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晓东辨治口疮经验

2015-12-18李可藏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泻心汤口疮附子

李可藏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口疮,是指口舌黏膜上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小溃疡,局部灼热疼痛的一种疾病,凡口腔颊腭、唇舌黏膜发生点状溃疡性损害的病变,均属本病范围[1]。口疮病因复杂,虽未经治疗,持续一段时间,可以自愈,但患者自觉疼痛不适且容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者会影响生活质量。

徐晓东长期从事方剂学教学和方剂配伍规律研究,善用经方、时方辨治疑难杂病,对于顽固性、复发性的口疮,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治疗口疮的4则典型验案介绍如下。

1 病案举隅

1.1 甘露饮合导赤散案 罗某,女,34岁,2013年5月23日初诊。口疮,反复不愈,纳食尚可,大便干结,舌红苔薄,脉弦细数,方用甘露饮。石膏(先煎)60g,生地黄、熟地黄、枳壳、赤芍、白芍、炒酸枣仁各30g,天冬、麦冬、知母各24g,茵陈、黄芩、枇杷叶、竹叶、栀子、生蒲黄各15g,铁皮枫斗12g,通草6g。7剂。2013年6月9日复诊,服药后口疮已愈合,但停药后又复发,宜原法续服7剂。

按 甘露饮,最早以甘露饮子收载于《阎氏小儿方论》,主治“心胃热,咽痛,口舌生疮,并疮疹已发未发,又治热气上攻,牙龈肿,牙齿动摇”。徐师指出,凡病机属“阴虚湿热”,且见口腔及头面诸疾者,用此方多效。

患者口疮,症见舌红苔薄,脉弦细数,是阴虚胃热之候,治宜甘露饮养阴清热、行气利湿。选用大剂量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石斛,以养阴、清虚热为主,以培阴虚之本。茵陈利湿清热,黄芩清热燥湿,以祛湿热之邪。口疮乃胃火之上蒸,胃以降为顺,肺胃同调,加枇杷叶、枳壳降顺肺气,肺主通调水道,助上炎之热气下行从小便而出。合入导赤散,竹叶、通草清心利小便,导热下行。再加石膏、栀子,加强清胃热生津的作用。重用赤芍、白芍,养阴破结通大便,大便畅而热自撤。全方以养阴清虚热为主,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辅以利湿、通便之法祛邪,使上焦郁热既从小便下行,又从大便而出,前后分消,清热力强,故口疮愈合。

1.2 潜阳丸合泻黄散案 顾某,男,73岁,2014年5月9日初诊。口腔溃疡3个月,反复不愈,白细胞稍低,纳食尚可,大便正常,寐安,舌红苔薄,脉沉缓,方用潜阳丸合泻黄散。生石膏(先煎)45g,南沙参、北沙参各30g,龟板(先煎)24g,麦冬18g,黄柏、生蒲黄、生栀子各15g,藿香、防风、炙甘草、砂仁(后下)、制附子、五味子各6g。7剂。

2014年5月18日复诊,药后口疮已缓,纳食尚可,大便正常,寐安,舌红苔糙裂纹,脉沉缓,原方加玉竹15g,黄精30g,续服7剂。后患者口疮时发,继服此方,口疮缓解渐愈。

按 潜阳丸,乃潜阳丹与封髓丹合用(又名潜阳封髓丹),往往再加生蒲黄,是徐师治疗复发性口疮的常用方。潜阳丹为清末名医郑钦安所创,郑氏言“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2]。封髓丹,出自《御药院方》,功用“降心火,益肾水”,郑氏盛赞此方,言此方“乃纳气归肾之法”,“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能治一切虚火上冲”,后人多二方合用。徐师常用潜阳丸治疗口疮反复不愈,体质偏虚偏寒,且脉沉缓或沉细无力者。

本案中,患者口疮长期发作,脉沉缓,体质渐弱,正气渐衰,阴阳俱不足。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外寒里热,郁热不得透散,故口疮频发。方以附子辛热扶阳以壮其怯,并取其通行之性,打开寒结,龟板养阴潜阳,不使虚阳僭越,黄柏清虚热,砂仁温中开胃气,兼纳气归肾,甘草补土,斡旋中焦以交合上下,加生蒲黄活血利水,促进溃疡愈合。合入泻黄散,取藿香、防风辛温解表之功,助附子通行开其外寒,栀子、石膏清胃热泻火,伏其上炎之火热。久病气阴两虚,故合生脉散,扶助正气。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寒凉清火而不伤正,辛温透表而不助热,上、中、下三焦均顾及,配伍巧妙,故有良效。

1.3 升降散合潜阳丸案 黄某,男,25岁,2006年10月22日初诊。口疮反复发作,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口臭,舌红苔黄,脉弦数,宜升降散合潜阳丸法化裁:龟板(先煎)30g,水红花子、生蒲黄(包)各15g,川楝子、黄柏、焦麦芽、焦神曲、焦山楂各12g,蝉蜕、僵蚕、姜黄、制大黄、柴胡、黄芩、砂仁(后下)各10g,炙甘草5g,制附子3g。7剂。

按 升降散,出自清代名医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为杨氏温病十五方之总方,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近代名医赵绍琴推崇此方,认为此方“虽为温病而立,然闻治外感及杂病诸多火郁之证,亦颇多效验”[3]。徐师临床辨治口疮,见上焦火热之证,兼下焦大便不通者,病机属火郁气结,多以升降散双解其热。

本案中,患者口疮、口臭伴大便干结不通,兼见心烦,舌红苔黄,脉弦数,是肝郁气结,郁而化火所致。气滞热结,则大便不通,里热无出路,郁而上发则为口疮,病机属气结火郁,治宜外宣透热、疏郁降浊。蝉蜕、僵蚕清热疏风透表,姜黄理气活血,助大黄内泻热结,釜底抽薪,以泻代清,使郁热从大便而出,正如赵绍琴所言“四药相伍,寒温并用,升降相因,宣通三焦,条达气血”,加柴胡、黄芩、川楝子,疏肝解郁理气,此为赵氏用升降散常用之加减法,适用于气郁明显者。此案更妙之处,在于合入潜阳丸,在大队苦寒药中佐少量制附子,取附子通行十二经、表里三焦无所不至之功,打开郁结,既助蝉蜕、僵蚕、柴胡透热外出,又助大黄通腑降浊,使表里三焦俱畅,郁开热解。

1.4 甘草泻心汤合潜阳丸案 谭某,男,24岁,2013年5月26日初诊。口疮常发,寐劣,晨起犯困,本次口疮至咽,亦晨起而痛,近日大便溏泄,纳食减少,舌红苔白,脉弦数,用甘草泻心汤。仙鹤草60 g,炒酸枣仁、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各30g,半夏、大枣、生蒲黄各15g,生甘草、炙甘草、黄芩、茯苓、射干各12g,黄连、桔梗各10g,生晒参9g,干姜6g,制附子3g。7剂。

2013年6月2日复诊。药后口疮缓解,近来饮食不慎复发,寐劣易醒,大便溏泄,纳食尚可,咽痛,口苦,宜原方合入潜阳丸,加龟板(先煎)24g,砂仁(后下)、神曲、黄柏各15g,山豆根10g。7剂。

2013年6月9日三诊,自诉服药后口疮明显缓解,咽仍痛,寐可偶醒,大便转干,宜原法再续服7剂。

按 甘草泻心汤治疗口疮,始出《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后世多以此方治疗口疮。徐师指出,凡口疮而见大便溏者,且病机属“湿热内蕴”,即施以甘草泻心汤,多效。

本案中,患者大便溏泄,胃纳差,苔白,是脾气虚弱兼有寒湿之象;口疮、咽痛,舌红,脉弦数,乃胃中伏火上蒸所致,故病机属脾寒胃热兼有湿,中焦气结且中气不足,治宜甘草泻心汤,辛开苦降,甘温培土。生甘草、炙甘草同用,生者泻火,炙者补中,并行不悖,半夏、生姜燥湿止泻升脾,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生晒参、甘草、大枣补中益气健脾,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再用祝味菊温潜法[4]组合附子、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茯苓,潜阳安神助眠,再添射干、桔梗利咽,仙鹤草补虚止利。二诊仍有口疮、咽痛、口苦诸热象,且寐劣、大便仍溏,考虑患者长期患病,阳气渐虚,累及下焦肾气,故合入潜阳丸,加龟板养肾阴,砂仁纳气归肾,黄柏、黄芩、黄连清虚热,先后天并调,补气健脾,潜阳养阴以治本,清热燥湿以治标,正复邪去,口疮渐愈。

2 治疗经验

2.1 口疮反复发作的原因 徐师认为,口疮,尤其是顽固的复发性口疮,其病因往往非单一性因素,多是复杂的综合性因素,包括维生素缺乏、免疫力下降、体质过敏、季节变更、环境刺激、生活习惯和情志因素等。口疮反复发作之原因:一是湿热兼夹,湿性缠绵迁延,是热难消退的主要原因,清热药往往苦寒败胃,易助湿,而祛湿药又多燥,反会伤阴助热;二是寒包火之郁热,外寒里热,外寒闭于外,里热郁于内不能疏泄,若仅用苦寒直折,不仅里热未清,反增其外寒,结果是寒愈闭,而火愈郁,火性炎上,必上浮而为病,故口疮频发。

2.2 辨治口疮,先辨体质之阴阳,再辨方证 徐师临床辨治口疮,先辨别阴阳,即寒热虚实。因为口疮其象,乃局部之热证,是标热。《内经》言治病必求其本,患者体质是本,本有寒热之分。故有本热而标热,如导赤散证,亦有本寒而标热者,如甘草泻心汤证。又有虚实之别,虚有阴虚、阳虚之分,实有表实、里实之别。阴虚则火旺,治宜养阴以涵阳,如甘露饮;阳虚则火浮,治宜温和以潜阳,如潜阳丸。表实则寒闭于外,里热无从发越,治宜开表达郁,如泻黄散;里实则热结于中,里热无从外泻,治宜泻下消导,如升降散。阴阳既分,则以方证相应辨治,徐师认为古方结构严谨,配伍合理,切中病机,疗效肯定且有预期性,故临床常以成方化裁。

2.3 治分虚实,实则给热以出路,虚则扶正安其位 口疮为病,辨治属于标热。热分虚实,实则泻之,须给邪热以出路,依兼夹之邪不同,有汗、下、消法之别,有发表透热从汗而散,如泻黄散;有泻下通腑从大便而解,如升降散;有利水渗湿从小便而出,如导赤散。虚则补之,须使热安其本位,阴虚则养阴壮水,从阴引阳,使虚火内涵归其宅,如甘露饮;阳虚则温阳升清,培土伏火,使虚火下潜安其位,如潜阳丸。临床上寒热并见、虚实夹杂者居多,故徐师往往攻补兼施,寒热并用。如其常用潜阳丸合泻黄散,潜浮阳使虚火安居肾水之本位,泻胃火折其亢盛之标热,标本兼顾,疗效显著。

2.4 擅用附子,辛寒配伍治郁热 除虚实错杂外,“郁热”是口疮反复、顽固不愈的关键病机。此种郁热,多呈“寒包火”之局面,外寒而里热,所以治法上不能直清其热,须打开寒闭,给热以出路,治以辛加寒,辛以开其闭,寒以伏其热。故徐师常用辛温解表药,取其辛温善行之功,如防风、藿香之类以开表透热,重则以麻黄、附子、细辛之辛热,取其通行达表之功,打开寒闭,再合上寒凉之药,如石膏、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栀子,以达寒去热清之效。临床上徐师尤善用附子,方用潜阳丸,借辛热而通行十二经的附子,打开寒积久闭,使里之郁火有出路,再合泻黄散,加辛寒之生石膏,清透其热,郁闭打开,药力直达病所,故口疮渐愈。正合《内经》“火郁发之”之旨。潜阳丸,集温阳、养阴、清热、燥湿、补土诸法于一方,扶正与攻邪兼备,尤以固本为主,以达“阴平阳秘”的和合状态。

辛加寒的气味配伍结构,是郁热型口疮治法的核心。以上医案便集中体现了此配伍法。如附子配大黄(潜阳丸合升降散),附子配石膏(潜阳丸合泻黄散),干姜配黄连(甘草泻心汤),均是此法的代表性配伍用药。

徐师临床辨治口疮,以患者体质为本,首辨阴阳,分清寒热虚实,次辨方证,擅用成方加减。其认为口疮反复发作之病机,往往寒热错杂,虚实错杂,并强调“郁热”这一病机的重要性。治法上标本兼顾,攻补兼施,一则给热邪以出路,二则扶正培其本,针对病机,遣药处方,尤擅用附子,常取辛加寒之气味配伍法,清透郁热,综合调治,确有一定疗效,值得借鉴。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12.

[2]郑钦安.中医火神三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7.

[3]赵绍琴.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赵绍琴[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54.

[4]招萼华.祝味菊医案经验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9.

猜你喜欢

泻心汤口疮附子
附子的采收和加工
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浅析半夏泻心汤古今应用
治口疮验方
不同剂量配伍的三黄泻心汤总蒽醌含量比较研究
我长口疮了
有毒的附子产值高
中药附子的历史善用与现代解析
半夏泻心汤治疗丘疹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