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洲文学史中四大吝啬鬼形象的比较研究

2015-12-18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阿尔巴吝啬鬼葛朗台

赵 谦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外语系, 安徽 芜湖 241002)

一、引言

常言道,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金钱,经济学中俗称“货币”,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五大功能,在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但它却可以通过交易媒介的身份换取种类繁多的商品,满足人类的物质欲望,这一属性使其具备了一种独特的魅力。正是因为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金钱观的探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论题,有观点无限地夸大了金钱的价值,鼓吹“金钱万能说”,也有观点刻意贬低金钱的作用,甚至将其视作万恶之源。实际上,金钱既非万能,也非万恶,它本身是中性的,为善为恶的关键在于其拥有者——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徐保风老师指出:“社会上所有的实践行为无一离得开人,包括金钱所参与的所有活动。”[1]因此,“是物为人役,还是人为物役,这是人生观世界观中的重大问题。”[2]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是世界首富,他在积聚了巨大财富之后选择了回馈社会,因为在他看来,金钱只不过是一种符号,其真正的价值源自于有意义的事业。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他经常参加公益慈善活动,救助贫苦的百姓。此外,他甚至公开发表宣言,表示死后会将绝大部分的财产捐献给社会,因为财富是取之于民,也应当用之于民。当然,像盖茨这样拥有巨大财富的人群只占据了社会中极少的比率,多数人对于金钱的占有是有限的,而有限的占有和无限的欲望这对矛盾促使人性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发生异化和扭曲。纵观欧洲文学史,在金钱的驱动下迷失自我的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吝啬鬼》中的阿尔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里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他们对于金钱的崇拜达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为了获取金钱,他们变得厚颜无耻、六亲不认。在金钱的作用下,他们的人性之光被彻底异化,美好和纯洁的情感染上了铜臭之气,原本淳朴的灵魂迷失在光怪陆离的物欲世界。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源自生活,而其价值也在于其对现实生活的警示作用。正是通过对上述经典人物形象的塑造,文学大师们为我们构建正确的金钱价值观提供了极佳的反面素材。下文将以欧洲文学史中著名的四大吝啬鬼为例,通过比较分析他们的异同,归纳总结出科学的金钱观,以期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供启示。

二、欧洲文学史中四大吝啬鬼形象的比较分析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喜剧,该剧一经上映,便引发了极大的轰动。作品中,美好的爱情和诚挚的友情战胜了邪恶的钱欲和狠毒的报复,正义得到了伸张,罪恶受到了严惩。如今,戏剧中的主角夏洛克已经成了贪婪的代名词,他在金钱魔杖的驱使下,以获取金钱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成为了世界文学中一个经典的吝啬鬼形象。剧中,夏洛克时常趁人之危,高利放贷,谋取不义之财。夏洛克的吝啬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令读者难忘的便是他对朗斯洛特和杰西卡的剥削。朗斯洛特不遗余力地为夏洛克卖命,却依然终日食不果腹、饿得瘦骨嶙峋、肋骨分明。而其唯一的女儿杰西卡也整天被他关在家里,替他看守财产。最终,当杰西卡再也无法忍受父亲的冷血时,毅然地选择了逃离,带上珠宝与情人私奔他处。之后,夏洛克非但不去反省自身的问题,反而残忍地诅咒自己的女儿,并公开在报纸上宣布与其断绝父女关系。亲情的丧失,只是夏洛克悲剧的开始。在一磅肉的官司中,他因为对安东尼奥刻骨的仇恨放弃了高额赔偿的要求,存心要致对方于死地。而这一举动,差点让他失去了所有的财产,因为根据威尼斯当时的法律规定,“凡是一个异邦人企图用直接或间接手段,谋害任何公民,查明确有实据者,他的财产的半数应归受害的一方所有,其余的半数没入公库,犯罪者的生命悉听公爵处理,他人不得过问”。[3]最终,官司以夏洛克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而他也只能守着剩余的一半财产来安慰几近崩溃的灵魂。夏洛克的吝啬不仅让他沦为舆论攻击的对象,也让他失去了亲人朋友,使他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可怜虫。

上演于1668年9月的喜剧《吝啬鬼》是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佳作之一。在世界文学的人物长廊里,阿尔巴贡也是极为典型的悭吝人。为了收到礼物,他曾设宴招待四方宾客,但事先一再交代仆人,“等客人几次三番要了,再斟不迟,千万记住多兑水”。[4]赶上过节或是下人们歇工时,他总是想方设法地和下人们发生摩擦,然后以此为借口来克扣工资,或者干脆赖着不给。更有甚者,他私下叫人篆刻日历,把斋戒日的天数增加从而省下菜钱。为了敛财,他不惜让儿子娶一个有钱的寡妇,更将女儿嫁给一个无需嫁妆的糟老头。阿尔巴贡不仅吝啬而且又多疑,他时刻都怀疑周围的人会偷走他的百宝箱。钱箱被偷这一情节把戏剧推向了高潮,阿尔巴贡得知钱箱丢失后,立马报案,还说要拷问全家上下包括仆人、儿子、女儿还有他自己。阿尔巴贡口口声声称钱箱是他的命根子,金钱对于他来说比一切都重要,他对金钱的崇拜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境界。最终,他因为钱箱遗失导致精神堤坝瞬间崩塌,为了找回箱子而沦为一个疯子。整个剧情在钱箱的失而复得中落下帷幕,儿女们各自和有情人终成眷属,得到了他们向往的幸福婚姻。而阿巴尔贡也在亲家昂赛尔姆答应赞助一切费用并为他做一件礼服后,满心欢喜地去看他的宝贝匣子了。作为拜金主义的忠实捍卫者,阿尔巴贡受到了世人的鄙夷,也正是他吝啬扭曲的嘴脸,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金钱对人性、灵魂的巨大腐蚀作用。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守财奴葛朗台是世界文学中又一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其贪婪吝啬的程度相较阿尔巴贡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虽胸无点墨却极善盘算,对每笔买卖都琢磨的精辟入里,最终通过政治上的投机取巧获得了暴利,从一个普通的箍桶匠一跃成为当地首富。对于葛朗台来说,感情生活只不过是做生意的筹码,他不但哄骗妻子带来价值几十万嫁妆,婚后还挤榨母女俩的生活费。在妻子去世后不久,他就利用女儿的天真善良骗取了那份属于她的遗产。几近疯癫的拜金主义思想吸干了葛朗台的灵魂,他在临终时挤出的最后一句话不是父亲对于女儿的依依不舍,而是要欧也妮看管好金子,等到她死后去地狱向他交账。葛朗台的吝啬不但毁灭了自己,也一步步地扼杀了女儿的人性,这也使他超越了之前的吝啬鬼先辈。欧也妮的生活和精神在父亲金钱阴翳的笼罩下日渐消沉,最终踏上了通往其父亲毕生所筑的拜金主义祭坛。“她这颗高尚的、只为温馨的感情而跳动的心,仍然受到人间利益盘算的制约。金钱也不免将自己冷冰冰的色彩玷污她那天使般的生活,使这位感情丰富的女人对感情也产生了不信任的心理”。[5]葛朗台对于金钱的痴迷,不仅毁掉了自己,也扭曲了女儿的价值观,最终毁掉了亲情,使一个善良的灵魂从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批判了以主人公泼留希金为代表的守财奴形象,从本质上展示和鞭挞了农奴制的腐朽与糜烂。泼留希金残酷地剥削农奴,不顾下人们的死活,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他虽然腰缠万贯,却依然衣衫褴褛,不舍得为自己花一分钱。晚年的他为了敛财,居然想出了出卖死魂灵(即死农奴)的阴招,这也使他比夏洛克、阿尔巴贡、葛朗台等人都更胜一筹。泼留希金不光能从活人身上巧取豪夺,更是能够使死人也变成摇钱树,拜金到了如此地步,真是令人瞠目。作品中,作者竭力地描写金钱所造成的假、丑、恶,反映出了其内心对真、善、美的呼唤。“《死魂灵》在尖锐的批判讽刺中糅合着作者深沉、痛苦的抒情。作者以‘含笑的泪’来阅览广阔的人生,渴望能‘振其邦人’,使俄罗斯像一架三套马车那样摆脱这污浊泥水,奔向光明的未来”。[6]获取金钱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应该遵循“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原则,不能为了敛财而触犯法律,损害他人的利益。泼留希金为了牟利,触犯了法律与道德的底线,最终也不会有好的下场。此外,金钱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获得了金钱后应该懂得回馈社会,这才是赚钱的真正价值所在。而腐朽的沙俄统治下的农奴主们只顾眼前利益,为了金钱干下了滔天的罪行,它的毁灭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三、结语

通过比较分析欧洲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四人出自时代各异的文学泰斗之手,但他们身上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无尽的贪婪欲望让他们变得无比吝啬,最终都沦为了拜金主义祭坛上的牺牲品。从这些经典的文学人物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被打上金钱烙印的冰冷与残酷。实际上,他们在金钱上的富有恰恰是其精神贫瘠的体现。吝啬鬼们为了金钱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甚至抛弃友情、爱情和亲情,而金钱却一步一步地毁灭了他们的人生。诚然,我们不能否定金钱的价值,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存状态。然而,人对于金钱的膜拜应该适度,因为过度地迷恋金钱会导致人性的扭曲,最终使人走上不归之路。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的思想影响着很多人,它犹如一把双刃剑,控制好了,可以成为一种动力,激励人们为了美好的生活去奋斗。反之,则可能会转化成一种精神毒害,让人们在它面前迷失自我,甚至为它铤而走险,干出违法的勾当,最终损人毁己。反思作品的内涵,人生匆匆数十载,名利皆为身外之物,它们就如浮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世间的许多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譬如时光、真情等,而这些才真正体现了人生的价值与美好。以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为鉴,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发扬人性之光,正确地理解金钱的功效,不能本末倒置。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金钱只是我们改善物质生活的手段,它绝非人生的意义所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我们可以将金钱作为工作学习的一种动力,但不能将其视作人生的唯一目标。在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在面对金钱诱惑时,要保持理性的思维,杜绝权钱交易和一切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这样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社会。

[1]徐保风.科学金钱观及其伦理审视[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5-9.

[2]周之良.金钱观——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J].思想教育研究,1996(2):10-11.

[3]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喜剧集[M].朱生豪,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77-124.

[4]莫里哀.吝啬鬼[M].孟庆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55-56.

[5]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M].张冠尧,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47-160.

[6]李赋宁.欧洲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46.

猜你喜欢

阿尔巴吝啬鬼葛朗台
欧也妮·葛朗台(节选)
白领葛朗台的秘密
澳总理上任未足百日休假引议论
吝啬鬼
智服吝啬鬼
吝啬鬼
“瓶罐超人”阿尔巴
《欧也妮·葛朗台》的人性寓言
烘云托月月更明
不要吝啬鬼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