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派建筑马头墙元素价值研究

2015-12-17席景霞

关键词:马头墙审美价值

席景霞,章 程

(巢湖学院艺术学院, 安徽 巢湖 238000)



徽派建筑马头墙元素价值研究

席景霞,章程

(巢湖学院艺术学院,安徽巢湖238000)

摘要:徽派建筑马头墙具有风格独特的建筑特征,既有实用功能又有审美价值。在实用上,可以放火防风、防寒御暑、防潮防盗;在装饰审美上,讲究对称和谐、错落有致、色彩厚重;在文化意蕴上,象征吉祥,辟邪祈福。

关键词:徽派建筑;马头墙;实用价值;审美价值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1.028

相信到过皖南徽州地区的人,对徽州“粉墙黛瓦”的独特建筑美景都印象深刻,马头墙造型别致且韵味独特,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并唤醒了人们发现美、感知美、追求美的欲望和能力。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经典元素,它个性化的造型为徽派建筑构建了视觉上的盛宴,具有可贵的审美价值。传统的徽派古民居建筑,是徽文化和地域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在其自身不断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体征。徽派古民居建筑不仅显现了其强大的实用价值,而对今天的人们而言它的审美价值尤为珍贵。

一、马头墙的实用价值

任何一个建筑设计制作的目的都在于其存在能够更好地适应人类的生存并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马头墙的出现亦是如此。马头墙诞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当时徽州人防火之需,故而被称之为“防火墙”、“封火墙”。这正是马头墙的实用价值所在,因而它被徽州人民广泛应用于房屋建设之中。

1.防火防风功能

徽派古民居基本都是砖木结构,极易起火,而且徽州古民居是一个聚族而居的建筑体系,多户人家共同使用山墙,多户相连房屋间距较小,假使有一户着火的话,就会造成火烧连片祸及邻里。而在山墙之上修筑一道防火墙,就能较好控制火势的蔓延,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当年的徽州知府何韵为解决火烧连片的问题,提出以五户为一组共同修建封火墙,将防火墙修筑于民居间共同使用的山墙之上。由于是对山墙墙体的延伸,故而在完成修筑的同时降低了筑造成本。据说后来徽州城内再有火灾发生,因受到了封火墙的隔断作用能够有效地将火势控制住并设法扑灭,由此便有了“灾不越五家而止”[1]的说法。事实证明,马头墙具有较好的防火功能,甚至可以说中国的消防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马头墙。另外,马头墙砖墙瓦顶的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风对房屋的损害,有效抵挡了大风吹翻屋瓦。马头墙两侧的山墙由屋面延伸开来并沿着屋顶的坡度逐层跌落,大致呈水平阶梯状,这种形态有别于其它上面为等腰三角形下面是长方形的一般山墙,它的建筑构造有其独特的稳定性、坚固性、支撑性,能够更加有力的抵御大风侵袭,且在发生火灾时能更好地阻隔火源、压制火势,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由此证明,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用以防火的必备之选。

2.防寒御暑功能

马头墙的建筑特点是在屋顶两端延伸到山墙之外,体积较为高大,遮盖面相对较广,酷暑难耐的夏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遮挡炎炎烈日的来袭,严寒刺骨的冬季能够有效抵御凛冽寒风的入侵。马头墙还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了博风板,主要适用于防风挡雪。此外,马头墙随屋面坡度变化构造表现为层层跌落状,这种有一定坡度的屋顶是传统建筑中屋顶的选择类别之一,它与普通平顶屋顶相比较显示更好的保温隔热效果,所以坡屋顶的应用较为普遍。皖南徽州地区雨水丰富则对坡屋顶的建筑需求相对迫切,因为它能够行之有效的组织排水,为了满足排泄雨水、隔热防暑、保温御寒等一系列在生活上的需求,徽派民居多采用坡屋顶的形式。故而,马头墙有着御寒防暑的功能,并能很好地在寒暑交替之中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3.防潮防盗功能

马头墙作为徽派建筑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组成元素,它设计意图主要是为满足防火之需,但由于其高大耸立的墙体同时也能防止防梁上君子飞檐走壁。且徽派古民居的墙壁是两层砖木结构,在砖石的墙壁内又加护上一层木质板材,主要是为了达到防潮的效果,无形之中也起到了防盗的作用。如果有盗贼掏墙打洞的话,一旦触及木板,就会发出声响,屋主便会有所察觉。因此,马头墙在一定条件下增添了盗贼出入行窃的难度,进而减少了盗贼光临的机会,起到了防盗作用。

马头墙最初诞生的原因在于其所具有的实用性价值,是古徽州砖木结构房屋必不可少的建筑元素,它的形成也是古徽州人民智慧和实践探索的结晶,人们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讲究人际协调,更好地与身处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共同发展。马头墙作为具有标志性的徽派建筑元素,是在徽州古民居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当时人们为了防火之需而设的,也可以说它是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一种专属建筑语言,是古徽州历史发展中的产物。

二、马头墙的装饰美感

除了实用功能以外,马头墙还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其独特的造型设计极具装饰性,拥有很强的装饰效果。马头墙在实用与审美上的完美结合,既给人们带来了直观的功能美感,又透过丰富优美的造型传达着妙不可言的心理美感。这样一种令人惊叹的装饰效果显然离不开它自身的实用性,它们是由此生彼的关系,显然,马头墙特有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其实用价值的基础之上。

1.平衡和谐的对称法则

徽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徽州人民大多接受和推崇儒家伦理,崇尚君子之道即中庸之道,因而徽派建筑在此熏陶下也呈现出中庸对称的祥和之感。徽派古民居的平面构造基本呈矩形,大多都是以天井(徽派古民居的另一特征元素,其主要作用是汇集雨水、采光通风,俗称“四水归堂”)为中心,房屋将其围绕呈三面或四面围合,取其中轴线后两厢对称。此外,徽州古民居的屋面基本都是双向的坡顶,在其上覆以青瓦,马头墙也是以其中轴线为中心两边对齐,呈现出对称的状态。这种对称形态的房屋构造并不是徽派古民居特有的,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应该说是整个中国古代建筑的共同特征,在中国的南北建筑中均有显现,也应用于各类寺庙建筑中。马头墙的对称形态使整个建筑显得平衡感十足,展现出一种平衡和谐的视觉美感,这样的设计在给人感官享受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追求中庸祥和的心理需求,而且这种对称性增添了房屋的稳定性,比较沉稳庄严。

2.静中有动的线性节奏

马头墙的排列组合使得整个徽派建筑的屋顶看上去跌宕起伏极具节奏感,同时其精雕细琢也表现出徽州人民对美的追求。马头墙的线条可分为方直型和圆翘型两类,这样曲中有直,直曲相依的线条搭配排列,赋予了其层次分明的律动感,使它成为优美的艺术品。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本身是静止不动的,徽派古民居中高低错落的马头墙也是如此,经过巧妙地形象塑造及审美加工的马头形态屹立于高耸挺拔的山墙之上,发挥着其实用性功能的同时也改善了原本墙壁的呆板面貌,墙头上马头的形态各异,与整个徽派古民居建筑连成一片而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屹立在屋檐之上,从远处看去犹如万马奔腾在天际云端,这是墙体顶端的马头形态显示出的动态美——“天马行空”。这种动感,使得整个徽州古村落不至于静得那么沉闷和压抑,马头墙的存在为它增添了一份动态美感,让整个幽静的古村落显示出旺盛活力,是徽州古民居兴旺发达的象征,是徽州人民期盼宗族腾飞的象征。建筑作为环境艺术必须依附于周围环境之中,与周围环境氛围有机结合,依存于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之中,马头墙的独特设计就巧妙地做到了静止与律动的统一守衡,环境和人文的和谐融汇。

3.寓意深厚的象征意味

马头墙最初诞生的目的主要在于防火,而后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徽州的能工巧匠们对其外形进行了加工设计,它抽象的造型类似昂首向前的马头,使得封火墙富有了艺术美感,封火墙的造型设计最初并不是依照马头的形状,因其抽象的造型设计形似马头,且马在中国古代被人们视为一种吉祥物,所以徽州人们更愿意称之为“马头墙”,包括马头墙在座头上塑造的“吻兽”构件都赋予吉祥、辟邪等象征意义又或者传达某种宗教信念,寄托着人们内心的期许盼望。在古徽州男子少年时期就背井离乡踏上从商之路,马头墙便化身为家人盼其早归的象征之物。此外,马头墙的象征性还具体表现在“一”的造型形式上,其结构线条基本上呈“一”字形,由许多个“一”字组合在一起而成。类似马头的造型,既与象征着良马《乾》卦中的阳卦相对应,又与作为太极之元的“一”相切合,这就更加彰显出马头墙所蕴藏的深刻寓意,它在哲学理论上都寄寓着深邃的思想内涵,这种象征意味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下所特有的装饰艺术价值。

三、马头墙的色彩内涵

徽派建筑大多是由“粉墙黛瓦”式的黑、白、灰的色彩组合,彰显着徽州的人文特色,也可将其视为是徽州地区的人文色彩,这就好似一幅绘画作品或是音乐创作总是会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传达出创造者的内心思想愿望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及马头墙的设计也正是这个道理。大量黑、白、灰的应用取决于这样的无色彩能够体现出平静、随遇而安的文化特点,并彰显出徽州的地方特色,它是在徽州地理特征、历史文化和宗教理论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独具个性的色彩。徽派建筑中的色彩选择是与徽文化相融相通的,可以透过色彩的选择来解析文化,固有思想文化也在无形之中制约着人们的色彩选择,它们彼此表现着对方。

1.黑白相间的色彩构成

徽派古民居建筑色彩构成较为简单,可以概括为“黑白相间、浓淡相宜”。“白墙黛瓦”基本道出了徽派古民居的色彩特点都以黑白二色组合,马头墙的色彩特征亦是如此,加上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冲蚀,黑、白、灰相互融合为其增添了浓厚年代感,再与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相呼应,构成了古色古韵的奇特美感。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徽州地区山地环境相对隐蔽以至于人们的居住环境基本是与世隔绝,自唐宋以来这种世代宁静安逸的生活状态也对人们色彩观念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导致人们大多比较偏爱趋于平和的中性混合色调,从白到灰再到黑的和谐渐变。这种色彩度偏低而让人感到舒适宁静的无色彩正好符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在明清时期,徽州的经济发展达到鼎盛,徽商一度对祖屋进行大肆修葺,来象征其财富的显赫程度,但是由于徽商常年在外经商,为了保障宅居的安全性,多不使用繁华艳丽的色彩以示炫耀,反之会选择黑、白、灰这样的无色彩来对房屋进行装饰,这样简单低调的色彩选择,似乎是形成了一层保护色的意味。徽派建筑几乎都是黑白灰这样的同一色系,也表现出人们随群趋同的文化心态,大家都一样则更显低调和谐,宁静致远。黑与白这般简约的色彩在徽州独特自然美的衬托下显示出那一份独有的纯粹。

2.色彩的哲学意味

马头墙的色彩基调主要表现为白墙黑瓦,其墙头是黛青色,与白色的墙体交相辉映,黑白组合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印象深刻。马头墙黑与白的色彩构成看似简单乏味却隐藏着深厚的意蕴。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白色代表着光明的源泉,马头墙的墙体用白粉刷制而成,表面色泽白亮且高耸挺拔,几乎要与浅色天空连成一片,呈现出特有的虚空美,追求着一种人与自然的灵魂相通。而传统观念中黑色则代表着黑夜的神秘,马头墙抽象的造型设计配上这神秘色彩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犹如一场夜幕下的光明之战,昂首的马头便是奔向光明的象征。白墙黑瓦间的青灰色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水,富有避免水灾的吉祥寓意。此外,徽州商人“商而兼士,贾而好儒”[2],受儒家道德观念的浸染,他们经商时也以儒家伦理来规范自身的交易行为,彰显出亦儒亦商的独特气质,在经商活动中努力贯彻以利为义、以诚待人、以信接物的交易作风,认为童叟无欺是“天理”。正是受这种平和中庸的道德观念影响,促使着人们在商业经营和生活中的一切思想和行为规范化、制度化,人们总是循规蹈矩、不争不斗、平稳祥和,在色彩的应用上亦是如此。

马头墙的黑白色彩运用是受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哲学思想的熏陶,极富感染力的灰色是黑与白之间的渗透,更像是一种历经岁月的侵蚀而得来的不经意之美,岁月的沧桑变幻给予了徽派建筑一份浓厚的历史感。这份独有的质朴宁静是历史的沉淀,是一幅永恒的美丽画卷,更印证了庄周所说的那一句“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争美”[3],充分地体现出道家精神中追求的“朴素”,是对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等思想的继承发展,徽派古民居向来摒除色彩在建筑当中的使用,保持着黑白灰这样的色彩基调不得不说是受到老子、庄子美学观念的影响。除此之外,徽州当地的程朱新安理学也对其色彩选择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首先,因为朱熹的家乡在徽州,所以徽派的文人儒士深受其感染,大力推崇他的美学思想观念,主张“平易”、“自然”之美,故而在色彩的选择上远离绚丽多彩的色泽,而是趋向于朴素中和的无色彩。其次,由于明朝对平民的限制相当严格,而古徽州人民特别遵从明朝等级的限制,严格的社会等级观念也在色彩的选择上表现出来,在这样一个社会价值独断的历史时刻,人们的行为举止都必须遵守统一的规章制度,色彩的选择已不能够简单取决于个人的喜好,而有着尊卑之分,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并带有一定的政治意味。这时的色彩则化身为了象征着等级地位的一种视觉符号,正如我们熟知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黄色是皇族专享的色彩,它代表着君权。因此在那样的历史时期,徽派古民居的色彩应用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有着较为严苛的使用界限,所以马头墙的色彩选择倾向于自然、朴素谦卑的无色彩之色彩美。

徽派建筑包括马头墙的色彩选择都是饱含哲学意味,这样的黑白灰色彩构成是一种历史演变进化的视觉表达方式,它的普遍重复使用让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观念在整个徽州地区更加的根深蒂固,人们无时无刻不身处在这样的一个文化氛围之中,深受徽文化、风水理论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徽州人不偏不倚、合乎中庸的为人处世性格特征及其对色彩选择的倾向。

四、结语

马头墙作为徽派建筑中较为重要的特征元素相对于徽派建筑具有典型标志性,它屹立在高耸的墙体之上似骏马驰骋直击云霄引领着徽派建筑及徽州文化载入史册奔向永恒的辉煌。马头墙在其实用性、造型的设计以及色彩的选择上充分地展现了徽州人的聪颖才智和徽文化的醇厚深远,可以说是徽文化的一个缩影,虽然它本来的主要功能是用以防火之需,但在徽派建筑中也被提升到了艺术欣赏与宗教信仰的高度。无论从实用价值还是审美价值来看,马头墙的设计应用都是一个很好的参照样本,可供现代建筑借鉴,它启迪着现代建筑的设计制造应该在追求实用性能的同时发挥其装饰作用并赋予一定的文化底蕴,从而增添建筑自身的厚重感,还可以唤起人们对民族特色文化的认识和重视,让它不会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而是与所处环境相依相符的,建筑首先要融入和改善周围的环境才能够更加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功用,在此基础之上再展现出修饰装点周围环境的作用。马头墙置于徽派建筑及徽州特有的地理人文之中就显得恰如其分,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在徽派建筑史上留下的璀璨之作。

参考文献:

[1]徽文.徽州消防文化特色初识[J].黄山学院报,2003(1).

[2]李道先,侯曙芳.简论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审美特征[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

[3]刘仁义,张靖华.安徽民居色彩成因及其文化内涵研究[J].北京:工业建筑,2010(5).

责任编校:徐希军

网络出版时间:2015-03-02 2:51:25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0302.0952.028.html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1-0124-04

收稿日期:2014-03-11

作者简介:席景霞,女,河北无极人,巢湖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马头墙审美价值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马头墙和臭鳜鱼
马头墙在室内家装中的应用
青砖小瓦马头墙
马头墙上的徽州“ 一府六县”的水墨长卷
当代动画场景设计中的装饰性色彩意象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