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共享价值创造研究综述
2015-12-17薛晨杰吴秀莲
薛晨杰,吴秀莲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3)
企业社会责任共享价值创造研究综述
薛晨杰1,吴秀莲2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摘要:社会责任在全球的呼声日益高涨,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普遍认可和持续履行,依托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即社会责任实践要为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创造共享价值即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要有助于促进企业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社会责任实践就渗透在企业的日常运营活动之中,集中体现在企业及利益相关者获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绩效。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共享价值;研究综述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1.0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都出现了社会责任运动高潮。随着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期望的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履行变得愈加重要:它不仅是企业生存的前提,更是找到发展机会的有效方式。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历程
(一)企业社会责任在国外的研究
对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的研究逐渐从宏观走向微观,CSR在企业的履行经历了从企业表面到深层、从工具性到战略性的发展历程。
1.20世纪20年代初期到60年代初期是CSR的定义和研究框架初步形成阶段。Sheldon (1924)[1]在《管理哲学》中首次提出CSR这一概念,主张企业经营应以增进社区利益为其一目标;Bowen(1953)[2]被誉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他认为CSR不仅是解决商业和社会问题的条件,还是辅助商业的机制和行为;Davis(1960)[3]讨论了企业的伦理行为能否给自身带来利益;Friedman(1962)[4]提出CSR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此阶段对CSR的研究停留在企业表层。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是CSR的经济绩效创造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发展阶段。 Johnson(1971)[5]指出负责任的企业会平衡多方的利益,这也是企业的生存条件。Ackerman和Bauer(1976)[6]认为,CSR是对社会回应的方法和策略;Freeman(1984)[7]提出企业应对潜在影响利益相关者的活动加以重视,提升社会意识和道德责任的水平。此阶段对CSR的研究着重于企业对社会问题的反应,呈被动式形态。
3.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是战略企业社会责任(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CSR)研究阶段。Lantos(2001)[8]认为SCSR即社会福利责任的完成,是在企业及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的一种双赢局面;Porter和Kramer(2006)[9]指出,SCSR能够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共同的绩效; Korschun和Du(2013)[10]认为虚拟CSR可以战略性地使用社会媒体技术,将利益相关者融入到CSR活动中。现今对CSR的研究上升到战略层面,寻求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同创造。
(二)企业社会责任在国内的研究
在中国,CSR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晚、发展也较缓慢。近些年来,相关研究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同实践相结合。
1.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的探索阶段:大背景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研究关注企业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林文益和贾履让,1982;李晓华,1987);研究方法较少,开始出现案例研究法,无实证研究(华惠毅,1985);通过对西方CSR实践的研究来学习经验(吴克烈,1989;熊辉,1992)[11];通过提出CSR履行中的问题进而展开对解决措施的讨论(李鸿贵,1995)。
2.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期的发展阶段:从多个角度探讨CSR的含义和内容(卢代福,2001;田虹,2006)[12];将CSR同现实课题如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伦理化等紧密联系(石友蓉,2002;李建民和王丽霞,2005)[13-14];开始出现少部分的实证研究,关注起企业绩效同社会绩效的关系(陈立勇和曾德明,2002;金碚和李钢,2006)[15]。
3.21世纪初期至今初步形成体系阶段:建立CSR新模型(王永年,2008;许正良和刘娜,2009)[16-17];实证分析CSR价值创造的研究增多(田虹,2009;李伟阳和肖红军,2010)[18-19];从微观角度如利益相关者和公司治理等方面分析CSR的履行问题(李伟阳和肖红军,2009;张广玲等,2010)[20-21];关于SCSR的研究也开始增多,探讨企业共享价值的创造(方奕,2009;赵曙明,2009)[22-23]。
CSR的研究在逐渐细化到每个利益相关者收益的同时结合了时代及科技的发展,更加强调对企业的现实指导作用。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概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CSR内涵的界定在其履行中至关重要。全球化的发展、新的利益相关者出现、社会对企业产生的新期望以及商业活动的内容变化,都影响着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在商业决策制定时被衡量的程度;同时,这些变化也暗含着CSR的定义并不能达成一致(Dahlsrud,2008;Salmi,2012)[24-25]。关于CSR的概念,虽然由于其本质上就存在争议性、同个体的立场相关,并随着社会动态地发展,但大致有下面几种切入点:
1.CSR是一种决策和行为
Bowen(1953)将CSR定位为一种特殊的机制和行为。Davis(1960)认为,商人社会责任是商人出于直接经济性和技术性的目的而实施的有利于社会的决策和行为。Davis和Blomstrom(1966)[26]指出CSR即处理可能被企业行为所影响的利益相关者问题的活动。世界银行则将CSR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27]。
2.CSR是一种义务和责任
李占祥(1993)[28]认为CSR是对社会履行的职责、应做的贡献和应尽的义务。Gundlach(2001)[29]指出企业应在最大化公司长期收益的同时最小化对利益相关者的伤害。杨占营(2005)[30]认为CSR是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Salmi(2012)指出CSR是一种连续的、长期的活动,由组织或个人价值观所引导,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相关。英国工商协会认定,CSR代表着一个公司完成使命、同利益相关者交往并衡量其活动影响及报告的整合。
3.CSR是一种社会契约
Lantos(2001)[31]认为CSR是企业对社会长期需要进行回应的一种社会契约,目的在于寻求对社会负面影响的最小化;李伟(2003)提出,企业作为一个社会主体,承担着对社会公众、政府以及内部员工的责任和承诺,CSR作为一种企业社会契约具有层次性且内容丰富;李俊良(2013)认为CSR即利益相关者如何对企业合作剩余进行分配的契约。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关于CSR涵盖内容的研究,在国内外一直都有争议,且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丰富。
1.从企业角度分析
Eilbert和Parker(1973)[32]认为CSR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不做破坏睦邻友好的事情;二是自愿解决当地的社会问题。Carroll(1979)[33]将CSR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自愿责任。宋端卿(1994)指出CSR包括法律上的基本责任、对社会的本职责任和向社会作贡献的相关责任。Lantos(2001)指出CSR包括道德责任、利他责任及战略责任。陈讯和韩亚琴(2005)[34]提出CSR分级模型,将其分为基本社会责任、中级社会责任和高级社会责任。
2.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
Johnson(1971)认为负责任的企业会平衡多方的利益,CSR包含对员工、供应商、经销商、当地社区和国家的责任。李占祥(1993)[28]认为CSR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环保、对社会和国家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李正(2006)[35]认为CSR包括环境问题类、员工问题类、社区问题类、一般社会问题类、消费者类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类。Dahlsrud(2008)[36]认为CSR包含经济、社会、环境、利益相关者及自愿行动五个方面的维度。
尽管CSR的内容并没有统一定论,但学术界都比较支持Carroll在1979年提出的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将分层和利益相关者都涵盖在内。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
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有对CSR表现和经济绩效关系的研究,到2010年,大约有130篇文章发表,其中自1972年到1997年间约有50篇(Aras等,2010;Griffin和Mahon,1997;Margolis和Walsh,2003)[37-39]。同时,大多数研究认为CSR可以为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带来价值,基本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创造。
(一)CSR的经济绩效创造
Friedman(1962,1970)将企业的经济绩效界定为股东的收益;Freeman(1984)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利益相关方如消费者、员工带来的经济收益也被纳入到企业经济绩效范围之内;Schuler和Cording(2006)提出CSR的实施可以提高企业吸引优秀员工的能力,增加员工的收入也是CSR带来的经济绩效。衡量经济绩效的指标有基于市场的衡量方法和基于会计的衡量方法,绝大多数的研究中经济绩效的创造集中在企业本身:Preston和Bannon(1997)[40]认为CSR的履行对企业财务收益有促进作用。Simpson 和Kohers(2002)[41]认为公司可以在既负起社会责任的同时,在经济上获得成功。姚海鑫、陆智和李红玉(2007)[42]认为,从长期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Chin-Huang Lin等人(2009)[43]指出CSR确实为企业带来了长期的财务优势。Jonikas(2012)[44]认为各类企业中社会责任的履行都可以创造经济价值。
(二)CSR的社会绩效创造
Bowen(1953)提出企业应自愿承担CSR,在这之后学术界和企业界开始接受这种超出经济责任外的社会责任意识。关于企业社会绩效(CSP)的定义,较受支持的是Wood(1991)[45]提出的:CSP是一个商业组织关于社会责任原则的规定、社会反应、政策、项目的流程以及同公司社会化关系相联系的可观测结果。关于CSP的内容,Carroll(1999)[46]提出CSP包含社会责任、社会回应和社会议题三个维度;Wood(1991)从制度、组织和个人三个层面上强调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衡量CSP的方法包括声誉指数法、内容分析法、污染物排放衡量法和KLD衡量法等。关于CSP的创造,Herremans(1993)[47]认为较高水平的CSR履行能带来更高的企业信誉。Murray和Vogel(1997)[48]使用效果等级法衡量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自身带来的财务和非财务影响。刘凤军,李敬强和李辉(2012)[49]通过对品牌形象、品牌资产的理论分析,基于612个汽车消费者样本验证了CSR水平和时间选择对企业品牌较强的影响力。
(三)CSR的环境绩效创造
随着整个社会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考虑也被纳入到CSR活动中。很多学者将环境绩效涵盖在社会绩效中(Grimmer,Bingham和Timothy,2013;Caroline,2013;Lioui和Sharma,2012)。环境绩效即对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对社区和生态环境有更好的环保促进作用以及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Scott(2005)[50]指出CSR中对环境研发的投资可以在保护企业利益的同时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耿建新和肖振东(2006)[51]采用实证研究法分析得出,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可取得相对于同行业和未通过认证的配对公司出口收入超常的增长率,环境绩效的创造对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Francisco等人(2007)[52]通过对西班牙酒店行业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环境绩效的促进作用。Grimmer等人(2013)通过在霍巴特的随机调查发现,顾客对于较高环境绩效的公司有更高的购买动机,也最终促进了环境保护的发展。
四、价值链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共享价值创造
企业界和学术界越来越重视CSR履行能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共同绩效,目的在于推动CSR的持久和普遍履行。
(一)价值链与企业社会责任
Porter(1985)提出了企业价值链理论,即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在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相互分离的活动。价值链由创造价值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组成,其理念就是整合共享资源信息以获得价值创造,核心能力即价值创造的驱动,是一种分析CSR实施路径的有效工具。Porter和Kramer(2006,2011)提出,企业可以通过价值链创新来履行社会责任;毕海龙(2008)[53]以波特的价值链为出发点,将企业社会责任以价值链为线索进行分解和归类,并针对各价值活动设计了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企业内外经营活动所承担的对环境的道德和法律责任,对社区的道德和慈善责任,对企业员工和消费者的法律、经济及道德责任等等。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共享价值创造
Asif等人(2011)提出用价值链方法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商业活动,能纳入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54]Elkington(1997)[55]提出一个著名的“CSR三重底线模型”,即企业应致力于实现盈利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平衡。李伟阳(2010)提出了新的CSR内容边界: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商品和服务提供过程相联系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内嵌于商品和服务提供过程中人与人关系相联系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可见,CSR的共享价值创造功能就集中在企业及利益相关者获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绩效上。
五、结语
成功的企业需要健康的社会来提供教育及平等的机会,而一个健康的社会也需要成功的企业来创造就业机会及提升生活水平。Porter和Kramer(2006)指出,CSR并不只是企业的一项成本、一个约束条件,而是孕育机会、创新和竞争优势的源泉。很多企业在确保自身利益的同时努力提升社会和环境绩效,成果却并不明显,原因在于它们并没有将企业同社会问题相联系,或并没有将企业社会责任渗透到企业的战略中去。
笔者认为,基于价值链对CSR进行分析,能够找出各价值活动上可以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突破点,带动CSR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同时,还可以找到企业核心的业务流程,通过发挥自身优势解决社会问题以实现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Sheldon O.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M]. New York: Routledge,1924.
[2] Bowen H.R.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businessman[M].New York:Harper,1953.
[3] Davis K. Can business afford to ignor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60(2):70-76.
[4] Friedman M. Capitalism and freedom[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5] Walton C.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M].Wadsworth, Belmont: CA,1967.
[6] Johnson H.L. Busines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Framework and issues[M] Wadsworth, Belmont: CA,1971.
[7] Ackerman R.W, Bauer R.A.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M]. Reston VA: Reston Publishing Company,1976.
[8] Lantos G.P. The Boundaries of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M].Massachusetts: Stonehill College,2001.
[9] Porter M.E, Kramer M. The link between corporat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84(12):1-14.
[10] Korschun D, Du S. How virtu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alogs generate value: a framework and proposi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3(66):1494-1504.
[11] 熊辉.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2(8):75-76.
[12] 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J].现代法学,2001,23(3):137-144.
[13] 石友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本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549-554.
[14] 李建民,王丽霞.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与中国经济的伦理化[J].当代经济研究,2005(1):60-65.
[15] 金碚,李钢.企业社会责任公众调查的初步报告[J].经济管理,2006(3):13-16.
[16] 王永年.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二重性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8(1):49-52.
[17] 许正良,刘娜.企业社会责任弹簧模型及其作用机理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11):120-130.
[18] 田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一基于中国通信行业的经验数据[J].经济管理,2009(1):72-79.
[19] 李伟阳,肖红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14-123.
[20] 李伟阳,肖红军. 基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兼对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批判[J].中国工业经济,2009(4):116-126.
[21] 张广玲,付祥伟,熊啸.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44-248.
[22] 方奕.战略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17-122.
[23] 赵曙明.企业社会责任的要素、模式与战略最新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1):2-9.
[24] Dahlsrud A. How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defined: an Analysis of 37 definitions[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2008(15):1-13.
[25] Salmi M.I.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Stakeholders?[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65):327-337.
[26] Davis K, Blomstrom R. Business and its environment[M].New York: McGraw-Hill:1966.
[27] Rexhepi G, Kurtishi S, Bexheti 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nnovation—The drivers of business growth?[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75):532 -541.
[28] 李占祥.论企业社会责任[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3(2):58-70.
[29] Gundlach B. Handbook of marketing and society[M].Sage publication,2001.
[30] 杨占营.社会责任与企业宪章[J].管理科学,2005(1):7-14.
[31] Lantos G.P. The Boundaries of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M]. Massachusetts: Stonehill College,2001.
[32] Eilbert H, Parker I.R. The current statu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Business Horizons,1973(8):5-14.
[33] Carroll A.B.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4):497-505.
[34] 陈讯,韩亚琴.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式及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2005(9):99-105.
[35]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77-83.
[36] Dahlsrud A. How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defined: an Analysis of 37 definitions[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2008(15):1-13.
[37] Aras G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emerging marke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2010,59(3):229-254.
[38] Griffin J.J, Marhon J.F.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debate[J].Business and Society,1997,36(1):5-31.
[39] Margolis J.D, Walsh J.P. Misery Loves Companies: Rethinking Social Initiatives by Busines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3(48):268-305.
[40] Preston L.E, Bannon D.P.The corporate social-financial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A typology and analysis[J].Business and Society,1997(36):419-429.
[41] Simpson W.G, Kohers T. The Link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2(35):97-109.
[42] 姚海鑫,陆智强,李红玉.企业社会责任对股东财富影响的实证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科学版),2007(4):316-319.
[43] Chin-Huang Lin et al.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business in Taiwan[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9,31(1):56-63.
[44] Jonikas D. Value creation through CSR at shareholders level[J].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12(2):693-698.
[45] Wood D.J.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revisited[J]. Academic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16(4):601-718.
[46] Carroll A.B.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Business & Society,1999,38(3):268.
[47] Herremans I.M 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ut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3(18):587-604.
[48] Murray K.B, Vogel C.M. Using a hierarchy-of-effects approach to gaug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generate goodwill toward the firm: Financial versus nonfinancial impact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7,38(2):141-159.
[49] 刘凤军,李敬强,李辉.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影响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企业管理,2012(1):116-132.
[50] Scott J.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3):313-331.
[51] 耿建新,肖振东.ISO14000认证出口效应研究——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06(1):61-68.
[52] Francisco J et al. Relation between social-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performance in hotel fir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7,26(4):824-839.
[53] 毕海龙.基于波特价值链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8.
[54] Asif M et al. An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s approach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1(11).
[55] Elkington J. Cannibals with forks: 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 century business[M].Oxford: Capstone,1997.
责任编校:汪沛
网络出版时间:2015-03-02 2:51:25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0302.0952.010.html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1-0040-05
作者简介:薛晨杰,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吴秀莲,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基金项目(2013qnzx27)。 安徽省软科学 (1402052035);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 (2011sk055);安徽师范大学青年
收稿日期:201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