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迈向万能视角建筑学(一)

2015-12-17朱文一

城市设计 2015年2期
关键词:凡人建筑学万能

朱文一

ZHU Wenyi

迈向万能视角建筑学(一)

朱文一

ZHU Wenyi

朱文一(清华大学)ZHU Wenyi,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本文认为今天的人类已经身处数字化生存时代,在以谷歌地球为代表的互联网地图上以万能视角优先体验建筑的方式,彻底颠覆了通常以凡人视角为主的建筑体验;并列举朱文一工作室作品“Plan O”方案,表述迈向万能视角建筑学的一种未来趋向。

凡人视角;万能视角;数字化生存;谷歌地球;万能视角建筑学;芝加哥建筑奖;“Plan O”方案

本文的题目“万能视角建筑学”显得很宏大,实际的意思是:当从空间俯瞰建筑成为优先的建筑体验时所呈现的建筑学。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谷歌地球上变得轻而易举。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谷歌地球建筑学”(Google Earth’s Architecture)。这是有关建筑体验的话题,因此,题目叫作“万能视角下的建筑体验”也许更为贴切;但这更是关于未来建筑的大胆探索,由此,笔者保留了本文的宏大题目。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极大普及,数字化生存时代已经来临,人类的生活世界面临颠覆性的改变。本文思考和梳理了凡人视角与万能视角、数字化生存与谷歌地球等概念,讨论其与建筑体验之间的关联;并结合朱文一工作室(http://zhuwenyiatelier.arch.tsinghua.edu.cn/)作品“Plan O”建筑方案,提出和阐释了未来建筑发展之万能视角建筑学理念。

1 凡人视角与万能视角

体验建筑,或研究建筑,或设计建筑,离不开人视或鸟瞰、俯瞰这几种视角,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凡人视角和万能视角。

“凡人视角”(a man's eye view)是指第一人称看世界。在建筑体验中,凡人视角是指以第一人称,也就是距地面约1.6m高人眼视点看建筑,包括建筑街景和室内空间。古往今来,凡人视角一直是绝大多数人体验建筑的优先视角。人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观看建筑外貌、品味室内空间。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栖息地一般在平原上,除了少数人之外,从空中鸟瞰建筑基本上是一种奢望。在文学创作中,第一人称写作时常被认为幼稚而被大多数作家所摒弃;在建筑创作中,凡人视角则成为建筑师优先考虑的视角。所谓“人视点”透视是建筑师表达建筑设计构思的主要方式,也是建筑师与外界沟通与交流的主要手段。

再来看看“万能视角”(God's eye view)[1]。在文学意义上,“万能视角” 意指作者以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来描写,好像万能的上帝一般无所不知。这是叙事文学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方式。在建筑体验中,万能视角是指从正上方俯瞰建筑的视角。过去,人们很少有机会以万能视角体验建筑;在当代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从高楼上鸟瞰建筑,一种接近万能视角的建筑体验,成为部分生活或工作在高处的人的体验。过去,只有极少数人如航天员等有机会以万能视角看建筑;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飞机上获得俯瞰建筑的体验,一种无限接近万能视角的建筑体验。

在建筑设计中,万能视角通常用于建筑总图或屋顶平面图这样的工程技术图纸上,仅出现在建筑师与同行交流时的学术报告或专业书刊中,或在建筑落成后被永久存放在建筑档案柜中。对于经典城市设计来说,设计师则已经习惯于以万能视角设计整体城市空间及其轴线、街道、广场、街区、院落、公园等空间要素。城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万能视角下的整体设计。在这层意义上,万能视角建筑学也可以认为是基于城市设计的建筑学。

总体来说,凡人视角或万能视角下的建筑体验都是局部的、不完整的;两者结合才构成相对完整的建筑体验。下面将要讨论的以谷歌地球为代表的虚拟空间提供了万能视角优先、凡人视角其次的建筑体验方式。这也许这代表了一种完美的建筑体验。

2 数字化生存与谷歌地球

199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出版一本名叫《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的畅销书[2]。按照他的解释,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这便是数字化生存。他预测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将使人的生存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并由此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2007年,美国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推出的iPhone手机以及其后发布的iPad,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今天,城市中无处不在的低头族,预示着尼葛洛庞帝预言的“数字化生存”变为现实。法国摄影家Antoine Geiger的系列作品SUR-FAKE[3],描绘了吸住人脸的手机体现出的人的自我异化和手机控的状态,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当今人类所处数字化生存状态的窘境 。

2005年6月,当谷歌地球(Google Earth)问世时,其已经展示了一种通过万能视角体验建筑与城市的全新路径。在谷歌地球中,城市街区的肌理与形状、建筑屋顶或第五立面的体验绝对优先。可以认为,建筑屋顶才是建筑或城市街区的正立面。

2006年3月,当谷歌宣布收购3D绘图软件SketchUp及其开发公司@LastSoftware时,介于凡人视角和万能视角之间的鸟瞰(bird's eye view)建筑图景实现了城市中心区建筑群形象的增强现实效果。此外,车载人视点的凡人视角“谷歌街景”(Google Street)则展示了越来越多的城市生活场景。这些技术的普及使得在虚拟世界中建立体验建筑与城市新路径的步伐大大加速。今天,在谷歌地球中可以看到从万能视角顶视建筑屋顶或第五立面到凡人视角鸟瞰建筑、人视点看建筑立面及街道景观之间多视角的建筑体验。

从近几十年建筑与城市设计的发展来看,CAD、Revit软件、BIM等数字化工具平台实现了建筑设计的完全数字化;参数化设计、3D打印等数字化设计方法带给建筑设计的是建筑造型的丰富多样;而以谷歌地球为代表的数字化生存方式将对建筑设计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3 万能视角改变建筑体验

在数字化生存时代,万能视角先入为主,凡人视角则作为补充的建筑体验方式,彻底颠覆了通常的以凡人视角为主、鸟瞰建筑缺失的建筑体验。所谓“万能视角建筑学”,是指基于虚拟空间中万能视角优先的建筑学,其对已有建筑学的改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1个改变是对建筑屋顶的再定义。在万能视角建筑学中,建筑屋顶成为建筑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通过谷歌地球观察现代城市风貌,可以发现,在很多传统城市中,大量坡屋顶的建筑构成了极富表现力的城市街区乃至城市整体的面貌;而在现代城市中的建筑屋顶多数被设备等设施占据,形象丑陋不堪,被遗忘的地方完全处在建筑师的视线以外。建筑屋顶仅仅在少数建筑中被考虑,如少量城市地标、医院的直升飞机停机平台等。还有,近年来流行的建筑表皮的设计手法等打破了建筑立面和屋顶的界限,展现出独特的建筑俯瞰形象。相对于建筑单体,城市中的公园、绿地等开放空间则呈现出良好的、令人爽心悦目的城市面貌。在万能视角建筑学中,所谓重新认知建筑屋顶,就是审视和批判当代城市丑陋的建筑屋顶,提倡建设性地、大规模地改造建筑屋顶,重塑城市整体形象。

第2个改变是对建筑正立面的再认识。在万能视角建筑学中,建筑正立面就是建筑屋顶或建筑设计中建筑总图所表达的内容。因此,作为建筑正立面,建筑屋顶应该被称为建筑的第一立面,而非通常所言的建筑第五立面。在谷歌地球中,万能视角下的整个地球都是“扁平化的”,首先以二维方式存在;准确地说,是以分维(fractal)的方式存在的。因此,在建筑设计表达中,应该将通常作为技术图纸的建筑屋顶平面图当成首要的建筑渲染图看待。首先是作为建筑正立面的建筑屋顶渲染图,然后是有角度的鸟瞰图、街景透视图、室内设计图等渲染图;对于建筑技术图纸,建筑总图原本就位列前茅,已经体现了建筑屋顶优先的原则。作为建筑正立面,建筑屋顶将具有建筑主入口的功能与形象定位。

在谷歌地球展示的虚拟空间中,随着鼠标滚轮的滑动,也就是万能视角视点从高到低的变化,建筑屋顶展现出的是“层层递进”多重空间尺度下的二维图像,如10,000m、3,000m、1,000m、500m等高度视点下的正投影图像。建筑体验转换为建筑屋顶图像辨识度的逐渐加强。事实上,谷歌地球虚拟空间中展示出的对建筑屋顶形象的序列体验,已经彻底改变对建筑正立面的认知。

第3个改变是对城市识别的再认识。在谷歌地球中,“只有一个地球”的理念和现实在万能视角下整体呈现。人类居住的空间则已经打破了通常意义上城市的界限,特别在谷歌夜景地球中,更是前所未有地展示出数字化生存时代下的人类生活世界版图。

在万能视角下,可以从大尺度和中尺度两个层面讨论城市识别。首先,在基于整体城市的大尺度空间层面,除了蜿蜒曲折的河流、海岸线、山脉等大尺度自然要素之外,具有清晰结构的城市空间及其街区、街道、轴线、地标建筑等二维信息,均可以构成城市识别的对象,这与城市设计视角下一座好城市的空间形态相一致;其次是城市街区层次的中等尺度城市地标,在约1,000m高度视点下,谷歌地球可以展示如欧洲古城中的教堂等中等尺度城市地标的信息,尽管有时需借助阴影的长短来识别。作为城市地标,其中绝大部分城市地标的形象却不能辨析。这是因为不论在古代城市中,还是在现代城市中,城市地标的体验通常都以凡人视角为主,而没有考虑万能视角。当然,一些城市地标建筑以其整体设计的形象或“表皮”包裹设计的方式不自觉地考虑了建筑屋顶的形象。尽管如此,这样的建筑依然没有将建筑屋顶作为建筑正立面来设计。在谷歌地球中,万能视角下的建筑地标被扁平化、二维化,变成了屋顶。也就是说,建筑地标的屋顶成为城市识别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何设计地标屋顶将成为城市地标设计的挑战。

最根本的改变是建筑观念的颠覆。当智能手机作为移动终端造就了城市低头族,建筑体验在低头族眼中变成了万能视角优先,可以预料,当汽车等交通工具成为移动终端时,当虚拟现实(VR)技术更为成熟之刻,万能视角下的建筑体验将成为常态。

4 “Plan O”建筑竞赛方案

2014年11月—2015年1月,朱文一工作室参加了由芝加哥建筑俱乐部和芝加哥建筑基金会共同举办的2014芝加哥建筑奖“奥巴马总统图书馆设计竞赛”[4],提交的“Plan O”设计方案获得一等奖并在芝加哥建筑中心展出[5]。该方案的突出形象是芝加哥三岔河上飞架的、直径达240m的圆环形建筑。这一构想方案既实现了图书馆公共空间最大化的可能性,又创造了芝加哥城市的全新地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该方案还探索了在谷歌地球上展示城市地标的可能性,一种万能视角为先导的建筑体验(图1)。

万能视角先导的建筑体验呈现为分维(fractal)空间体验方式,也就是谷歌地球中ZOOM IN方式(图2)。如图中前3幅图中从左至右顺序展示所示,随着尺度不断放大,巨型圆环形建筑的细部也随之呈现。这是一种只有在数字化生存状态中才存在的全新建筑体验。

第1幅图是谷歌地球,只有一个地球,标注的城市名称“芝加哥”(Chicago)。第2幅图是3,000m高空视点下的芝加哥城中心,圆环形建筑屋顶清晰可见。第3幅图是500m高空视点下的建筑方案,作为建筑正立面的圆环形建筑屋顶及其细部文字可识别并具可读性。建筑屋顶绝对优先,成为万能视角下建筑的正立面。

图1 / Figure 1在谷歌地球上展示的“Plan O”方案朱文一工作室绘.

第4幅图是根据谷歌地球芝加哥城市摩天楼地标西尔斯塔(现为Willis Tower)楼顶鸟瞰城市图景为基础绘制的建筑方案图。这也可以理解为准万能视角下的建筑体验。第5幅图和第6幅图是根据谷歌街景中芝加哥河上和桥上人视点也就是凡人视角图景为基础绘制的建筑方案图。第7幅图是根据谷歌街景拼贴绘制的凡人视角室内设计图。

谷歌地球下的建筑体验以万能视角优先,涵盖鸟瞰视角、谷歌街景中的凡人视角,也许将来会纳入室内空间,呈现出建筑体验的多层次、全方位格局。相比之下,通常意义上的、在实体空间中以凡人视角为主体的建筑体验则局限在第5—7幅图中的凡人视角下。第4幅图也就是鸟瞰建筑表现的其实是非日常生活中的建筑体验。也就是说,万能视角建筑学在颠覆传统建筑学的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建筑体验的范围。

自2015年2月3日芝加哥俱乐部和芝加哥建筑基金会公布2014年芝加哥建筑奖奥巴马总统图书馆设计竞赛结果以来,“Plan O”方案被广泛传播并被重点关注。例如,著名的“创想计划”(The Creator Project)英国网站上一篇评论文章中指出,在“Plan O”方案中,“建筑师设计的装饰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所展示的是‘超级未来主义风格的建筑’(the hyper-futuristic architecture)”[6]。如果万能视角下的建筑体验是建筑学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那么“Plan O”方案不失为一次有益的探索。

(本文的英文摘要由杨滔翻译,在此表示感谢!)

注释与参考文献

Notes and References

[1] 万能视角,又称为“上帝视角”(God’s eye view)。《维基百科》的解释是:在文学创作中,万能视角意指以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来描写,好像万能的上帝一般无所不知;这是叙事文学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方式。在宗教中,万能视角被解释为当一个机构宣称代表上帝讲话的时候;在科学中,万能视角被理解为当科学家忽略主客体问题对统计的影响或观察者对实验的影响的时候。在医学中,万能视角被解释为当医生宣称他实际上“看到”了病人的病症,而不是猜测到病症的时候;在伦理层面,万能视角被理解为判断一个人或事是正确的时候,排除主观因素。译自《维基百科》英文版。Wikipedia. God’s eye view [EB/OL]. [2015-12-9]. https://simple.wikipedia.org/wiki/God%27s_eye_ view.

[2] [美]尼葛洛庞帝. 数字化生存[M]. 胡泳, 译. 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7. Negroponte. Being Digital [M]. New York: Vintage, 1996.

[3] Geiger A. SUR-FAKE [EB/OL]. [2015-12-9]. https://www.tumblr.com/search/antoine%20 geiger.

[4]参见芝加哥建筑俱乐部网站h t t p://w w w. chicagoarchitecturalclub.org/; 芝加哥建筑基金会网站http://www.architecture.org/.

[5] 朱文一、傅隽声和梁迎亚提交的“Plan O”设计方案获大奖。参见朱文一. 芝加哥建筑奖“奥巴马总统图书馆设计竞赛”及朱文一团队“PlanO”大奖方案[J]. 世界建筑, 2015(4):12-19. Zhu Wenyi. 2014 Chicago Prize “Barack Obama Presidential Library Design Competition” and the Winner Entry “Plan O” By Zhu Wenyi Team [J]. World Architecture, 2015(4):12–19.

[6] Emory S. Obama’s Presidential Library Might Be a Floating 6-Lane Race Track [EB/OL]. [2015-12-9]. http://thecreatorsproject.vice.com/en_uk/blog/obamaspresidential-library-might-be-floating-race-track.

图2 / Figure 2万能视角呈现出的分维空间建筑体验朱文一工作室.

通常意义上以凡人视角为先导的建筑体验

A Man’s Eye View Architecture Experiences

Towards a God’s Eye View Architecture (1)

This article argued that the way of experiencing buildings from a God’s eye view, such as that facilitated by the online maps in Google Earth, would revolutionize architectural experiences from a man’s eye view, since human beings today have been living in an age of Being digital. And meanwhile, it proposed a trend towards the architecture experienced from a God’s eye view by introducing the architectural proposal of Plan O completed by Zhu Wenyi Atelier.

A man’s eye view; A God’s eye view; Being digital; Google Earth; The architecture experienced from a God’s eye view; Chicago Prize; Plan O

2015年12月09日

Received Date: December 09, 2015

猜你喜欢

凡人建筑学万能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万能测谎仪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凡人善举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万能衣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我有一双万能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