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遗忘的城市艺术记忆——芜湖堆漆画

2015-12-18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漆画芜湖传统

倪 漫

(青海民族大学 艺术系,青海 西宁 810007)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生活。在追求精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技艺甚至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芜湖堆漆画作为具有芜湖地方艺术特色的画种便面临着这样艰难的处境。那些传承传统文化印迹的物质、非物质的器物、技艺已经变得面目模糊,甚至销声匿迹了。

芜湖被孙中山誉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有徽风皖韵之称。芜湖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民群众勤勉智慧,在这里曾经出现过不少艺术精品,与“芜湖三刀”(剪刀、菜刀、剃刀)一起并称于世的“芜湖三画”(铁画、堆漆画、通草画)就是其中典型的艺术代表。而在“三画”中,堆漆画又以其色彩艳丽,较强的立体感,在自然状态下保存时间长而不容易脱落、不褪色而被誉为继铁画之后的芜湖“第二画”。

一、堆漆画的发展脉络

(一)起源

堆漆画产生于上个世纪 50年代,是由民间的老艺人吴思才创制而成的。1917年,年仅13岁的吴思才从家乡巢县来到芜湖的一家油漆铺学徒学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他不仅学得了高超油漆技艺,更掌握了一些国画及书法的技法,能书善画,又勤于思考和创新,常常利用业余的时间用棉絮团醮墨为人写对联,成为当时多才多艺的油漆艺人。在那个时代,油漆除了大多数用于油漆家具外,还会用于一些商家请名人题写的招牌,甚至寺庙画师在殿宇廊柱上绘制图饰,这些不同的表现对象都是由漆工制成的金子半浮雕及镂雕油漆制成的,这些漆制品的创作都为吴思才创作堆漆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现如今在芜湖市1995年版的《芜湖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堆漆画起先于庵堂寺庙里的楹联匾额、商店招牌和神龛上的花纹图案,油绘彩色,用国漆堆漆而成。”

(二)发展

1956年7月,在党的“挖掘民间工艺”政策的感召下,储炎庆制造出了新中国的第一幅铁画。吴思才受到储炎庆挖掘铁画技艺的启发,在脑海当中萌发出自己用漆作画的想法。[1]于是他选择一块底板,先在木框上刻出画面轮廓,把泥粉、香灰、油灰槌成面筋一样的油泥,成立体堆塑在底板上,雕成山水、人物、飞禽、走兽,等干了后,再用刀、凿等工具雕刻成浮雕的初胚,再用砂纸修整磨光,打上白漆底色,晾干后,依据画面内容上花鸟、山水、禽兽等形状,涂抹相应的油漆色彩,最后装框而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漆雕画,即如今的堆漆画。由于色彩简单大方,表面光滑如初,一经制作成功之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成为许多楼堂馆所的必挂之物。久而久之,漆雕画成为堆漆画的主打产品。

(三)主题内容

堆漆画如同铁画一样,内容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内容也很丰富,内容广泛,主要有花、鸟、鱼、虫、书法、山水、人物等,在上个世纪 50年代,吴思才带领几名工人在芜湖工艺美术厂的堆漆画生产车间里创作了许多作品,这些作品的题材内容有表现花卉题材的《梅》、《兰》、《竹》、《菊》等,动物的有《松鹤》、《荷蛙》、《芦雁》等,人物故事的有《梁红玉擂战鼓》、《木兰从军》等大众化题材内容,还有反应芜湖本土风景的《弋江全景》等。其中,不乏有些优秀的作品像《弋江全景》、《四季花鸟》、《木兰从军》等送到北京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 让国人领略了它们的艺术风采。这些作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历时久而色愈浓,美感也愈强。从这些堆漆画的表现内容丰富来看,既有写实,如直接表现自然风情;也有写虚,如对历史人物事迹的反映,内容题材非常丰富,展现出艺术的底蕴。[2]

(四)制作流程

一副堆漆画从构思到最终完成,需要经过许多复杂的程序。制作过程纷繁复杂,流程缺一不可。一般来说需要九个步骤:第一步,做木胎。木工打磨几块极薄的木板。一般的作法是选一块高53公分,宽33公分,厚0.6公分的薄木板,在木板上面包上一层白麻布,用漆浆贴牢,等漆浆晾干后就成为了一块平整的木胎了。第二步,做底。在木胎上用刮刀抺上一层薄薄的漆灰,刮平晾干,在用一块魔石和水纱布沾水反复打磨。磨平后晾干再刮灰,反复操作,大约需要刮八次漆灰后,木胎就变厚了。第三步,涂漆。先用刷子轻轻涂上黑色底漆,涂得要薄且均匀,也是涂一层磨一道,约四遍后开始上一道透明的面漆。第四步,勾画稿。即用毛笔粘白色颜料在漆板上勾出画稿,选用的表现技法和题材是工笔国画,以线条和色块为主。第五步,雕刻。沿画稿的线条用刻刀在漆板上雕刻,这一步非常关键,刀法必须准确娴熟,线条要均匀,深度要一致,不能跑刀,不能刻错,否则前功尽弃。第六步,嵌填。用调好糊状黄色的漆浆漆料,用小刮刀一点点嵌入事先刻好的凹槽内,抹平晾干。第七步,打磨。这是一个细致而且很费工的过程,需要好几天的功夫。一块漆板需要经过多次的打磨,分别用水沙布、魔石、极细的瓦灰打磨,将黄色的漆浆线条与黑底面磨得浑然一体,直到整个漆面非常的平整和光滑。第八步,退光。先用香油沾头发团磨,再用一双肉掌沾水推磨。直推得胳膊又酸又软,手掌又红又肿,漆面一天一天见亮了,最后,平滑如镜,色泽光亮,照得见人影,漆画就算做好了。第九步,装裱。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这是任何一个画种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根据画面大小,进行不同样式的装裱。由此一副堆漆画就完成了。[3]

二、堆漆画衰落原因探析

曾经名噪一时的芜湖堆漆画为何如今如此萧条?甚至在人们的脑海中只是流逝的记忆,究其原因为何?有人说堆漆画的颜色过于单一,不适合当今人们的审美取向,也有的人说是因为堆漆画企业的管理不善,难以跟得上现代社会节奏的步伐,有人说在题材上过于单一。总之衰落的各种言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正确深入的看待芜湖堆漆画衰落,必须从芜湖堆漆画发展的大文化背景出发,对它所走过的艺术历程进行一番文化和艺术的反思,这样或许才能把芜湖堆漆画看得更真切一点。

一是重技轻艺思想的泛滥。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技”与“艺”矛盾是一个争议的话题。近代之前,重视“艺”而轻视“技”。随着近代西方列强通过“技”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告诉了我们“技”的重要性,于是传统的重“艺”轻“技”的价值取向开始走向它的反面——重“技”轻“艺”。从芜湖堆漆画的发展历程来看,“技”与“艺”二者应不可偏废。芜湖堆漆画的创制,离不开对传统画艺的继承,更离不开芜湖当时盛极一时的油漆行业。这是“技”与“艺”完美结合的结晶。我们不难发现“技”与“艺”的相得益彰是芜湖堆漆画在过去曾经声名鹊起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最近几十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人们追求对新工业制品的热捧,而忽视了对传统手工制品的重视。芜湖堆漆画离“艺”的道路越来越远,甚至它的诞生地原芜湖工艺美术厂都解体了,无人过问这一民族艺术奇葩。更谈不上“技”与“艺”的再次结合。这样过快的生活节奏导致了人们对自己传统记忆的遗忘,使堆漆画成为旧时代的过时产物,永远停留在久远年代,带有典型的时代性。

二是删繁就简潮流的影响。在无序竞争的市场上,特别是受到删“繁”求“简”的不良取向下,堆漆画本身繁复的制作过程,创制的周期过长,使现代生活的人们不能接受这一过于复杂的艺术。更为重要的是传承制度严重束缚了堆漆画的发展,父子、父女、师徒之间的单一传承已经不能适应堆漆画的继承与创新。这样一来,芜湖堆漆画差不多完全丧失了他曾经具有的艺术特质,变成了如今很少有人知道的艺术技艺,种种原因导致了芜湖堆漆画不能长远发展,一直停留在历史的记忆里,被遗忘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由此,芜湖堆漆画的衰落也就不可避免。

三、推动堆漆画发展的建议

随着国家近几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宣传和保护,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认识到堆漆画有其重要的历史传承与艺术价值。安徽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孟梅林教授把复原堆漆画作为他的一个愿望,并以他为首的课题组申报的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芜湖传统工艺堆漆画的挖掘与整理》已经获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他的团队努力挖掘与艺术再现,堆漆画又能重放光彩。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仅仅依托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4]在如何振兴芜湖堆漆画中这一问题上,如果过多的拘泥于“技”的末节而依然罔顾“艺”的传统,则芜湖堆漆画在一定的时期内很难有起色,芜湖堆漆画的传统制作技艺已经完全成熟,如果还停留在堆漆画自由的挥洒空间中,也就是“艺”的层面,是很难延续和发展的。唯有艺术价值与审美品位方面别具一格,芜湖堆漆画才能在现代人生活中大放异彩,避免给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堆漆画应该推向大众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这一创作过程中,多花时间和精力与艺术家切磋,探讨如何继承和创新新的堆漆画。

(一)寻找文化传统, 对民间经验足够重视与充分挖掘

与芜湖空间距离不远的“徽州三雕”(石雕、砖雕、木雕)和浙江东阳木雕,都曾在历史上辉煌一时, 但直到现在它们仍然没有衰落、仍然有着广泛的市场影响力, 如果深究这其中的缘由, 固然离不开制作者的精益求精与不懈追求, 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敬重与传承, 应当是它们永葆青春的一大奥秘。传统的民间传说、民间戏曲中的许多题材、掌故, 往往是雕刻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既然徽州三雕、东阳木雕能从民间传说和戏曲当中汲取大量素材, 芜湖堆漆画当然也可学习借鉴。之前芜湖堆漆画也有热衷表现于梅兰竹菊等内容的题材,但范围仍过于狭隘。芜湖有许多民间戏曲和民间传说资源,民间戏曲梨簧戏和南陵的目连戏都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关于芜湖的历史人物、风景名胜、地方特产、传说故事也数不胜数。这些丰富的资源是否利用到了堆漆画画中,是否进入了芜湖市文化创意者的眼界呢?提起传统的文化资源,常常被人讥笑为炒冷饭、靠老祖宗发财。事实并非如此,重拾传统,是对传统充满着敬畏之情。使我们有着自己的审美趣味,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性和独创性。这样才不会忘记我们的“文化之根”。通过对传统堆漆画内容和载体的提炼、加工、改变和重组,充分利用火车站、汽车站及长江大桥等重要的交通枢纽广告栏进行宣传,可以把堆漆画放在广告栏里面,让外来人们一进入芜湖就能感受到堆漆画的艺术特色和魅力。利用芜湖本土的方特、大浦乡村世界、马仁奇峰等旅游资源的优势,制成便于携带的小幅堆漆画,成为旅游纪念品,让堆漆画深深的吸引旅游者的目光。以其宣传性、装饰性来突破传统堆漆画载体狭窄、表现形式老套、品种单调乏味的瓶颈制约,力争实现宣传功能和审美功能的有机统一,使之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审美情趣,又能作为芜湖对外宣传的一张城市名片,使得传统的生命得以获得滋润而更赋予生机。

(二)设计创新符合受众审美

芜湖堆漆画经过一段的辉煌时期后,进入了“审美疲劳”时期,以至于无人知道它的存在。也就没有受众的对象和发展的市场,传统工艺美术就应该具有艺术与市场的双重属性,市场化是堆漆画得以繁荣的必经之路。认真研究艺术品消费市场的过程和规律,使受众的消费为己所用。提高设计的实践性和创造性,让传统的手工艺技艺穿上现代元素的外衣,把民间传统的装饰艺术和现代设计表现技法完美结合,吸收现代主义设计元素,通过内容和形式(色彩、构图、线条等)的创新,运用夸张、抽象、变形的方式,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借鉴和吸收传统装饰图形造型特点,创造出具有时代美感特点的装饰性堆漆画作品。在保留原有堆漆画构图上,提炼、添加、打散、重组等手法先将图形进行分割,然后运用现代构成的方法组合成理想中的图形。这些手段和方法突破人们的惯性思维和构图定式,同时兼收古典与时尚两种风格,符合当代年轻受众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摇摆的审美观念。

(三)文化创新彰显民族气质

非物质文化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这是因为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积淀。芜湖堆漆画与背后的江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有着坚挺有力、虚实相映、层次清晰的手法风格,与其它绘画艺术方式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既吸收国画和铁画的艺术技法,又具有典型的芜湖地方文化特色。深沉的文化艺术底蕴浸润着江城的人文环境。宽厚仁爱、兼收并蓄、开放进取的文化品格深深地烙印在芜湖堆漆画的发展过程中。“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芜湖堆漆画正是在江城文化的语境中寻找创作的元素和精神,在半城山半城水的土壤上进行设计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堆漆画的区域性、独特性、民族性,才能保持独树一帜。在文化与审美上,芜湖堆漆画要注重在传统中进行突破,突破当代的文化创新,表现出堆漆画独有的艺术内涵和情感意味,展现堆漆画的地方艺术特色,揭示文化表层下的内在民族气息,最终实现堆漆画在芜湖的“本土化”。

(四)传承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芜湖堆漆画现如今知道的人已经很少,几乎从人们的视野中销声匿迹。传承问题是堆漆画得以延续和生存的关键,当前堆漆画的传承方式仍以家族式传承和师徒式的口传心授为主。堆漆画因制作费时费力、沉淀期长、出师慢,加之经济收益有限,后继无人的现象已展现端倪。能否在传承上面创新、实现堆漆画的薪火传承直接关系到堆漆画技艺的生死存亡。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绵不绝的核心和纽带。对堆漆画的关注首先是要对堆漆画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首先,在培养的模式上,因寻求政府的帮助,建立完善的文化激励制度,鼓励、资助和组织堆漆画传承人打破家族内相传的陈旧思想,通过学校和社团组织传习技艺,培养广义的传承人,形成若干个有能力的团体或个人将堆漆画的技艺传承下去。其次,通过培训和合作提高堆漆画艺人文化水平修养,建立高校、研究机构的美术工作者、工程师和堆漆画艺人的研发合作机制,对传统堆漆画技艺进行科学有效的理论总结和设计创新研发。最后,应该将堆漆画的技艺搬到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在这里实现对传统技艺价值的实现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并以形象生动的展示、观众体验等活动来提升民众对堆漆画的直观感受、艺术审美、艺术共鸣和文化自觉。[5]

四、结语

芜湖堆漆画的发展历史虽然很短,但是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技巧反映了我们民间艺人的伟大,反应了真正的理论是来自于实践,是实践和机缘的巧合。芜湖堆漆画既要充分发掘传统资源,又要紧跟现代审美取向,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艺进道”的思想,既能作为多少代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形上目标, 也能赋予那些艺术品超越时空的穿透力, 以致在几百年、几千年之后仍能让欣赏者震撼。堆漆画在芜湖的诞生,是上苍对芜湖这片土地的热爱和眷顾。是给芜湖人民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我们应以芜湖本土文化为根基,以市场需求为标尺,以设计创新为命脉,以科学技术为助推,以推进现代堆漆画装饰艺术为实体,创造出紧跟时代需求的艺术作品,让堆漆画重新回到“芜湖三画”的盛名之中,重新绽放它的异彩。

[1]芜湖特色的工艺美术[EB/OL].[2014-11-10].http://www.ahage.net/wuhu/5462.html.

[2]芜湖民间工艺奇葩堆漆画[EB/OL].[2014-11-10].http://epaper.wuhunews.cn/whrb/html/2013-08/09/content_87 670.htm?div=-1.

[3]人民大会堂背景画的作者是谁?[EB/OL].[2014-11-10].http://wenda.tianya.cn/answer/44ed7f4220d6dd130004 7206c340e1d5

[4]“芜湖第二画”堆漆画衰落 40年有望“死而复生”[EB/OL].[2014-11-10].http://365jia.cn/news/2011-05-11/2BA54ECC14FC1D73.html.

[5]黄凯,郑千里.科技、文化与市场的交融——新徽派铁画艺术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J].美术大观,2009(10):68-69.

猜你喜欢

漆画芜湖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漆画作品
芜湖滨江天际线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孟祥勇 漆画《静待花开》
郑崇尧漆艺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