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存在—人本心理学理论观照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

2015-12-17葛思华

关键词:个体意义生命

葛思华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社会科学系,福建 福州350108)

生命教育最早发端于西方国家,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21世纪生命教育已遍及全球,而我国的生命教育则起步较晚。对于“知识成长”的重视程度,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在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是高于对“生命成长”的关注的。而高校发生的越来越多的自杀和伤人事件,越发凸显了这种教育方向不平衡所带来的后果。寻求合适的切入点,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敬畏生命、激发生命价值的教育,变得极为迫切。而存在—人本价值观把欧洲的遗产(自我审视、斗争和责任)与美国的传统(自发、乐观和实用)融合在一起。这种从哲学领域转化而来的心理学的视野,非常契合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存在式的人本主义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认识和成为自己的过程[1],这也是大学生们离开家庭,走入群体环境,面临选择和考验,承担责任,重新审视和认识自我的一个过程。

一、存在—人本价值观念与生命教育的契合

(一)大学生常见的生命议题

大学生常见的生命议题有个人发展、职业追求等与“自由”相关的议题;人际关系、情感交流等与“合群”相关的议题;挫折、焦虑、不确定性等与“意义”相关的议题。在与己有关的“自由”议题方面,有的大学生认为在一个靠编织人际关系成就未来职业的社会,家境贫寒就没有自由可言,于是得过且过、怨天尤人;在与人有关的“合群”议题方面,有的大学生认为人生来都是自私的,既然别人辜负我,那我只能冷漠相待;在与环境有关的“意义”议题方面,有的大学生对于新环境下的挫折和焦虑没有足够的准备,退缩和回避成为唯一的应对选项。而面对这些常见的生命受困的问题,存在—人本价值观念中恰恰有相对应的部分。

(二)重要价值观念

存在—人本主义治疗包含了三条价值观念:自由(在人类限制的条件下成长)、经验反省(experience reflection)(与成长中的挑战进行斗争)、责任(对成长的结果做出行动或回应)[1]7。自由,可以理解为在生命的自然限制与自我限定之下做选择的能力[2]。自由是相对的,只有真切地了解生命的限制性直面死亡的人,才愿意选择肯定生命,活在当下,充分感受生命历程中所有的人生体验,不去拒斥困难与危机,过一种更充实、更富有同情心的生活。经验反省,在成长的过程中永远面临挑战,外界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是通过直面生活,投入生活,可以不断在挑战中成长,丰富个人的内心体验。存在主义告诉我们,虽然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无法摆脱的矛盾和混乱,人还是有能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明确有序[3]49。责任,当个体选择了自我的生活道路,就要为自己的行动负责,哪怕有时外界的挑战并非合乎心意,但是依旧要选择面对现实,担负责任。

由此可见,存在—人本价值观念与大学生常见生命议题十分契合,人类关于生命存在的意义追问从来没有减弱过,只是在不同时代显现出不同的面貌。

二、存在—人本心理学对存在意识的唤醒和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一)对存在意识的唤醒

人为什么而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从小就生活困苦?而另一些人原本顺利的生活却飞来横祸?个体一旦有了思考能力,这些问题就会随之而来,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人类终极命题迟早会摆在眼前。存在意识的唤醒是追求自我实现的前提。

1.对生命既定的拷问

格瑞宁从存在主义维度和辩证学角度来阐述既定(比如生命与死亡、自由与命定、意义与荒谬、关系与分离)。他指出每一种既定都会三种可能的应答:简单化强调积极面、简单化强调消极面和直面创造性应答。其中直面创造性应答表现为:面对生命(与死亡),我们知道没有未来——知道要死,但是努力活着,全身心投入;面对意义(与荒谬),我们知道能力有限制,但是愿意保持开放,随时调整自己;面对自由(与命定),我们知道自由有限制,知道个人生长的背景环境不同,但是我们愿意不断探索生命的可能性;面对合群(与孤独),在一个人可能被当做客体对待的世界上,仍然愿意真诚地与他人共处——向他人伸手,尽管可能被拒绝[4]。

2.创造能力与焦虑敏感共存

焦虑是知识的阴影,也是产生创意的环境。人类的创造能力和焦虑敏感的特性乃是一体的两面,觉察出期望和真实的落差乃是人类所独具的能力。“冒险造成焦虑,不冒险失去自己。”克尔恺郭尔如是说。善用潜能,面对焦虑并接受其中的责任与疚责感,就会增强自觉、自由和创造性[5]。因为思考,所以对限制性问题产生焦虑,人是自由的,但是要面对命运的限制。因为直面焦虑,又发展了个人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只有在自由中,命运才有意义。如果回避焦虑,也就意味着回避了成长和创造。

3.存在的意义:超越对幸福的追求

美好而有意义的人生和以追求幸福为目的的人生是截然不同的。糟糕的情绪、让人怯步的环境,正是反映了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如果仅仅用生活中的欢愉或美好来掩盖这些挫折和焦虑,那么这些关于生命的追问迟早会给那些盲目而行的生活带来重创。关于存在问题的反思不应是精于计较并盘算自己所得所失、自己的快乐或舒适,而应当思考什么才是真实的,并探究自己的灵魂深处[6]。存在的意义是超越对幸福的追求,它在于发现或创造意义,致力于拓展生活、自我超越的追求,而非得到一种幸福的状态。

(二)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1.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

弗兰克认为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是个体在特定时间里感受到特定的意义,虽然每个人都在被生命所追问,但是个体只能用自己的生命经历去回应[7]。个体可以建立符合个人信念的价值观体系,并遵循自己的价值观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会让我们满足并获得价值感。

2.建设性、现实性解决问题

对待存在既定命题的唯一出路就是面对事实并达成和解。在这样的大框架之下,当个体面对现实的矛盾和困境时,便更容易选择建设性和现实性的态度。生命只有一次,自怨自艾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人类存在着共同的困境,“共赢、互惠、相互依存”是更具活力处理人际的方式。人际交往并非只有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正确的信念可以帮助个体更好的生活、更好的选择。

3.直面焦虑才能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一个人能力的表达和创造性运用——只有在个人面对焦虑后才有可能发生。身心健康的个体自由,就在于他能够面对和克服存在威胁时,充分运用新的可能性[5]314。个体的自由会引发焦虑,而对待焦虑的态度,又反过来影响个体获得自由的可能性。个人只要回避选择,以此避免责任和焦虑,便意味着放弃了自由,牺牲了个人的觉察和自主性空间。

三、存在—人本心理学理论观照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

存在—人本心理学因为它直追本质而又温暖人心,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富有指导意义。当代大学生面临更多的选择,同时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困惑和焦虑。各大学所发生的伤人和自杀事件,都反映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失败、学业和职业发展受困、寻找人生意义受挫等各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多样,既有攻击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等外显行为,也有行为退缩、焦虑、抑郁等内隐问题。运用存在—人本心理学的观点追问生命,审视责任,认识自我,成就自我,是帮助大学生厘清个人价值,学会包容、让生活更富活力的必由之路。

(一)真实的生活

真实生活的真正含义就是直面自我。直面自我,认真对待生活,通过实践和体验寻找个人的生活方向。脚踏实地地对待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提升个人的生命活力。弗兰克和亚隆都赞同意义只能间接地追求,它是投入生活的副产品。

1.真实生活的阻碍——害怕承担责任

不愿意投入生活、体验当下的人,往往是由于害怕承担责任,选择的可能性和选择的结果都成为焦虑的理由。有些大学生跟他人保持距离,不去争取想要的事物,在避免伤痛的同时,也拒绝了承担责任以及错失了承担责任过程中的成长。哪怕深思熟虑做出的选择依旧可能是错误的,那么选择的意义在于什么?就在于经由思考的选择是当下能承担的,即便发生了错误,也可以及时做出调整。在挫折的另一头,可能有经历之后的愉悦在等待,开始时的疑虑、辛苦只是一个环节,每一次当下的努力和承担,都会成为他日过往的借鉴。

2.真实生活的实现——行动是关键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智慧生出三种果实,善于思想,善于说话,善于行动,行动是关键。”生活中必然存在着困难、失望和危机。逃避不会减少问题的发生,只会增加个人的无助感和无能感。危机这个词从中文的字面上看,可以解读为“危险+机遇”。没有谁是先天就具有应对危机的能力,无非是在从小到大的一次次挑战中,找到应对的方式,培养了自信从容的态度。很多大学生的痛苦不在于人际关系难以处理、职业生涯发展的受困,而在于消极、破坏性地使用了自己的能力。

3.真实生活的结果——发展包容性

当个体不是带着原有的厌倦和固执看待世界,而是学习带着兴趣重新审视生活时,会变得更包容自我和他人。了解生命的限制性,就会变得悲悯人生。当代大学生在真实面对生活的挫折与喜乐中,了解个人的真实能力和内在愿望,先学会与自己共处,继而在与他人的相处中,通过互谅互惠,发展个人的包容性。世界具有多样性,当个体发展出对个人的包容和接纳时,也更容易看到外界世界的包容性。

(二)培养个人的觉知能力

审视个人价值系统,在生活中要始终保持内在的觉察。体验过去、现在或未来,并不是为了解释或分析,只是留意个人情感和动觉特征,使个人在生活中变得更能觉察,更具意向性。这样做法的重点在于聚焦感受,而不做因果分析。现代的社会是头脑的时代,思考能力仿佛是最重要的品质。在高速生活中奔跑的当代大学生们往往对待自己很糟糕,时间变成了商品,分秒必争,却不肯花在个人的觉察和体验上。如果能停下来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培养个人的觉知能力,在慢活状态下感受当下、体验当下,才是真正的生活。

1.审视个人价值系统

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能否一致,取决于个人的价值信念系统是否清晰,并依此反映生活,整合经验。审视个人价值信念,什么样的生活对个人更具意义,值得付出努力并承担责任。有些高分录取的大学生,在面对家长选择的缺乏个人兴趣和动力的专业时,表现出越来越倦怠的学习状态,这不得不引起家长们的反思。个体可以经由选择过上符合个人标准的有质量的生活,在认清接受普遍生存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个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渴望。同时,也可以根据价值系统安排生活的优先顺序。生命是有限的,而外界的选择是无限的。

2.发现可能性

被生活所压迫的人往往习惯于负面思考,可是负面思考的反面并非正面思考,而是可能性思考。在被困住和获得自由两者之间,还有很大的空间[9]。既不盲目憧憬,也不落入习惯性悲苦,而是用中性的方式检视事实,检视可能性。莎士比亚说过:“没有好坏,是想法决定好坏。”很多事件本身是中立的,因为我们赋予了意义,于是带上了感情色彩。对于一些家庭生活艰辛、童年没有被很好照顾的学生,引导他们学习运用中立的想法,更透彻地思考事情的全貌,从而进行权衡判断。可能性的选择建立在对自己了解和对信息的吸纳基础上。

3.认可挫折的价值

错误和挫折事件也是有价值的,不压抑而是留心观察,反而能释放压力,留出存储空间,吸纳好的信息,做出更好的选择。人生就应该御风而行,指导大学生学会为自己的生活负责。通过不断的觉知练习,学习中立解读当下情境,往有助于自己进步的方向进行诠释。

(三)直面焦虑

心理学家丹尼尔·高曼所说的“杏仁核绑架”现象,是指凌驾于事实和思考之上的焦虑,成了因应潜在危险的保护机制。早期人类每天都在与生存危机抗争,最细微的危险都会立刻动员身体,发出警报。这样的机制虽然保证我们免于灾难,但是肾上腺素永远处于激发状态无疑会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多余的恐慌。生活永远具有不确定性,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个人认知,做好妥善准备,获取更多信息,努力因应这些不确定。在这个过程中,直面焦虑,培养情绪的弹性,学习因应的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的航行中破浪而行。

1.行动受阻于想象

忧虑的剧本往往具有相似的情节,生活总是聚焦在令人不安的未知选择上,生命消耗在对还未发生事件的恐惧上。马克·吐温曾说:“我的人生是一系列的悲剧作品,但没有一出真正上演。”争吵、落选、关系破裂都不是真正的问题,问题在于想象中的灾难阻碍了前进的道路。当你被想象拖进最糟糕的情绪假定时,就无法按照事实评估风险。因此,要活在当下,感受当下,而不是陷入目标导向的超前的生活。

2.培养情绪弹性

焦虑通常伴随着自由和责任的体验,麻木生活时焦虑的确会隐退,可一旦面临选择和可能性,易于焦虑的人又会淹没在担忧的沼泽里。现代信息的多元化,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既带来选择的多样性,也意味着可能错失的机会和需要承担的选择结果。想要选择有挑战的生活,就必须抱持开放的态度,接受焦虑和不确定性。培养情绪的弹性,意味着我们有能力从沮丧、失落、阻碍中恢复过来。当情绪具有了弹性,在遭遇挫折时,就能保持冷静,能够更加有耐心地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当个体相信自己能承受焦虑和负面感受时,认知也就发生了改变。不再时刻感受身处不可应付的情境中,而是做好了应对一切挑战的准备。

3.学会因应的方法

从对结果的担忧——“如果发生这件事那该如何是好”,转换到因应的想法——“如果是这样,我要这么做”,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相应地带来个体的效能感。这种因应法的学习可以通过对身边熟悉人的观察,也可以通过不断反思过往的经验。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形,当个体陷入一无所有的低谷时,反而会发现自身一些从未被善加利用的资源和信念。

总之,在这样一个“精英式”文化席卷全球的时代,帮助学生真实地面对生活,在行动中培养个人的觉知能力,直面焦虑,掌握因应的方法,才是防止“价值失落”“意义虚无”的必经之道。

[1][美]施耐德.存在—人本主义治疗[M].郭本禹,余言,马明,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2]SCHNEIDER K J.Existential-integrative psychotherapy:Guideposts to the core of practice[M].New York:Rutledge,2008.

[3]DEURZEN E V .存在主义心理咨询[M].罗震雷,译.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12:49.

[4]GREENING T.Existential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J].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1992,20(1):111-115.

[5][美]梅.焦虑的意义[M].朱侃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13-315.

[6]DEURZEN E V.存在主义世界的幸福[M].卢玲,译.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12:279.

[7]FRANKL V E.Man’s Search for Meaning[M].Boston:Beacon Press,1962.

[8][美]琼斯基.世界会抛弃你吗[M].吴书瑜,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44.

猜你喜欢

个体意义生命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诗里有你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璧琮原始意义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