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索——以化工学科学生为分析视角

2015-12-18范俊峰郭婷婷边炳山东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山东青岛266510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

范俊峰,郭婷婷,边炳(山东科技大学 化工学院,山东 青岛 266510)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索
——以化工学科学生为分析视角

范俊峰,郭婷婷,边炳
(山东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山东青岛266510)

【摘要】世界创新发展形势,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创新发展愈加成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化工学科是以基本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实验研究的创造性学科,注重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性、实用性人才。课题通过研究创新能力的概念、剖析化工学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原因、探讨具体解决措施及方案、总结创新能力培养经验,对指导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创新社会环境;化工学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习近平同志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1]党的十八大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做出重大部署,在建设创新社会上升为国家核心战略的社会大环境中,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积极培养创新人才,对助推国家、民族、个人的梦想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的重任。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指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概念、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的能力。[2]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自身能力,进而拥有对发现新情况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囊括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价值观体系、意识和行为倾向等四方面内容。[3]创新能力是创造性人才的核心。[4]将创新理念摆在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立足培养化工学科学生创新能力与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调研S校化工学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发展障碍并探寻潜在原因。调查问卷从创新环境下化工学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着手,面向S校化工学院88名教师、2004名在读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6份,有效问卷586份。

对教师的调查主要着力创新教育的意识、实施现状及落实程度三方面进行。其一,创新教育意识方面,86.2%的教师认为应对本科生进行创新教育,11.5%的教师认为本科生不必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主要针对研究生进行。其中,61.3%的教师非常重视贯彻创新教育,25.5%的教师比较重视,而13.2%的教师一般视之。其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方面,45.4%的教师认为创新教育落实存在重大障碍为单一化的教学方法,25.2%的教师认为需要完善考评方式及激励措施,23.1%的教师认为当前部分教师创新教育意识薄弱;关于创新教育的方式,48.1%的教师支持开设创新教育课程,32.5%的教师认为学校应着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12.4%的教师认为第二课堂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应该加强。其三,创新教育落实程度方面,关于教师介绍科技成果学科前沿的情况,32.6%的教师有时介绍,18.1%的教师经常介绍,49.3%的教师很少介绍;关于指导课外创新情况,28.5%的教师偶尔指导,61.8%的教师经常指

导,9.7%的教师从未指导过;关于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29.8%的教师比较重视,58.3%的的教师非常重视,11.9%的教师一般视之。

对学生的调查着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性、探讨创新能力的障碍和培养途径以及了解创新能力培养的落实程度。其一,重视程度方面。85.6%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应用创新能力武装自我,11.5%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力不显著;42.7%的学生积极主动了解创新教育及创新能力培养平台,38.4%的学生偶尔了解,18.9%的学生从不了解。其二,途径及障碍方面。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途径主要分为以下几类:29.3%的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科技活动,18.6%的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35.7%的学生利用学术讲座学习,12.1%的学生参加创新课程或创新训练;关于S校化工学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30.2%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学术氛围不浓厚,35.3%的学生认为缺乏系统的创新培训,16.9%的学生认为创新教育宣传力度和重视性不高,8.4%的学生认为学校引导、激励措施不完善。其三,创新能力培养的落实程度方面。35.7%的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活动、竞赛,51.2%的学生偶尔参加,13.1%的学生从不参加。

S校化工学科学生创新能力呈现提高的趋势,但总体水平仍偏低。各阶层已认识到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但在落实行动上仍有欠缺。

(一)教师层面

1.课程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教育。教育模式大部分停留在知识灌输层面,创新教育处于萌芽阶段,一味学习课本知识,过分看重分数效用,思维局限,忽视拓宽知识面和发展创新能力。

2.部分高校教师的责任心不够,专业素养的缺乏。部分教师在完成必须的教学任务后,只教书不育人,注重相关的科研任务,忽视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研究活动,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引导激励措施缺失,影响学生创新热情。引导激励措施或方案缺失,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兴趣和创新热情,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学生层面

1.创新思维缺乏。在大学之前的学习阶段,知识灌输的培养方式造成大学生习惯“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懒于动脑或不会动脑,容易机械片面地看待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直线式,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创新思维能力不高且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2.创新实践能力较差。许多学生缺乏参与实践活动的动力和信心,动手操作能力较差,不善于将理论知识融汇贯通于实践操作中,不善于充分拓展发散思维进行创新。即使偶尔灵感昙花一现,也由于有限的实践能力无法及时捕捉成功的机会。

3.创新毅力缺乏。有些学生有创新的热情和兴趣,可以主动寻求老师或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交流探索,甚至初步开始实验探索,但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大部分学生缺乏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毅力,在实验过程中虎头蛇尾或直接放弃。

4.不能充分把握创新平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挑战杯”系列竞赛、化工设计竞赛、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科研立项等平台为化工学科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创新平台,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但很多学生参与过程规划不全面、目标不明确,不能充分合理利用创新平台拓展创新能力。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之政府层面

加强重视程度,政策引导创新。政府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积极提供一切条件,适当促进高校联合、校企联合,促进相互借鉴学习,及时掌握创新动向。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倡协同创新。

(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之高校层面

1.创造创新环境,营造创新氛围。改善教学环境和管理制度,建立浓厚的学术环境,积极倡导创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设立专项评优基金对表现突出的同学予以奖励和肯定,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良好的创新环境,能够事半功倍地丰富大学生的理论知识、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2.优化培养化工学科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化工课程,不拘泥于学分限制,增加多学科多领域交叉,加大选修课比例,因材施教,提高“教”与“学”互利共赢。适当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潜移默化渗透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兴趣。

3.完善考评机制,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破单一的学分制考评制度,增加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的考评。通过考评使创新教育为主线,强化创新型意识,集聚开拓性思维,优化创新性能力。[5]

(三)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之教师层面

1.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高校教师加以重视,积极鼓励有贡献的人员,激发优秀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提高高校教师综合素质。

2.革新教学方法,引导创新思维。改进“填鸭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破除教学方法制约,推动学生创新兴趣及创新潜力的并重发展。同时重视实践

类教学,建设开放实验室等场所,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的平台,鼓励开展学术科技讲座、专业类技能大赛等激励学生创新热情,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适当选择综合,先进的课题引导。专业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选取综合性强、观念先进、实用性较好的课题,与学生勤沟通多交流,鼓励学生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勇于独立制定研究方案,敢于体验研究过程,激发独立思维与创新潜能。

(四)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之学生层面

充分创新活动平台,有选择性的参与创新活动实践。目前化工学科学生创新活动平台层次多样,涉及活动内容广。大学生应该结合个人实际,科学规划过程、明确个人发展目标,有选择性的参与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挑战杯”系列竞赛、化工设计竞赛、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科研立项等平台上来,不断拓展个人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6]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实施创新教育、培育创新人才的落实行动是面向未来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7]化工学科注重学生基于基本原理、知识进行实验研究,强调与多领域学科融汇交叉,重视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提高实验能力。化工学科学生应充分整合掌握专业知识结构,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与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性的实验项目或创业探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孕育综合能力强、思想创新的适应面向未来发展需要的多元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EB/OL]. http://www.inof.gov.cn/mothome/ha/lanmudaohang/Lianzheng jianshe/201412/t20141.

[2]宁洁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分析[D].天津大学,2012:11.

[3]杨倩.大学生创新能力结构与培养路径研究[D].湖北大学,2013:23.

[4]张志成.对创新学分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2(3):13.

[5]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EB/OL].http:www. qqzyzx.com/system/2013/10/01/006389045.shtml.

[6]吕玉莲,刘雅文.江泽民教育创新思想的理论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23.

(责任编辑:丁忠甫)

[7]廖辉.江泽民教育创新思想研究[J].教育探索,2006(1):11.

Probe to Training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Ability to Innovate——From Analyzing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Chemistry and Industry

Fan Junfeng, Guo Tingting, Bian Bing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Industry,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10)

【Abstract】The world's innovation development has increasingly promoted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become an important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ur country. Chemistry study is based on the basic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experiment research of creative subject,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divergent thinking, experiment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which aim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talents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the Times. The article,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the current training situation, discusses the specific solutions and schemes, sum up the experiences of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uide the training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Keywords】innovation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chemistry and industry; ability to innovate; train

【作者简介】范俊峰(1978-),男,河南登封人,山东科技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讲师,工学硕士,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专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郭婷婷(1986-),女,山东汶上人,山东科技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团委副主任科员,助教,工学硕士,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专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边炳(1981-),男,山东新泰人,山东科技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团委主任科员,讲师,理学硕士,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专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4-10-10

【文章编号】1671-5101(2015)04-0109-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2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