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闯出区域特色新路子

2015-12-17

杭州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配套改革试验区安徽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闯出区域特色新路子

2009年北京两会期间,作为全国第一家设立自主创新试验区的省份,安徽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将安徽省级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升格为国家级自主创新试验区的议案。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同意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参照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并适用与之相关的政策。

由来

2008年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开全省推进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动员大会”。此举标志着安徽省力图通过体制机制的突破,探索依靠自主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创新型人才、企业和产业高地。

安徽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在更大范围内引导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打造一个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区域品牌,促进有条件的地方率先突破,带动全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

国家先后批准了4类主题不同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安徽省提出的“自主创新”主题为全国独有。国家发改委对安徽省申请成立试验区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指出试验区具有先行先试的条件和基础,可以作为省级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开展相关体制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合肥、芜湖、蚌埠3市集中了安徽省大部分的创新资源,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资源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3市共有1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尤其是合肥市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通过5年实践,在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产学研结合有效模式、整合科技资源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实际上就是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拓展和合芜蚌自主创新成功经验的放大。

试验区实施创新产业升级等6大创新工程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等6项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打造具有安徽特色、能在全国叫响的区域创新品牌。试验区将重点推进科技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金融管理体制这三个方面的体制改革,并取得大的突破。

为推动保障试验区的建设,安徽省出台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对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发项目,重大引进技术和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安徽省政府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试验区各类项目资金、资助、奖励等支出,还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

创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徽所在的中部地区,通常被人们视为“政策洼地”和“困难高地”。从2006年4月,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出台之后,中部六省都在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本身特色的崛起之路,安徽也不例外。

然而,原有支撑安徽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比较成本优势,正在进一步弱化。面对“东西夹击”之势,安徽唯一的选择就是在“自选动作”上求突破,闯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路子,即充分发挥局部地区相对优越的科技资源,作用于相对落后的产业资源、资本资源等基础条件所产生的倍增效应。加强自主创新是安徽跨越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后劲所在。发挥安徽科技资源的“倍增器”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就为安徽实现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运作空间。

在自主创新上升为安徽经济发展主战略的同时,“泛长三角”概念,同样也成为安徽与近邻苏浙沪两省一市共同关注的话题,安徽如何参与泛长三角的产业分工合作?怎样在迎接产业转移中进行自主创新,就成为安徽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必须破题的一道重大课题。合芜蚌3市要成为承接泛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试验区和先行区。

合芜蚌联袂探索出一条“产业转移+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的全新路径,就是在创造区域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安徽方程式”。这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意义所在。

成果

2013年,国家批复合芜蚌新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区域集聚发展试点,中央财政将连续3年(2013-2015年)采取滚动方式予以支持,重点突破OLED、3D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新型显示产业链和技术创新体系,到2015年培育3-5家产值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形成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

一年多来,合芜蚌新区已显示产业集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力地推动全省新兴产业规模壮大,支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源。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合芜蚌新型显示产业产值从2012年试点前的约200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497.7亿元,2014年产值将达到近830亿元,总产值实现三年翻两番;产业集聚区内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2家,50亿元以上企业3家,100亿元以上企业2家。其中,联宝电子、合肥京东方(含鑫晟光电)和宝龙达实现产值分别为400亿元、135亿元和85亿元;联宝电子历史性地超越汽车、家电企业,成为合肥市产业规模最大的工业企业。

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批上下游配套、服务及周边企业快速集聚,合芜蚌新型显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在面板环节,不仅拥有6代线、8.5代线,还准备谋划投产更高世代线;在配套环节,7条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1条超薄电子玻璃线和光学薄膜生产线,正在培育引进驱动IC企业;在终端环节,现拥有宝龙达等年产2500万台笔记本电脑、华恒电子年产20万台智能平板电脑等应用市场。目前,合芜蚌新型显示正成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一流的集聚发展区。

驱动经济转型发展。列入国家试点后,国家和省里共落实配套资金6.901亿元。其中,将划出4160万元作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用以撬动总规模为10亿元的风投基金,一期3亿元。2013-2014年,合芜蚌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共有在建重点项目69个,总投资超700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407亿元。

在合芜蚌新型显示产业的强力带动下,2014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产值2323.6亿元,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43.8%,比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30.2个、32.6个百分点,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17.2%。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3.8%,同比提高6.1个百分点,首次跻身全省十大产业行列,并取代家电成为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最大的行业。

进展

2015年9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确定,安徽省将依托合芜蚌试验区开展先行先试,成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

从合肥市创建全国科技创新试点市,到全国首批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到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安徽探索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改革攻坚“双轮驱动”的创新之路,合芜蚌试验区已经成为牵动全省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平台,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注入了强大动力,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落户安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合芜蚌试验区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技术合同交易额、全社会研发投入、高端人才引进均占全省的60%以上。在合芜蚌试验区的辐射带动下,2014年,安徽省区域创新和企业创新能力均居全国第9位。专利综合实力首次进入全国前10位,获发明专利授权居全国第8位、中部第1位。全年实现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居全国第12位,中部第2位。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达2.78%,居全国第7位。全省全社会R&D经费支出达到393.6亿元,占GDP的比例增长到1.89%,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1位。

进入国家创新改革试点,安徽省将以合芜蚌试验区为依托,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为目标,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坚持“把科技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的需求导向,坚持对内激活、对外引进,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探索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新机制,推动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力争通过3年努力,合芜蚌试验区基本构建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长效机制,在市场公平竞争、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金融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开放创新、科技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改革突破、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改革成果。

猜你喜欢

配套改革试验区安徽
18个自贸试验区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广东高校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的问题研究(一)
贵阳市实施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情况研究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4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率超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