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入儒家德育思想,创新高校德育机制

2015-12-17温稀丹

关键词:高校德育

温稀丹

(福建江夏学院 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系, 福建 福州 350108)



引入儒家德育思想,创新高校德育机制

温稀丹

(福建江夏学院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系, 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当前部分大学生道德认知不端,道德行为失范,道德素质低下,高校德育绩效不彰已成不争的事实。从高校德育运行机制角度看,德育实效性弱化的根源在于:高校德育地位低下;德育目标泛化;德育内容重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引入;德育方法重灌输轻引导;德育环境复杂多变;德育评价偏离学生实际等。儒家思想精义与高校德育思想契合度高,是高校德育的重要思想源泉,因此可以引入儒家德育思想,创新高校德育机制:坚持德育首要性;细化德育目标,树立生活德育理念;引入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补充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创新德育形式;树立德育环境三维一体的整体观;他律自律并重,完善德育评价。

关键词:高校德育;儒家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

引言

出现于青年学生中的价值偏失、信仰冷漠的道德危机,使人们急于前往道德教育中寻求答案。当前高校德育重智轻德、重知轻行,实效性薄弱,亟需创新德育形式,补充德育内容。绵延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世上仅存的古文明,是中华民族世代积累的关于立身处世的智慧结晶,历久弥新,是高校德育的重要思想源泉,是中华民族迎接新时期挑战的历史前提和根本动力。因此,引入儒家传统德育思想对于创新高校德育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当前部分大学生道德素质较低

(一)道德认知不端

在学习中:学习态度不端正;注重近景性动机;缺乏诚信意识;学术依赖性强,自主探究能力弱等。在生活中:价值标准模糊,以恶为善,以丑为美;理想信念淡化,缺乏人生动力和拼搏进取精神;受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蛊惑,治学思一夕成名,经商图一夜致富,从政想一步登天[1];重义轻利;环保意识薄弱;遵守纪律意识差;自我控制、规划能力差;抗挫能力弱;畏难情绪重等。在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上:自我意识膨胀;人伦观念浅薄;生命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缺乏;道德关怀冷漠;道德关系紧张等。

(二)道德行为失范

在学习中:考试作弊手段与时俱进;论文、作业造假,抄袭比例高;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等。在生活中: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随处吸烟等不文明行为多;秉持“娱乐至上”,生活庸俗化;部分学生网瘾症状严重得无法自拔;过多的摄入垃圾食品,过度熬夜,日夜颠倒,随意糟蹋身体,消耗青春,浪费生命等。在人际关系处理上:自杀、杀父、杀母、杀祖辈、杀害同学、伤害老师、伤害动物、偷窃等恶性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在男女交往中,只重情感体验,忽视对彼此的婚恋义务,使得大学生成为中国每年1300万堕胎人次中的生力军。

由此可见,高校德育绩效不彰已成不争的事实。

二、德育实效性弱化的根源

从高校德育运行机制角度看,德育实效性弱化的根源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德育地位低下

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文件各种会议都强调德育为先,但在实际中,德育只是高校众多工作中的一项,时常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地位,同时理重文轻思想导致了工具理性的泛滥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式微。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政治化倾向严重,范围缩小后被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主要由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组成。对于教师来讲,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辅导员而言,日常大量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挤占了他们的时间,和学生的思想交流相对较少;对于大学生来讲,德育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大,故此高校德育长时间流于形式化、空泛化。

(二)德育目标缺乏具体的规范

“高等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2]该目标长期以来积极引领着高校德育工作,但我国高校并没有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道德素质现状、个体特征等设定详细、可执行性强的中短期目标,有高度没梯度,没能从培养大学生的孝悌意识做起,致使大学生无法了解仁爱的层次与顺序,道德修养得不到升华,无法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热情,目标意识被逐渐淡化,弱化了德育的工作力度。

(三)德育内容重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引入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材与中小学政治课教材理论框架差异性小,被称为“炒冷饭”,因此难以吸引学生,有些学生甚至产生排斥心理。同时高校德育由于历史的惯性,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引入,思政课中有关中华优良道德传统的内容未能详实深入地解析。此外,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资源大多被韩剧、美剧、日剧、游戏、综艺节目、娱乐炒作新闻占据,网络道德教育资源相较稀少,网络德育内容显得苍白无力,从而导致大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更无法践履道德行为,最终知行脱节,导致高校德育效果不佳。

(四)德育方法重灌输轻引导

当前高校德育主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知识传授,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通过纯粹知性的方式进行理性训练,教学任务的重点聚焦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注重示范、规劝,无视学生已初步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没有引导大学生自主探究、审慎思考,无法培养起学生对道德理论的内在认同感。在大班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得不到充分的关注,不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思政课的社会实践环节由于种种原因,收效甚微,学生道德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难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德育信息的传播手段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网络德育形式落后,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率。

(五)德育环境复杂多变

传统文化的断层导致了近两代人的价值真空与集体失忆,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教育机制尚未形成,西方国家趁势发动和平演变策略,不断强势的兜售和渗透西方的糟粕价值观以期占领文化殖民地,使得当前社会价值标准混乱,难以避免地出现了道德领域的无序状态,学校又无力消解这种社会影响对大学生的不良导向作用[3],高校德育工作因此受到了强烈冲击。此外,网络环境中存在着大量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一些价值辨析能力弱的大学生受众很容易迷失自我,由欣赏走向趋附,最终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人机交互模式也极易造就新一代“隐士”,导致他们的人格扭曲和个人本位,分不清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甚至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破坏家庭和顺、社会和谐。

(六)德育评价偏离学生实际

德育评价是以道德标准为基点,采用合理的方法和途径,针对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和品质进行价值判断,从而改变、影响社会风气的德育活动,德育评价主要包括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当下他人评价在高校知性德育理念影响下主要以量化为主,而较少使用质性评价,课程分数、社会实践次数等同于学生的道德水平,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意愿、道德心理等主观因素。评价重心以结果为导向,不能很好地体现出道德意识的动态发展过程。学生自我品德鉴定表虽存入档案伴随终身,但在实际就业、生活中极少起到任何实质效果,甚至有些学生高喊:一辈子都不会使用商业贷款购房购车,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的不良记录无关痛痒。德育评价异化,无法发挥评价对德育工作的激励、导向功能。

三、儒家德育思想精义与高校德育的内在契合点

(一)个人层面

传统文化蕴含个人品格修养的内容与途径,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锐意进取;“少欲多安乐”的宁静澹泊;“内圣外王”的严谨自律;“博学、审问、遍思、明辨、笃行”的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即命当容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4]的居安思危、积极乐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5]239的勤俭节约;“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6]的诗意栖居等。可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培育要求是对古代理想人格特征的现代诠释。

(二)人际层面

儒家以“仁”为纲领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提倡人与人应当互相亲爱,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孝悌是最先应做到的,孝的涵义包括养、敬、悦、顺、忧等,养即养父母之身、之心、之志,敬即敬重,悦即以爱心愉悦老人,顺即不违背父母心愿,忧即不让父母担忧。“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弟也。”[7]242(《孝经·广至德》)儒家思想认为一个具有孝悌之心的人,能从家庭关系推广到社会关系、宇宙关系,人人具有仁爱的孝悌之心,那么社会就会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天人合一。大学生是社会人群中的重要力量,理应担负起凝聚家庭、团结他人的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最大贡献[8]。

(三)社会、国家层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爱民精神包括:“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5]240的重义轻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勇于当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克己奉公等,其所蕴含的民族情感与民族意识是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自信心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的负效益强烈冲击道德文明建设的当前,必须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以武装我国广大的青少年,使民族文化的旗帜重新飘扬,永保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最是书香能致远,惟有经典润心田。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民族信心,培养社会责任感,激活坚毅的人生态度,维持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人际习惯,形成谨言慎行的行为习惯和踏实肯干的务实作风,成为德才兼备的新一代“君子”,这对改善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对新时期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引入儒家德育思想,将新的思想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相承接,创新高校德育机制。

四、引入儒家德育思想,创新高校德育机制

(一)确立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

“弟子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7]861(《论语·学而》)。“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9]3(《弟子规》)。儒家历来强调德为知先,德高于智,履行道德义务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更是为人的前提。事实证明,不以德育为前提导致了德智的不均衡发展,因此坚持德育的首要性原则是构建学校教育体系的根本,它能在坚持主流道德规范的同时为社会稳固道德底线。德育首位并不意味着德育将凌驾于学校的一切日常工作上,而是要树立全员德育的理念,德育工作不能仅限于专人化、专业化,其他学科、学校职能部门等都负有德育职责,每一位教职工都应充分借助与学生接触的有利时机和时效性,将德育渗透于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与日常行政管理中,拓宽育人途径,强化德育工作。

(二)细化德育目标,树立生活德育理念

从培养行为规范到最高理想的道德规范,在目标的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的价值观和个体的差异性,设立短期的学习目标、中期的职业目标、长期的道德理想,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合理有序的目标体系才能使高校德育目标得到有效落实。生活是德育真正发展的平台,德育应把人引向现实生活世界,在构建个体完整的生活经验中满足道德诉求,内化道德原则,生成道德品质。孔子仁学思想提出的“忠、孝、友、悌、恕、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耻、勇、敏、惠、敬”等具体的道德条目符合高校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10]其细述的行为规范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最高目标相一致,[11]通过对其现代性诠释和转化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具体地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因而对当前高校德育目标设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引入传统文化,补充德育内容

当前部分大学生民族虚无主义滋长、爱国意识淡薄,被喻为“香蕉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高校德育课程体系,只有通过硬指标渗透传统文化精髓,才能弥补文化断层,助大学生了解民族历史,继承祖先智慧,弘扬传统文化美德。儒家倡导孝亲尊长、友悌爱众、严谨诚信、敏事讷言、刚健不息、忠君爱国、天人合一等德育思想,以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推进学道并重,积极协调人与自我、家庭、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将德育内容扩至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大学生从内心道德情感养成的角度体验道德标准的内化和认同,践行道德规范,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四)改进德育方法,创新德育形式

首先应注重提高高校教师的道德素养,身教示范,“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7]897(《论语·颜渊》),“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从。”[7]904(《论语·子路》)。教师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道德态度教育的直观教材,这种正面对接的现实关系具有其他德育手段不可比拟的作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道德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身作则,正己化人,行“不言之教”,在潜移默化、自然而然中顺其本性,启发、引导学生于非指导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情感共鸣,体验自我实现。

其次,应树立“双主体”意识,形成同参共进的德育氛围。德育工作者要将德育思想内容与大学生思想规律相结合,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德育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习热情,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大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适宜的德育内容,因材施教,施以恰当的德育方法,通过转变大学生自身内在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信念。

再次,应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德育形式,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功能。高校可以通过微信、QQ、网络FM、网站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以贴近学生现实的标准恰当规划,融入到传媒产品中,抢占网络制高点,吸引学生浏览。这些有趣的感性材料,能够创设丰富的道德情境,生成鲜活的情感体验,提高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由引领走向对话,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行理性思维,增加文化内涵,提升道德境界。

(五)树立德育环境三维一体的整体观

首先,幸福美满的家庭环境是基础。父母的伦常关系、道德信念、道德决策等时刻影响着子女的思想状况,因此要注重加强家庭传统美德建设,吸取《诸葛亮诫子书》、《朱子家训》、《了凡四训》、《弟子规》、《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传统文化家训的合理思想内核,通过日常生活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大学生生长在父慈子孝的和谐家庭中,才能使伦常安稳,社会和谐。

其次,合理有序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核心。可以在校园物质环境中增添历代先贤为人、治学、处世、养心的华美章句等因素,将民族精神渗透到师生的意志、追求和理想中,自觉抵御国外不良思想的侵袭,培育和增强民族情感和爱国意识。另可以以学生为参与主体,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校园活动,如论坛、艺术展览、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社团活动等,为学生创造与传统文化多角度的接触机会,感受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向心力,根据学生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反思总结,从而构建合理的道德信仰。

第三,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保障。学生终将在现实社会中形成与发展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因此教育体系要从整体上来对道德载体进行合理规划与安排,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系统环境,目标指向一致,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德育的大气候,建立起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避免“5+2=0”。作为社会的老师,媒体和明星更应自觉净化网络思想,隐恶扬善,大力传播正能量,为教化人心负起应有的责任,保证德育教育基本要求和成果的实现。

(六)他律自律并重,完善德育评价

首先,学校德育评价可将德育评价内容分为认知水平、信念形成过程中的表现、知行合一三方面,以数量化的标准评价道德知识的掌握情况,以鼓励性评价来确定道德信念养成过程中的表现情况,以定性标准来评价道德行为与道德信念的一致状态,对学生道德水平进行分阶段评判。高校德育评价体系应以高校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例为基准,参照学生道德水平制定符合自身的评价体系。评价应注重外在、内在并举,静态、动态结合,他人与自主交互,[12]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其次,鼓励学生构建终身德育观,加强道德自我评价能力。“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876(《论语·里仁》)“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9]4(《弟子规》)“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7]862(《论语·学而》)儒家思想中独特的克己内省、改过迁善、慎言躬行等自律方法,通过主体的自我检查、自我认同、自我承担、自我觉知,实现道德情感的自我满足、道德思维的自我判断、道德意志的自我坚定、道德行为的自我克制和道德理想的自我完善,最终实现从他律向自律、从应然到实然、从道德义务向道德良心的转化,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缪克成.德育工程[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4:8.

[2] 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Z]. 1995.

[3] 孙在福.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0:19.

[4]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11.

[5] [北齐]颜之推,[明]朱柏庐.颜氏家训·朱子家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6] 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8.

[7] 魏征,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群书治要译注[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2.

[8] 李程.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44.

[9] 张振鹏.最彻底的家庭教育方法——《弟子规》里的教育智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10] 吴腊梅.刍议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在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运用[J].理论月刊,2008(7):180-192.

[11] 刘桃秀.弟子规与高校德育结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1(32):78-79.

[12] 丁琦.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德育过程问题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13:44- 46.

[责任编辑:朱子]

Introducing Confucianism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to Innovate

Moral Education Mechanism of Universities

WENXi-dan

(DepartmentofSociology,SchoolofPublicAffairs,FujianJiangxia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Abstract:It′s incontrovertible that the moral education of high schools performs poorly at present, and some college students have the incorrect moral cognition, behavior deviation and low moral 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mechanism, the weakening of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lies in: the low posi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generalizations of object; the content repetition and the lack of initiative int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method of infusion instead of guidance; the complex and varied mo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the evaluation deviating the reality.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have high integrating degree, the former i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source of moral education, so Confucianism can be brought into moral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moral educ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insisting the primacy of moral education; refining the moral education target and setting up the life moral education idea; introducing traditional culture to supply the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innovating the method and form of moral education; establishing the overall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heteronomy and self-discipline and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onfucianism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moral education method;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06(2015)04- 0007- 05

作者简介:温稀丹(1990-),女,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

收稿日期:2015-11-25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话语权探索
试论如何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德育和谐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中美日三国高校德育比较研究
高校德育路径探究
论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实践路径
论高校德育目标:道德智慧的培养
论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德育中的理论“漂浮”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