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①
2015-12-17李鲁甄娄德玉李仁熙于成举
李鲁甄 娄德玉 李仁熙 于成举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山东青岛 266580;2.山东大学 山东济南 250000)
田径运动在各项体育项目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为大力推行田径运动,提高我国竞技水平。1987年我国在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培养并输送优秀高水平运动员为目标。山东省高校响应国家政策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实施体育与教育相结合。山东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的持续发展,可不断为国家输送具有高素质、高文化、高水平的优秀体育人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山东省具有招收高水平田径项目资格的10所院校的教练员及运动员为研究对象。10所高校分别为山东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鲁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及书刊了解相关信息,并在数据库查看大量相关文献。
(2)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山东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发展因素调查问卷》,分教练员篇及运动员篇,针对具有高水平田径项目招收资格的10所高校发放问卷,进行当场发放并回收,共发放问卷教练员35份,运动员问卷230份,收回有效问卷教练员35份,运动员222份,有效率96.9%。
(3)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以及数据分析。
(4)专家访谈法:针对研究内容咨询相关专家。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山东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教练员队伍现状分析
2.1.1 教练员的年龄结构与性别情况
调查表1显示,山东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教练员年龄结构,35名教练员中40~49岁占总人数的42.86%;50岁以上占总人数25.71%;30~39岁占总人数的20%;30岁以下占总人数的11.43%。数据显示,40~49岁这个年龄段为主要组成部分,其次是50岁以上,这个年龄段占总人数的68.57%。而30岁以下及30~39岁占总人数的31.43%,这两个年龄段所占比例较低,尤其是30岁以下。(见表1)
表1 山东省10所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教练员的年龄结构(N=35)
表2 教练员认为目前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 N=35
表3 山东省10所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年龄结构(N=222)
表4 山东省10所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成绩变化结构(N=222)
另在调查中发现我省高校高水平田径教练员性别比例存在偏差,男性教练员占总人数的77.14%,而女性教练员仅占22.86%。教练员的性别差异对运动员的训练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及效果,数据表明我省高校高水平田径教练队伍中女性教练员人数较低。
2.1.2 教练员学历结构
调查显示,目前我省高校高水平田径教练队伍中,具有硕士学历的教练员占人数的31.43%;本科学历的教练员占总人数的68.57%。硕士学历人数明显低于本科学历人数,这种结构层次制约了运动训练水平与科研水平的提升。
2.1.3 教练员运动经历情况以及教练员培训情况
调查显示,曾在体工队(国家队)有过训练经历的教练员占总人数的14.29%;在省市体校有过训练经历的教练员占总人数的31.43%;大学生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5.71%;其中其他经历仅占8.57%。结果显示多数教练员都曾有过运动员的经历,接受过运动训练,对运动训练的方法得以掌握以及运用。
其中,我省高校高水平田径教练队伍中参加过教练员培训的仅占总人数的38.57%;从未参加过教练员培训的占总人数的61.43%。对教练员进行培训可以巩固教练员训练理论以及优化整体结构。
2.1.4 教练员认为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存在问题调查
调查表2显示,调查表中“认为目前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共有6个选项可多选,选择频数排在前三的是:(1)“高水平”概念模糊,这点说明概念以及意义模糊执行起来会偏离方向;(2)队伍管理不完善,多数教练员认为在队伍管理方面缺乏科学性,训练与科研基本脱节;(3)经费不足,经济是发展的基础,经济问题同样制约发展,部分高校教练员表示训练及比赛经费不足。(见表2)
2.2 山东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2.2.1 运动员的年龄结构与性别情况
调查表3显示,我省222名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年龄结构20岁以下占总人数的35.58%;21~22岁占总人数的39.64%;23~24岁占总人数的17.12%;25岁以上占总人数的7.66%。数据显示年龄在21~22岁人数最多,其次是20岁以下。这个年龄群体主要来自于大一或大二,他们是高校田径队新“血液”却缺乏比赛经验;然而所占比例最少的年龄段是23~24岁以及25岁以上,他们主要来自大三或大四,这部分学生有的因为学习或者就业的压力提前退出了高校田径队,却拥有着丰富的参赛经验。(见表3)
2.2.2 运动员入学前后成绩比较以及影响因素调查
在我省222名高水平田径运动员中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8.11%;女生占总人数的42.89%。女生运动员数量明显低于男生运动员,可注重对女生运动员的培养以及吸入,在技术类项目中女生运动员的领悟能力则略高于男生运动员,在这方面的成绩提升会高于男生运动员。
调查表4显示222名运动员中认为入学后成绩出现大幅下降的同学占总人数的8.56%,这部分同学中普通高中生占总人数的26.32%,省或市体校等专业队占总人数的73.68%;认为入学后成绩略有下降的同学占总人数的22.07%,这部分同学中普通高中生占总人数的22.45%,省或市体校等专业队占总人数的77.55%;认为入学前后成绩没有变化的同学占总人数的11.26%,这部分同学中普通高中生占总人数的56%,省或市体校等专业队占总人数的44%;认为入学后成绩略有提高的同学占总人数的24.32%,这部分同学中普通高中生占总人数的64.81%,省或市体校等专业队占总人数的35.19%;认为入学后成绩大幅提高的同学占总人数的33.78%,这部分同学中普通高中生占总人数的77.33%,来自省或市体校等专业队占总人数的22.67%。数据显示多数同学在入学后成绩都能得到大幅提高或略有提高,这部分同学主要来自普通高中,普通高中的运动员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学习压力相对专业运动员小,且入学前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与指导,在专业教练员的带领下通过系统的训练,提升专项成绩空间较大;其次,部分同学认为在入学后成绩略有下降而极少部分同学认为有大幅度降低,这部分同学主要来自于省或市体校等专业队,省或市体校等专业队的运动员入学前有过专业的训练经历或成绩已经达到顶峰,而入学后在运动时间、运动强度以及日常摄入营养均不及曾所在专业队,另文化课基础偏弱学习压力增大;另,部分同学认为入学后成绩没有变化,这部分同学中普通高中生与省或市体校等专业队人数相差不大。(见表4)
在对入学后成绩有大幅下降或略有下降的因素调查时有9个选项为多项选择,选择频率最高的前三项为:(1)训练积极性不高;(2)自身能力不够;(3)训练质量不高。导致专项成绩下降的同学多以训练积极性不高为主要原因,积极性直接影响同学对专项技术动作的学习兴趣;认为自身能力不够的同学则降低了自己对专项动作学习的信心;训练质量不高相对于之前有过专项训练的同学来说,在高校的训练模式与专业队间存在一定差距。
在对入学前后成绩没有变化的因素调查时9个选项为多项选择,选择频率最高的前三项为:(1)训练积极性不高;(2)训练质量不高;(3)原来成绩已达到顶峰。成绩入学前后没有变化的同学,除了训练积极性不高以及训练质量不高阻碍了专项成绩的提升外,就是原来成绩已达到顶峰,这部分同学在高中或专业队训练期间运动成绩已经到达一定高度,提升成绩空间较小。
在对入学后成绩大幅提高或略有提高的因素调查时9个选项为多选,选择频率最高的前三项为:(1)训练方法的改进;(2)教练员能力;(3)自身刻苦。入学后成绩提高的同学多以训练方法的改进及教练员的能力为主要原因,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入学前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模式,以及教练员的系统指导,训练方法的改进可有效体改转向成绩;成绩的提高与自身刻苦也是密不可分的,对自己要求严格、训练态度端正,有助于专项成绩的提升。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山东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教练员队伍年龄结构相对稳定,教练员队伍中女性教练员人数较少,教练员学历层次有待提高;
(2)教练员培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多数教练员从未参加过培训;
(3)在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建队方面,缺乏对“高水平”概念的理解,建队模式以及培养目标呈多样化,不利于我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发展;
(4)运动员年龄结构多以缺少经验的大一、大二学生为主,女生运动员数量低于男生运动员;
(5)山东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来自省或市等专业队的运动员入学后成绩提升空间较小,来自普通高中的运动员提升专项成绩空间较大。
3.2 建议
(1)加强女性教练员的培养,提高教练员学历需求层次,可实施竞争上岗机制;
(2)注重教练员岗位培训,利用寒暑假按项目组织各高校集中训练,建立高校教练员联盟,促进教练员间以及运动员间的学习交流;
(3)控制并完善山东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建队规模,建立信息科学化的大学生竞赛体制,并加强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兴奋剂检查;
(4)注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日常学习与训练,并定期开展高水平运动员的职业规划,同时注重对女生运动员的培养与吸入;
(5)各高校可减少招收现役省、市专业运动员(挂靠),注重培养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运动员,规范高校高水平各项制度。
[1]赵春盛.山东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训练现状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
[2]李兵,陈刚.影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5):90-92,104.
[3]李春海.山东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可持续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