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中国文化符号研究

2015-12-17吴庆张洋孙婧

关键词:方差分析文化符号认可度

吴庆,张洋,孙婧

(中国传媒大学 理学院,北京100024)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中国文化符号研究

吴庆,张洋,孙婧

(中国传媒大学 理学院,北京100024)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符号的对象,两者是交互作用的,体现文化的内外价值。文化符号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能代表一个地域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独特文化。本文设计了中国文化符号调查问卷,运用列联表分析模型和因子分析模型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可度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文化符号认可度具有高度的趋同性,与性别、学历等因素无关;影响中国文化符号认可度的两个因子分别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内容和中国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及形成条件,两者相比较,后者更有待提高。

关键词:文化符号;认可度;列联表模型;因子分析;方差分析

1引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全球化也正在蔓延。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符号的对象,两者是交互作用的,体现文化的内外价值。文化符号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各种符号和文本存在和活动的空间。文化符号能代表一个地域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独特文化。

本文为研究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等群体对文化符号的理解与认识的不同,对其运用列联表模型进行分析;为研究中国文化符号的认可度,对所收集的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为研究文化符号的网上传播人群特征,对其进行列联表分析和方差分析,同时采用了多种统计检验方法对模型结果进行检验,例如方差齐性检验、均值相等性检验以及多重比较检验法。

2数据来源与数据指标

本文数据来源为调查问卷,问卷主要以问卷星为平台发放,共收集问卷150份,问卷共确定了11个有关文化符号整体认识的因素,它们分别是:a1、非物质文化符号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2、传统文化符号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3、当代文化符号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4、文学艺术符号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5、国际赛事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6、真实的人物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7、中国政治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8、文化符号代表中国软实力的程度;a9、中国文化符号需要悠久的历史;a10、中国文化符号需要好看的外观;a11、文化符号的形成需要有社会事件的推动。认可度分为五个等级:完全不可以(完全不需要)、不可以(不需要)、一般、可以(需要)、完全可以(完全需要),分别赋值为1、2、3、4、5。

3文化符号变迁分析

在受访的150人中,138人认为文化符号会随着时代变迁,只有12人认为文化符号不会随着时代变迁。

3.1不同性别的人群观点差异性分析

为了研究不同性别的人群对“文化符号是否会随着时代变迁”该问题的观点的差异性,把原始数据整理成列联表的形式,如表1所示。

表1为150人中不同性别人群对“文化符号是否会随着时代变迁”该问题的不同看法,男性中71人认为文化符号会随着时代变迁,9人认为不会;而女性中67人认为文化符号会随着时代变迁,只有3人认为不会。

表1 性别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运用SPSS 20.0对表1中数据进行列联表分析,以人数作为权重。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卡方检验

a.0单元格(0.0%)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5.60。

b.仅对2×2表计算。

表2为列联表分析的卡方检验结果。由表2可知,男性与女性的观点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文化符号是否会随着时代变迁”该问题的看法与性别无关,大多数人均认为文化符号会随着时代变迁。

3.2不同学历的人群观点差异性分析

为了研究不同学历的人群对“文化符号是否会随着时代变迁”该问题的观点的差异性,把原始数据整理成列联表的形式,如表3所示。

表3 学历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表3为150人中不同学历人群对“文化符号是否会随着时代变迁”该问题的不同看法,高中及以下学历人群中3人认为文化符号会随着时代变迁,1人认为不会;大专学历人群中5人认为文化符号会随着时代变迁,2人认为不会;本科学历人群中103人认为文化符号会随着时代变迁,8人认为不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群中27人认为文化符号会随着时代变迁,只有1人认为不会。

运用SPSS 20.0对表3中数据进行列联表分析,以人数作为权重。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表4 卡方检验

a.4 单元格(50.0%) 的期望计数少于 5。最小期望计数为 .32。

表4为列联表分析的卡方检验结果。由表4可知,不同学历人群的观点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文化符号是否会随着时代变迁”该问题的看法与学历无关,大多数人均认为文化符号会随着时代变迁。

3.3不同年龄人群观点差异性分析

为了研究不同年龄的人群对“文化符号是否会随着时代变迁”该问题的观点的差异性,把原始数据整理成列联表的形式,如表5所示。

表5 年龄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表5为150人中不同年龄人群对“文化符号是否会随着时代变迁”该问题的不同看法,“18岁以下”只有一个样本,认为文化符号不会随着时代变迁;“18-25岁”人群中107人认为文化符号会随着时代变迁,7人认为不会;“26-40岁”人群中24人认为文化符号会随着时代变迁,3人认为不会;“40岁以上”人群中7人认为文化符号会随着时代变迁,只有1人认为不会。

运用SPSS 20.0对表5中数据进行列联表分析,以人数作为权重。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表6 卡方检验

a.4 单元格(50.0%) 的期望计数少于 5。最小期望计数为 .08。

表6为列联表分析的卡方检验结果。由表6可知,不同年龄人群的观点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文化符号是否会随着时代变迁”该问题的看法与年龄有关。

由以上分析可知:人们对于“文化符号是否会随着时代变迁”该问题的理解具有高度的趋同性,与性别、学历等外界因素无关,虽然与年龄因素有关,但是仅仅是18-25岁人群的观点更加具有同一性。

4中国文化符号认可度分析

对文化符号的整体认识包括文化符号的内容、影响力、形成条件等方面,研究人们对文化符号的整体认识有助于文化符号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有助于弘扬中国文化。

问卷共确定了11个有关文化符号整体认识的因素,它们分别是:a1、非物质文化符号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2、传统文化符号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3、当代文化符号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4、文学艺术符号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5、国际赛事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6、真实的人物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7、中国政治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8、文化符号代表中国软实力的程度;a9、中国文化符号需要悠久的历史;a10、中国文化符号需要好看的外观;a11、文化符号的形成需要有社会事件的推动。认可度分为五个等级:完全不可以(完全不需要)、不可以(不需要)、一般、可以(需要)、完全可以(完全需要),分别赋值为1、2、3、4、5。

运用问卷收集到的数据,通过软件SPSS 20.0对其进行因子分析可以判断出什么类型的文化符号可以更好的代表中国文化,以及什么类型的文化符号更易被大众所接受,这对研究以及弘扬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SPSS 20.0求出原有11个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由相关系数矩阵可知,大部分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较高,各变量呈现较强的线性关系,可以从中提取公共因子,适合对其进行因子分析。本问卷的KMO值为0.832,说明因子分析的结果可被接受。

表7 描述统计量

表7是对原有11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每个变量都有150个样本,没有数据缺失。由表7可知各个原始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各变量的均值代表原始变量的平均认可度,标准差代表原始变量的认可度差异程度。变量“a11文化符号的形成需要有社会事件的推动”的平均认可度最高,得分为3.82,变量“a5国际赛事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的平均认可度最低,得分为2.91;变量“a3当代文化符号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的认可度差异最小,变量“a10中国文化符号需要好看的外观”的认可度差异最大。

表8 旋转成份矩阵a

提取方法:主成份。

旋转法: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a.旋转在 3 次迭代后收敛。

表8为中国文化符号认可度因子分析旋转成份矩阵,根据旋转结果,对因子进行命名,因子“中国文化符号的内容”包括:a1、非物质文化符号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2、传统文化符号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3、当代文化符号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4、文学艺术符号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5、国际赛事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6、真实的人物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7、中国政治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等7个原有变量,因子“中国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及形成条件”包括:a8、文化符号代表中国软实力的程度;a9、中国文化符号需要悠久的历史;a10、中国文化符号需要好看的外观;a11、文化符号的形成需要有社会事件的推动等4个原有变量。

表9为成份得分系数矩阵及各变量因子得分,由此表可知:a1、非物质文化符号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2、传统文化符号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3、当代文化符号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4、文学艺术符号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5、国际赛事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6、真实的人物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8、文化符号代表中国软实力的程度等7个原有变量得分较高,而a7、中国政治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程度;a9、中国文化符号需要悠久的历史;a10、中国文化符号需要好看的外观;a11、文化符号的形成需要有社会事件的推动等4个原有变量的得分较低,有待提高。

表9 成份得分系数矩阵及各变量因子得分

提取方法:主成份。

旋转法: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构成得分。

由因子分析结果可知影响中国文化符号认可度的两个因子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内容和中国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及形成条件,结合表8“因子解释原有方差总方程的情况表”可知,中国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及形成条件解释原始变量的22.065%,而中国文化符号的内容解释原始变量的29.227%,所以两者相比较,前者更有待提高。

5结论

本文为研究国内文化符号的现状和中国文化符号的认可度,设计了“文化符号调查问卷”,共收集到问卷150份。问卷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使用该问卷进行分析研究。

本文对“文化符号是否会随着时代变迁”和“中国文化符号国际影响力”两个问题进行了列联表分析,由分析可知:大部分人认为文化符号会随着时代变迁,多数人认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国际影响力不低,而与性别、学历等因素无关,即中国文化符号认可度具有高度的趋同性,与性别、学历等因素无关。针对问卷中确定的11个有关文化符号整体认识的因素,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其进行分析,由此可以确定影响中国文化符号认可度的两个因子分别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内容和中国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及形成条件,结合“因子解释原有方差总方程的情况表”可知,中国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及形成条件解释原始变量的22.065%,而中国文化符号的内容解释原始变量的29.227%,所以两者相比较,前者更有待提高。提高中国文化符号影响力,对发展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一川,张洪忠,林玮.我国大学生中外文化符号观调查[J].当代文坛,2010(6).

[2]王一川.北京文化符号与世界城市软实力建设[C].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1.

[3]黄伟林、张俊显、彭鹏、唐迎欣、李逊.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报告[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48).

[4]李文勇,张汉鹏.本真视角的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符号舞台化研究[J].人文地理,2012(3).

[5]蒙象飞.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运用与传播[D].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2014.

[6]向凌铁、夏洋、刘思汝.挖掘文化符号 推动产业发展——以符号论分析张家界文化符号的建设和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J].科技资讯,2014(5).

(责任编辑:宋金宝)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Culture Symbol Based on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WU Qing,ZHANG Yang,SUN Jing

(School of Scienc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

Abstract:Culture is the blood of a nation,and it is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nationalcohesion and creativity.Symbol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which is the symbol of objectiveness.The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reflecting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value of culture.Cultural symbol,a carrier of ethical culture,is on behalf of a region or even a nation and represents a nation’s unique culture as well.This paper designed a questionnaire to cultural symbols of China,and it analyzed the Chinese cultural symbol recognition,contingency table analysis and factor analysis model are applied.The study found:Chinese culture symbol recognition with high convergence,has nothing to do with factors such as sex and education.The two factors of Chinese culture symbol recognition are the conten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symbol an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symbol and the forming condition,which needs to be improved.

Keywords:cultural symbol;communication;contingency table model;factor analysis;analysis of variance

作者简介:吴庆(1992-),男(汉族),安徽宣城人,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E-mail:123wuqing@cuc.edu.cn

收稿日期:2015-04-25

中图分类号:F0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793(2015)04-0021-06

猜你喜欢

方差分析文化符号认可度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认可度和支持度的调查研究
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
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高仿真模拟人技能训练系统的有效运用分析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
高校二手书市场细分研究
应用统计学课堂教学组织实践与探索
金华市大学生幸福感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