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对中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①

2015-12-17鞠秋爽常晓冬侯照垒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处方显著性体质

鞠秋爽 常晓冬 侯照垒

(1.广州市第四中学体育科;2.广州市荔湾区四中聚贤中学 广东广州 510007)

运动处方这一术语溯源于美国生理学家Karpovich在生理学上的研究,历经近60年的实践与研究,运动处方已由最初的应用于康复领域,发展到如今的预防与健身领域[1],其任务也实现了由单一性需求向目标多元化的转变。以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作为中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方法,不仅是对新课程“关注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基本理念的落实[2],也是探究如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2010年结束的第6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3],我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趋势开始得到遏制,表明对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干预已取得初步成果。但查阅有关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报道,理论研究较多,实证性研究比较匮乏。本研究通过运动处方在学校体育课堂的实验研究,评价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对中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有效性。

表1 实验设计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身体形态和机能的指标对比(X±S)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对比(X±S)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广州市某中学2012学年初一年级4个行政教学班为研究对象,其中2个班为实验组(男生43人、女生45人),另2个班为对照组(男生42人、女生45人),全部研究对象均参加学校入学体检,各项常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运动处方和学生体质方面的书籍、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教育部门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数据等,了解运动处方在体育科研方面的研究现状。

1.2.2 实验研究法

在教学实验前后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身体形态、机能以及素质指标测试,并对前测与后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1)运动处方设计与实施遵循的原则

本研究运动处方的内容设计考虑到学校教学计划安排以及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共持续30个教学周,分为上、下两个学期3个阶段完成。在不同阶段以着重发展一项或几项身体素质为主,教学过程中,同一项教学目标也因学生运动基础与接受能力的差异而采用分层教学法,过程中“分层”不“定层”,“分层”不“分等”、“分层”不变“目标”。运用激励法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鼓励式教学,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运动处方内容主要涉及三大类运动,分别是田径、篮球、健身操,以技能的学习提高运动能力,力求通过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与意识,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从而达到终身参与运动的习惯。

(2)运动处方的具体内容

运动处方内容设计按照新课程标准“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根据所要锻炼的身体素质目标,确定实施方法,并紧密结合广州市体育中考的改革方向,将发展有氧耐力系统的教材贯穿始终(表1)。检验本研究实验效应指标依《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能素质评价标准》的要求,对研究对象进行身体形态、机能与身体素质的指标测试。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指标采集所测得的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在教学前后身体形态与机能指标对比情况(表2)

从表2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施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前身体形态和机能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30周的健康干预,研究对象后测指标值有提高,但是两组身高与体重指标比较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活量数值是反映肺在一次呼吸活动中最大通气能力的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后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运动处方对于提高肺活量有促进作用。

2.2 运动处方对实验组、对照组身体素质的影响(表3)

研究结果显示(表3),教学实验前两组各项指标除反应男生肩臂肌肉力量的引体向上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均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教学实验后,两组学生身体素质均有所提高,实验组坐位体前屈与女生仰卧起坐数据呈显著性提高(P<0.05),耐力跑成绩大幅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对象的50米快速跑与立定跳远成绩均表现出正向改善,但组间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体向上因原始指标差异(P<0.05),故对两组实验前后变化幅度的比较分析,运用已知变量生成新变量的统计学检验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实验后,两组成绩较之前有所提高,但变化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通过30周运动处方教学实验的实施,由测试结果可以看到,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对呼吸系统机能有显著性改善,特别是对反映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的耐久跑成绩有大幅度的提高作用,同时,运动处方对评价关节与肌肉柔韧性的坐位体前屈、核心部位肌肉力量与耐力的仰卧起坐测试成绩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表明本实验的健康干预手段可以提高中学生的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及女生核心部位耐力与力量素质有很大的提高。实验组速度素质与力量素质虽然较前测有改善,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归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初中阶段是速度素质发展的显著期,青少年自身成长发育促进速度素质快速提高;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法中,发展速度与力量素质的教材所占比重较大,使运动处方对实验组的干预与传统教学法差异不明显。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实验对象在教学实验前、后身体形态指标虽有变化,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身体机能指标在健康干预后,呈显著性变化,表明运动处方对呼吸系统机能的改善具有良好效果。

(2)实验组在教学实验后,有氧耐力素质、柔韧素质以及女生核心力量与耐力素质提高幅度较大(P<0.05),特别是有氧耐力素质相比对照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速度素质与力量素质虽然有所提高,但组间比较不具有显著性(P>0.05),原因可能受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影响以及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安排上对这两方面素质练习的侧重。

3.2 建议

(1)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是学校体育课堂改革的创新途径之一,运动处方的制定体现了区别对待原则,尊重了学生个体差异,实现了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体验,适合在学校体育中应用。

(2)运动处方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内容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意识与能力奠定基础。

(3)运动处方效果的评价指标,可以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指标,操作方便。但也可以根据运动处方的目标设置,选择专业仪器进行监测,以实现体质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1]杨静宜,徐峻华.运动处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体育总局: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EB/OL].http://www.gov.cn/gzdt/2011-09/02/content_1939247.htm,2011-09-02.

猜你喜欢

处方显著性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视频序列中视觉显著性图像区域自动提取仿真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人间处方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卫健委新规:药师将审核医生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