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实践知识视点上的教材概念界定①——兼谈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区别
2015-12-18杨仁伟
杨仁伟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浙江金华 321013)
先进理论的缺失,可能导致体育教学改革的倒退现象,是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面对这样的课题,从理论上探明体育教学各个方面的意义所在,进而引领教学实践,是保证体育教学的学科地位,促进改革深化的原点所在。因此,利用教师个人实践知识这个20世纪80年代创出的概念,对教材概念进行梳理的同时,分析教师把握教材和理解教材形成过程中的诸要素,从理论上明确教材的意义,为教学实践中教师真正把握教材的实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1 有关教学内容(学习内容)=教材概念的质疑
“狭义的教材是指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选编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体系。一般以教科书、课本的形式出现。广义的教材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主要包括文字教学材料、视听教材和计算机教材”[1],就是这种说法的典型代表。并且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教材→教具)→学生”的关系表现出来。
图1 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结构图
由上述观点,可以对教材做出以下解释,其一是行政部门对学校体育学科所使用材料的规定;其二是教师使用的材料规定;其三则是教学场景下的教师、教学内容和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一个关系要素,教材起着连接教师和学生的媒介作用,换句话说,教材有三个含义,就是教材是材料、教材是教科书、教材是教学场景下的媒介。但是随着教材研究的展开,有学者就学科层面的教材观展开了批判[2],甚至认为这种教材观是一种过时的理论[3]。确实,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不管多么好的教科书,如果教师不选用它,是绝对不会作为教学内容和教材出现在课堂上的。这就如同吃自助餐一样,厨师可以做出几百上千种美味的菜肴和食品,对于去享用的人来说,却不可能品尝所有的美味,只能量力而行,各取所需。从另一个角度讲的话,虽然食者选择的量可以有限,但是选择的方式和对食品价值的认同却因人而异。这样的话,教科书或者材料实际上只是起到了一种材料支撑作用,对于其是否能够被教师选用,则没有确定结果。
而把教材看成是教学过程中,连接教师和学生媒体的要素认识,也只是在宏观角度上对于课程构成的一种分析和解释,只是提到了教学内容和教材的作用而已。虽然,这种认识可以让人们清晰的看到课程构成特点,重视教材的作用,但对于教材是什么却没有明确的解释和说明,直接导致了运动技术就是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混乱。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教材观的创立提供了可能,特别是目标引领内容教学理念的提出,更为教师加大教学内容和教材自主选择与利用提供了空间。具体表现为行政部门对体育学科使用教材的硬性规定取消了,出现了由地方和学校按照实际情况来编写符合教学目标与内容要求的课本教材的可能,强化了课本教材的地方性特点。虽然,这种变化并没有引起教材概念的根本变化,但是教材与教学内容直接关联并服务于教学内容的观点,打开了对教材真意进行探讨的直接通道。不能不说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固有理论的变革,同时,也重新提起了教材到底是什么?教材要为谁服务这样一个话题。
另外,从教材加工的角度来说,内容决定教材加工这个问题也引起了部分学者们的注意,比如,在普通高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体育教学论》中,毛振明教授就提出了运动素材→教材→学习内容这样的观点,进而提到运动素材到教材的转变,是由“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进行“选材、分类、加工、编排”而成,而教材到学习内容的转变是由“体育教研组及体育教师”经过“学习领会、调查、再加工、教学修正”后形成的[4]。虽然这种观点没有脱离开行政部门的约束和规定下的计划教材的模式,也没有脱离教科书就是教材的说法,但是,从理论上来说,他的这种观点强调了教科书加工成学习内容的过程,同时也强调了这种加工过程中教师的主动参与作用,这是教材理论的一个进步。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关学习内容或者教学内容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体育教材化”这样的提法本身就为进一步明确教材概念提供了一种思路。
体育教材化的观点,打破了教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载体、媒介或是材料等说法的弱点,突出了教师个人主观认识的特点,使得空洞的教科书式教材规定成为一种可操作性的教材规定。但是,同作者的“体育教学内容,也经常被看成为体育教材,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只是‘体育教材’所含有的意义更多一些,它既有教学内容的意思,还有教科书、教具的意思等”[5]的认识,让我们可以得到“体育教材≥教学内容”的关系式。如果使用“体育教材=教学内容”这个关系式的话,那么素材→教材→学习内容的构造图就失去了意义。就是说,教材、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是同义概念,并且教材的含义大于教学内容,这实质上证明他的教材观还是教科水平的认识。但体育教材化也就是教材加工概念的提出,使得教师介入教材研究成为可能,也为教材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提。
而突破这种教科书式教材观的是“体育(运动)教材”概念的提出,这种基于经验性事实基础上的运动教材的具体内容是“教师对课程内容予以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状况所设置的运动场面”[6],并且这种运动场面是由“技术动作”“运动条件”“运动课题”构成的。这样定义教材后,教师所要教的内容、学生要学的内容及其达成目标和在什么样条件下进行教学这些问题,在运动场面的三要素下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使得教材有了具体的样式,也就是用什么教的问题得以解决。也就是说,教材概念只有在学校这种特定的时间、设施、教学用品和教科书等时、空间及物质条件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教师和学生是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为背景的条件下所进行的有关知识、品德、身心发展的交流场所才得以成立的。这样的话,教师在构思和设计教学时,如果不考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联性,不把这种关系通过具体的内容表现出来的话,教材概念是不成立的。这也是国内学者所说的“生成教材”[7]或者“真教材”的概念。由此来看,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下,教师用来向学生传达的经过教师加工的知识信息才是教材。但这样论述也留下一些有待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教师依据什么去加工“运动技术”、构思“运动课题”和形成“运动条件”。如果仅仅凭借教学目标来确定教材的话,显然根据并不充分,由此来看,教学内容的解释就成为不可绕过的课题。
虽然教学内容(或者学习内容)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但是“运动教材”概念的成立,为进一步探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区别提供了可能性。贾齐教授的“经验的呈现(指导者方面)与被感知(学习者方面)的同步性,才使得它成为现实意义上的教材”[8]的观点,为进一步探讨什么是教材、什么是教学内容提供了一个很典型的例证。他认为教材本身是一种经验的表现,由教师把经验“呈现”出来,由学生去“感知”这种经验,使得教材的表现形式更为具体化。如果我们认为这种理论是正确的话,那么,教师对经验的把握在什么前提下,怎么样把握,把握到什么程度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辨明之后,才可能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去处理好“技术动作”“运动条件”“运动课题”这些教材要素问题。比如对于“节奏”的理解,语文老师强调的可能是朗读时的音节高低、抑扬顿挫等;音乐老师强调的是旋律中的每一个音符;物理老师强调的是动作速率变化,体育老师强调的是完成某个动作的速度或力量的间歇时间等。在这里我们可以说节奏的教学应该是不同学科的共同的教学内容,但教师采取的手段和方法等却是截然不同的,尽管不同学科的教师具有各自学科的特点,具有自身的经验,但,绝不能说这种经验下的教学场面的构成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不同的教师来表述同样一个内容的时候会出现差异的,那么,节奏到底是经验基础上的内容还是教材问题的质疑就浮现出来。而这种经验的表现,不仅是在不同教科间成立,在同一教学科目中也成立的。比如两个同样是跳高技术经验丰富的老师,他们可能有同样的感知,但却未必能够有同样的教学效果。相反,对于跳高感知不同的两个教师,却可能产生同样的教学效果。其原因在于经验是在多方面多因素下形成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表现出来,不仅仅是一种情境下的“呈现”。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我国对教材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有学科层面上的教科书(材料)的理解,也有教学情境层面上的运动场面理解,还有材料加工制作层面上的说明。不可否认的是不管哪一种说法都存在着教学内容和教材(教科层面也罢实践层面也罢)概念的混淆。本研究认为教科层面上的教材理解只为真正的教学情境下的教材形成提供了一种素材,而真正的教学场面下的教材,除了概念本身以外,还要有教材加工这样一个程序才可能实现。这样的话,不仅为教材概念和教学内容区分提供了一种可能,也为进一步研究教学内容和教材研究提供了可能。
2 教师个人实践知识概念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分解
教师个人实践知识这个概念是1984年由加拿大学者康内德和柯兰迪宁研究团队在美国教育研究会出版的《教学研究手册》第三册中有关教师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他们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只注重“教师的个性特征(如,温和、严厉、准时)和教/学方法与过程(如,讲解、实验、课堂练习、操练)是对学生学习有重要意义的主要教学领域”的认识是远远不能解释教师知识和教学实践活动的,而应该注重“教师知道什么以及他们怎样表达他们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并提出了个人实践知识“存在于教师以往的经验中,存在于教师现时的身心中,存在于未来的计划和行动中。个人实践知识贯穿于教师的实践过程,也即,对任何一位教师来说,个人实践知识有助于教师重构过去与未来以至于把握现在”[9]这样的概念。
教师个人实践知识是通过图景、实践原则、个人哲学、隐喻、叙事单元、节律、循环等方式进行研究的,是对教师已有知识的一种评价。而其研究成果的运用却不是很多,但是“教师是自己课堂上课程建构和执行的主要部分。教师不是某种传递规定课程的管道,而是持续建构课程的主动行动者;教师在自己的课程开发中拥有和表达自己的知识”[10],既强调和丰富了杜威的情境概念和经验概念,也对施瓦纳的课程要素概念做出了补充和发展,同时,更提出了教师本身就是课程的一部分的新论点。
教师个人实践知识概念的提出,为教学情境下的教材成立提供了理论支撑,也就是说“运动技术”“运动课题”“教学条件”这样的构成样式由教师过去的经验、现在的认识和对将要进行的教学实践的把握过程中实现的。它不同于单纯将教科书内容传授给学生的教材观,更注重教师教学实践前的经验既“实践知”的内容,同时也强调教学实践本身的“实践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科书材料进行取舍,考虑每一个学生、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对运动技术价值的再解释,甚至可以在课堂上临时构建教材等都是教师本身对教学内容明确后的教材构成的表现。正是因为这种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存在,才使得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加工与方法选择具有了多样性特点。
从教师既是课程构建的主动行动者又在课程开发中拥有和表达自己的知识的观点出发的话,我们就有理由承认教材是教学情境下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一个环节。那么,这种特性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图1是本文作者对Grossman[11]揭示的教师知识构成图的第三层次进一步解读后,在教师个人实践知识观点下,对教材的解释。就是说,虽然Grossman意识到第二层次的具体表现是第三层次的教学实践,并提出了教学情景问题,但他所说的情景知识还是未分化的课堂综合知识,包括了课堂教学的全部问题,对于微观层面上的内容及其教材并未说明。
如果说图1中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教师知识是体系化知识的话,第一层次的教师知识就是学科门类(比如体育学)层面上的一般学科知识群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时的一般性操作知识,是一种广泛而通用的逻辑构成关系层次的知识;而第二层次则是第一层次知识的具体内容的落实,即课程内容体系(比如田径课程的内容)、受益对象及其教学策略等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只是宏观层面上的把握,并不是教师自身能力全部能够掌控的知识体系,是行政部门规定的或是“给教师的必备知识”,这些知识基本上与学生没有关联,与教学条件没有关联,更与课题设定无关,也就是说,在课程实施之前,它只给教师方向性的内容和可参考的材料。只有第三个层次的教学情景形成前,教师才可能依据自己的经验从多种相同或者相近的材料中选出一种,亦即从多种教科书中选出一种作为上课的教科书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才在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上得到显现。
从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视点来看,教师本身的职能在转化,教师不是知识的传声筒,而是课堂上课程建构和主要执行者,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的理解是课堂课程建构的重中之重。虽然本研究没有对教学内容给出明确定义,但对教学内容和教材有效地进行了剥离,认为教学内容与教材并不是同一概念。
3 教材概念的含义及案例分析
对体育内容=教材的批判,明确了教学内容是教材上位概念的同时,也明确了教材是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构建时,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的实践知的过程这样一个观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提示的教学目标引领内容的观点实际上反映了这样的思想,只是这种思想还未得到充分的认识而已。既有的选编素材为教科书,教科书本身就是教材等观点,除了对教材构成具有一定的信息支撑作用以外,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并未得到证明。“运动(体育)教材”概念的提出虽然开拓了教材理论研究的领域,特别是“运动场面”的设置问题,从静态的要素设定方面丰富了教材研究的内容。但是,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学材料、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学生和教学条件是密切关联的,也与教师本身的方法和手段分不开的,更与是否完成教学内容和达成教学目的有关。特别是教材一定要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要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服务的规定,表明了教材具有媒体和手段特征的同时,也表明了其是教和学的对象这样的特征。基于这样的认识,教材可以定义为“是教师在构想和进行课程实践时,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表现,是学习者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对象”。
这样的教材定义具有几方面的积极作用,其一,从教师“实践知”和“实践力”的视点上,打破教材就是传授的知识的认识,强调教材是教师认知的一部分,具有个人主观性特点。其二,从教材研究的视点上,可以将其分为“素材研究”“学科内容研究”“教材构成研究”[12]等领域,避免素材、教科书、教材概念的混乱,其中心点是“教材构成”。其三,从体育学科构成的特点上,可以将“教材价值”“教材说明”[13]等解释为选择教学内容的前提。其四,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更容易与教学方法关联起来,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体现,并且由于其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这种规定也为评价教材是否有效提供了标准。
教材研究也与教学实践有着密切的关联,是教师的实践知与实践力结合的具体表现,教师的个人实践知在教材的形成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具体教学实践中的教材理解,不应仅仅局限于静态的“教学条件”“运动技术”“运动课题”的构想,更应该是明确教学内容前提下,把教材看作是教师个人“实践知”在教学构想中的表现,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也是教学的手段和对象。这样的把握,才可能使得体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4 结语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特别是有关目标引领内容理念的的提出,是体育教学内容和教材深化研究不可回避的课题,我国现有的教材=教学内容的观点已经明显的不适宜改革的需要了。而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理论的提出,特别是教师既是课程构建者又是执行者的新思想,引导我们提出实践知和实践力的新观点,并有效地区分出教学内容和教材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材是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在教学实践情境下,所采用的手段,是教师教授与学生学习的对象的观点,这种观点在中日两国教材案例分析中得到证明。如果这种思想能够得以运用的话,不仅会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得到真正全面的落实,也会为我国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打开一条切实有效的通路。
[1]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96.
[2]刘继和.“教材”概念的解析及其重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5(2):49.
[3]马卫东,王世伟.教材概念的辨析[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6):38.
[4]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0.
[5]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4.
[6]贾齐.“体育(运动)教材”概念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6(6):94.
[7]钟启泉.教材概念与教学创新[J].教育研究,2010,5(1):8.
[8]贾齐.关于体育课程若干基本概念之指称对象的考察[J].体育与科学,2010(6):90.
[9]F迈克尔康内利,D柯兰迪宁,何敏芳.专业场景知识中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2):5-16.
[10]吉恩·克兰迪宁.知识与课程开发:教师教育的新图景[J],教育研究,2009(4):50.
[11]Grossman,L.P,The Making of a Teacher;Teacher Knowledge and Teacher Education[M].New York:Teacher Collage press,1990:5.
[12]竹田清彦,高橋健夫,岡出美則.体育科教育学の探究――体育授業づくりの基礎理論[M].大修館書店,1997:244.
[13]岩田靖.体育科教育における「教材解釈」と「教材構成」の関係把握についての検討[J].宮崎大学教育学部紀要?教育科学,1996(80):11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