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世纪晚期英格兰羊毛贸易的转型

2015-12-17

孟 韵 美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天津 300387)



中世纪晚期英格兰羊毛贸易的转型

孟 韵 美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300387)

摘要:羊毛作为中世纪英格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英格兰海外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到13世纪,羊毛关税是王室收入的主要来源,而羊毛贸易政策也是王室重要的外交筹码。羊毛贸易政策调整而来的本国商人崛起和呢绒业的发展,影响了中世纪晚期英格兰的历史走向。因此,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乃至外交领域,羊毛贸易在英格兰的历史发展中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关键词:中世纪英格兰;羊毛贸易;呢绒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1.018

羊毛是中世纪英格兰农村最主要的畜牧产品,羊毛贸易不仅是英格兰的传统贸易,也是王室的主要收入来源[1],还是国王重要的外交手段[2]。早在19世纪末,坎宁安在《英格兰工业和商业的成长》中关于英格兰羊毛贸易发展状况论述引起了国外史家的重视[3]。此后,经典研究之作层出不穷。然而,英格兰羊毛贸易史并没有引起国内史家的重视,关于该主题的论文和著作非常有限。笔者尝试借鉴国外史家的研究成果就这一问题做浅显的分析。

一、英格兰羊毛商人的崛起

英格兰羊毛出口的主要对象是西欧大陆沿岸的弗兰德,13世纪上半叶,在英格兰国王的要求下,平均每年都有3万袋至5万袋羊毛出口至弗兰德[2]63-85。14世纪之后,英弗间友好的贸易往来被打破。1302年,弗兰德同法国关系紧张,内部矛盾激化。 5月,西弗兰德人反抗法国人统治,所有手工业工匠宣誓解除对法国国王的效忠关系。在弗法关系恶化的过程中,英格兰的位置十分尴尬。英格兰既想维持同弗兰德的贸易往来,又不想破坏同法国的关系。这种模棱两可的暧昧态度伤害了弗兰德人的感情,英格兰同弗兰德间的友好关系出现裂缝。与此同时,弗兰德同苏格兰间的贸易往来也激化了英格兰同弗兰德间的矛盾。抢夺英格兰商船、扣留英格兰商人事件不断发生,英格兰内部关于弗兰德的抱怨也与日俱增。而英格兰人扣留弗兰德商人的事件也屡次发生。1309年8月5日,爱德华二世说服法庭建立一个特殊委员会来听取商人们关于在弗兰德所承受的委屈,商人们甚至提出在英格兰犯过错的人才应该到弗兰德去[4]104。

为了保障出口商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出口贸易的稳定,1313年5月20日,王室发布了建立第一个强制集中地的法令,规定所有想要出口羊毛到布拉班特、弗兰德和阿图瓦的商人,无论是本国还是外国,必须将羊毛运送至规定地点才可交易,而外国商人只允许在集中地收购羊毛;违者处以罚款,罚款上缴国库[5]178-180。法令旨在限制外国商人直接从大生产者手中收购羊毛,引导他们同本国中间商交易。根据陶特的说法,第一次强制集中地于1314年5月31日在法国的圣奥梅尔(St. Omer)举办[6]250。建立集中地的地点并不固定,1315-1325年间,王室分别在安特卫普、圣奥梅尔、布鲁日三地建立海外集中地。陶特认为集中地的建立使本国商人获利,国王得到了本国商人的支持;而集中地选在法国境内,向法国表明了英格兰的友好态度[6]241-260。艾琳·鲍威尔强调强制集中地为国王提供了一个既能筹集军费又能达成外交目的的地点[2]87。

13世纪中后期,英格兰垦荒运动的发展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的实行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而人口的增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这一系列变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可用于交换的产品数量增多,促使乡村市场急速发展,领主纷纷兴建城市,国内贸易活跃。由于在国内贸易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越来越多的本国商人参与到羊毛出口贸易中。对于大多数本国商人来说,将羊毛运往海外销售,成本高、安全系数低,他们多次向国王投诉、请愿,请求将集中地选在国内举办。在本国商人的压力下,1326年5月,王室发布建立本国集中地的法令,规定所有羊毛出口贸易必须在集中地进行,羊毛必须在集中地存放40天以上,外国商人不允许在集中地之外的地区收购羊毛[5]181-184。伦敦、纽卡斯尔、约克等城市成为第一批本国集中地的举办地。本国集中地的建立促进了城镇经济恢复,加强国王对进出口贸易的控制,限制外国商人的贸易活动,保障了本国商人的安全及权利。在集中地政策的推动下,英格兰商人在羊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增加。关税记录显示,1333-1336年的羊毛出口量是32 307袋,外国商人出口7 936袋,本国商人则出口了24 371袋。本国商人占75%,在1272年,这个数据是35%[7]15-16。

在13世纪末期,英格兰羊毛出口商就已经联合起来进行海外贸易。强制集中地建立之后,本国商人从中获利,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同国王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爱德华三世为了筹集对法作战的资金,同批发商合作,用强制手段收购英格兰羊毛并垄断出口,利用外国市场对英格兰羊毛的高需求,来控制外国市场并获得高利润。1343年7月,国王同一个由33个商人组成的公司订立契约,将此后三年的关税和补助金承包给商人公司,商人公司除了每个月向锦衣库缴纳1千马克的关税和补助金外,每年还需向国王支付1万马克[8]184。英格兰批发商公司的历史就是早期英格兰批发商在爱德华三世的支持下,承包羊毛关税和操控羊毛贸易的历史,爱德华三世为了筹集军费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英格兰本国批发商夺回出口市场。坎宁安教授将爱德华三世称为“英格兰商业之父”[3]246。在羊毛批发商的努力下,外国商人在羊毛出口贸易占据的份额逐年下降,由1373-1391年间平均25.4%下降至1446-1448年的21.2%,到爱德华四世统治末期,外国商人(主要是意大利人)羊毛出口量比例下降至19.4%[9]18,36。

二、羊毛出口转内销

英格兰织布技术出现的很早,12世纪中期就出现了伦敦、林肯、牛津等呢绒业中心。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本国呢绒品竞争力低下,包括英格兰在内的整个欧洲纺织品市场,被以英格兰羊毛为原料的弗兰德和意大利产品垄断。弗兰德危机为本国呢绒业的兴起提供了机遇,也促进了羊毛贸易结构的调整。

在调整羊毛出口政策,与本国羊毛商人合作之后,王室开始发布敕令,直接干预进出口贸易。1337年,爱德华三世发布海外禁令,禁止进口外国呢绒,同时禁止羊毛出口至弗兰德[10]280。而此时,弗兰德的城市贵族、封建领主及行会间的斗争,使其内部统治岌岌可危。纺织工匠为了生存纷纷移民。爱德华三世为了发展本国呢绒业,对外来工匠持欢迎态度,并发布敕令保护移民外国工匠的人身财产安全,给予经营许可权,允许商人生产任意尺寸的产品。弗兰德工匠多移居于伦敦、约克、温切斯特等大型城市,带来了许多英国没有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呢绒业的发展。但是,外来织工定居地只有伦敦、约克、温切斯特等几个大城市,影响范围很小。“从根本上说,14世纪英国羊毛制品业是本土的,他的繁荣来自于13世纪的积累。”[7]23

在外国工匠移民的同时,英格兰本国的行会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开始衰落。原本保护工匠的各种规章成为限制,学徒制度下的工匠几乎成为免费劳动力。工匠们为了生存纷纷出走。亨利三世统治时期北安普顿市有织工300名,1334年这些工匠几乎全部改行或外迁[11]364。14世纪初在约克郡的西赖丁地区、康沃尔、德文等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广泛使用的水利缩绒机,为那些想要远离城市行会的手工业者提供了可能[12]48-50。水利缩绒机(fulling mill)的灵感来源于人脚踩踏缩绒。水车驱动一根轴,轴上的凸轮提起两个木槌,凸轮运动带动木槌敲打水槽里的布。水利缩绒机利用水利代替人力,产量高成本低,生产在水磨附近进行,呢绒脱离了行会。卡勒斯·威尔森说:“技术和组织上的变化证明了水利缩绒机在世界技术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是呢绒技术史上一场重要革命。”[12]50在缩绒机技术的支持下,没有行会规章限制的乡村成为手工业者新的定居地,西南部、东盎格里亚、东北部的乡村发展成为新的呢绒业中心。其中,萨福克的拉文纳姆(Lavenham)在15世纪初只是一个小乡村,而1524年纳税180磅,成为英国第十三富有城镇,超过了莱斯特、牛津等老牌大城市[13]252。而德文的托特尼斯(Totnes)和萨福克的哈德利(Hadleigh)紧随其后,在西南部迅猛发展。

14世纪的王室政策和国际形势客观上加速了羊毛出口转内销的进程。1303年王室开始征收新关税,外国商人出口羊毛的关税上涨50%,至10先令[4]211-216。1347年新关税的征收对象扩展到本国商人。当进出口禁令解除,新关税导致羊毛出口价格上涨,进而使得进口呢绒价格居高不下,外国呢绒的竞争力下降,无形中保护了正在发展中的本国呢绒业。同时,英法百年战争爆发后,王室对呢绒制品的需求加大,仅1337年王室为海军购买的呢绒就有2千匹[14]165。军需产品需求的增加刺激了本国呢绒业的发展。1348年的黑死病造成英国人口锐减,农业结构调整,节约人力的畜牧业比重上升。英国汉普郡的梅尔顿(Merdon)地区,养羊的牧场比黑死病之前的面积增加了两倍多,从1348年的513英亩增至1354年为791英亩,1377年已增至1 232英亩[15]64。养羊数量的增加保证了羊毛产量的稳定上升,确保了呢绒业的原料供应。虽然出口成本加大,但是蓬勃发展的本国呢绒业为羊毛销售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羊毛商纷纷将羊毛出售给本国制造商。根据布里德伯里提供的年平均出口数据,从1361-1431年间,羊毛原料直接出口量与制成品消耗羊毛量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到1431-1440年间,消耗为10 051袋,超过了羊毛出口量7 377袋[16]32。如将本国市场上呢绒品消耗的羊毛原料算在内,羊毛贸易在此前就完成了出口到内销的转变。

英格兰羊毛贸易在中世纪晚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也影响了英格兰的历史走向。王室的直接干预促成了羊毛出口贸易政策的调整,建立强制集中地限制外国商人的贸易活动,进而开启了英格兰羊毛商人崛起的进程。与此同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英格兰呢绒业的兴起提供条件,新兴的呢绒业则为羊毛商人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羊毛在国内加工成呢绒品出口至国外,英格兰开始由原料出口国向工业制成品出口国转变。随着呢绒品出口的增多,对羊毛原料的需求也不断加大。这也是影响近代英格兰历史发展进程的“圈地运动”发生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科斯敏斯基.中世纪史[M].北京: 三联书店,1957:409.

[2] E. E. Power.The Wool Trade In English Medieval History[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1:87.

[3] W. Cunningham. The growth of English industry and commerce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ages[M].Cambridge: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890.

[4] T. H. Lloyd. The English Wool Trade in the Middle Ages [M].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5] A. E. Bland, R. H. Tawney. English Economic History Select Documents[M].Norwich: The London And Norwich Press,1914.

[6] T. F. Tout. The place of the reign of Edward II in English history[M].Manchester: th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14.

[7] H. L. Gray. The Production and Exportation of English Woollens in the Fourteenth Century[J].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 39, No. 153.

[8] George Sayles.The ‘English Company’ of 1343 and a Merchant's Oath[J]. Speculum, Vol. 6, No. 2.

[9] H. L. Gray.English foreign trade from 1446 to 1482[C]//E. Power, M. M. Postan.Studies In English Trade In The Fifteenth Century.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LTD,1951.

[10] Great Britain.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J].Vol. I, Buffalo : W.S. Hein, 1993.

[11] M.Mckisack. the Fourteenth Century 1307-1399[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59.

[12] E.M.Carus-Wilson.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J].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 11, No. 1.

[13] J. L. Bolton. the Medieval English Economy 1150-1500[M].London: J.M. Dent; Totowa, N.J.: Rowman & Littlefield, 1980.

[14] E.M.Carus-Wilson. Trends in the Export of English Woolens in the Fourteenth Century[J].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New Series, Vol. 3, No. 2.

[15] J.P. Byrne. the Black Death[M]. London: Greenwood Press, 2004.

[16] A. R. Bridbury. Economic growth - England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M].Brighton : Harvester Press, 1975.

责任编校:徐希军

网络出版时间:2015-03-02 2:51:25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0302.0952.018.html

中图分类号:K5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1-0073-03

收稿日期:2014-10-09

作者简介:孟韵美,女,辽宁鞍山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