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5-12-17林瑞敏
林瑞敏
摘 要:主要研究如何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来处理生活当中的问题。扩展其思维能力的创造性成长,务必要从提高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入手。
关键词:研究;思维能力;小学数学;培养
对小学生来说,如何学会思考、学习、创造、发现变得尤为重要,学生应选择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做到不论在什么时候学习什么知识都可以“无师胜有师”。因此,教师需要改变观念,探讨数学当中的智慧,评析学生计算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可以和数学家一样去思考、去应用、去学习、去发现全新的数学知识。
一、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树立全心的教学理念
温习数学的目的主要在于加强基础、查漏补缺、理顺思路,并且还需不断提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理论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活跃、生动、自主学习思维的形成。开展温习课程,增强温习的针对性、有效性,教师则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思想。
二、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指引学生开放性的思想成长
封闭式的教学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最为常见,此现象的特点是将学生当作被动接收学问的容器,觉得教学就应该是老师教,学生学,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个人领会、想象与创造。若把学生当作储存学问的容器,学生将没有办法把学问改变成自己的力量,也就不能对学问进行发现和创新。而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能在课堂教学当中尽力减少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思考并积极探索,从多个角度探寻和使用知识,发现自己的思想潜力,提高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思想可以得到扩展,并培养了他们思想上的开放性。在教学时,教师需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创造较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指引,适当点拨,激发学生思考;创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关系,设立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关系,从而让课堂教学展现一种师生关系融洽的现象。
三、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可以无碍地思考
课外应经常和学生交流。大多数的教师习惯在课堂上管教学生,在课外放任学生,觉得课外学生的行为或举动和自己没有关系。这是一种不负责的思想。教师的职业道德中明确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指的是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关心学生,同时也要在课外关怀学生。大多数小学生害怕老师,常常对老师避而远之,在课堂之上回答问题也时常存在害怕的心理,对老师有着陌生感,此现象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无益学生的成长,学生在老师面前表现得很拘谨,无法放松心情来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在小学工作的老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学习方面上的交流更加容易。小学数学老师应使其课程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要想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以内掌握、理解知识,并会运用知识,要与学生培养感情,所以就少不了在课外的时间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并且在交流时,需给予学生关心,让他们觉得数学老师和朋友一样。
四、创立情感问题,激起认知兴致
多年以来,在数学教学当中,家长对于认知的因素有着更多的关注,常常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有研究表明,这种情况违反了数学教学规律,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向,禁锢了他们的思想。需将教育从想要获得科学知识更改为想要获得科学知识的态度与能力,也就是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克服学习当中存在的障碍。
五、从训练当中培养灵活的思想能力
此训练指的是课堂练习。不断的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学生完全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开发智力的主要手段,是沟通能力和知识的桥梁。老师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设计引导性的课堂练习是培养学生的思想灵活性与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当学生了解了一个全新的知识以后,老师可以按照教学的要求与内容,设计合理的计划。经过训练,掌握基础知识,战胜思维定式,从而提升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应变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一项长久的任务,需关注发现教材自身的思想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对于学生思想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之上,需要教师灵活地将培养思想能力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当中,才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三个切入点[J].上海教育科研,2014(3):83-84.
[2]朱阳金.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102-103.
编辑 张珍珍