十二经脉循行不息,五脏六腑气化周行,生命欣欣向荣;此火一衰,诸脏皆衰,百病丛生。温肾宣痹汤以一个“温”字,体现了诸师扶助阳气的临床思维。
诸师治疗骨质疏松症常驱邪与扶正并重。阳气虚衰,津液运化失常,寒湿内生即为邪,寒性收引,湿性黏滞,影响脉络的通畅,常是引起疼痛主要原因。所以温肾宣痹汤以一个“宣”字来宣散寒邪、宣化湿邪。
诸师治疗骨质疏松症还重视调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运,升降正常,饮食倍进,气血津液化生有源,则五脏受荫,而色泽身强;若脾胃受损,胃气受伤,化源疲乏,他脏必定皆无生气。《灵枢·五味》云:“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李东垣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升降失常,运化水谷乏力,必然导致水湿停留,湿旺气郁,津液不行,此时若遇火衰,则泛滥而生寒饮。脾胃是人体气机运化升降的枢纽,调理脾胃,五脏有养,气血自流,筋骨自健。
诸师对血瘀证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亦取法于温通宣化。寒凝则血瘀,气虚则血滞,通过温脾肾之气,达到气行则血行。对于阴虚型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在调补脾肾的基础上,佐以咸寒之品以滋阴潜阳。
3 组方用药特点
诸师在辨证的基础上,常以温肾宣痹汤加减治疗骨质疏松症。其方组成:薏苡仁、葛根各15g,茯苓12g,天麻、狗脊、桂枝、木香、泽泻、附子、炒白术、生甘草各10g,北细辛6g。方中以附子、细辛、桂枝相伍,是取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意,治疗素体阳虚,或寒邪直中少阴,伤伐肾阳,而兼有表证的代表方剂。《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诸师认为临床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表证并不严重,常有肾阳虚的一系列表现,故以桂枝代麻黄,去其发汗之性,增其益火之源、温通经脉功效。诸师认为附子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恢复失散之元阳,与桂枝、细辛配伍,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表里之阴寒,温少阴之肾气;与桂枝、白术等温里药相伍,能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寒湿。此外以狗脊温肾壮阳,阳虚寒盛者酌加鹿角胶,填补肝肾之精,使化生有源,阳得以生。
骨质疏松症患者常表现为项背腰脊疼痛,腰背项脊为太阳经循行部位,风寒湿邪客于腰脊,损伤阳经气血,致使阳气受损,阳气不足,气血阻滞不通,痹痛丛生,头目眩晕,日久损及阴血,可见肢体麻木。对此诸师用附子、细辛配葛根升诸阳经气血以温经通络、充髓填海,葛根入太阳经可领诸驱寒药直达病所,使阴霾自去,日照当空;配天麻以祛风除湿止痛,补肝肾强筋骨以固本,麻木自除。
温肾宣痹汤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相伍温阳健脾、化饮利水。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主治太阳病吐下之后,损伤中阳,脾失健运,水湿停留中焦而上逆,是太阴虚寒的证候。此所以固中州而通水道,使中气周流,而五脏得养。《四圣心源·六气治法》治太阴湿土法用术甘苓泽汤,方药组成即为白术、甘草、茯苓、泽泻。中气虚甚乏力懒言者,酌加党参、黄芪。
诸师在治疗血瘀型骨质疏松症患者时,常在温肾宣痹汤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之类活血之品。在治疗阴虚证骨质疏松症时,常用温肾宣痹汤去附子,加枸杞子、菊花、白芍、炙鳖甲、龟板等滋阴潜阳之品。
4 典型案例
郑某,女,60岁,退休,2013年7月12日初诊。主诉:腰部疼痛活动不利反复发作5年,近来加重。患者5年来每值阴雨天即感腰部酸痛,疼痛以腰椎两侧为著,曾经摄腰椎X线片提示:第3、第4、第5腰椎前缘见骨质增生,诸腰椎椎体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第1、第2腰椎体轻度压缩性改变。腰椎CT片:第4、第5腰椎间盘和第5腰椎、第1骶椎椎间盘膨出。1个月前因家务劳累后,觉腰部沉重,晚间受凉致腰痛渐重,予以热敷、外用膏药,腰痛不减而渐至腰部,活动僵硬受限。患者5年前曾有右腕部骨折病史,自觉近几年来身高减少5cm,平素也有四肢关节疼痛,夜寐下肢抽搐。刻下:畏寒肢冷,颈项腰背部自觉有风吹感,饮食尚可,大便和小便正常,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脉沉弱。体格检查:腰椎外观无肿胀、青紫,生理前凸消失,第3~5腰椎棘突两旁及两侧骶棘肌均有压痛,有轻度叩击痛,无明显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腰椎后伸受限,屈曲约40°。予再次复查腰椎CT:第4、第5腰椎间盘和第5腰椎、第1骶椎椎间盘膨出,椎体前缘骨质增生,小关节退变。骨密度检查:T=-3.4SD(T=(骨峰值-测定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诊断: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脾肾阳虚,治当温肾健脾。
予服温肾宣痹汤15剂,结合辨病治疗予以钙尔奇-D 600mg,每日1片,阿发骨化醇0.25μg,每日2次,嘱其避免弯腰负重等活动,慢走1h,户外活动不少于2h。半个月后复诊,腰痛减轻,屈伸旋转均已好转,自述症状明显好转,下肢抽搐感消失,续服温肾宣痹汤20剂,其他治疗同前。三诊:腰痛基本恢复,仅有轻微的酸痛感,畏寒肢冷大为缓解,背部冷风感也消失,睡眠好转,舌淡苔薄,齿痕明显减轻,脉沉细。嘱其隔日服用温肾宣痹汤1次,疗程坚持到3个月,停服汤药,钙尔奇及骨化醇继用。半年后复诊,患者自觉腰部仅偶尔有轻微疼痛,热敷后即缓解,腰部活动恢复正常,复查骨密度T=-3.1SD。
5 结语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症主要病变部位在骨骼,发病年龄主要在老年期和老年前期,发病率高[3],是最常见的老年病之一。中医“肾主骨”是其最基本的理论。温肾宣痹汤治疗骨质疏松症正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从温肾入手,调护先后天之本,养先天之气,固后天之本,脾肾健而寒湿自除,气血足而筋骨得养,痹痛得消。
[1]郭晓黎.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J].中医学报,2012,27(10):1289-1290.
[2]金珉廷,郑洪新.骨质疏松症的中医体质学特征[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4):824-826.
[3]李平生.老年人骨质疏松[J].人民军医,2004,47(7):41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