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智慧医疗应用现状分析
2015-12-17陈豪杭州市信息中心唐艳昕杭州市经济信息研究院
□陈豪 杭州市信息中心 唐艳昕 杭州市经济信息研究院
杭州市智慧医疗应用现状分析
□陈豪 杭州市信息中心 唐艳昕 杭州市经济信息研究院
继“移动医疗”、“数字医疗”和“区域卫生信息化”之后,近年来,杭州市智慧医疗体系的构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智慧医疗是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医疗服务全过程,从而缓解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不仅对推动杭州市医改、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杭州市卫生工作迫切的需求。
智慧医疗的内涵及背景
智慧医疗是指一种以智能的方式主动管理并满足医疗卫生领域的多方需求,并凭借在系统集成、互联互通、智能处理等方面的高水准,保证人们适时获得预防性和治疗性的医疗服务,主要包括数字化医院和区域卫生信息化两部分。自2009年起,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已陆续推出智慧医疗规划。近年来,国内部分城市也提出了智慧医疗的建设理念和方案。
其中,上海市制定了覆盖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保障的智慧医疗蓝图;北京市以智慧医疗建设为契机,建立了覆盖急救指挥中心、急救车辆、医护人员以及接诊医院的急救医疗信息协同平台系统;苏州推出了“智慧医疗手机挂号系统”,市民既可通过手机登录指定网站在市区部分大型医院付费挂号,又可实时监控医院的挂号情况。
2011年11月,杭州市正式出台了杭州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其中阐明了有关智慧医疗的建设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建设智慧医疗专网;建设智慧医疗数据中心;建设基于居民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的基础资源库;规范整合全市医疗机构和卫生监管单位的各类信息系统;建设一体化的智慧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卫生信息业务应用平台;建立卫生惠民网站等。
杭州智慧医疗发展现状
杭州智慧医疗时代已悄然而至,预约挂号、市民卡诊间结算、远程医疗、区域临床影像会诊均已实现。伴随智慧医院建设的逐步推进,智慧诊疗体系日益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正朝向便民惠民方向不断发展。
⒈智慧医疗服务逐步普及
⑴诊间结算和预约挂号已全市推广
比较上海、苏州等城市的智慧医疗模式,杭州的市民诊间结算智慧医疗模式更具地方特色。从2013年1月28日开始,杭州市已经在杭州市红会医院、杭州市一医院等8家市属医院中推广市民卡智慧医疗结算功能,只要持有杭州市民卡或者社保卡,且在这些医院现场开通该功能,医生开检查单、处方的时候就可以完成付费,患者可以直接去检查科室做检查或拿药,省去了再去付费窗口排队的环节。目前,该举措已向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伸。同时,预约挂号服务平台已在全市医院使用。市级医院普遍建成了预约挂号服务平台,实现了预约挂号服务。市民可以通过电话预约、网上预约等多种方式进行,看病挂号,特别是看专家门诊,不用再通宵排队,一号难求现象有所缓解。早在2010年9月,浙江省统一公共预约服务平台“12580医院预约诊疗平台”就已正式开通。
⑵区域临床影像会诊中心已建成
杭州市区首个区域临床影像会诊中心已在市一医院启用。市一医院与下城区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石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远程会诊系统已建成。区域临床会诊中心建立后,患者只要在社区稍等,就能得到市属医院专家的会诊,免去挂号、检查的来回折腾。目前,该项服务是免费惠民举措。同时,杭州市实施市属医院与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多个区域临床会诊中心。在市一医院试点的基础上,2014年9月底前,市属大医院与各区全面完成影像会诊中心和心电会诊中心的系统建设,实现与结对城区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远程会诊。杭州市民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在家门口的社区医疗机构享受到综合性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此外,杭州市还将同步实施市属医院临床影像互阅共享项目。今后,医生在共享系统工作台上打开患者病历,不仅能看到患者在本院拍摄的影像资料,而且纳入该系统的其他医院拍的影像资料同样也能看得到。
⑶智慧诊疗已在大医院推行
所谓智慧诊疗,就是在医院区域覆盖无线网络,让医院工作人员通过平板电脑或掌上PDA实现移动诊疗。病人或者家属则可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互联网浏览及医院相关信息查询。2013年起,杭州市13家省级医院和11家市级医院围绕强化“民本卫生”理念,积极推广诊间结算服务,进一步减少患者重复检查,实施多元化预约挂号并改善住院患者服务流程,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当前,市级所有医院均推出了全门诊预约、分时段诊疗等服务。8家市属医院电子病历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互联互通,市民在就诊时可以查阅以往其他医院的就诊记录,智慧医疗的便捷正在逐步呈现。
⒉智慧医疗应用典型案例
⑴远程医疗为特殊人群提供服务
杭州市桐庐县无线生理参数监测惠民关怀项目已正式开通,这个项目可为当地农村“空巢老人”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无线生理参数监测惠民关怀项目,就是一个日常的心电、呼吸、血压、血氧等生理参数监控仪,插上一张SIM卡后不仅能对老人身体状态进行监测,还能将检查数据实时传输到数据中心。通过这套设备,可以实现对老年人特别是“空巢”、孤寡老人的远程“零距离”实时监测、跟踪,让子女、村卫生站医师实时掌握老人的健康和行动位置,实现家庭养老,弥补养老护理资源的不足,解决外出工作子女无暇照顾家里老人的后顾之忧。同时,可有效解决群众因挂号、排队、路途遥远等因素造成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降低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经费支出,节省政府开支。另外,杭州市已经在主城区开发了针对老人和亚健康人群的随身携带远程心脉终端,供医生、家属进行监测、分析和管理。
⑵智慧医院建设初见成效
实现智慧医疗的前提是信息化建设,杭州市一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始于13年前,现已建立了领先浙江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系统,建立了以三条主干、一个平台为基础的信息化网络。三条主干分别为以财务为核心的HIS信息系统,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应用信息系统,以管理、物流为核心的HRP系统;一个平台是以HL7为标准的数据交换平台,已经充分实现了多院区跨院信息共享及结算,建立了标准的集团化医院病人主索引。该院的信息系统已从传统意义的信息系统蜕变成一个集信息输入、使用、优化、创造、控制、围绕多纬度的智能化信息系统,率先成为浙江省首批智慧医院。同时,该院2013年在国内率先采用用药预警系统,并采用了严格的敏感数据加密系统,确保老百姓的用药安全。
⑶120急救4G智慧医疗节省抢救时间
据杭州市急救中心统计,以急性心梗患者为例,从抵达医院急诊室门口到为其开通血管的时间,目前我国需要90分钟:包括急救车出车到接上患者,平均用时9.3分钟,从接上患者到送达医院,平均需要15~20分钟,还有患者的病史询问、抽血、初步检查、调集相应医务人员等。而在应用120急救4G智慧医疗项目后,在急救车上就能做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用来判断患者是否心梗、心梗的位置等,有了这个检查确诊,患者到达医院后,便有望直接送入抢救室做手术了。急救手术前准备工作中的一部分,将在120急救车上完成。急救医生与大医院的医生“无缝对接”,预计节省的抢救时间将在一小时左右。
推进杭州智慧医疗建设的建议
为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全面提升智慧医疗服务水平,解决当前存在的短板问题,需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加强智慧医疗建设:
⒈加强智慧医疗建设的顶层设计
现阶段,杭州市智慧医疗建设缺乏全面、具体的规划,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完善的专项建设规划。同时,要注意宏观规划中省、市智慧医疗建设内容的进一步衔接。在杭城的所有医疗机构,包括市本级和社区医院、省级医院、民营医院都应纳入智慧医疗建设规划,为实现覆盖全社会的智慧医疗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⒉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和保障机制
杭州市医疗领域信息资源共享还没有全面覆盖,缺乏医疗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当前,一是要尽快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建立更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制定统一的协调制度,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市级系统平台,使各医疗机构的信息实现互通共享。要加快建立市本级医疗机构、各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省级大医院的信息共享机制。二是要强化医疗信息安全,组织人力积极研究信息化环境下保障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确保市民、患者的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相关信息的安全性,使患者的隐私得到保护。三是要研究智慧医疗应用中医生电子处方、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规范医疗服务的法律法规。
技术应用:要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当前最便捷可靠的技术应用是一卡通和电子病历系统。通过一卡通系统升级建设,将各级医疗机构现有的HIS接口标准化,就诊卡统一化,实现市民持一张卡即可在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享受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流程的重组与优化,实现跨机构、跨区域的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完善电子病历系统的适用性和技术安全认证保障体系,令其涵盖临床所有业务部门,采集、汇总、存贮、处理、展现所有的临床诊疗资料,实现病历的快速、智能、全结构化录入,全模板化管理。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其中,实现对医学图片的加工、处理、保存及回放。电子病历系统可以随时进行网络检索、调阅和进行医学统计,是当前医疗机构实现临床信息化的理想信息平台。
⒊加强社区医院智慧医疗建设
杭州市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已成为智慧医疗全面实现的短板。社区医院要尽快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实现社区卫生绩效、社区诊断等一体化管理。同时,运用远程医疗系统,积极推进社区医院与省市大医院通过智慧医疗系统实现即时会诊,在信息上与大型医院实现无缝对接,实时获取专家的建议、安排转诊和接受培训等,以平衡不均的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更加周到完善的医疗方案。
技术应用:远程医疗系统利用现代化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与医疗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医疗信息的远程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查询,对异地患者实施咨询、分诊、监护、查房、协助诊断、指导检查、治疗和手术及其他特殊医疗活动,是一种极其方便、可靠的新型就诊方式。远程医疗系统对参与远程医疗的医卫人员有明确的角色界定及相应的权限分配,对所开展的服务项目有规范的业务流程和功能模块支撑,该系统的建立可保障远程医疗各参与方实现信息对称和无障碍的沟通,是提升社区医院智慧医疗水平的基础。
⒋加强智慧医疗服务的宣传指导
市民习惯上大医院的就医理念短期难以扭转,部分市民,尤其是老年人对于网上预约挂号等智慧医疗服务还缺乏了解。因此,需加强针对智慧医疗服务的宣传教育。一是通过发布宣传栏公告、发放智慧医疗宣传手册、广电媒体报道等宣传方式,提升广大市民对智慧医疗各项服务和功能的认知程度。二是在各个社区、街道开展智慧医疗教育展示活动,同时在基层设置智慧医疗便民服务点,帮助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开通智慧医疗的相关服务。三是全市各级医疗机构要安排足够的人员指导患者使用智慧医疗的自助挂号等便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