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游疾病诗论析

2015-12-17

关键词:陆游

黄 林 蒙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陆游疾病诗论析

黄 林 蒙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陆游的疾病诗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创作内容来看,其疾病诗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清晰反映了陆游人生思想的演变轨迹;从创作缘由来看,多病的人生、注重养生、以治病喻治国以及有意拓展诗歌体裁是其主要构成;从文学史地位来看,陆游的疾病诗既有对以往疾病诗的继承,也有自身的特点,并指引了后世疾病诗的发展,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

关键词:陆游;疾病诗;创作缘由;文学史地位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1.027

南宋诗人方回于《瀛奎律髓》中将“疾病”一类的诗作单独拈出,并为其作序曰:“疾病呻吟之,人所必有也。白乐天有云:‘刘公干卧病瘴浦,谢康乐卧病临川,咸有篇章。’盖娱忧纾怨,是以见士君子之操焉。”[1]实际上,疾病作为文学题材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南朝萧纲《喜疾瘳诗》和《卧疾诗》就多病的身躯抒发了相关的感受。唐代以后,疾病大量进入诗歌题材,杜甫、白居易等人都有以疾病题材的诗歌。南宋时,疾病诗作依旧纷涌继出,陆游更是以旷世的才情和多情的笔触把宋代的疾病诗推向了一个高峰。

一 、陆游疾病诗的内容

陆游的疾病诗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剑南诗稿》收录陆游诗歌约9 300首左右,涉及疾病有的900余首,约占十分之一,数量庞大,令人瞠目。这些疾病诗作从不同的方面真实再现了陆游病中飘荡、异地而居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本文把陆游以疾病为题材的诗歌统归于疾病诗,具体的题材内容包括诗人患疾和身体器官衰老的自述,以及诗人以医生的身份对治病、养生和采药经历的记述。把陆游的疾病诗按照其人生境遇分为四个时期,可列表如下:

从列表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陆游在其人生的四个不同阶段中,疾病诗作的创作数量是不尽相同的。绍兴二十八年(1158)以前,陆游的疾病诗作数量为零。绍兴二十八年(1158)以后,疾病诗作开始出现。乾道六年(1170)入蜀后,疾病诗数量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淳熙十六年(1189)至嘉定二年(1210)归居山阴时期,陆游所产生的疾病诗作数量最多。

(一)自出生(1125)至绍兴二十八年(1158)

陆游一生体质贫弱,自少年时便是如此,《暑中北窗昼卧有作》曰:“我少本多疾,屡亦频危殆。”[2]《寿考如富贵》亦曰:“予少多疾恙,五十已遽衰。”[2]2444

然而,身体上的疾病并没有在其诗作中得到反映,论其缘由,主要是因为青少年时期的陆游人生态度是比较积极的,对读书仕宦抱有很大的热情,失意的疾病诗章很难出现在其创作中,而且这个时期陆游的诗歌创作主要是在模仿陶渊明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风格还没有定型,其曰:“吾年十三四时,侍先少傅居城南小隐,偶见藤床上有渊明诗,因取读之,欣然会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3]又曰:“余年十七八时,读摩诘诗最熟,后遂置之者几六十年。”[3]2262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吟咏乡村景物构成了此期其诗歌内容的主流。

(二)自绍兴二十九(1159)至乾道六年(1170)

绍兴二十九年(1159),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疾病诗作逐渐出现在其作品之中。此后不久,厄运便接踵而至,隆兴元年(1163)和乾道三年(1167),陆游因坚决主张北伐而两次被免归。仕宦虽然暂时结束,但家乡的风物人情还是令陆游感到分外的亲切,隆兴元年(1163)《秋阴》曰:“柱杖扶腰痛,渔舟照眼明。苦吟缘病辍,随意或诗成。”[2]66虽然身体出现痛楚,但诗人的心态还是较为积极的,他通过吟诗哼唱来抒发较为舒畅心境。乾道三年(1167),《春日》曰:“药饵及时身尚健,无风无雨且闲游。”[2]125同年的另外一首《霜月》亦曰:“出仕谗销骨,归耕病满身。”[2]117在这里,陆游并没有对两次贬官放逐感到一丝忧虑,我们看到的反而是诗人在农耕生活中的怡然自得,这种生活状态与大诗人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是一致的。

这一时期的疾病诗作,主要是陆游失意时抚慰心灵的产物,是陆游自我平衡,自我调节的方式。由于陆游此期的志向较为高扬,心态较为乐观,创作环境较为优美,所以疾病诗作的内容更多的是与宁静而优美的家乡生活相联系,或归耕、或赏花、或渔舟。

(三)自乾道六年(1170)至淳熙十六年(1189)

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陆游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夔州。入蜀是陆游一生的一个重大转折,蜀中生活对陆游诗风的转型具有重要的影响。相比前一时期,陆游此期疾病诗的创作数量有了大幅的增长。自入蜀至罢官,陆游共创作诗歌2 400余首,而其中的疾病诗歌约320首,占了八分之一。

对于这次入蜀,陆游的情绪是非常低落的。这次出仕却打破了他所有的幻想,因为这次他所要远赴的地方是远离政治中心的夔州,而且官职还是一个六品的闲职。在准备出发的时候,他在《将赴官夔州府抒怀》哀叹道:“病夫喜山泽,抗志自年少……但愁瘿累累,把镜羞自照”。[2]543初入夔州,陆游水土不服,深思家乡,心境凄凉,身体非常衰弱,眼病、肺病、耳病不断发作,如淳熙六年(1179)的《雨中作》:“游子老忘归,一榻卧衰病。”[2]450乾道七年(1171)作《四月二十九作》:“昏眸云雾隔,衰鬓雪霜新。”[2]192乾道九年(1173)作《社日》:“微聋自乐不须医。”[2]338耳病和眼病还尚能自理,但由于初入蜀中,不适应燥热的气候,陆游旧疾复发,久病久咳,肺燥津伤,津液不能上承,口渴不能多饮且伴有干咳或咳中带血。肺病给陆游的身心带来了深重的苦楚,并在诗歌中得到了较多的体现,如淳熙元年(1174)的《五十》曰:“肺肝空激烈,颜鬓已蹉跎。”[2]438淳熙三年(1176)的《铜壶阁望月》曰:“十年肺渴今夕平,皓然胸次堆冰雪。”[2]599淳熙七年(1180)的《晚晴至索笑亭》:“中年苦肺热,剩喜见新霜。”[2]1004淳熙十三年(1186)夏作《四月》:“年来病肺疏杯酌。”[2]1371每到燥热的时候,其病情会更加严重,这个时候,他就很想逃离蜀中,渴望凉爽的天气,但这毕竟是不可能的。实际上,相对于身体的病痛来说,陆游对容颜的快速衰老显得更加无能为力,经常自伤自叹。如淳熙二年(1175)作《游大智寺》曰:“脱发纷满梳,衰颜不堪照。百年忽已半,去日如过烧。”[2]527淳熙四年(1177)作《题庵壁》曰:“衰颜安用频看镜,日日无知有不如。”[2]655淳熙七年(1180)作《齿痛有感》亦曰:“齿牙欲脱更堪悲。”[2]954

当然,陆游蜀中的生活并不是一味的凄凉痛苦。乾道八年(1172),陆游赴成都任安抚司参议官,这虽然也是个闲职,但陆游却可以领略成都的物阜民丰,这远非偏远的夔州所能比拟,出现对蜀中山川风物和奢华生活的体验的诗篇也就顺理成章了,如乾道八年(1172)作《赴成都泛舟自三泉至益昌谋以明年下三峡》:“诗酒清狂二十年,又摩病眼看西川。”[2]262乾道九年(1173)作《成都行》:“东来此欢堕空虚,坐悲新霜点鬓须。”[2]367淳熙三年(1176)作《夜宴》:“自怜病眼犹明在,更把名花半醉看。”[2]615淳熙五年(1178)作《道中病疡久不饮酒至鱼梁小酌因赋长句》:“我行蒲城道,小疾屏杯酌。癣疥何足言,亦复妨作乐。”[2]844此外,陆游此期的疾病诗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其诗作常与山水地名相结合,如淳熙元年(1174)作《蒸暑思梁州述怀》:“两年剑南走尘土,肺热烦促无时平。”[2]420淳熙四年(1177)作《城东马上作》:“摩挲病眼还三叹,犹拟中原看太平。”[2]635这不仅揭橥了陆游此期频繁换任和调动,还反映了陆游在心情抑郁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江山和社稷,爱国爱民的热情和悲壮是贯穿其一生的。

实际上,陆游的疾病诗作不仅抒写自己,还兼顾他人、施药治病、兼济苍生。南宋淳熙二年(1175),成都时疫流行,很多人因染疾而毙命。时任成都府路安抚同参议的陆游,目睹此景,亲自配制汤药,救黎民于水火。如淳熙二年(1175)作诗曰:“我游四方不得志,佯狂施药成都市。大瓢满贮随所求,聊为疲民起憔悴。”[2]522需要指出的是陆游“施药”之所以能取得良好效果,与其详察病情,精通药理是密不可分的。如淳熙元年(1174)作的《化成院》:“肥僧大腰腹,呀喘趋迎官。走疾不得语,坐立汗未干。”[2]405此诗形象地描绘了一位形肥气虚,自汗虚喘的患者形象。又如“火食常呕噎”[2]399和“外寒客肺胃,下湿攻脚胫。俗巫医不艺,呜呼亦记命。我始屏药来,治疾以清静。三日体遂轻,成此不战胜”[2]88等诗文,都说明陆游十分熟悉疾病的病因病机,并能对症下药。

蜀中的疾病诗与前后期疾病诗相比,有一种因压抑而寻求宣泄的狂放盘旋其中。经历了南郑军旅生活的陆游,通过蜀中多彩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放达洒脱以及爱国爱民的情怀都表现了出来。虽然时有抑郁侘傺,但总体上的洒脱激越使得陆游在蜀中的疾病诗显示出独特的个性。

(四)自淳熙十六年(1189)至嘉定二年(1210)

淳熙十六年,陆游严州任满后卸职还乡,此后二十年,除了纂修国史以外,他基本上都生活在家乡山阴,共创作诗歌6 500余首,其中疾病诗约500余首,为其疾病诗最为高产的一个时期。

致仕之后,栽桑、养蚕、种树、种药、酿酒甚至昼寝,生活过得逍遥自在,不亦乐乎。然而,伴随其一生的疾病并没有减退的意思,正如庆元三年(1197)《病起游近村》所论述的一样:“一年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病。”[2]2336随着年龄的增长,陆游的视力越来越差,如绍熙四年(1193)的《睡起行至门外有赋》曰:“屏深养病眸。”[2]1876绍熙五年(1194)作《老境》曰:“眼涩观书夜,心衰把酒时。”[2]2084庆元元年(1195)作《纵笔》曰:“老眼轻千乘,枯肠却八珍。”[2]2204嘉泰元年(1201)作《书意》曰:“病眼犹堪阅世人,难将雪鬓著乌巾。”[2]2782除却眼疾,困扰一生的肺病伴随着天气的炎热反复也会复发,如绍熙五年(1194)作《南堂与儿辈夜坐》:“残暑初归肺病苏,胡床清夜集前除。”[2]2041但随着天气的转凉,它就会逐渐转好,如嘉泰元年(1201)作《自诒》曰:“所欣肺病秋来减,白发萧萧可自梳。”[2]2875

然而闲适的生活氛围,偶尔也会被一些小惊喜所打破。庆元六年(1200),七十六岁高龄的陆游被提升为直华文阁,并且被赐紫金鱼袋。虽只是空衔,但这是封建社会的一种至高礼遇,此时的陆游当然非常高兴,似乎连身上的疾病也变得不是那么痛楚了,《五月十一日晚起》曰:“病眼慵于世事开,虚堂高卧谢氛埃。”[2]2685晚年多病的陆游虽然度过了一次次的病况和险境,但他毕竟衰老了,嘉定二年(1210)九月九月陆游曾计算说:“一病七十日,共疑无复生。”[2]2743立秋后,陆游得了膈上病,最终此年的一个冬日里,在病榻上撒手人寰。

与之前一个时期出现的哀叹羁旅、爱国忧民以及诗酒放达相比,此期疾病诗主要以叹老、养生和隐逸为主题,其关注重心也由外在的事功逐渐转向内在的修养。诗作风格也渐趋平淡自然,少了前一时期的激越,多了一份圆熟和恬淡。

二、陆游疾病诗的创作缘由

陆游对于疾病的体认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诗人。“患病作家的感觉、经验、情绪往往和疾病有关,这样的心理定势使他们对自身所患的疾病‘情有独钟’,感受更深,描写得更真切更逼真”[4]。此外,其疾病诗创作还和养生、治国以及诗歌体裁拓展关系密切。

(一)多病的人生

诗歌和病痛相联系,是文学史中的典型现象。陆游一生多病,描绘痛苦的症状,抒发内心的苦楚,是陆游创作疾病诗的首要原因,阿恩海姆在《作为治疗手段的艺术》一文中指出:“将艺术作为一种治病救人的实用手段并不是出自艺术本身的要求,而是源于病人的需要。源与陷于困境之中人的需要。然后能达到满意治疗效果的手段都会受到欢迎。”[5]陆游一生基本在漂泊中度过,入蜀、进赣、归浙,旅途的劳累和不得志的忧郁加重了身体的羸弱多病。具体而言,其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眼疾。《重九不出遣怀》:“昏瞳但怪花争坠,衰鬓应无自可添。”[2]3061《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即今归卧稽山下,眼昏臂弱衰境逼。”[2]1340因为眼疾的折磨,诗人不仅眼中出现了“花争坠”的错象,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时间的飞速流逝。第二,腰病。如《病思》:“病腰扶拜苦龙钟。”[2]2102《明日复得五字》:“腰痛今朝愈,褰裳野兴长。”[2]2344《次韵范参政书怀》:“残年老病侵腰膂。”[2]1749第三,肺病。陆游本有肺病,又因嗜酒如命,久而久之,则更加严重,《酒药》:“海上秋风早,悬知肺渴苏。”[2]3781《疾小愈纵笔作短章》:“华佗古神医,煎浣到肺肠。”[2]4483第四,足疾。如《足疾》:“足疾惟妨拜,登临故自如。”[2]2767第五,脾病。如《斋中杂题》:“下湿病在脾,余息仅如缕。枯皮裹瘦骨,半属松下土。”[2]3005《岁晚》:“戒杀家庖罢馈鱼,病脾亦复禁寒蔬。”[2]4071陆游的脾疾与蜀中的湿热气候是密切相关的。第六,齿疾。《病思》:“残齿强留终臲卼”[2]2102庆元元年(1195)作《夜雨》:“齿牙摇动鬓毛疏。”[2]2163《龟堂独坐遣闷》:“发已凋疏齿已摇。”[2]2290《老叹》:“一齿危将坠,双瞳久已昏。”[2]2860古人对牙齿比较看重,他们认为牙齿和年龄关系密切,牙齿掉落就是生命的终结,所以陆游对牙疾是比较在意的。总之,多病的身躯构成了陆游疾病诗作主要描写内容之一,而疾病诗亦成为陆游抒发疾病痛苦的重要媒介。

(二)注重养生

陆游虽为疾病所困扰,但是却活了85岁,这主要是因为得益于他养生有道,养生伴随着陆游的一生,因此,有关疾病养生的题材自然会出现在陆游反映生活的诗作之中,成为其疾病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人的养生疗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面对疾病,诗人始终保持了乐观的心态并尝试着用道家静养方法去疗养。如《冬夜作短歌》曰:“体安疾自去,药石无此捷。”[2]2440《发书画还故山戏书》亦曰:“岂惟息烦心,亦足养病目。”[2]862用静心的方法去修养身心,《太上老君清静心经》指出了静心疗病的合理性,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而不能者,心未澄欲未遣故也。”[6]静养可以使神宁气安,气血通畅,病也就不求愈而自愈了。近代大师国学钱穆在《师友杂忆》中写道:“余体弱,自辛亥年(1911)起,几于每秋必病。……余适读陆放翁,至其晚年作品,心中大发奋。念不高寿,乃余此生一大耻辱,大惩罚,即痛于日常生活上求规律化,如静坐,如郊外散步等,皆一一规定。”[7]钱穆一直活到96岁才离世,这与学习陆游诗歌中养生保健之法是息息相关的。第二,仙药长生的思想也进入了诗作之中。陆游到了晚年是很崇尚“仙道”和“仙药”的,炼铸长生药是陆游晚年的兴趣之一,“药鼎焚焚卧掩扉”[2]200和“五云覆鼎金丹熟”[2]598是其晚年炼药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面对着韩愈、元稹等因食用大量的金丹而早逝前车之鉴,他感叹道:“金丹炼成不肯服,且戏人间五百年。”[2]959炼丹药服用是假,炼丹药求治病和长生的心态却是真实的。第三,陆游因多病潜心研究医学养生,有关医学的题材也进入了其诗歌中。嘉泰二年(1202),陆游作《纵笔》曰:“冉冉残年迫耊期,肱虽三折未成医。”[2]3050《记悔》亦曰:“我悔不学医,早读黄帝书。名方手自缉,上药如山储。”[2]3947这是陆游自己谦虚的说法,他一生致力于学医用药,并且其医术也是较为高明的。当然,这种高明也是相对的,尽管当时的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还是存在着种种不足,所以陆游还经常根据自身的体验,认为医药对疾病是无用的,他的诗中有很多表现了对医药的不信任,如《访医》:“盛衰当自察,信医固多误。”[2]1276《晚凉书怀》:“屏医却药疾良已,破械空囹盗自消。”[2]2834总之,无论是静养还是拒药抑或是其他,都是与陆游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尤其与其晚年的生活关系密切,这自然会在其诗作中有所反映。

(三)以治病喻治国

陆游生于“靖康之难”之后,国家颠危、民不聊生是那个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陆游疾病诗以治病喻治国,他既是政治家又是医学家,对人民的疾苦深有感触,“疾病”不仅仅是陆游生理上的疾病,更是社会和民生的“疾病”,陆游的疾病诗讽刺当时社会种种不平的现象,发泄对当权统治者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疾病”。如乾道八年(1172),陆游作《太息》曰:“白头乡万里,堕此虎豹宅。道边新食人,膏血染草棘。平日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即今冒九死,家国两无益。中原久丧乱,志士泪横臆。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2]247统治阶级的残酷和无能以及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现状都在诗中得到清晰的展现,此类疾病诗包含了深刻的社会现实,阅读此类诗歌我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陆游内心的炽热和知无不言的激情。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陆游对时代是有着深切体认的,对国家是有着深刻关怀的。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当南宋政府的抗金斗争取得胜利的时候,陆游讴歌道:“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2]48然而,值得陆游歌颂的胜利并不多见,南宋政府更多的是处于挨打和求和的挣扎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陆游渐生迟暮之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2]1906清晰地表明了陆游恢复故国理想的幻灭和无可奈何的慨叹。由于志不得伸,一再被贬官,走政治途径救广大人民于水火肯定是行不通的,于是陆游只能身体力行,在疾病治疗上为黎民百姓贡献绵薄之力,并受到了广大贫苦百姓的热烈欢迎。他的药价便宜,甚至不收钱,《野兴》曰:“施药乡邻喜,忘机鸟雀驯。”[2]3780《初夏幽居》曰:“叩户村医送药方。”[2]3746疾病诗原是诗人在闲适状态下的情感抒发,但陆游的疾病诗却把疾病与江山社稷和天下苍生相联系,诉说着其心中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有意识拓展题材

宋代统治者崇文抑武的国策使得文人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文人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若轻的作用。但是他们的心态与唐人明显不一样,唐人的心态更多 的是奋发进取、积极乐观的,而宋人的心态则显得更为内敛。与内敛的心态相一致,宋代文人往往将日常生活艺术化,他们善于在日常生活的平凡琐事中发现高雅的情趣,甚至连吃饭睡觉、沐浴洗脚都能发掘出一种情趣来。缪钺先生说:“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8]我们完全可以说,宋代诗人将诗歌题材发挥到了极致,这些诗人之中当然也包括陆游。

与其他诗人一样,陆游不仅向自然取材,还向现实生活取材。从题材的深化和开拓来讲,前人写过的题材,如酒、茶、山水、读书等,陆游都写得更为细致和深入。不仅如此,陆游还开拓了别人很少写过的题材。由于陆游精通医药,他常种药、采药、施药,所以医药就不可避免的进入其诗歌之中,如:淳熙六年(1179)的“采药不辞千里去”[2]860;淳熙八年(1181)的“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2]1024。同时又由于他精通病理,对疾病、衰老非常敏感,所以描写疾病和衰老的诗作大量出现在他的诗作之中。在陆游之前,杜甫、白居易和苏轼等人也都有有关衰老疾病的诗作,但它们在题材上都不如陆游疾病诗那样广泛和深入。通过对衰老和疾病作全方位的描绘和分类,陆游为诗歌题材开拓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三、陆游疾病诗的文学史地位

陆游的疾病诗在诗歌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首先,从横向上来看,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指出:“陆游的作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情状。”[9]陆游的爱国诗重于激昂悲愤,其爱情诗偏于哀婉缠绵,而其山水诗、读书诗和乡土诗等则偏于闲适细腻。然而,与这几类诗歌体裁相比,陆游的疾病诗具有显著的自身特色,既与爱国的郁郁豪情相联系,又未与闲适细腻相分离。因此,描写日常闲适生活的疾病诗“时有抑郁不平之气”[10]。可以说,陆游的疾病诗是几种题材诗歌相互交叉的产物。以《三齿堕歌》为例,其曰:“一叶落知天下秋,三齿堕矣吾生休!诗人未脱纨裤态,尚乐华屋悲山丘。蓼花荻叶可以解我忧,鸬鹚白鹭可以从我游。君看貂蝉与兜鍪,等为岑岑压我头。岂知石阑干下买篛笠;一棹飘然烟雨舟。不须强预家国忧,亦莫妄陈帷幄筹,功名富贵两悠悠,惟有杜宇可与谋。”[2]3522这本是一首反映闲适生活,有关牙齿脱落的疾病诗,但诗人却以牙齿脱落引发了自己对时光如梭与壮志难酬的感叹。虽然“功名富贵两悠悠”传达了诗人在面对抱负难酬和死亡时的无限惆怅,但诗人最终还是以“蓼花荻叶可以解我忧,鸬鹚白鹭可以从我游”和“一棹飘然烟雨舟”化解了种种的失意和悲慨,悲愤的爱国诗和恬静的山水诗相互交融的情形在这首诗中得到很好的印证。

其次,从纵向上将陆游的疾病诗放在中国古代疾病诗作的历史长河中,其继承和发展之处可以得到更为清晰的展现。从唐代开始,疾病诗的创作日益兴盛,如杜甫、白居易、孟郊、贾岛等人皆有疾病诗。就题材来说,陆游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等前辈先贤,都在诗歌中大量描写日常生活中衰老和病态,将年老生病原汁原味地表现了出来。杜甫有《早发》、《登高》,白居易有《叹发落》、《村居卧病三首》,孟郊有《老恨》、《秋怀》等。诗圣杜甫以沉郁顿挫的忧国忧民诗作而著称,其诗歌中也有相当数量的疾病诗作,这些疾病诗作夹杂着深沉的叹息和感喟,儒家积极用事的思想和诗人坎坷的经历,但面对这些生活中的苦难,作者的情感并没有激越发扬,而是用低叹和无奈将其沉潜,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将自己的衰老贫病和国家社会相结合,并用沉郁顿挫的手法表现出来。孟郊的疾病诗更多的是对贫病苦寒生活的哀叹以及表达不能见用于世的愤激,如《老恨》将蚂蚁都能听见的贫病窘态真实地表现出来。白居易的疾病诗作更多的是与知足保和的心态相一致,带有浓厚的对物质生活的满足色彩,如《别柳枝》、《春尽日宴罢感事独吟》等。与白居易疾病诗对生活的满足不同,苏轼的疾病诗更多地表现出对人生旷达通脱的认识和体验,如《纵笔》曰:“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11]表现了诗人在苦难中体验生活之美,获得了精神愉悦的心态。陆游的疾病诗既有对前辈的继承,也有自身的特点。陆游的疾病诗既有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仁者情怀,也有白居易的知足与闲适,还有苏轼体验苦难的超迈豪情,因此,虽然在官场屡遭挫败,但他依然热爱生活,心怀祖国和人民。陆游的疾病诗一方面心怀祖国和人民,这是维系他一生的精神纽带,而且这种情怀不是孟郊式的激越发扬,而是杜甫式的沉郁顿挫;另一方面,陆游在失意时也能从生活中发现美,用生活中的乐趣来排解自己的忧愁与烦恼。如果仅仅是因为理想屡遭挫败而失去了恢复故土的豪情壮志,那么陆游就不会是文学史上伟大的陆游。如果是因为理想不能实现而坠入苦恼激越的深渊,那么他就不会在历史上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陆游用儒家的通达处理人生的困境,其疾病诗是在不放弃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前提下调试自己,倾诉心中苦恼的产物。

当然,陆游的疾病诗在继承和发展的同时也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赵蕃就是南宋后期诗坛受其影响的诗人之一。他对陆游十分推崇,疾病诗深得陆游之精髓。《程陆严州二首》其一云:“千里寸心长炯炯,十年两鬓漫苍苍。”[12]与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有异曲同工之妙。元人崇尚唐诗,陆游的疾病诗影响较小,但由宋入元的方回却是另类。在《瀛奎律髓》中,他将包括疾病诗在内的诗歌分为二十七类,并选了数首陆游的疾病诗。明代诗坛依旧是宗法唐诗,所以对陆游诗歌总体上是持摒弃态度的。清代是陆游诗歌播扬的春天,清初诗坛盟主钱谦益十分推重陆游疾病诗,《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其二十七的“无药堪能除老病”直接化用了陆游《春晚雨中》的“方书无药医治老”[13]。此外,清代的陆诗选本较多,杨大鹤的《剑南诗钞》自从问世以来翻刻的次数和现在全国图书馆里的收藏数量,都远远超过同时代产生的其他任何一种陆诗选集,“叹老嗟卑”的疾病诗就是这部选集最突出的特色之一[14]。

综上作述,陆游的疾病诗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了陆游病中所见所思所感。同时,陆游大量疾病诗作的出现也有着多层次的缘由,蕴含了丰富的社会研究价值。此外, 陆游的疾病诗对其诗歌饱含爱国思想主题以及悲愤风格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继承和发展了以往的疾病诗,并对后世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陆游的疾病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方回.瀛奎律髓[M].李庆甲,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575.

[2]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181.

[3]陆游.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2252.

[4]张巧凤.论疾病对患病作家创作的影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4).

[5]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45.

[6]道藏[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1561.

[7]钱穆.师友杂忆[M].北京:三联书店,1998.

[8]缪钺.诗词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7.

[9]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三联书店,2002:172.

[10]梁清远.雕丘杂录[M].清康熙间刻,清末重印本.

[11]苏轼.苏轼诗集[M].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2203.

[12]赵蕃.淳熙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钱谦益.牧斋有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4]李建英.陆游闲适诗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2.

责任编校:林奕锋

网络出版时间:2015-03-02 2:51:25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0302.0952.027.html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1-0118-06

收稿日期:2014-01-05

作者简介:黄林蒙,女,浙江温州人,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陆游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陆游的经历
陆游气坏了等三则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陆游是个资深“铲屎官”
除夜雪
初夏绝句
崇州参加陆游文化节暨海内外诗人共祭陆游大典
陆游咏
陆游逝世八百周年祭感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