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语文课堂上的“一石”
2015-12-17任峰
任峰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信息交流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定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是实现师生沟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师的提问,若新颖、独特,能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既动嘴又动脑,而不是被动地静听和旁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花费不少精力去设计课堂问题,尝试着在语文教学中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这个问题能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激发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热情,让这个问题成为能激起千层浪的“一石”,这“一石”掷出,使学生拥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空间。在探索的过程中,还真有些小小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上学的时候就听老师讲,我从事教学后讲给学生听,文章写了几次背影?哪次写得最详?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熟悉的教学思路,固定的教学模式,能不能把老课文讲出新感觉?我尝试着引导学生:父亲在我们生活中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关于父亲的文章我们读过不少,也写过不少,但很少有过像读过本文后的感动,请学生读课文思考:文章为什么如此让人感动?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研读课文,探寻到各种答案。有的学生说描写得非常好,如父亲给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有外貌描写,有动作描写,不再年轻的胖父亲,腿脚又不灵便,身着布衣,黑色青色更显沧桑,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描写生动形象,感人至深;有学生则认为课文一开始写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在家,家境惨淡,正是这部分的铺垫,气氛的渲染,让本平常的小事(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变得感人肺腑;有的学生认为,简洁朴实的语言让人感动,文中父亲言语不多,但句句真切,如:“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走了,到那便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一个真实的父亲,对儿子关爱有加的父亲,不加任何粉饰的语言,更加让人感动;还有学生提到课文的感人之处还不仅仅是父亲对儿子,还有儿子对父亲的爱,让人感动,儿子开始并不理解父亲,甚至暗笑他迂,但在看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时,眼泪很快流下来,父亲的背影混入人群再找不着时,“我”的眼泪又来了,读父亲的来信时泪光晶莹……在文中儿子的眼泪中,我们感受到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深情……学生面对老师提出的这一个问题,探究面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深,热情越来越高涨,畅所欲言,答案涉及文章内容、写法、主题多个方面,真正感受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快感。
其实,适合设置一个问题教学的课文还不少。《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这样跟学生讲:我们读过好多文章,诸多的东西飘若浮云,而有些却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记忆中,读过高尔基的《海燕》的人,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搏击风浪高傲飞翔的形象,会成为每个读者记忆中的永恒,海燕这一形象的成功之处在于什么?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描写,动作、神态、叫声的描写,让海燕形象如此鲜明;胆怯的海鸥、海鸭的对比更显海燕的勇敢和高傲;乌云、闪电、雷声的肆虐、嚣张,恶劣的环境渲染凸显海燕英勇战斗的雄姿。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有学生会感到,文中的海燕就像一名革命战士勇敢地迎接革命风暴的到来(谈到这里时教师适时插入象征手法的介绍和时代背景的介绍),学生通过研读课文所分析到的,几乎涵盖了教学的方方面面面,教师只需在写作背景、象征手法的概念上做适当点拨就好了。
教学《甜甜的泥土》时,我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泥土为什么是甜的?学生通过阅读,很容易想到是糖化了渗入泥土,所以甜。随着深入研读课文,学生还能想到这是妈妈送给孩子的生日礼物,所以感到甜蜜。有一点难度就是,有更多人的关爱,如:老师、同学、门房老头,他们给离异家庭小亮的爱,犹如广博宽厚的泥土,让人感到甜蜜、幸福。人间的至亲至爱、无处不有,这点可能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教学《孔乙己》时,我让学生探究: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很容易想到是丁举人的打把孔乙己推向死亡,还有就是小说中掌柜的、长衫,甚至是短衣帮的嘲笑和冷漠。更深层的原因就需要学生交流讨论解决。通过深入研讨,学生会发现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还有他自己,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自欺欺人、爱慕虚荣、迂腐可笑的性格,铸就了自己的悲剧命运。究其根源,就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罪恶的科举制度毒害了所有人的思想,让所有人的思想变得自私、冷酷、麻木不仁,“学而优则仕”,没有进学的孔乙己在这样冷漠的社会中只能任人奚落、凌辱,最终走向绝路。孔乙己的悲剧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更是社会的。学生把课文分析到这里,做老师的也没有什么可讲的了,一堂课下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很有成就感,教师则倍感轻松,何乐而不为?
教学《桃花源记》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觉得桃源是个怎样的地方?让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作出回答。与世隔绝、环境优美、人们热情好客、神秘、令人向往、幸福快乐、宁静……学生回答基本上做到全面准确,课文内容的教学顺利完成,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主题思想迎刃而解。
教学《岳阳楼记》时,抓住一个“异”字提出问题,教学《捕蛇者说》时,抓住一个“悲”字提出问题,教学《醉翁亭记》时,抓住一个“乐”字提出问题,教学《鼎湖山听泉》时,抓住一个“听”字提出问题,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堂语文课,能设计一个涵盖文章内容、写法、主题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无疑就是探寻到了语文课堂中的“一石”,激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究的千层巨浪,这样才会真正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参与和提升,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分析思考,学会了和同学合作交流,学会积极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整个课堂,教师一石在手,可以说既做到放得开又收得拢,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以上是自己在教学中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导。
参考文献:
曹燕.探寻本真的语文课堂[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4(07).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